问题

为什么庄稼不能种在高楼大厦里?

回答
让咱们聊聊,为啥咱们盖的那些直插云霄的摩天大楼,种庄稼这事儿就这么不靠谱呢?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说清的,里头门道可多着呢!

首先,最直观的,也是最要命的,就是阳光。庄稼,不管是咱们常吃的稻子、小麦,还是蔬菜瓜果,那都是指着太阳吃饭的。它们需要足够的光照来完成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变成养分,长得壮壮的。你看看那些高楼大厦,一个个儿像个巨大的遮阳伞,高耸入云。当太阳升起的时候,一栋楼挡住了东边的光,下午太阳偏西了,另一栋楼又遮住了西边的光。即便是站在自家楼顶,也可能被旁边更高的楼给“割”走大半天的阳光。而且,高楼的玻璃幕墙,还有一些涂层,也会把一部分阳光反射走,或者吸收掉,真正能透过玻璃到达作物身上的,可能就剩下一些散射光了。这就好比一个人,你天天只给他一点点饭吃,还让他干重活,能不饿死吗?庄稼也是一样,阳光不足,就长不好,产量低,味道也差。

再来说说土壤。庄稼长在地上,需要肥沃的、有一定深度的土壤来扎根、吸收水分和养分。咱们盖楼,基础都要挖得非常深,把原有的土壤都挖出来,然后用混凝土、钢筋什么的打实。就算是在楼顶上搭个棚子,你想想,得准备多大的容器,里面装多少厚度的土?这可不是家里的花盆,庄稼可是要长成一片一片的,根系也需要伸展。而且,土壤还需要透气、排水,还有微生物的参与来维持肥力。在楼顶上,你得自己一层一层地往上运土,还得保证这些土不会太重,把楼顶压垮。这工程量和成本,想想就头大。即使能弄上去,这土也容易板结,透气性差,时间长了,养分也会流失。

然后是风。别小看风,对庄稼来说,它可是个双刃剑。适度的风可以帮助植物的茎秆变粗壮,促进二氧化碳的交换,甚至还能帮助某些植物授粉。但高楼之间,风的轨迹会变得非常复杂和剧烈。高层建筑会形成“风洞效应”,两栋楼之间或者楼体本身的缝隙,会把风速放大好几倍,形成一股股狂风。庄稼那细嫩的茎叶,怎么经得起这种摧残?直接就被吹得七零八落,甚至连根拔起。就算有避风的措施,也难以做到面面俱到。

还有浇水和排水。庄稼生长需要充足的水分,但也不能让根部泡在水里,否则会烂根。在高楼里种庄稼,你得考虑怎么把水运上去,怎么让每一株作物都能均匀地喝到水,这需要一套复杂的灌溉系统。更麻烦的是排水,尤其是下雨的时候,你得保证多余的水能及时排出去,否则一样会淹死作物。在高层,排水系统一旦出了问题,那可真是“水漫金山”,而且水往低处流,处理起来非常棘手。

温度和湿度控制也是个大问题。庄稼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可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生长阶段,不同品种,都有自己的“舒适区”。高楼外环境的温度变化,白天阳光照射,晚上散热,风吹进来,这些都会影响室内环境。即便你有个封闭的空间,比如温室,要精确控制温度和湿度,达到农作物生长所需的那个“黄金数值”,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能源和技术。特别是夏季,顶楼的温度可能会飙升,而冬季,保温又是个问题。

再往深里说,就是病虫害的防治。虽然高楼的封闭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隔离一些地面的病虫害,但一旦有病虫害进入,在高密度、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反而更容易快速蔓延,难以根除。而且,农药的使用在高楼里也需要特别小心,不能对周围环境和居民造成二次污染。

最后,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就是授粉。很多庄稼,比如玉米、小麦,或者一些瓜果蔬菜,都需要昆虫或者风来帮助授粉,才能结出果实。在高楼里,想让这些授粉媒介(比如蜜蜂)稳定地进入并且完成工作,是非常困难的。你可以人工授粉,但对于大规模种植来说,效率太低了。

所以你看,种庄稼这事儿,看似简单,其实背后牵扯到太多自然因素的配合。高楼大厦,虽然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但它的结构和功能,与庄稼最基本的需求——阳光、土壤、适宜的气候和自然的循环——是天然不符的。想要在高楼里种出能养活人的庄稼,那得耗费多少人力、物力和技术,才能把这些自然条件一点一点地“搬”上去,并且维持稳定?这成本,这难度,都太高了,远不如在平地上,顺应自然来得划算和高效。当然,咱们也不是说完全不可能,像一些阳台农业、屋顶花园,或者一些科技公司在楼里搞的垂直农场,这些都是在特定技术条件下,尝试在高楼里实现小规模的种植,但要说到“庄稼”——那种大面积、能满足基本需求的农作物生产,在高楼里,确实是力不从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国外很多,只是成本太高而已。

农业是非常低产出的行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