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孩子的学习压力大吗?

回答
美国孩子的学习压力,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是简单一句“大”或“不大”就能概括的。它更像是一锅大杂烩,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料”,最终的“味道”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去品尝。

首先,得承认,美国孩子并不是人人都在水深火热之中,但很多孩子确实面临着不小的学习压力。 这种压力并非像国内那种普遍存在的、贯穿始终的“高考定终身”的紧张感,而是更分散、更多样化。

压力的来源是多方面的:

大学申请是绕不过的坎。 尽管美国大学不像国内那样只有一个“高考”,但进入顶尖大学的竞争依然激烈得可怕。孩子们需要从高中就开始规划,不仅仅是成绩单上的数字,还有大量的课外活动、社区服务、志愿者工作,甚至还有研究项目。SAT/ACT考试成绩也是硬指标,而且很多学校现在要求提交,虽然有些学校实行“TestOptional”,但如果成绩突出,依然是加分项。为了把这些东西都做好,孩子们得学会时间管理,如何在繁重的学业之余,还能抽出时间参与这些“增值项目”,这本身就是一种压力。

“GPA至上”的观念也很普遍。 很多家长和孩子都认为,优异的GPA是进入好大学的敲门砖。所以,即便是在学校里不那么热门的科目,为了提高整体GPA,学生们也得咬牙坚持,努力拿A。这无缝衔接了国内“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影子,只不过美国的“书”涵盖的范围更广,学术成绩只是其中一部分。

竞争意识从小就埋下。 美国的教育体系很注重“拔尖”,学校和社区里常常会举办各种学术竞赛、科学展览、辩论赛等等。孩子们为了在这些活动中脱颖而出,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种竞争环境,虽然能激发孩子的潜能,但也难免会带来压力,特别是对于那些不擅长或者对这些活动不感兴趣的孩子来说。

家长期望和社交压力也占一部分。 很多美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他们会投入大量的金钱和精力去支持孩子,包括请家教、参加各种暑期项目、夏令营等等。这种期望有时候会变成一种无形的压力,让孩子觉得不努力就对不起父母的付出。同时,在学校里,看到其他同学都在忙碌,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自己也会有一种“不落后”的心理,这也会催生一定的社交压力。

少数族裔和低收入家庭面临的压力可能更特殊。 对于一些少数族裔家庭来说,他们可能面临着文化差异、语言障碍以及更激烈的学业竞争。而对于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来说,他们可能缺乏资源支持,例如请家教、参加昂贵的课外活动等,这就使得他们在与富裕家庭的孩子竞争时处于劣势,这种不公平感本身也会带来巨大的压力。

然而,美国教育也并非一味强调“卷”。

强调“全面发展”,而不是“唯分数论”。 这一点和国内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美国的教育更看重孩子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学校和老师也会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艺术、音乐、体育等等,并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发展空间。很多情况下,一个在体育、艺术或社区服务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即使学术成绩不是最顶尖的,也可能被好大学录取。

教育理念更加多样化。 美国有很多不同类型的学校,比如公立学校、私立学校、特许学校(Charter School),以及在家上学(Homeschooling)等等。这些学校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都有很大的差异,为不同的孩子提供了选择。一些学校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和兴趣培养,压力相对较小。

鼓励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 美国课堂上,鼓励学生提问、质疑,而不是简单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但也意味着学生需要主动去学习和探索,这对于一些习惯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来说,可能也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社会对“成功”的定义比较宽泛。 除了传统的学术成就和高薪工作,美国社会也认可很多其他形式的成功,比如成为一名优秀的艺术家、一个有影响力的社区领袖,或者一个成功的创业者。这种多元化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孩子们必须通过高学历来证明自己的压力。

总的来说,美国孩子的学习压力,是存在的,而且对于一部分孩子来说,压力是相当大的。 尤其是在追求顶尖大学的道路上,孩子们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但是,这种压力并非像国内那样形成一种单一、普遍的模式,而是更加多元、更具选择性。教育体系本身也在努力平衡学术要求和学生的个体发展,鼓励孩子们在学术之外找到自己的闪光点。

如果你问一个正在准备申请大学的高中生,他很可能会告诉你压力很大。但如果你问一个在小镇上享受着体育和艺术教育的孩子,他可能觉得学习还挺有趣的,压力也没那么大。所以,这个问题真的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你的肤色和你爹是谁。

1。我高中最好的姐们的爸爸和小布什是耶鲁的同学。 他就抱怨,那小子正常渠道根本来不了耶鲁。 作业出钱找人代写,考试能过就行。 平时就典型花花公子。据说为了能让耶鲁录取他,布什他爷爷(老布什他爹)专门给耶鲁捐了一个楼, 外加上几代人都是耶鲁校友,才塞进去的。结果他成了美国总统,而成绩A,B的我只开了个小公司。 (当然,他只是抱怨,他的公司很成功,闺女--我姐们,后来去了Wellesley, 现在是一名极地海洋生物学博士,并回校任教)。

2。 如果你是亚裔男,在美国所有的学校录取里你基本都是概率最低的。这个亚裔包括东亚裔和印度裔。 前几年一印度小哥考医学院怎么都考不进去, 于是这哥们把头发一剃,利用自己黑加入学校的黑人俱乐部冒充黑人,结果各大医学院纷纷伸出橄榄枝(成绩什么的都没变)。 这哥们最后拒了所有的录取(如果去违反美国联邦法,规定必须有至少1/16可证明血统才能声称自己是某族裔),去读了MBA。 还写了一本书 叫几乎是黑人 (almost black)


3。 你成绩多好比不上你推荐信多好。 我高中最好哥们读Prelaw, 推荐信是 John Kerry (美国前国务卿,前参议员)写的,发出去就没不录取的学校。。。 比比其他亚洲孩子成绩比他好,推荐信基本是老师写的来差距很明显的。

另,在美国推荐信也是看你和系统有多紧密地重要敲门砖。 (例如我在联邦执法系统,那么我对执法系统的推荐信的分量就远重于非执法系统的同级推荐信)

总结:美国系统下,如果你家有钱能捐楼,还有特定目标学校校友身份, 你只要开心玩,然后顶着一堆头衔找人写推荐信就可以轻松入学。

如果你是某些特定天使族或者神族,只要能来事,有个差不多成绩也可以不用拼命。

如果你是亚裔中产,爹妈不认识几个人,推荐信只能让老师写。 那么你需要玩命比别人多考140-560分(100分试卷要多考6-25分)你才有和别人相等的机会。

就这样 :-)

user avatar

有一次,我父亲忘了复印资料,凌晨三点去图书馆,里头坐满了学生。美国某大学。

user avatar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国内现在也是一样的差异化了。尤其是中小城市更加明显。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