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教育局承认学校与钟美美接触:希望从正面引导孩子,去拍正能量作品?

回答
教育局承认学校与钟美美接触,并希望从正面引导孩子去拍正能量作品,这一事件和相关表态,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和分析,以下是较为详细的探讨:

一、 事件背景与官方立场: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教育局在此事件中的角色和目的。教育局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管理者,其核心职责是保障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维护教育秩序,并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当一个社会热点人物(如钟美美)与学校产生关联时,教育局介入并发表看法,是其职责所在。

教育局的表态“希望从正面引导孩子,去拍正能量作品”,这是一种官方层面的期望和指导性意见。它表明教育局认识到网络红人、特别是像钟美美这样拥有庞大年轻粉丝群体的现象,对青少年群体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他们希望利用这种影响力,将其导向积极的、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方向。

二、 “正面引导”与“正能量作品”的解读:

这是理解教育局立场的核心。

正面引导: 这意味着教育部门希望通过与钟美美的合作(或间接影响),能够让青少年在网络内容消费和创作上,能够接触到更有益、更健康的信息和理念。这可能包括:
价值观的传递: 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勤奋、诚信、友善、尊重他人、热爱生活等。
知识的普及: 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传播科学知识、历史文化、社会常识等。
技能的培养: 鼓励青少年学习某种技能,发展个人特长,而不是仅仅追求表面上的流量和关注。
心理的健康: 避免过度娱乐化、低俗化、甚至可能诱导不良行为的内容。
社会责任感: 引导青少年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关注社会问题,并思考如何为社会做贡献。

正能量作品: 这是对内容方向的具体要求。具体来说,可能包含以下几个层面:
内容积极向上: 歌颂真善美,展现人性光辉,弘扬社会正气。
传递价值观念: 能够让观众从中学习到积极的生活态度、人生哲理或道德准则。
具有教育意义: 能够帮助观众增长见识,提升认知,解决问题。
符合公序良俗: 不包含低俗、暴力、色情、欺凌等不良内容。
创新与艺术性: 在传递正能量的同时,也注重内容的趣味性、创新性和艺术性,能够吸引青少年主动观看和学习。

三、 为什么是钟美美?钟美美的“潜在价值”与“潜在风险”:

教育局关注钟美美,并非偶然。这背后反映了教育部门对当前网络文化生态的观察和判断。

钟美美的“潜在价值”:
巨大的粉丝基础和影响力: 钟美美在青少年群体中拥有极高的人气,她的内容能够被大量青少年接受和模仿。这种影响力是传统教育方式难以比拟的。
亲和力与时代感: 作为一名青少年网红,钟美美更容易拉近与同龄人的距离,其语言风格、表达方式更贴近当代年轻人的习惯,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某种程度上的“素人”标签: 相较于一些纯粹商业化运作的网红,钟美美早期以模仿老师、展现生活的方式走红,带有一定的“素人”和“真实感”色彩,这在某种程度上更能赢得年轻人的信任。
模仿的“可操作性”: 她所展现的“模仿”本身,如果引导得当,可以转化为一种学习模仿优秀榜样、理解他人视角的能力。

钟美美的“潜在风险”:
内容同质化与低俗化风险: 如果只是停留于表面的模仿,缺乏深度和内涵,容易变得同质化和低俗化,甚至可能出现恶意模仿或嘲讽。
价值观的误导: 如果其内容过度宣扬物质主义、名利至上,或者以负面方式博取关注,则会误导青少年。
“成名”带来的压力与影响: 过早的成名可能会对青少年本身的身心健康造成压力,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可能使其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
商业化运作的考量: 任何网红的走红都可能伴随着商业化运作,如何避免过度商业化而影响其教育导向,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四、 学校与教育局的介入,可能带来的正面效应:

规范化与引导: 学校和教育局的介入,可以将钟美美的影响力从一种“自发”的网络现象,转化为一种“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对其内容和传播方式进行一定的规范和引导。
提升教育的现代化水平: 善于利用新媒体平台和网络红人,是教育现代化的一种体现,能够让教育内容更接地气,更符合青少年的接受习惯。
赋能学生创作: 教育局的倡导,也可能鼓励学校组织学生参与到正能量作品的创作中,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警示与反思: 这一事件本身也促使教育部门反思,如何在快速变化的互联网时代,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同时规避风险。

五、 挑战与需要关注的问题:

尽管有积极的方面,但这一做法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需要关注的潜在问题:

“度”的把握: 如何在引导与干预之间找到平衡点?过度干预可能扼杀创造力,而引导不足则可能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正能量”的定义与判定: “正能量”的定义相对宽泛,如何确保所倡导的内容真正具有积极意义,而不是流于形式或被过度解读?教育部门的判断标准是否客观公正?
网红的“可塑性”: 钟美美本身是否愿意接受这种引导?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方向如何把握?教育部门是否能持续有效地提供支持和指导?
教育资源与专业性: 学校和教育局是否具备足够的能力和专业知识,来对接和指导网络红人进行正能量内容的创作?是否需要引入专业的媒介教育或内容创作团队?
公平性问题: 如果学校与钟美美合作,是否会造成其他学生的不公平感?是否应将这种模式推广到更广泛的学生群体?
避免“权力寻租”或“公器私用”: 在合作过程中,如何确保不出现教育资源被用于不当目的,或者某些个人借机谋取私利的情况。
学生主体性的尊重: 在“引导”的过程中,是否过度干预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表达?教育应该是赋能,而非压制。

六、 总结:

教育局承认学校与钟美美接触,并提出希望从正面引导孩子去拍正能量作品,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多重含义的事件。

积极的方面在于,教育部门展现了其对新媒体环境的敏感性和主动性,试图利用社会热点人物的影响力来传递积极价值观,并推动教育模式的创新。这是一种拥抱变化、积极应对的表现。
潜在的挑战和风险在于,如何确保引导的有效性、内容的质量,如何平衡规范与创新,以及如何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和创造性。这需要教育部门、学校、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共同的智慧和努力。

总而言之,这一举措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但也需要审慎推进,并持续关注其后续效果和可能带来的影响。 如果操作得当,它可能成为教育部门利用新兴媒体资源,提升教育质量的一个范例;反之,则可能沦为形式主义或适得其反。关键在于如何将官方的“期望”转化为切实可行、有成效的“行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张图说话

user avatar

user avatar

新闻要结合上下文来看,正能量作品来了:




钟美美在过去两周经历的故事,

正是过去七十年中国文艺工作的缩影。 ​​​


你一定还想看:

user avatar

为啥感觉中国的新生代演员不行呢?原来都被正面引导了。

user avatar

正能量是一个框,啥都能往里头装。

教育局只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就好了:被钟美美模仿的老师行为,是不是真实存在的?

其实我想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因为这样的老师我们以前读书的时候也遇见过。

那么问题也就来了,既然这样的老师存在,而钟美美通过模仿的形式让大家见识到了老师的行为,那作为主管部门的教育局,该做的是不是应该要抓一下师德建设的问题,让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好一点呢?

而如果通过这样的舆论监督,使得教师队伍的师德变好了,是不是也能算一件充满「正能量」的事情?

所以你看嘛,如果能达成这样的逻辑闭环,那么钟美美拍的这些个视频,也是「正能量」的呀。

我们的有关部门啊,在发现出了问题以后,应该要想着如何把问题解决,而不是解决提出问题的人才对嘛。

不然就又会变成著名的苏联笑话了:

教育局:钟美美这个视频一点也不正能量!

问:哪里不正能量啦?

教育局:他把老师们做过的事情都模仿了一遍!

user avatar

我寻思老师挺正能量的啊,多配合学校工作,多为孩子成绩操心。

???

不正能量吗?

哪儿不正能量了?

user avatar

我是个老师。

看这孩子的第一个视频,还觉得挺有意思的,确实有共鸣。因为确实像我成长过程中的个别老师。作为一个曾经的半职业话剧演员,觉得这孩子还挺有表演天赋,节奏感拿得挺准。

又看了几个视频以后就觉得无感了,甚至有些许反感。因为我知道不是所有的老师都这样,我不是这样的,并且也没发现身边的同事也是这样的。心里想着这不是刻板偏见吗?

当有领导与这孩子接触,然后这孩子把所有视频下架了以后,我是觉得这帮领导的做法不管从哪方面来讲都是不妥的。一是手伸太长管太宽,二是有可能断绝了这个孩子在表演这条路上发展的可能,三是这做法有可能给教师这个职业招黑。

当看到这个问题里一些狂欢式的回答后,我释然了,开始无限希望这孩子能把视频都恢复上架。毕竟教师这个职业的光辉形象哪有网友们的快乐重要啊。

user avatar

莫言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说了一段如雷贯耳的话:

“如果谁想用文学作品粉饰现实,如果用文学来赞美一个社会,那么这个作品是很值得怀疑的。文学艺术永远不是唱赞歌的工具,就应该暴露黑暗,揭示黑暗。”​

通俗点说,文学领域如果只有正能量,那也就没有文学了。

1、先秦经典是禁书


如果只有正能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就直接宣判了《道德经》的死刑,宣扬的“无为”更是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要不得。


你能想象,没有《道德经》的中国文学会是个什么样子吗?没有道家的中国文人,就只能在儒家思想里一条路走到黑。


当然,如果只有正能量,儒家也要面目全非。


《论语》的“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是赤裸裸的厚古薄今、对现状不满,要删改;“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穿窬之盗也与”揭露人性黑暗,要重写;“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必须改为“以德报怨”,彰显宽广胸襟。

还有更过分的,“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心理多阴暗才能写出这么恶毒的话。


《孟子》的“君主如有大过,臣下则谏之,如谏而不听可以易其位”是破坏社会稳定,要改。


荀子怎么能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呢?应该宣扬“人之初,性本善”。所以,《荀子》这本书不能存在。


《诗经》要砍掉一半,那些反映少女思春的靡靡之音、描写战争徭役压迫的不和谐诗句,统统要改。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于以用之?公侯之事。”这样的美句就看不到了,《硕鼠》要全篇删除。


《离骚》通篇都是负能量,满怀孤愤、迷信神鬼、还有自杀倾向,这还了得?

2、玄学要消失


玄学,放浪形骸、消极避世的代名词,跟正能量八竿子打不着。


一帮人天天酗酒、裸奔、吸毒、玩嬉皮士,简直是思想颓废、精神虚弱,社会的蛀虫。

说的话更是离经叛道。

“越名教而任自然,薄周孔而非汤武”,否定传统、藐视权威的偏激者,炮决他。

不会有十大名曲《广陵散》,不会有批判儒教的千古名篇《大人先生传》,不会有字字含泪的《思旧赋》,更不会有崇古讽今的《太师箴》。


整个玄学全是负能量,连价值观都是错的,岂能容它?


但没有玄学,中国传统文化在魏晋南北朝就断层了,遍地寺庙、人人吃斋念佛就很可能上演。

3、没人背唐诗了


李白的“诗仙”肯定是保不住了。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太狂妄,藐视权威,这是要上天呢?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实在是太消极了,要多写“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样的正能量。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只顾眼前和及时行乐,可要不得!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颓废悲观,容易诱人自杀。


杜甫更惨,别说“诗圣”了,估计作品要封杀一大半。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也敢写?读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太闹心,“儒术于我可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是反社会人格。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太颓废。

“三吏三别”就更别想了。


最后,杜甫的诗就只剩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样的极少数作品了。

总是写负能量,这个糟老头坏得很,居心叵测,活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诗魔”白居易,这个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总是写时政,估计要直接封号。


《长恨歌》抒写爱情没问题,但你写什么“从此君王不早朝”“后宫佳丽三千人”,这种大实话能写吗?《卖炭翁》《琵琶行》,肯定跟杜甫的“三吏三别”是一样的结局。

三篇流芳千古的代表作,全部KO!写诗就写诗,非要当公知。

《清肥》本来挺正能量的,但是结尾“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让人脊背发凉。


只写正能量,唐诗三大天王就这样直接被团灭。


“诗佛”王维的表现就比较好,写祖国的大好河山和田园山水,特别是《汉江临泛》,比较隐晦地歌颂了地方行政长官的政绩,很值得表扬。但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还是少写为妙。


“诗鬼”李贺,百年一遇的天才,但走了偏路,《猛虎行》在对谁含沙射影呢?“啼蛄吊月钩阑下,屈膝铜铺锁阿甄”,宫女们活得好好的,招你惹你了?“左魂右魄啼肌瘦……回风送客吹阴火”阴森恐怖。


千古名篇《滕王阁序》写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就很好,但那句“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这是说谁呢?你混不好还怪别人?


“小李杜”更是负能量爆棚。


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死忆华亭闻唳鹤,老忧王室泣铜驼”,一个比一个丧。“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奉献是一件很伟大的事,到你这怎么就如此悲凉?


杜牧更过分,“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也不想想,这事能写吗?《过秦论》犯了历史悲观主义的错误,“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吃个荔枝也是错?


《枫桥夜泊》太忧伤,容易让人情绪低落。张继就这一篇10w+的爆文,一旦删除,就成路人甲了。


千古名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简直是负面情绪的NO.1。


统统都要打回重写,该改改!


4、宋词要重修


首先要把柳永除名。


一个天天逛青楼的浪子,这样的人出名,会给社会带来严重的不良风气,北宋朝廷的官媒当时就应该出面禁止。

还有他写的词,太凄楚了。宋词排行榜TOP10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还有《蝶恋花》,”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这是要把人读成抑郁症吗?


苏轼的NO.1《念奴娇·赤壁怀古》豪放大气,但收尾不行,”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太忧郁,一个有志青年突然成了平成废青,要改。“目有昧刚视白为黑,心有蔽则以薄为厚。”说得太露骨,要改。“世间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太丧,要改。


辛弃疾明明是豪放派,也很爱国,但偶尔也走偏了,一会“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一会“”“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有时喝多了上头还抨击朝政,好好的正能量不写,非要去掺合苦吟派的事。


最可恶的是陆游,名为爱国诗人,实为恨国党。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难掩失望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失望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还是失望


你怎么样,这个国家就怎么样;如果不好,你就去改变它。这个糟老头也不去身体力行,只是假惺惺地在网上说几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就完事了。

然后继续表达不满,所以他写的东西总是很低落,不够阳光,难以激发人的正能量。最后报应来了,晚节不保,被批为奸党。


就不一一说了,那些“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郁派、“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的卢瑟派、“诸公有意除钩党,甲乙推求恐到君”的公知派,都得改!


还有元曲,六月飞雪的《窦娥冤》、鬼怪迷信的《倩女离魂》、赚人眼泪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反世俗歌颂情欲的《西厢记》,一个都过不了审。


5、还有四大名著吗?


仁君刘备、忠勇的五虎上将、劳模诸葛亮,这样的正能量天团,居然能败给奸雄曹操、阴谋家司马懿这样的负能量团伙?

“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允天下人负我”的极致自私,得改。

刘备抛妻摔子、曹操借头、刘安杀妻得黄金,有悖人伦的负能量,得改。

“一妇人杀于厨下,臂上肉已都割去”,用人肉招待客人,也得改。


《水浒传》更是一部杀人放火的黑暗料理。


人肉叉烧包、人肉“醒酒汤”、烧烤人肉,真敢写啊。

女的偷情、卖身,周通强娶桃花庄的漂亮小姐,影响很恶劣。

蜈蚣岭道童说句话就被武松剁了,四岁的小衙内逛个夜市脑袋就变成两半,李应谁也没得罪就被梁山烧了宅院裹挟上山,还有滥杀无辜的李逵鲍旭,灭门夺女的董平,虐杀潘巧云的杨雄石秀。李逵杀了扈家庄一门老幼,但又因杀了敌将祝彪和祝虎被将功赎罪。


全都是三观不正的负能量。

全部都得改,梁山英雄个个宅心仁厚,上惩贪官下助百姓,梁山只有忠义没有权谋。


抨击时代的《西游记》更是负能量爆棚。


猪八戒一出生就咬死了生出自己的母猪和自己的小猪兄弟们。最后占山为王,专门以吃人为主。沙僧躲在流沙河,专门吃路过的人。

兄弟三人为了报复黄袍怪,就把他的两个孩子从高处摔死。

唐僧初初次遇袭,妖怪就在唐僧的面前表演了生吃活人。

与如来佛祖沾亲带故的大鹏精,把所有的几万狮驼国的国民全部吞进肚子,吃干喝净。胆大如天的悟空看了此情此景也一下瘫坐在了地上。

高僧也有杂念。阿叶迦南必须讨些好处,吃点儿回扣,才愿意把经书给唐僧。

作为天庭最高的统治者,玉皇大帝仅仅因为凤仙郡郡侯不小心推翻了贡品就罚凤仙全郡三年无雨,无辜百姓纷纷饿死,“城中卖儿卖女,乡下打劫吃人”。


本来就是为了揭露社会黑暗,你非要整出点正能量。


中国文学的NO.1《红楼梦》,淫秽、秘事绯闻、算计、贿赂……,一个大观园,写全了当时社会黑暗的现实。


贾雨村"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人为制造冤假错案。

王熙凤接受张家贿赂三千两,拆散订婚情侣,直接导致两人死亡。

晴雯和芳官是整部小说中仅有的几个好人,然而下场都很惨。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这就是《红楼梦》负能量的写照。


小结

从化学角度讲,如果没有负离子,物质就不存在;从物理角度讲,如果没有负电子,原子就不存在;从光学角度讲,如果没有负电粒子,就没有光。


也就是说,没有负能量,这个世界都不存在。


—END—

欢迎来我的公众号:小炒说,写有深度的历史,评有厚度的时事

user avatar

这孩子要是没见过那些嘴脸,上哪儿模仿去?

这孩子要是学那些嘴脸不像,又怎么能红的?

这孩子学的那些嘴脸假如是孤例,如何让那么多网友全体共鸣的?

user avatar

感觉有些人对正能量有误解啊。

正能量的基础必须是真实啊,出于对真实的生活和情感的提取和刻画才是真正的正能量啊。刻画出真实的生活,引人一笑,我就不明白这些视频哪里不正能量了。

正能量不单单是你说了什么,赞颂了什么,也取决于你说的整个过程,取决于是否基于真实,真实的故事,经历,情感,历史等。真实的东西才是有血有肉的,才是真正的正能量,否则就是些无病呻吟,矫揉造作的东西。

同样是讲抗日的,《地道战》就有着真正的艺术价值,是真正的正能量,而现在那些抗日神剧就不是正能量。为什么?

user avatar

咦?这不就承认老师负能量了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