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意大利 15 到 17 世纪时的政体和政治制度是怎样的?

回答
15至17世纪意大利:碎片化的城邦,复杂的权力游戏

当我们谈论15至17世纪的意大利,脑海中浮现的绝非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一幅由众多独立城邦、共和国、公国和教皇国构成的复杂而生动的图景。这段时期,也被称为意大利的“分裂时期”或文艺复兴晚期,其政体和政治制度是高度碎片化且充满变动的,与同时期北欧君主制国家的集权趋势截然不同。

核心:独立自主的城邦和共和国

意大利半岛上最具活力的政治实体,往往是那些依靠商业繁荣、拥有强大海军和陆军的城市。这些城邦的政体多种多样,但主要的几种模式包括:

共和国(Repubbliche): 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政体之一。虽然统称为“共和国”,但内部结构差异巨大。
贵族共和国(Repubbliche aristocratiche): 例如威尼斯(Repubblica di Venezia)和热那亚(Repubblica di Genova)。它们名义上是公民自治,但实权掌握在世袭的贵族阶层手中。在威尼斯,权力集中在由世袭贵族组成的“大议会”(Maggior Consiglio)和由其中精英组成的“参议院”(Senato)。总督(Doge)是国家元首,但其权力受到严格限制,由一系列委员会和委员会共同监督。这种制度保证了政治的稳定性和商业利益的优先性,但也可能导致政治僵化。
人民共和国(Repubbliche popolari): 像佛罗伦萨(Repubblica Fiorentina),其早期更具开放性,允许富裕的商人和其他公民参与政治。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即使是佛罗伦萨,政治权力也逐渐被少数富裕家族,特别是美第奇家族(Medici)所掌控,从某种程度上演变成了寡头政治。佛罗伦萨的政治体系曾经历多次改革,例如设立“优先委员会”(Signoria)来管理日常事务,以及各级议会和官员。但其内部政治斗争极其激烈,派系林立,常常陷入政治动荡。

公国(Ducati)和君主制国家(Principati): 一些地区由世袭的君主统治,例如:
米兰公国(Ducato di Milano): 曾经由维斯孔蒂家族(Visconti)统治,后来被斯福尔扎家族(Sforza)取代。公爵拥有相对集中的权力,但仍需要与城市内的权贵和公会进行协商。米兰的政治稳定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统治者的能力和其对外联盟的策略。
费拉拉公国(Ducato di Ferrara)、曼托瓦公国(Ducato di Mantova)等: 这些公国由世袭的贵族家族统治,如埃斯特家族(Este)和贡扎加家族(Gonzaga)。它们的政治权力相对较小,常常受到邻近大国的压力,需要通过婚姻联盟和军事援助来维持其独立性。

教皇国(Stato Pontificio): 由教皇统治,在政治上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天主教会的最高领袖,也拥有一个世俗的领土国家。教皇的权力受到教会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其统治风格和政治影响力也因教皇而异。教皇国在意大利政治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能够通过其外交和宗教权威影响其他城邦。

那不勒斯王国(Regno di Napoli)和西西里王国(Regno di Sicilia): 这些南部地区长期处于外国统治之下,例如阿拉贡王朝(Aragona)和后来的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Asburgo di Spagna)。虽然名义上有国王,但实际权力分布复杂,深受外国干预的影响,政治制度的独立性和发展往往受制于外部力量。

政治制度的运作:权力分散与复杂联盟

在这些碎片化的政体中,政治制度的运作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权力分散与制衡: 即使是共和国,权力也并非集中于一人之手。各种委员会、议会和公职人员共同分担权力,形成一定的制衡机制。贵族共和国尤其强调这种分散和制衡,以防止任何单一家族或个人权力过大。
家族政治与裙带关系: 家族势力在城邦政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许多政治职位和官职都倾向于由家族成员或亲信担任。家族之间的联姻是巩固政治联盟和财产的重要手段。
职业官僚与雇佣军队: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复杂性的增加,开始出现职业官僚来处理日常行政事务。同时,城邦也普遍依赖雇佣兵(condottieri)来组成军队,这使得军事力量成为政治角力的重要筹码,也带来了雇佣兵的忠诚度问题。
复杂的联盟与外交: 由于缺乏统一的国家权威,意大利各城邦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联盟网络。它们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利益,时而结盟对抗外敌,时而又因为领土争端和商业利益而相互攻伐。这种频繁的联盟和背叛,使得意大利半岛成为欧洲外交舞台上的一场永不落幕的“大棋局”。
外部势力的干预: 15世纪末,法国、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等欧洲大国开始介入意大利事务,特别是通过一系列的“意大利战争”(Guerre d'Italia)。这使得意大利的政治格局更加动荡不安,许多城邦的命运也因此被外部力量所左右。

法律与治理

各城邦都有自己独立的法律体系,通常基于罗马法的基础上,并结合了当地的习惯法和议会颁布的法令。司法系统也相对独立,有专门的法官和法院。然而,在实践中,法律的执行和解释往往受到政治力量和家族利益的影响。

总结

15至17世纪的意大利政体和政治制度,是一个以独立城邦和共和国为主导,权力高度分散,充满家族政治、复杂联盟和外部干预的时代。这种碎片化的政治格局既孕育了文艺复兴时期辉煌的文化艺术和商业繁荣,也使得意大利在面对外部强大势力的挑战时显得软弱无力,最终导致了长期的外国统治和政治衰落。理解这段历史,需要跳出统一国家的框架,去审视那些在有限区域内,为了生存和繁荣而进行的复杂而精彩的权力博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题主设定的时间成所谓后文艺复兴时代的“发现的世纪”,即15-17世纪,那么我个人就不对意大利之前的状况作论述了(实际上谈意大利权力结构和政治体制的变化最好还是要从11世纪开始聊)。而15世纪和17世纪又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结构,所以我将此题目分成两块。

(1)13世纪中期-15世纪末。

从13世纪晚期到15世纪中期,随着共和制瓦解和世袭“领主制”的兴起。约从13世纪中后期开始,意大利的城市共和国纷纷演变为某个家族的世袭统治,史学家把这一过程描绘为“从城市公社到君主国或领主国”。这些城市的统治者在当时被称为“领主”(signore),其统治被称为“领主制”(a

signoria)。

这个状况是从意大利北部开始的,比较著名的有。Este家族控制的Ferrara,波纳科尔西( Bonacolsi)家族控制Mantova(注明,Gonzaga家族实在1328年之后控制的),de la Torre家族和Visconti家族先后控制了米兰,

到14世纪,已有超过半数的城市公社处于领主的统治之下。故而领主们需要在法理上让自己的统治变得合情合理,于是出现了两个措施:

1,领主取得城市政权后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使其统治合法化。他们通常的做法是一方面操纵城市公社代表大会通过法案,使他们成为“终身领主”。

2,设法从原来的最高封建领主,即神圣罗马皇帝或教皇那里取得代理人(vicar)头衔,进而争取更正式的授职,如公爵或侯爵等,将代理人制转变成具有合法性的世袭领主制。

则到14世纪末和15世纪初,意大利北中部的城市共和国大都变成了君主专制的国家,形成了事实性的君主专制。其中以米兰为代表。

而米兰在15世纪以后,因为此处领主的策略,形成了事实意义上的米兰公国

意大利南部和部分北部其他地区的情况则不同。这些地区在14世纪还暂时处在前共和制度的余晖中,其中作为代表的是文化中心佛罗伦萨和威尼斯。

佛罗伦萨此时正处于雅典公爵沃尔特统治刚刚完结的时期,1378年佛罗伦萨梳毛工人反叛之后,佛罗伦萨演变为封闭和保守的“寡头制”,由少数大家族控制。而14世纪中期,美第奇家族统治的隐蔽领主制。也就是此时佛罗伦萨还保留着古罗马共和制度的一些条例,包括公民制度,代理人制度,行政官制度,事务专业化,城市议院等等,但是最大的特点就是,此时话事人已经完完全全变成了美第奇家族主导的200多个贵族体系的成员,成了事实上打着共和,民主旗号的权贵领主-代理公民制度。但是此时古罗马行政体系,尤其是法律是完整的。

而15世纪中叶,美第奇家族在佛罗伦萨也建立起专划统治。这些家族的君主或出身于封建名门世家(如菲腊腊的阿佐·德·埃斯特)或出身于大商人、大企业主、大银行家的门第(如佛罗伦萨的马索·第·阿尔比齐)。这些专制君主们把立法、司法、军事和行政大权集中在自己手里,并一代一代传去。于是,权力之争和财产的再分配,经常不断地引起叛乱,和“喜闻乐见”的家族纷争。而此时,古罗马时代的行政体系开始彻底转向领主体系。后来也成为公国。

而此时,威尼斯的状况和热那亚比较相像,都是城邦时代借助水运和交通要冲形成的贸易国家。在威尼斯,1297年颁布的“封闭令”标志着威尼斯贵族政体的正式确立,贵族阶层仅限于约200个家族,只有这一阶层的成年男子才有参政资格,威尼斯由此变成一个封闭的工商业贵族阶层统治的寡头制共和国。但是这个共和国和佛罗伦萨一样,都是典型披着“共和国”的皮,但是没有佛罗伦萨早期批得那么彻底。

主要行政体系为:

行政官(Hypatus)代理制度——贵族和权势公民保持的议院——事务官任命制度

但是直接抛弃了事务部门的专业化,而是由本地工商业团体和公民领袖形成的底层人情社会,来作为大部分城市事务,尤其是民间事务的仲裁者。民间契约关系成为了这个人情社会的大部分社会条例,立法系统较弱。

那不勒斯作为法国王室和西班牙王室姻亲继承的一个政治筹码,一直是封建专制下的一个王国,而在安茹王室内斗之后,那不勒斯在整个国家城邦体系里面的话事权一降再降。最早是败于阿拉贡王室。法国查理八世短暂占有过一段时间,不过大部分情况下是西班牙人的地盘。

政治体制和欧洲中世纪延续过来的封建统治区别并不大,这里不赘述了。值得一提的是那不勒斯的地位在于

其一, 它的领土相对广阔, 同时拥有较为强大的舰队, 在西地中海与热那亚等争夺着海上和商业利益。其二, 那不勒斯将商业和财政控制在国家手中, 可以聚敛战争所需的巨额财富。

故而,在阿拉贡王朝时期,那不勒斯实行着非常残暴的苛捐杂税,以作为王国的财政来源,对于中下层的剥削极为严重。

之后,15世纪50年代。其时, 意大利的政治现实是邦国林立且相互竞争, 各国的对外政策无一不是围绕着本国的政治、商业和其他利益, 但它们之间已有了经常性的外交交往, 互派使节已开始制度化, 因而产生了一种既相互联系又彼此牵制的多边关系。而整个国家体系的协调机制来源于《威尼斯条约》


(2)15世纪末-17世纪。

首先原始意义上,意大利主要“五大势力”的政治体制并没有根本的变化,主要是家族政治的斗争延续。比如说佛罗伦萨经历过共和制度(假货)-领主制度的变迁,实际上根本没有任何实质性变动,只不过是赶走美第奇家族之后的一个新的贵族妥协而已,当然美第奇家族回家后,恢复了原有制度,并形成了新的公国。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教皇国,教皇国是意大利城邦国家体系中地位最为独特的一支政治力量。作为基督教世界的精神领袖, 教皇领导着欧洲的所有教会, 但他还统治着罗马及其周围的一片领土, 因此同时成为意大利的一个城邦国家的领主。教皇的目标并不止于此。他还试图将他的权威扩大到世俗世界,成为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的君王。当西班牙人亚历山大·波几亚成为教皇后, 他企图使教皇选举制变成世袭制, 使教皇国成为君主国。他不时抛弃宗教义务的束缚而任意选择同盟, 借助意大利的分裂并使意大利更加分裂, 利用外部力量如法国的支持, 甚至还有“异教徒”土耳其人的支持, 来达到巩固教皇国实力的目标。因此, “教皇虽然无力统一意大利, 却有足够的力量阻止别人去统一它”。

所以教皇国在不同阶段,延续着教宗体系---领袖选举---主教会议--分级管理;

也有类似于共和制度的各地主教的联席会议---领袖选举--分级管理;

也有某些人想要建立教宗君主制---主教议会的制度--一元集权。


至此,意大利的政治制度变化基本稳定下来,直到二次统一战争才有实质性变化。更多是五大势力和各大松散城邦互相的制衡,进攻,野心者对于意大利统一的诉求,和局部冲突。。

当然,真正值得一提的变化,就是“意大利的17世纪危机”,准确的说,是整个欧洲大陆“同一民族国家”意识开始,建立起各自不同意义的现代民族国家,意大利的“旧制度”显得弱小而不合时宜。而意大利的统一补救显得无比可怜。

于是17世纪左右,意大利整个国家体系先是开始在经济状况下极度衰退,其次是开始彻底臣服于西班牙,其是在16世纪与法国的战争中开始得手,也就是意大利战争后卡托—康布雷西和约的签订,并与圣座联盟。实质控制了米兰公国、那不勒斯王国、西西里岛等地方,也就是“五大势力”里面,一个联盟,其余两个被统治,佛罗伦萨虽然军事软弱,但是保证了自由与独立;威尼斯共和国的利益在海外,自身虽然权力结构由于工商业外向和领主化发生细节变化,且与教皇冲突过,达成了一个半吊子妥协方案,自身主要政治体制变化不大。

那么对于意大利此时的政治体制有什么变化呢?

主要在以下几点:

1,城邦协调制度上嫁接了一个宗主国王室。领主制度开始慢慢在话语权上落寞,甚至走向边缘。

2,工商会大佬,原领主开始彻底贵族化。原有工商业主导的底层人情社会,开始变成地主阶级统治。

3,强烈的天主教意识,开始使得天主教教会的世俗权力膨大,甚至某些方面超越原领主体系,开始成为世俗事务的仲裁者之一。

4,而西班牙本身即作为改革保守派的后人,但是又开始严格控制教廷,西班牙开始在各级意大利行政体系中集权化。

而在乌得勒支和约之后,西班牙对于意大利的统治才结束。


就这样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