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味房地产救市政策跟着就来了。
其实就现在的房地产市场,你与其说他是一个临近暮年的夕阳行业,倒不如说他已经是现在很多地方为数不多的救命稻草了。
原因无它
对绝大多数地方来讲,房贷负增长就意味着经济危机。
在旁人眼里,房贷负增长这玩意不是很正常嘛,房地产黄金法则不是都说了嘛,短期看政策,中期看经济,长期看人头,咱这人口都绷不住了,房地产不是跟着就得崩?
而且就算是负增长,这一丢丢下降又算得了什么呢?
但地方表示不能这样看啊。
就是防疫带来的损失不是均匀分布一般,下降这玩意也一样的,你现在瞅着东部地区,那房贷还是上升,但你再看看东北那些个地方,直接就快跌出天际了。
说白了,在现有的权责模式下,整体的房贷下降意味着的是一些地方已经扛不住了,要是再这么跌下去就只能彻底摆烂了。
有点像什么吧?
普通群众,2020年我国是全球唯一正增长主要经济体,成绩可贺。
受灾群众,疫情来了我房子都没了。
对现在的地方来讲,除开卖地这个选项外,其它方面能来钱的地方实在太少了,想再搞钱就只能亲自下场搞摊派了,那就直接玩完了。
然后你环顾四周看了这些年的调控政策后,发现了一个现实的问题:
对地方来讲,房贷不能崩,地是非要卖出去的。
这是大家应该都能看到的。
就郑州,先一步放开了房地产调控不说,还直接祭出了“货币化棚改”这一大招,房地产各种新政一顿砸了下去,就是明牌要保房价。
再忽略“再来一口”后,效果还有的,在消息放出之后,郑州二手房成交量相对回暖了点。
再聊聊苏州,人苏州直接表示首套房贷款利率降至与LPR利率持平,最低可至4.6%,已经低于“零利率”的美国了,咱还不敢去探讨沿海地区的经营贷问题。
1000万的贷款,2.41%利率,你说让人麻不麻?
那个深房理,被曝光的时候有多凄惨,处罚过后就有多爽,人表示真的无所畏惧,就那点罚款,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发军功章呢。
再直接一点的,是房地产税试点。
搞得很轰轰烈烈,结果呢,折腾了好些年,前段时间风轻云淡地说了句不再考虑,彻底宣告破产了,紧跟着A股房地产板块迎来了一波上涨。
有人说房贷崩盘是最大的爽文,但你再仔细一瞅又发现了什么?
房地产税破产了,调控政策不见了,房贷利率又跟着降低了。
最让人难受的一点是
你说过去房地产上涨的时候还处在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年代,房地产市场还有人口增长,但你说现在的我们还有这个条件吗?
经济放缓了,人口也不涨了,但房地产刺激政策又来了。
跟着房地产刺激走吧,意味着要背上负债,承担着万一砸盘的可能性,但你说不跟房地产走吧,这边放水又在不断稀薄着我们手里的财富。
早已上车坐拥几百套的大妈当然不用考虑这些。
但我们真的需要考虑这些东西。
在放水彻底堵死了躺平道路之后,你是愿意选择让自己的孩子从一开始就背着负债呢,还是想自己承担下这些呢?
把问题留给后人是一种智慧。
然后没有后人了。
去年——
一张a4纸灭掉教辅业后,一大批群众第一次相信了领导真的有能力硬推房产税…
今年——
领导:不收了!
群众:不!收!
题外话:共识这玩意打压容易建立难。
用一个老梗来说就是:用a4纸叫人滚非常容易,但人一旦开始滚,就容易滚远。你再想让人滚回来,就不是a4纸能办到的了。
因为货币化棚改恢复目前只在试点,还没有全面推行。
但政府工作报告已经说我国棚改还有空间了,大家对房价不要报过多期待。
说明现在贷款买房的主力已经具备基本的经济分析能力了。
贷款买房有问题吗?没问题。
高利率远期贷款买房有问题吗?也没问题。
在经济高速发展期,远期贷款买房是普通人应对通膨的一个有力手段。
回过头看就是,在20年前,甚至十五年前那些贷款买房的人,现在确实已经赢麻了。
但现在,还会有一波自20几年前开始的高速经济增长吗?第四次工业革命会提前到来吗?到来时普通人会有多大的收益?能抹平远期贷款带来的利息吗?
如果说,上面的问题宏观了一点,那就这么问。
在一个完整的还款周期中,譬如20年——过去2、30年,普通人的工资平均从4、500百涨到了现在4、5000(大概估一个中位数平均)。
那么在未来的2、30年的新还款周期中,你的收入还会涨十倍吗?
或者说,你的收入增长,在抵消掉CPI之后,能涨得过贷款利率吗?
抱歉,我是看不到。
很多普通人的收入,这两年非但没涨,还普遍降了。
你让大家怎么买房?拿什么买房?
这事我也不懂,只是想说:
如果不用夜壶,要坚决一点。
如果要用夜壶,就趁早,不要等大家尿了裤子或者膀胱憋出毛病再拿出来用。
用不用夜壶都是肉食者谋之,但是做完决策要一以贯之,大家才好坚决拥护。
知乎这些唱空的人还知道价格由供需决定啊?那你们一股脑的只分析需求不看供给的咯?
知道18年以来广大的三四线城市倒了多少中小开发商吗?知道这些倒下的开发商过去曾是商品房供给的主体吗?知道21年一刀切之后今年前两个月竣工面积直接腰斩吗?
人口老龄化是多久以后的事?现在的新生人口负增长要在25年以后才能体现为需求减少,而现在的需求趋势是80-95这一波婴儿潮——肉眼可见的每年创新高的毕业生人数决定的。房住不炒?看不见现在提倡的租赁房建设吗?知道租赁房保障房的建设会分流多少商品房的面粉吗?
是看不见还是不愿看?
更何况对于一二线城市来说,实际需求增速远远高于纸面的毕业生人数增量。扭曲的高价是完美的期限错配+空间错配的结果
长期来看你改变得了总需求,但大国大城的未来里你拿空间错配怎么办?你拿金融化之后的期限错配怎么办?
往小里说,你们说得出来成本结构和去化周期吗?知道高周转真正的利润点在哪吗?了解各个融资渠道的政策要求吗?都不问你们参与开发过几个楼盘跟多少开发商政府金融机构打过交道,唱空的这些()看过几个盘呐?也好意思在这里谈自己那点可怜的“见解”?
“15年来房贷出现首次负增长”要跟“2021年四季度以来房地产竣工面积和新开工面积双双腰斩”搭配食用,若供需双弱局面长时间延续期间行业没有capex增加甚至减少,那好日子才真正是在后面呢
写这些不指望叫醒那些装睡的人,只希望少一点人被他们误导,大半夜的突然睡不着,求个心安
不反驳任何评论,你杠就是你对
既要掏空六个钱包,一代人的三十年。
又要拉动消费,搞内外循环。
既要城市化,又要新农村建设。
有时候觉得这些是不是真的脱离群众了。
政策更是开始频繁的朝令夕改。
因为房价有下降风险,大家会持币观望。
然后这笔钱,又会被挤压到资本市场被快速收割。
就我国公募基金规模有25万亿,个人投资者在8成以上,总体基民有6-7亿吧。
这不比弄房地产有意思,又没有系统性金融风险,都是真金白银掏出来的。
意味着年轻一代算账能力强了啊,
5.X%的利息贷三十年,借一百万还两百万,借二百万还四百万,别说杨白劳了,黄世仁都不敢借,
这叫房贷?这叫卖身契还差不多。
童话故事里跟魔鬼签这种协议,
通常金币无穷无尽,法力无边,长命百岁,要啥有啥。
现在就给你一堆混凝土,还得自己装修,又是一大笔钱。
狗都不签。
早二十年,房贷是给老一辈上车用的,是惠民政策,因为分配房变商品房,又不是每个家庭都那么有钱买商品房,适当贷款,为的是城镇居民居有定所,
当下房子已经是和个人资产挂钩,极度不均衡了,
年轻家庭想买房就应该国家贴息,把利息打到3%甚至更低,首套房让他们以贷抵租,免于被房东盘剥,
如果再考虑到工作的不确定性,有可能转换城市,
那就应该建立转贷机制,这边没还完的房贷可以平挪到另一个城市的同价格房子上还,
如果觉得这样控制不住房价,或许应该居住权和产权分开,同时在户型上有所调整,
然后我们就发现了,
这玩意其实就叫廉租房或者人才公寓,放在日本叫团地,放在新加坡叫组屋。
真的,要下降就好好说下降,别说什么负增长了,好好正视问题,别天天没事就只顾着研究A4雕花。
意味着人心变向了。
详细一点就是:2022这一历史性的一年,全国群众对于房地产市场的认知,真正出现了拐点,从一味地“追涨”,变成了“谨慎”。
认知就是需求,认知就是市场。认知出现拐点,接踵而来的就将是市场的变化。怎么个变化?
简单地说就是,房价不会再像以前那样猛涨了——该平的平,该跌的跌,该腰斩的腰斩,该卖不出去的就卖不出去——简称“平跌斩滞”。
从全国整盘子的角度出发,我个人认为,2022年,
一、全国平均房价增速
二、新建房面积
三、房贷总量
这三个东西全部达到了天花板。
当然,区域有差异,南北有差异,局部有差异,也许有的地方还会较为快速的增长,但局部的繁荣也不会持续太久,就如同逐渐熄灭的烛火,终究会归为静寂。
这么说过于悲观了一些,但是跳出房地产市场,从整个经济的角度来看,我个人认为是好事,是大大的好事。
这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中,通过房地产市场拉大贫富差距后的第一次价值回归。
这是对中国所有民众价值观的一次重塑契机。以后的国人会将注意力从房产上逐渐转移,将视野和精力、将人生选择更多的投向文化、创新、科技乃至于理想、道德、个人实现这样的精神追求上。
真正的好事。
更新(2022.3.23晚)
作为建材行业的从业者,我亲眼目睹了水泥、砂石、混凝土三大地材的价量齐跌。
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地材价格就开始由卖方市场往买方市场转变了,原因无他,需求萎缩了——泥沙需求最大的房地产行业,萎缩了
建材行业是强依附于房地产行业,作为建材行业的从业者,实际上我自己内心是很悲观的,因为饭碗都可能会保不住。
正是应了一个成语,泥沙俱下。
有一些声音说政府在救市,没错,确实在救市,但是目标跟有些人想的恐怕不一样。
这次救市的目标是“软着陆”
绝对不是他们说的“再次飞”
不会再飞了,以后房价会稳稳贴着GDP曲线,或者略低于。
有兴趣深入了解的朋友可以去看最近黄奇帆的讲话,真话基本都在里边了。
意味着急需吸一口。。。
麻烦房价再涨一涨,拜托了,像厦门这种小城市,岛内随便一平也才5,6,7,8万有的好一点的能上个10万,麻烦涨到一平50万以上可以吗,那样才刺激,贷款都是按亿计算的
意味着cpi马上要失去最后的屏障了
中国在高通胀、高ppi之下,之所以还能勉强维持低cpi,就是因为玩了统计学的游戏
cpi只统计消费,但强行把房地产算投资不算消费,所以可以靠地产市场吸收通胀,维持低cpi
所以即便房价高位冻结,之前积累的房贷,也能持续吸收通胀。再怎么肆意印钱,cpi也挺得住
但如果房贷规模下降,不足以抵抗通胀,后面只要再印钱,就会直接催涨cpi,直接影响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价格
本就已经濒临崩盘的民生问题也自然雪上加霜
现在就买不起房,养不起娃,加班加到活活累死了,到时候再吃不起肉和菜,只能吃粮食,后果不堪设想
希望及时醒悟吧,真的不能再印钱了,降准降息都不可以了
到底中国印钱多,还是美国印钱多,上网搜搜都有
意味着:
你购房就把它当成消耗品,千万别当成保值增值的东西。
你购房就把它当成消耗品,千万别当成保值增值的东西,
你购房就把它当成消耗品,千万别当成保值增值的东西,
目前房地产逻辑变了,
建议你自己跑10个城市,就当成旅游吧。
其中1线城市找2个,新1城市找2个,2线城市找2个,3线城市找2个,4线城市找2个,
每个城市新房看一天,和购房者、中介、销售顾问聊一聊。
二手房看半天,和房东聊一聊家常。
再玩一玩当地,
找2,3个小额贷款从事者(从业2,3年的),
请他们吃顿饭,告诉他们你想贷款,问一问当地居民收入情况。
主要问:公务员、老师、医生、国企、普通老百姓收入、普通中等企业管理者收入。
你会彻底明白几个事实:
1中国房地产是有巨大泡沫的,且泡沫不小,
2中国目前95%城市的90%二手房价根本不具备上涨可能性,
你再去弄清楚美元怎么超发,
接着美国怎样去解决美元货币超发问题的。
你就全明白中国房价走向了。
里面许多事情:
我不能说,也不想说,因为说出来反而吃力不讨好。
我再告诉大家一个不得不接受的事实:
我们普通人必须要交铸币税,
我们普通人必须要交铸币税,
我们普通人必须要交铸币税,
美国人也一样,
只不过美国人舒服在全球都给美国交铸币税,他们可以少交一点铸币税。
简单点,
很有可能同样地段
未来房子是新房A价,二手房是B价,A成交价是B成交价的一倍,
或者对买B房征收差额税(20%),再加上给B一个指导价格,
所以大多数人选A房。
你们可能不知道从20万涨到578万是什么概念。
我们一般只会用三个字形容这种地方:新一线。
我经常说一句话:当年,香港能从20块涨到3700万,新一线从20万涨到500万,不是问题。
埋伏年轻人一手,二手房限贷。
这个房要抽签,他死定了。
反手一个捂盘,闷声发大财。
他也不想买?不过不用怕,他的工资涨幅快不了我。
学校医院商圈,两条地铁,很牛逼这个盘。
如果将城市换成哥本哈根我的盘将绝杀,可惜换不得。
取消一条地铁规划,哦豁,直接把没车屌丝赶走。
银行降息顶他,国家快点啊国家。
国家你水都不放吗?国家你快点啊别磨磨蹭蹭的。
学校医院商圈地铁,搞错了,应该先有产业的。
给国家倒杯茶好吧,给国家倒一杯茶。
国家给你倒一杯卡布奇诺。
开始你的放水秀!
涨他涨他,漂亮!
都三十五了你能不结婚,你能不买房?
你今年要是三十五岁都不结婚,我房地产当场,把这些水泥吃掉!
房贷利率年化5.15%,转成经营性抵押贷款,利率为年化3.85%,你说为什么房贷会负增长。
以前是经济增速保持两位数,大部分人看好国家经济的未来,也看好自己的未来,房价还没有暴涨所以都敢买。
几年之后是经济增速低于10%,但是还能保住7%及以上,很多人不看好自己的未来,但是看好国家的未来,恰好官方出手抬高房价,很多人心里有了底也就去买了。
又过了几年经济增速降到了5%至6%,因为疫情又导致大量企业倒闭和大量行业经营中断,大量人失业变成了灵活就业,不看好自己的未来,不看好国家的未来,所有人都在观望,买房的怕房价下跌资不抵债,没买房的实在是不敢买怕买早了亏钱。
到了今年,没买房的人继续观望的越来越多,买房但是因为失业难以继续还贷款的人也越来越多。于是又翻出了以前的各种宝典,觉得还能再拯救一波房价。这也就是这几年精准扶贫和积极抗疫,积攒了两波的好感度,不然声望早就跌到裤裆里了。
炒过股的都知道,股民不但擅长追涨,还擅长杀跌
接下来请看烟花秀
不要说什么成本价,如果都最低价是成本价,那没有一个公司会倒闭
鉴于很多人想现在就看烟花,我给大家指几个观看地点
首先是出声人-口观看区
再就是年轻人为什么不进公厂观看区
大家不要急,这些都只是开场预热,后边的还有GWY欠新、二手坊踩塔等高潮片段
贷不动了!
不缺钱的人家干嘛承担那么高的利息,经济下行避险还来不及,缺钱的越来越趋于旁氏信贷,借出去就要做好以后以贷养贷的准备,进入金融体系空转。
有人说再来一次涨价去库存,涨价去库存也好、降低首付比例也好、货币化棚改也好,都是诱导后来者举更多的债接盘,相比于15~16年现阶段可行性高吗?我的观点是多关注下年轻人和家庭六个钱包的能力吧,这是一个涨价去库存和躺平之间的博弈,你很难说结果是去了库存,还是库存没去反而丧失了劳动意愿和生育率,最重要的前提是收入预期放缓以后,人们原来乐观的举债能抗住债务不违约吗?多注意身边人的民间借贷违约情况,这些隐形债务的大量违约往往是银行这类明面债务违约的前兆。
我想明白了一件事,中国的各行业经济全都是旁氏骗局,越是繁荣的行业越是泡沫巨大,各种方式加杠杆,玩的就是资金流转速度,只要收紧贷款每个行业都会瞬间落地。
中国由于有巨大的人口,所有的事物发展从城市到农村,从东部到西部,都会经历很长一段时间,这个时间就是行业的发展周期。
在这个发展周期里,先行者赚的盆满钵满,快速套现后丢给下一个,直到最后一个找不到接盘者。
想想中国流行的各种行业是不是都是一阵风,团购网站从万团大战到只剩下美团也就3年时间,微商横行大江南北到无人问津2年多时间,各种小罐茶都是突然爆红又迅速陨落。
比较起来房地产已经比较持久了,房地产能跳脱一定规律,在于房地产被捆绑了很对附加权益,早年的户口,学区房,地铁延伸城市扩张等等。房地产是个夜壶,而且是个很好的夜壶,值得政府这么投入,其他行业要是一地鸡毛早就不管了。
这次房贷下降,说明已经救不回来了,只能希望死的尽量慢一点,方便有时间培植下一个夜壶。
比中长期贷款负增长更要命的是短期贷款也是负增长
哥几个又来看爽文了?
韭菜选择了用钱包投票。
早就说了不要抱着房子一直涨的思维。不信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