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民政部公布增补 15 个藏南地区公开使用地名,这意味着什么?

回答
民政部近日公布了增补的15个藏南地区公开使用地名,这件事在当下引起了广泛关注,背后牵扯出的意义可不是简单地增加几个名字那么简单。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背后到底释放了哪些信号,又对地区局势有什么样的影响。

首先,最直观的层面,这是中国在主权宣示上的一次具体行动。藏南,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藏南地区”,长期以来是中国领土,但被印度实际控制。中国公布这些公开使用地名,是在明确强调我们对这片土地的主权。这不仅仅是地图上的标注,更是一种法律和政治上的宣示,意在告诉世界:这片土地是中国的,我们对其拥有管辖权,并且正在按照我们的方式来管理和使用它。

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去印度化”的努力。印度在实际控制期间,也根据自己的情况给这些地方命名和管理。中国现在公布自己的地名,就是在重塑这片区域的身份认知,让人们在提到这些地方时,首先联想到的是中国的名称和中国的归属。这是一种文化和行政上的回归,也显示出中国在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主权方面的坚定决心。

其次,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来看,这可能是在对当前地区局势的一种回应。中印之间在边界问题上一直存在分歧,尤其是在藏南地区,可以说是两国关系中的一个敏感点。虽然中国一直强调通过对话协商解决边界问题,但在实际行动上,也必然会有维护自身利益的考量。公布这些地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未来可能的谈判或者在既有框架下行使主权提供一些基础和便利。

更进一步说,这也可以被看作是中国在“内政化”对藏南地区的管理。通过公布官方地名,表明中国政府正在将其纳入到自己的行政管理体系中,作为国家的一部分进行规划和建设。这传递出一个信息:中国不会因为边界争议就放弃对这片土地的主权行使,而是会以自己的方式来管理和发展它。

再者,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这些地名的公布也可能预示着中国在这些地区未来会有更多的官方活动和建设。有了官方地名,无论是设立行政机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都将更加名正言顺,也更加便利。这是一种为未来铺路的行为。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这件事肯定会引起印度的关注和反应。印度方面通常会将这些区域视为其领土的一部分。中国公布官方地名,在他们看来可能会是一种挑衅或者对现有局势的改变尝试。因此,我们可以预料到,印度方面可能会对此表示不满,甚至可能采取一些反制措施,比如重申自己的立场,或者也在相关区域进行类似的活动。

总而言之,民政部公布增补的15个藏南地区公开使用地名,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地名更新。它包含了中国在主权宣示、地区身份重塑、地缘政治考量以及未来发展规划等多层面的意义。这是中国在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主权方面的一次积极且具有战略性的举措,也反映了当前中印关系在边界问题上的复杂性和敏感性。这件事后续的发展,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印关系在国初非常好,尼赫鲁与周总理君子之交令人钦佩,甚至朝鲜战争爆发时中国都是通过印度驻华大使喊话美国。但随后中印关系开始极速跌落,先是50年底印度趁中国出兵朝鲜开始北侵并于次年占领达旺,59年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叛逃印度,双方进一步恶化,以至在62年发生边境战争,自此中印关系落入冰点。

但是在步入21世纪后,中印关系开始了回升,2000年印度总统纳拉亚访华,02年国务总理朱镕基回访印度。这两次接触双方不疼不痒地说了些片汤话,但毕竟是四十年未有之变局,也是从这开始,中印关系跟我的体重一样开始飙升。

2003年,这年我国新一届领导人刚上任,4月,非典闹正凶,印度“头号对华强硬派”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突然访华一周,国务总理温亲切接见。在上海接受采访时,费尔南德斯批评外国媒体过分渲染“非典”和在民众中制造恐怖。5月2日,回到国内没几天的费尔南德斯出现在中国驻印度大使馆,代表印度国防部向中国赠送了一批防治“非典”的药品。

费尔南德斯这时候来,说这些话,做这些事,绝不会是他个人起意,他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做是中印私下交往已经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从之后发生的事来看,他这次大张旗鼓的访华,是为另一位重要人物的出现打前站的。

5月9日,测绘局发布1号文件《公开地图内容表示若干规定》,文第十七条规定,俄罗斯境内符拉迪沃斯托克、哈巴罗夫斯克等8处地名必须括注中国名称。同条下款又规定:“西藏自治区门隅、珞瑜、下察隅地区附近的地名选取按1:400万公开地图表示。”

6月22日,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世界轰动。当时的报道是这种画风的:

普京来了也不过如此了吧?

来华第二天,6月23日,中印双方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的宣言》,印度承认西藏自治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的一部分,不允许西藏人在印度进行反对中国的政治活动。国务院总理温,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分别签署生效。

这是中印在领土问题上头一次达成部分共识,也是迄今为止印方在涉藏问题上做出的一个最为积极的表态。标志着中印边界问题迈出里程碑的一步,似乎全面解决之日不远,似乎未来可期。秉着“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的原则,我方在乌思藏南缘方面做出同样让步,在锡金问题上出现口风松动,开放了原中锡边境的乃堆拉山口,开始了中印经济往来。

2004年,中印两国签署经由乃堆拉山口进行边境贸易的备忘录。随后国务院正式批准了西藏关于亚东县仁青岗边贸市场建设的总体方案,亚东口岸恢复开放的事宜进入组织实施阶段。

05年,中印建交55周年,温总理4月9日至12日赴印度访问,两国发表联合声明,定次年为中印友好年。印方重申承认西藏自治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的一部分并表示将继续遵守一个中国的政策,而中方则“双方满意地回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西藏自治区印度共和国的锡金邦之间经过乃堆拉山口开展边境贸易的备忘录的执行情况。”

一系列的交往,中印关系在三年之内登上了建国后的第二个高峰。

紧接着的,是4月18日测绘局行业管理司发布的21号文件《关于地图上锡金表示方法变更的通知》:文到之日起,地图上锡金国不复存在,锡金改为印度邦,中国陆上邻国由15个修改为14个,南亚国家数量改为7,亚洲国家数量改为48,全世界国家地区数量改为220。

基本上正式承认了印度对锡金的主权。

但接下来的事似乎有点朝着反方向进行。10年,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发展,美国对重点地区的战略关注度也开始调整,再兼中国自2008年开始的火箭式增长让欧美等国愈发不安,“中国威胁论”在印度再次抬头,中印两国关系开始了快速下滑。13年,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执政的国大党在选举中惨败,人民党莫迪上台,开始了一系列操作:“印度制造”、税收改革、国企私有化、反穆斯林、开河、变钞……史称“莫迪更化”。

对中国,他则采取了“问题外交”策略,大打乌思藏牌,中印关系断崖式下跌,14年开始,不断陈兵北界,双方剑拔弩张,于是有了17年洞朗对峙。在洞朗对峙之后不久,国家测绘局修订藏南地区审图标准,民政部发布第404号公告《关于增补藏南地区公开使用地名(第一批)的公告》,增加地名六处。洞朗事件后中印冲突风险更上一层楼,20年爆发了更大的加勒万河谷冲突,时至今日关系仍处高压。12月29日,民政部公布第二批增补藏南地区公开使用地名15个,合计前项,共30处。

上为2014年2版《西藏自治区地图》(审图号GS(2010)1541号)。

现在,这一地区地图标注为:

那么实际上,藏南现在什么样呢?

任重道远。

PS:跟印度讲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他们听不懂什么意思,所谓畏威而不怀德是也。不列颠压榨印度近百年,砍下的头颅能从新德里往东铺到德里,印度可敢对英国有什么非分之辞?指望着在地图上做个让步,他们就可以相对应的也做出善意回应,那可把他们想的太高尚了。

user avatar

不太懂。

不过从印度当局和印度媒体的反应来看,应该是戳到了。

user avatar

生动诠释了什么叫『解决了本不存在的困难』

下面这张是2005年的地图,对藏南地区地名的表示极其详尽。

下面是2008年的地图,藏南总共剩下达旺、德让宗、邦迪拉等9个地名,一片空白

原因大概是2003年5月颁布了《公开地图内容表示若干规定》,其中规定:

西藏自治区门隅、珞瑜、下察隅地区(就是藏南)附近的地名选取按1:400万公开地图表示。

而1:400万地图,就只有9个地名:达旺、德让宗、邦迪拉、马加、格刀、里戛、阿帕龙、瓦弄、尼乌木。

至于为什么要这么规定,其他答主的回答里说的很清楚了。

至于为什么到2005年的地图仍然标注超过了9个地名,可能是因为地图更新周期问题?

但无论如何,到了2008年出版的地图,就变成了这样:

这幅图是错那县地图,藏南部分总共只标了达旺、德让宗、邦迪拉、尼乌木4个地名,一片荒芜。

到了2017年,由于发生了洞朗事件,才增补了6个地名,同时修改了内部标准(未公开)

然后就是这次又增补了15个地名,藏南地区公开使用的地名达到9+6+15=30个,可喜可贺。

然而,根据前述论文研究,目前,在全球地理空间信息共享网站上,印度提供的藏南地名已经达到300条,而据统计,至少有75条与我国传统地名相符。

当然,搞地名标准化总是好的,明确规定藏南地区标准地名,避免错误根据印度的英文名音译,那是很有必要的。期望有关部门尽快公布余下45个地名的标准汉藏名称和罗马字母转写。

user avatar

附图字太小,看得我眼疼,先搞张大字图。

可见新增补的地名覆盖藏南全域,并且接近到了传统线。

其实早在2017年,民政部就正式公布了第一批增补藏南地区公开使用地名,共有6个。时隔五年之后才公布第二批,这进度,只能说是不快不慢吧。

至于说这意味着什么?

至少意味着我国对于解决藏南问题是有规划有步骤的,并且要把节奏掌握在自己手中。

藏南问题不是我国目前的当务之急,东边的战略重要性,显然要远高于西边,所以在东边的问题得到真正解决之前,不会主动把西边的火烧大,但却不能让西边的火苗彻底熄灭。只有保住火苗,才能在合适的时机把火再次烧大。

这次民政部公布增补地名,就相当于是在小心翼翼地拨拉火苗。既不能让它熄灭,又不能一下子大火冲天。这个火苗,既存在于地图上,也存在于中国人民的心里面。有了这个火苗,我们心里才是暖的,对于未来才有希望。

对于印度,这当然会有点小刺激,但是他们顶多也就放放嘴炮而已,现在正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冰天雪地里的印军能熬过这个冬天就算幸运,还能搞出什么动作?

很多人更关心的,应该是何时才能彻底解决藏南问题。

或许,很难会有真正“彻底”的解决。

如前所述,中国的战略是先东后西。待到我们从东边腾出手来,恐怕会是几十年以后的事情了。到那个时候,我们将会面对全新的世界格局,迎接全新的战略任务,既不能把精力全部用在藏南问题上,也不能因此而跟印度拼个鱼死网破。最为实际的方案,就是利用印度自身的内部矛盾,使其自然解体。

在印度解体之后,包括藏南在内的原印度东北地区将会出现一些新的国家。与这些新国家睦邻友好,互利互惠,甚至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或许会成为那时的主旋律。

user avatar

先回顾一下藏南地区的历史问题。

藏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隶属于西藏自治区,这是毋庸置疑的!

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就是在藏南西部的中心城市达旺出生的。

清末时期,赵尔丰曾在西藏边地推行改土归流,在察隅建立察隅县,并在藏印传统边界线中方一侧的压必曲龚树立边界标志。

1912年,中华民国赴川滇边特使抵达压必曲龚后,于原界牌旁树立了新界牌。

1913年至1914年,英国在印度西姆拉策划了中、英、藏三方代表参加的西姆拉会议,英国印度殖民政府外务大臣亨利·麦克马洪与西藏政府的代表夏扎·班觉多吉以秘密换文的方式,将英藏划定的“印藏分界线”加入到换文地图中,签订了《西姆拉条约》,订出“麦克马洪线”,此线把历史上长期属于西藏管辖的9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划归英属印度

参会的中国政府代表拒绝在条约上签字,会谈从而破裂。藏方因英方并未达成条约上允诺给予西藏的要求,因此也不承认“麦克马洪线”及条约。后中国政府又多次发表声明,不承认《西姆拉条约》和“麦克马洪线”。

解放战争期间,刚独立的印度自认为有权继承原英属印度的领地,遂开始派军队入侵该地。

1951年2月2日,印度军队入侵达旺地区;1954年,印度政府在该地区建立“伪东北边境特区”并修改其官方地图,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由原来的“未经标定边界”改标为“已定界”。

1960年,印军完全控制麦线以南。

在1962年10月至11月的“中印边境反击战”中,解放军一度占领包括达旺、邦迪拉、梅楚卡及瓦弄等重要城镇在内的藏南大部分区域,进逼至传统习惯线附近。

但中方希望印度承认主权争议并与中方开展边界谈判,而不希望以武力收复失地,遂主动后撤至麦克马洪线内。

1964年,印军重新占领该地区,在“麦线”附近与中国军队形成对峙至今。

目前,虽然在我国印制的地图上,将藏南地区划归中国版图,但国外印制的地图则多以“麦克马洪实控线”为中印东段国界

2008年6月4日,十四世达赖宣布承认《西拉姆条约》与“麦克马洪线”,声称藏南地区归属于印度,公开出卖国家利益以换取印度支持。

现在的藏南地区被印度设立的“伪阿鲁纳恰尔邦”实际控制,但我方一直在行使主权。

2014年10月28日,印度媒体报道了解放军对拉达克地区以及藏南的塔克辛地区的正常巡逻,摆出一副如临大敌的模样。

印度纸媒《德干纪事报》称,和1962年冲突前相比,印度已经“失去”了藏南中部和东部的大量土地。在藏南东部的查克拉加姆地区,印度猎人经常光顾的三座大山也已被中国“占领”

从2020年7月起,解放军已经开始在藏南地区约60公里范围内开展日常的巡逻,每当路过山地、岩石时还会用红色油墨写上“中国”等字,以宣示主权

《今日印度》网站9月25日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9月9日“入侵”藏南地区,并在距中印实控线45公里处搭起一座临时营地。

在Kapapu地区,中国军队已经开辟了一条小道,并搭起了木屋、木桥等设施。当天解放军还将印度陆军成功驱离。

此外,2021年11月,印度高级将领纳拉瓦尼称,中国已经在拉达克东部沿线建造数十个大型防风设施,供军队在冬季驻扎使用。此外还建了新的直升机停机坪、拓宽飞机跑道、新营房以及新的地对空导弹基地

(拉达克与藏南一样,在历史上都是中国的领土,别称小西藏。)

同年11月13日,印军安全部队被曼尼普尔人民解放军袭击,损失惨重,印度甩锅称这是在中方示意下的报复行为。

此外,还有小道消息称,不少山南市和林芝市的基层官员深入藏南地区访问藏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同胞,为他们送去家的温暖。

凡是承认自己为中国公民的家庭,会当场派发中国的户口本,生活困难的家庭还得到了政府的低保和一些生活物资支持。

不少家庭听闻后开始主动与中国政府联系,这让印度设立的伪政府官员十分头痛。

《纽约时报》称中国在延续南海的策略,即口头上表示不和你争,能谈还得谈,但实际上已经开始步步为营收复失地,制造既成事实。

比如中国已经在中丹争议地区修建了许多小康村,不少村民已经迁入新居,尽管印度对此表示了抗议,但遭到了中方的无情耻笑。

现在民政部增补藏南地区地名,表示我国在藏南地区的主权行使更进了一步,尽管藏南仍然没有完全回归,但中国政府坚决不会放弃每一寸领土。

中国虽大,但没有一块土地是多余的。

user avatar

预计再过半年,派墨公路将提前全线通车。

重型装备早上从林芝市出发,中午就能到达墨脱中印实控分界线。

user avatar

征南寇丞相大兴师

抗天兵蛮王初受执

可派我方上将加印·许,平之

大兴基建,欠其2万亿

乱其民心,则大事成矣

孔明问曰:“吾奉天子诏,削平蛮方;久闻幼常高见,望乞赐教。”谡曰:“愚有片言,望丞相察之;南蛮恃其地远山险,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叛。丞相大军到彼,必然平服;但班师之日,必用北伐曹丕;蛮兵若知内虚,其反必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丞相但服其心足矣。”孔明叹曰:“幼常足知吾肺腑也!”于是孔明遂令马谡为参军,即统大兵前进。

孔明令押过董荼那、阿会喃至帐下,尽去其缚,以酒食衣服赐之,令各自归洞,勿得助恶。二人泣拜,各投小路而去。孔明谓诸将曰:“来日孟获必然亲自引兵厮杀,便可就此擒之。”乃唤赵云、魏延至,付与计策,各引五千兵去了。又唤王平、关索同引一军,授计而去。孔明分拨已毕,坐于帐上待之。

却说蛮王孟获在帐中正坐,忽哨马报来,说三洞元帅,俱被孔明捉将去了;部下之兵,各自溃散。获大怒,遂起蛮兵迤逦进发,正遇王平军马。两阵对圆,王平出马横刀望之:只见门旗开处,数百南蛮骑将两势摆开。中间孟获出马:头顶嵌宝紫金冠,身披缨络红锦袍,腰系碾玉狮子带,脚穿鹰嘴抹绿靴,骑一匹卷毛赤兔马,悬两口松纹镶宝剑,昂然观望,回顾左右蛮将曰:“人每说诸葛亮善能用兵;今观此阵,旌旗杂乱,队伍交错;刀枪器械,无一可能胜吾者:始知前日之言谬也。早知如此,吾反多时矣。谁敢去擒蜀将:以振军威?”言未尽,一将应声而出,名唤忙牙长;使一口截头大刀,骑一匹黄骠马,来取王平。二将交锋,战不数合,王平便走。孟获驱兵大进,迤逦追赶。关索略战又走,约退二十余里。孟获正追杀之间,忽然喊声大起,左有张嶷,右有张翼,两路兵杀出,截断归路。王平、关索复兵杀回。前后夹攻,蛮兵大败。孟获引部将死战得脱,望锦带山而逃。背后三路兵追杀将来。获正奔走之间,前面喊声大起,一彪军拦住:为首大将乃常山赵子龙也。获见了大惊,慌忙奔锦带山小路而走。子龙冲杀一阵,蛮兵大败,生擒者无数。孟获止与数十骑奔入山谷之中,背后追兵至近,前面路狭,马不能行,乃弃了马匹,爬山越岭而逃。忽然山谷中一声鼓响,乃是魏延受了孔明计策,引五百步军,伏于此处,孟获抵敌不住,被魏延生擒活捉了。从骑皆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民政部近日公布了增补的15个藏南地区公开使用地名,这件事在当下引起了广泛关注,背后牵扯出的意义可不是简单地增加几个名字那么简单。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背后到底释放了哪些信号,又对地区局势有什么样的影响。首先,最直观的层面,这是中国在主权宣示上的一次具体行动。藏南,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藏南地区”,长期.............
  • 回答
    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National Endowment for Democracy, NED)在2020年公布的对华颠覆性活动开支高达1000万美元,这件事情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详细看待此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NED及其职能简介:首先,理解NED的性质至关重要。NED并非政府.............
  • 回答
    对于港府在2019年8月15日公布的191亿元“撑企业、保就业”191亿元纾解民困措施,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审视。这套措施出台的背景非常特殊,当时香港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社会动荡,经济活动受到严重影响,尤其是旅游、零售和餐饮等行业。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推出大规模的援助计划,意图稳定经济、缓解民生压力,.............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我们对“价值观”以及它们如何被理解和使用的深层思考。自由、民主、公正、法治,这些词汇在我们现代社会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但它们究竟属于哪种阵营,或者说它们是否能被简单地归类,确实值得我们好好聊一聊。从历史和思想的源流来看,自由、民主、公正、法治这些概念,尤其是在近现代的.............
  • 回答
    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对腾讯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这绝对不是一个小事,背后牵扯的细节和潜在影响都值得我们好好挖一挖。这不仅仅是一起简单的法律纠纷,更像是一个信号,折射出我们社会对企业责任、用户权益以及平台治理的期待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案件的核心:为何是“民事公益诉讼”?首先,要搞清楚“民事公益诉讼”这个概念。.............
  • 回答
    辛巴在直播带货中因销售“糖水燕窝”事件引发了轩然大波,河南消费者协会(以下简称河南消协)随后也针对此事件提起了消费民事公益诉讼,要求辛巴退赔近 8000 万元。这起事件从法律角度来看,涉及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以及民事诉讼法等多方面的法律规定,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一、 河南消协提起公益诉讼的法律.............
  • 回答
    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全国首例未成年人文身民事公益诉讼案,明确指出未成年人文身绝非单纯的“私事”或“家事”,这一视角转变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和广泛的影响。它不仅对司法实践、家庭教育、社会治理都带来了新的启示,更重要的是,它把对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从传统的“被动救助”推向了“主动预防”和“系统治理.............
  • 回答
    在一场战争的炮火尚未在公开场合响起,民众尚未被直接号召之前,一个国家机器内部的运转早已悄然加速,为即将到来的风暴进行着密不透风的准备。这并非简单的临阵磨枪,而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渗透到政、经、文、军的方方面面。政治层面的悄然布局:在公开宣战的帷幕拉开之前,政治层面往往是最高机密的领域。一切的.............
  • 回答
    微信青少年模式被指“不合规”:一场关乎未成年人权益的诉讼近日,腾讯公司因其旗下微信的“青少年模式”被指未能有效履行未成年人保护义务,遭遇了来自北京海淀区人民法院的民事公益诉讼。这起案件的出现,无疑为社会公众提供了一个深入审视当下互联网平台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与责任的契机。以下是一些值得我们.............
  • 回答
    北京检察院就微信青少年模式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发现,以及支持相关机关、社会组织提起民事公益诉讼一事,透露出几个关键信息,值得我们深入关注。首先,检察院层面的介入本身就具有高度的法律和舆论导向意义。 检察院作为国家法律的监督者,其对微信青少年模式的“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认定,意味着这不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或用.............
  • 回答
    民主的根基,确实与公民的素质息息相关,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而深刻的互动关系。并非说没有高素质的公民就没有民主,但可以说,公民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民主能否真正落地生根,能否有效地运作,以及最终能否实现其承诺的理想。想象一下,民主就像一座精巧的建筑。这座建筑需要稳固的地基,而公民的素质,就是.............
  • 回答
    这问题有意思,让我好好给你说道说道。科研难题公开给大伙儿唠,这事儿能不能火?我的想法是,可能性不小,但能不能“火”起来,还得看怎么玩。什么叫“火”?首先得想明白,这“火”是啥意思。是指热度高,大家都谈论?还是说真能通过大众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推动科学进步?亦或是能带来经济效益,比如带动相关产.............
  • 回答
    微信公众号“民族教育”的评价,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因为这个名称本身就指向了中国当下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要详细地展开评价,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内容取向、发布信息、目标受众以及潜在的影响力。首先,从内容定位来看,“民族教育”这个名字直接点明了其核心关注点在于“民族”与“教育”的结合。在中国,提及“民族.............
  • 回答
    《左传·昭公六年》里那句“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为矣”确实挺有意思的,说的是一件大事,跟咱们现在理解的“人治”和“法治”那点事儿有点儿关系。要讲明白,咱们得把它拆开来,一层层捋。首先,咱们来看“民知有辟”这四个字。“民”很好理解,就是老百姓,普通大众。“知”就是.............
  • 回答
    在日本,大家常说的“四公六民”并非官方的法律术语,而是一种民间约定俗成的说法,它主要用来形容日本古代,特别是江户时代及之前,社会资源和权力分配的一种大致状态。简单来说,“四公六民”可以理解为: 四公: 指的是由政府或统治者(公家、幕府等)掌握或征收的社会财富、资源以及权力。这部分通常用于支持统治.............
  • 回答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族政策和法律,以及实际情况,可以非常明确地回答:是的,除了法定的五十六个民族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也可能属于其他民族。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中国法定的五十六个民族的由来和意义首先,理解中国官方认定的“五十六个民族”的由来至关重要。 历史背.............
  • 回答
    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鼓励民众枪杀毒贩的做法,确实在国际社会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和广泛的讨论。他的这种强硬禁毒政策,源于其对菲律宾毒品泛滥问题的深切忧虑,同时也伴随着对人权和法治的严峻挑战。首先,我们得承认,菲律宾长期以来饱受毒品问题的困扰。毒品交易、吸毒以及与此相关的犯罪活动,严重威胁着社会稳定和人民的生.............
  • 回答
    你说到的“一人一票选 CEO”的民主式公司,这在现实中确实存在,而且并非只是昙花一现的理想主义实验。这类公司,我们通常称之为“员工持股公司”、“工人合作社”、“共营制企业”,甚至更广义地理解为“股权分散、决策民主化”的企业。它们的存在和发展,背后有着深刻的逻辑和多方面的原因。“一人一票选 CEO”的.............
  • 回答
    民国大师与当代的“公知”,两者在很多层面有着显著的差异,将他们简单划为等号,恐怕失之偏颇。不过,若要探讨他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话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梳理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白“公知”这个词在当代语境下的含义。通常,“公知”指的是那些拥有较高社会声望、受到一定教育、能够发.............
  • 回答
    评估苏联的民族政策,就像描绘一幅复杂且充满矛盾的织锦,其色彩既有鲜艳的进步,也夹杂着深刻的阴影。要做到客观公正,我们必须剥离意识形态的滤镜,审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针对不同民族所产生的实际影响。核心理念:民族的平等与“走向统一”的张力苏联民族政策的基石,理论上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自决的原则。在十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