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壳牌据称将继续买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其中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回答
关于壳牌继续购买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这一消息,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深入挖掘,而不仅仅是简单地陈述事实。这背后牵扯到复杂的能源安全、经济利益、地缘政治博弈以及企业责任等诸多议题。以下是一些值得我们详细关注的方面:

一、 壳牌的官方立场与解释(以及其背后的考量):

“人道主义”理由的真实性与界限: 壳牌方面通常会强调,他们购买俄罗斯能源是为了确保欧洲的能源供应稳定,尤其是在冬季取暖季,以避免人道主义危机。我们需要审视这个理由的说服力。
证据链: 壳牌是通过何种渠道购买的?是否直接从俄罗斯国有能源公司购买,还是通过第三方中间商?交易的规模有多大?是否在严格的制裁框架下进行?
“非直接”购买的逻辑: 如果壳牌声称是购买“其他来源”的俄罗斯石油,然后将俄罗斯石油与自己的其他石油混合,再出售给终端用户,这种操作在道德和政治上是否站得住脚?它是否在规避制裁的Spirit(精神)?
市场机制的运作: 即使壳牌不直接购买,俄罗斯能源依然需要市场。如果欧洲的主要能源公司都停止购买,俄罗斯是否就会被迫低价出售给其他愿意购买的国家?这些能源最终是否还会流入欧洲市场?壳牌的购买行为是否是在“合法化”或“促进”俄罗斯能源的全球流通?

经济利益驱动的可能性有多大? 在能源价格高企的背景下,俄罗斯能源的相对较低价格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成本效益分析: 与其他能源来源相比,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的价格优势有多大?这种价格优势能否抵消其政治风险和潜在的声誉损失?
长期合同与投资: 壳牌是否与俄罗斯能源公司签订了长期合同?在俄罗斯的能源基础设施上是否有未收回的投资?这些因素是否会影响其决策?
利润来源与股东压力: 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壳牌有义务为股东带来利润。在市场波动剧烈时,抓住低价机会是否是其必然选择?

二、 欧洲能源安全与地缘政治的复杂性:

欧洲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程度: 即使在冲突爆发后,欧洲对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程度依然很高。壳牌的购买行为,无论多么“合理化”,都直接关系到欧洲如何平衡能源安全与政治原则。
替代能源的进度: 欧洲各国在寻找俄罗斯能源替代品方面进展如何?是否有足够的LNG(液化天然气)供应?可再生能源的部署速度能否弥补缺口?
储存设施与基础设施: 欧洲的天然气储存能力如何?能否应对供应中断的风险?基础设施是否能够支持大规模从非俄罗斯地区进口?
国家层面的态度差异: 欧洲各国对于是否继续购买俄罗斯能源的态度是否一致?是否有国家明确反对壳牌的行为?

制裁的有效性与漏洞: 壳牌的行为如果涉及规避制裁,那么这些制裁的有效性就受到了质疑。
制裁的具体规定: 欧盟或英国针对俄罗斯能源的制裁有哪些具体条款?哪些购买行为是被允许的,哪些是被禁止的?壳牌的行为是否处于灰色地带?
“价格上限”机制的运作: 如果俄罗斯石油的交易价格超过了G7设定的上限,那么其运输和保险服务就会受到限制。壳牌的购买行为是否遵守了这一价格上限?

三、 壳牌的企业责任与声誉风险:

“ESG”(环境、社会、治理)承诺的考验: 作为一家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跨国公司,壳牌的此番举动必然会受到其ESG承诺的审视。
“人道主义”与“战争资助”的道德模糊: 购买俄罗斯能源,即使是出于“人道主义”目的,也可能被解读为间接资助了正在进行的冲突。这种道德判断在公众舆论中非常关键。
竞争对手的行为对比: 其他大型能源公司(如BP、道达尔)在俄罗斯能源方面的立场是什么?壳牌的行为是否显得“与众不同”?这种对比会放大壳牌面临的审视。
声誉损失的代价: 无论壳牌的理由多么充分,其在部分市场和公众群体中的声誉都可能受到损害。这种声誉损失的长期影响有多大?是否会影响其吸引人才、获取融资或在某些市场开展业务?

政府的监管与压力: 壳牌作为在多个国家运营的公司,其行为也受到当地政府的监管和压力。
英国政府的态度: 壳牌的总部在英国,英国政府是否对此事有何表态或行动?
欧盟的反应: 欧盟作为主要的天然气进口市场,对壳牌的此番操作是否会进行干预?
公众舆论的引导: 媒体的报道和公众的质疑会如何影响壳牌的决策和政府的监管?

四、 俄罗斯能源市场的动态:

俄罗斯对西方能源公司的依赖性降低: 壳牌等西方能源巨头在俄罗斯的业务剥离和能源供应的调整,正在加速俄罗斯能源市场的重塑。
买家多元化: 俄罗斯是否成功地找到了新的买家(如印度、中国),以弥补西方市场的损失?
基础设施的调整: 俄罗斯是否正在调整其能源出口的基础设施,以适应新的贸易路线和买家?
价格折扣策略: 俄罗斯是否利用价格折扣来吸引新的买家,并试图维持其在全球能源市场中的份额?

总结来说,当听到“壳牌据称将继续买俄罗斯石油天然气”这样的信息时,我们不应止步于这个事实本身。更重要的是要追问:

购买的细节是怎样的? (规模、渠道、具体产品)
壳牌给出的解释有多大的说服力?其背后是否存在更深层的经济考量?
这一行为对欧洲的能源安全和地缘政治格局会产生什么影响?
这是否会削弱现有制裁的有效性?
壳牌是否在冒着巨大的声誉风险?其ESG承诺是否受到了考验?
政府和公众舆论将如何反应?
这是否标志着全球能源贸易格局的进一步重塑?

深入剖析这些问题,才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这一事件的复杂性和潜在影响。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能源公司的一项交易,更是关于全球能源安全、经济利益与政治原则之间持续博弈的缩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价格虽然看上去打折幅度很大,但其实就是一个月之前的价格,打折幅度都是制裁俄罗斯带来的上涨幅度,俄罗斯本来卖多少钱现在还能多卖一点,并没有亏。

但是卖出去的时候是按照市价卖的,壳牌大赚。

俄罗斯和壳牌双赢。用这批油的美国老百姓需要按照暴涨之后的市价付钱,买单了。

user avatar

乌鸦哥知道吧?

现在壳牌干的事,就是掀完桌发现肚子真的饿,于是又自己把桌子摆好了等上菜。

西方跟着特朗普不学好,玩极限施压。结果身子骨让新冠弄虚了,俄罗斯没怵施压,西方自己到极限了。

德国首先说了,俄罗斯要是不供气我们下个冬天很难熬。

然后壳牌跟上,说我们不想买俄罗斯原油,但是不买不行啊。

那你之前就别说那狠话了呗?

实际上西方这轮最大的问题,就是根本不看自己几斤几两,也不管俄罗斯的痛点是什么,上来就是一切开到最大。首先你开到最大关俄罗斯啥事,人家真的疼吗?喊了半天金融核弹SWIFT,你看看这扔下去多久了俄罗斯有动静吗?那你现在核弹扔了还不管用,接下来干啥?制裁猫吗?

其次任何制裁都有反作用,所以从来都是在自己无所谓但对方看重的方向搞制裁。你万箭齐发的结果就是自己也全方面受影响。问题你自己那身子板还能不能受的住影响自己有点数啊,抡起拳头给自己手打骨折了这叫什么事?

像SWIFT这样的倒是无所谓,之前那些企业,很有可能不久后就要求着俄罗斯恢复业务。你以为天下就你独一份呢?关了店就是给对手进入的机会。

摔门而去就要有再也不回来的能力,摔完门一会自己又蔫不出溜回来了,这太没脸了。

user avatar

台湾的同胞们,该你们上场了。

user avatar

笑死了,壳牌把西方群众当弱智了。

壳牌说自己别无选择,怕被骂,说要将利润用于帮助乌克兰民众。

朋友们仔细想想里面的逻辑,太有乐子了:

一,正因俄罗斯卖给你,你才有的利润。你要是反战,那四舍五入俄罗斯也反战。所以乌克兰人民应该感谢俄罗斯。

二,你的利润,是这段时间大家联手制裁俄罗斯制裁出来的。就好像外面在罢工游行,你个工贼在厂里吃比平时更高的加班费。这是谁成全了谁?我且蒙在鼓里。

三,什么时候给,如何给,给多少算是“任何利润”,怎么公布账目,不知道,反正名声和钱先握在手里再说。而且不要忘了除了壳牌收货了名利的“现货”,俄罗斯也是啊……俄罗斯正在用你的钱,干你的乌克兰,实时进账实时花。至于以后的事…你留着利润给乌克兰将士治丧吗?这是极为违反制裁逻辑内核的。

制裁本就是一种破坏市场经济的行为。忍痛付出一部分代价,给目标更具体更短暂的压力。现在各方势力高强度制裁俄罗斯,是为了让该国经济困难从而放弃战争,是付出不少代价的,其利益是延迟满足的。

而你壳牌的行为嘛…我只能谢谢你让市场经济更完整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