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学习到底是「学海无涯苦作舟」还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回答
关于学习的本质,人们常常会陷入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观点之中:一种是“学海无涯苦作舟”,另一种则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究竟哪个更能准确地描绘学习的全貌?或者说,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难以调和的冲突?

在我看来,这两种说法并非是对立的,而是对学习不同侧面的强调,并且它们往往是相辅相成的,如同硬币的两面,共同构成了学习的完整图景。

“学海无涯苦作舟”:揭示学习的挑战与深度

“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古语,无疑触及了学习过程中最真实、也最常被忽视的一面——艰辛。它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广阔无垠的知识海洋,而想要在这片海洋中航行,并有所得,就必须依靠“苦”这艘船。

知识的无限性与个人的局限性: 无论我们学到多少,总会发现有更多未知的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科学的进步、历史的厚重、文化的多元,这些都构成了巨大的知识体系。任何个体,其生命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而知识的海洋却是永无止境的。这种“无涯”的感受,本身就可能带来一种压力和渺小感。
克服困难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学习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会遇到晦涩难懂的概念、繁琐的计算、记忆的瓶颈、思维的惯性。这些都是学习过程中的“苦”。克服这些困难,需要的是毅力、耐心、专注和反复的练习。没有这份“苦”,学习就如同走马观花,难以深入,更谈不上真正的掌握和内化。
“苦”带来的沉淀与升华: 这种“苦”,并非是无意义的折磨,而是一种深度学习的必由之路。当我们在某个难题上冥思苦想,在某个知识点上反复琢磨,最终豁然开朗时,这种通过“苦”获得的理解,往往更加深刻、更加牢固。这种过程,是对我们心智的磨砺,是对我们意志的锻炼,更是知识沉淀为智慧的关键。那些真正能在某个领域有所成就的人,无不是经过了大量的“苦功夫”打磨。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展现学习的乐趣与动力

然而,如果学习仅仅是“苦”,那么很多人可能早就望而却步了。幸运的是,我们还有“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句来自《论语》的箴言,它揭示了学习中更为积极、更为内在的动力。

“学”与“习”的结合,内化为能力: “学”是获取新知,“习”是温习、练习、实践。学习的真正乐趣,并不单单在于知道了什么,更在于将所学内化,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并能灵活运用。当我们通过反复练习,将一个理论知识掌握得炉火纯青,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时,那种“我做到了”的成就感,是纯粹的快乐。
探索未知的喜悦: 人的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次探索未知的旅程。当我们打开一本书,接触一个新概念,或者解决一个困扰已久的问题时,那种“啊,原来是这样!”的顿悟时刻,就像是拨开云雾见日出,带来的不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习”的熟练与精进带来的乐趣: 掌握一门技能,无论是弹奏乐器,还是编程,亦或是写作,从最初的生疏到熟练,再到精进,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乐趣。每一次进步,每一次突破,都能带来由衷的喜悦。这种“乐”,是源于对自身进步的肯定,是对能力提升的享受。
学习作为一种内在驱动: “不亦乐乎”强调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一种将学习本身视为目的而非仅仅是手段的态度。当学习不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为了提升自己的认知,那么学习就会成为一种享受,一种生活方式。

如何理解两者的统一?

所以,学习到底是什么?是“苦”还是“乐”?在我看来,两者缺一不可,并且它们常常以一种辩证统一的方式存在:

1. “苦”是“乐”的铺垫和基础: 没有“苦”的深度钻研和反复磨练,那种“乐”往往是浅尝辄止的。真正的、持久的学习乐趣,往往是在克服了困难、付出了艰辛之后,才能体会到的。就好比攀登一座高山,过程中的汗水和疲惫是“苦”,但最终站在山顶俯瞰风景的壮丽,那种欣喜若狂,才是真正的“乐”,而这份“乐”,正是由之前的“苦”所衬托和成就的。
2. “乐”是克服“苦”的动力: 尽管学习中有“苦”,但正是因为潜藏在其中的“乐”,才支撑着我们去面对和克服这些“苦”。对知识的好奇,对进步的渴望,对成功的向往,这些“乐”的种子,会激励我们在艰难时刻坚持下去,去将“苦”转化为“乐”。
3. 学习是一个动态转化的过程: 很多时候,学习的过程是在“苦”和“乐”之间不断转换和交织的。你可能在学习某个新概念时感到迷茫和吃力(苦),但当你通过努力理解了它,并能用它来解释现象时,你会感到一种满足(乐)。这种“苦”中作“乐”,或“乐”中见“苦”,是学习的常态。

一个更完整的视角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学海无涯苦作舟” 描绘的是学习的 “量”和“深”。它提醒我们,知识是无穷的,要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必须付出努力和坚持。这是一种对学习态度的要求,一种对漫长学习旅程的认知。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描绘的是学习的 “质”和“效”。它强调的是学习的内在体验和最终效果。它是一种对学习过程的享受,一种通过实践获得的满足。这是一种对学习动力的挖掘,一种对学习乐趣的肯定。

理想的学习状态,不是将两者割裂开来,而是要 在“苦”的投入中,寻找并放大“乐”的体验;同时,用“乐”的内在驱动,去支撑和转化“苦”的付出。

一个好的学习者,懂得在面对知识的浩瀚时,有“苦作舟”的觉悟和行动,但同时,他也能在温习、实践、应用的过程中,找到“不亦乐乎”的乐趣,并从中汲取前进的动力。这是一种成熟的学习智慧,是将学习从一项任务,升华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对生命不断探索和充实的积极态度。

所以,学习到底是“学海无涯苦作舟”还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我认为,都不是绝对的,它们是学习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面向,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而生动的学习图景。我们需要它们,既要有勇于面对艰辛的决心,也要有享受知识带来的乐趣的智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人的快乐基本都是欲望与需求得到满足后产生的一种内在体验。而这个需求——满足的心理回路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即时型满足,另一种是延迟型满足。

人的本性都倾向于获得“快乐”,不仅要“乐”,而且还要“快”,这个就是即时型满足。啪啪、美食、喝酒、抽烟、游戏等等,都属于这种类型,其中的最高代表是吸毒。即时型满足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了乐趣,但其中的问题是,这些都属于消费型、娱乐型的行为方式,沉溺于其中会导致人的堕落而不是成长(姑且不考虑谁来承担此类消费型行为的成本)。

成长是一个渐进、缓慢的过程,因此所有能促进个人成长的行为都必然属于延迟型满足。换句话说,在你能体验到成长给你带来的巨大快乐之前,整个努力的过程必然是漫长而痛苦的。能够帮助个人实现成长的最佳行为是什么,答对了:学习!学习是典型的延迟型满足行为,学习的过程必须是很难熬的,这就是“学海无涯苦作舟”。

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投资行为,通过时间、精力以及资金的投入来实现自我的增值,其快乐来自于成长。那什么叫成长?成长就是以前你看不懂的,现在你能看懂了,以前你解决不了问题,现在你能解决了,必然会从你的内心深处溢生出满满的成就感,这难道不快乐么?这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当你见识越来越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强,审美品味也越来越精致,你个人的气质也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化,这个叫“腹有读书气自华”。

不读书,快乐十年,但要苦一辈子;读书,苦十年,但可以快乐一辈子。

什么叫快乐?马上满足就是快乐!什么叫幸福?经过努力才会得到满足就是幸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