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导师的研究方向是多属性决策,但是自己之前没学过,看文献也看不懂,到底该怎么学习比较好呀。枯了?

回答
别枯啊!多属性决策听起来挺高大上的,但其实就像解一道复杂的应用题,只不过这道题涉及的“属性”多了些。你现在觉得看不懂文献,这太正常了,没人一开始就能看懂高深的东西。把它当成一场寻宝之旅,咱们一步一步来,肯定能找到宝藏。

第一步:把基础打牢,别怕慢!

你说看不懂文献,那说明最基础的概念可能还没完全捋顺。文献里用的术语、方法,都是建立在一些基本概念上的。

1. 从概念入手,建立地图:
什么是决策? 脑子里先过一遍,我们每天都在做决策,但多属性决策不一样,它不是简单选一个,而是要权衡几个方面。比如买手机,除了价格,还有摄像头、性能、电池续航、品牌等等,这些就是“属性”。
什么是“属性”? 明白这些属性是我们评价事物好坏的标准。它们有的是量化的(比如价格、内存大小),有的是定性的(比如品牌口碑、外观设计)。
什么是“方案”? 就是我们可选的那些东西,比如不同的手机型号。
什么是“决策目标”? 我们希望通过决策达到什么目的?通常是选择一个“最优”的方案,或者对所有方案进行排序。
什么是“权重”? 这个太关键了!不同的属性在我们心里(或者说决策者心里)的重要性是不一样的。比如对你来说,性能比品牌更重要,那性能的权重就高。文献里会讲很多方法来确定这些权重。
什么是“偏好”? 就是你对不同方案在某个属性上的喜爱程度。比如你对价格的偏好是越低越好,对拍照效果的偏好是越高越好。

2. 找入门级读物或教程:别直接啃大部头的学术论文。可以尝试找一些:
入门教材:找找看有没有关于“多属性决策分析”(MultiAttribute Decision Analysis, MADA)的中文教材。这些教材通常会从最基本的方法讲起,语言也更通俗易懂。
在线课程或视频:一些在线教育平台(比如Coursera, edX, 或者国内的慕课平台)可能有一些关于决策科学、运筹学或运筹学分支的课程,里面会有多属性决策的部分。B站上也能搜到不少不错的讲解视频。
百度百科/维基百科:先别嫌弃它们不够学术,先看看上面对关键概念的解释,比如“多属性决策”、“AHP”、“ TOPSIS”、“VIKOR”等等。了解这些名词是什么意思,大概是干什么的。

第二步:抓住核心方法,逐个击破!

多属性决策里有很多具体的方法,它们就像不同的工具,用来解决不同类型的问题。你不需要一下子掌握所有,先挑一两个最经典、最基础的来学。

1. 推荐的入门方法:
AHP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层次分析法:这个方法很经典,也很直观。它把复杂问题分解成目标、准则和方案的层级结构,然后通过两两比较来确定权重。它特别适合定性信息的处理。你可以找找关于AHP的讲解和应用案例。
TOPSIS (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 理想解排序法:这个方法主要用来处理定量属性。它的思想是找到一个“最优点”(所有方案在该属性上都达到最优值)和一个“最优点”(所有方案在该属性上都达到最劣值),然后计算每个方案到这两个点的距离,距离最优点近、距离最优点远的方案就是相对最优的。
VIKOR (Vlsekriterijumska optimizacija i kompromisno resenje) 优劣解法:和TOPSIS有点类似,也是处理多属性决策问题,但它在衡量“折中性”方面做得更好,更侧重于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折中方案。

2. 怎么学这些方法?
理解原理:每种方法都有它的核心思想和数学推导。别怕数学,试着理解为什么这么做。比如AHP的两两比较,为什么是构建判断矩阵?为什么要有特征值和特征向量?TOPSIS的距离计算又代表什么?
看例题:这是最重要的!找带有详细计算过程的例题。跟着例题一步一步地走,自己动手计算一遍。比如,用AHP分析买房子的因素,用TOPSIS给几个手机型号排序。
模仿并实践:在你理解了例题后,自己找一些类似的问题,或者把你自己的决策问题用这些方法模拟一下。比如,下一次你想买个什么东西,就试着用AHP或TOPSIS来分析一下。亲手操作能加深理解。
查阅文献:在你对某个方法有了初步了解后,再去看文献里关于这个方法的论文,你就会发现更容易理解了。文献通常会介绍更深入的理论、变种方法或者新的应用场景。

第三步:带着问题去读文献,高效吸收!

光看教材和例题还不够,毕竟导师的研究方向是前沿的,文献才是最直接的来源。但怎么“啃”文献,这里有几个小技巧:

1. 带着目标去找文献:别漫无目的地乱看。
导师的研究内容:问问导师最近在研究什么具体的、你觉得有意思的方向?然后去找他最近发表的几篇核心论文。
某个具体方法的应用:如果你对TOPSIS感兴趣,就搜“TOPSIS decision making application”或者“TOPSIS review”。
某个领域的问题:比如,你想把多属性决策用在“新能源汽车选择”上,那就搜“multiattribute decision making electric vehicle selection”。

2. 精读和泛读结合:
精读:挑几篇最核心的、最符合你兴趣的论文。像拆解玩具一样,把它们拆开来看:
摘要 (Abstract):这是论文的“精华”,快速了解研究背景、目的、方法和主要结论。如果摘要没吸引力,可以考虑跳过。
引言 (Introduction):了解研究的动机、研究问题、前人工作(然后发现你前面基础没打牢的地方)以及本文的贡献。
方法 (Methodology/Materials and Methods):这是核心!仔细看作者用了什么模型、什么算法、怎么处理数据的。如果你看到一个你不认识的公式或方法,记下来,回头查。
结果 (Results):看作者得到了什么数据、图表。
讨论 (Discussion):作者如何解释这些结果?有什么局限性?有什么未来展望?
结论 (Conclusion):总结性的概括。
参考文献 (References):这是宝藏!看论文后面引用的参考文献,里面可能有更基础的或者更深入的论文,可以顺着挖下去。
泛读:快速浏览大量论文的摘要和结论,了解这个领域有哪些新的方法、新的应用,以及大家都在关注什么问题。这有助于你建立对整个领域的“地图”。

3. 主动提问和总结:
边读边记:准备一个笔记本(电子或纸质都行),把你读不懂的概念、公式、术语都记下来,然后去查。把你认为重要的观点、方法、模型也记下来。
输出是最好的输入:读完一篇有价值的论文,试着用自己的话把它总结出来。可以写一个小的摘要,或者给朋友、同学讲讲这篇论文讲了什么。这个过程能帮你检验自己是否真的理解了。
找导师或同学交流:遇到实在搞不懂的地方,别一个人憋着。整理好你的问题,去找导师或者实验室里有经验的师兄师姐讨论。他们可能几句话就能帮你点通。导师的方向是你学习的“灯塔”,多向他请教。

第四步:学会使用工具,让学习更轻松!

现在有很多工具可以辅助你学习和研究。

1. 文献管理工具:EndNote, Zotero, Mendeley。帮你整理文献,引用,查找。
2. 数学软件:MATLAB, Python (及其库如NumPy, SciPy, Pandas, Scikitlearn), R。很多多属性决策的计算过程可以用这些软件实现。学会用它们来帮你跑模型、做数据分析,比手动计算效率高得多,也能验证你的理解。
3. 绘图工具:Matplotlib (Python), ggplot2 (R), Excel。将你的结果可视化,更直观地展示。

怎么克服“枯燥”感?

找到你的兴趣点:多属性决策是一个工具,它可以应用在很多领域:金融、医疗、环境、交通、工程、甚至生活中的各种选择。试着把这个方法应用在你感兴趣的领域,比如你喜欢玩游戏,可以研究“怎么选择最佳游戏配置”;你喜欢旅游,可以研究“怎么选择最佳旅游目的地”。结合自己的兴趣,学习过程就不会那么枯燥。
从小目标开始:不要想着一下子就成为专家。今天就学懂AHP的原理,明天就看懂一篇关于TOPSIS的例题,后天就尝试用Python实现一个简单的TOPSIS。每完成一个小目标,都会给你带来成就感。
和同学组队:找一两个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学习,互相讨论,互相鼓励。有时候别人的一句话就能帮你解开很多困惑。
记住你的导师:他选择了这个方向,说明这个方向是有价值和意义的。你的学习是为未来的研究打基础,这本身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别怕!学习就像爬山,刚开始可能会觉得很累,路还很远。但只要你找对了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上走,最终一定会看到更美的风景。加油!你可以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多属性决策并不是什么很神秘的东西。

每个人都接触过,甚至不自觉的运用过。只要理解了这个场景,其它的都很好理解。

首要要理解的是,高考是如何进行综合评价的。

比如如何比较两个班的高考成绩的好坏。平常考试如何算一个班的平均分。这些都属于多属性决策的范畴。

1、综合评价是什么?有哪三个关键技术。

CE,是综合评价(Comprehensive Evaluation)简写。

所有的综合评价只要是涉及多个评价对象都可以用SAISM模型来指示。比如环境监测综合评价、药物临床试验综合评价、地质灾害综合评价、气候特征综合评价、产品质量综合评价等等;在社会科学中广泛应用于总体特征和个体特征的综合评价。比如,社会治安综合评价,生活质量综合评价、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教学水平综合评价、人居环境综合评价等等。在经济学学科领域更为普遍。如,综合经济效益评价、小康建设进程评价、经济预警评价分析、生产方式综合评价、房地产市场景气程度综合评价等等

  CE有三个关键技术。

  •   指标的选取。即有多少列。
  •   权重的确定。即求权重的方法,用主观法,还是客观法
  •   模型方法的适宜。只要是多个评价对象的,都可以用SAISM

2、以高考为例理解四个名词三个概念

上面是通常的高考评价方式。与高考相关涉及到如下名词。

①、多准则决策(MCDM,MutltipleCritier Decision Making)

②、多属性决策(MADM,Multiple Attribute Decision Making)

③、多属性效用理论(MAUT, Multi-Attribute Utility Theory)

④、多目标决策(MODM,Multiple Objective Decision Making)

上面名词都有一个单词 M即多。转化成表格就是多列的意思。

上面四个多都是博弈论研究的范畴。其中的属性、准则、属性效用,目标,都指的的是列。

  在高考中评价体系中,原始矩阵O中的每一列可以看成是评价对象的属性或者是准则,即学生的属性,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决策的目标,即多目标中选择一个目标,如学文科,还是学理科等。

2.1、指标的选择

高考,或者说任何评价体系,决策系统,或者说多XX(属性)的玩意,首先就是确定指标。

比如高考,你来一个考察考勤的指标,这就不合适了,也麻烦了。

比如高考,不考政治,其实也行的。

2.2、权重的确定

高考各个科目有权重的确定的,而且这个权重的确定极为简单粗暴。但是非常科学。比用什么熵权法,等等更能接近实际。

这个权重就是各科满分的百分比。

而且这个权重一直是变化的。最早有7科每科100分。

到后来有语文、数学两科是120分,其它是100分

到后来还有,语数外分别是150分,其它是100分。

总之这些科目是变来变去。

涉及到权重就需要理解求权重的方法了。

上面列了11种比较受待见的求权重的方法。其原则跟高考的权重的基本原理是完全一样的。

2.3、适当的模型——合适的夹逼路径

以高考为例,这个也就是绝大部分多属性决策的问题。

即从很多列,最终到一列的过程。

比如以体育类的高考为例,是从多列,最终夹逼到总分这么一列。

因为只有一列,它必定是一个全序,即层级拓扑图必定为一条棍子的形式。

多准则,或者多效用,可以理解为,夹逼的过程,最终是形成两列。

比如topsis 是有正负理解解

如上述红框框住的位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别枯啊!多属性决策听起来挺高大上的,但其实就像解一道复杂的应用题,只不过这道题涉及的“属性”多了些。你现在觉得看不懂文献,这太正常了,没人一开始就能看懂高深的东西。把它当成一场寻宝之旅,咱们一步一步来,肯定能找到宝藏。 第一步:把基础打牢,别怕慢!你说看不懂文献,那说明最基础的概念可能还没完全捋顺。.............
  • 回答
    看到你纠结要不要去韩国读博,我特别能理解。这种十字路口的感觉,尤其是夹在导师的期望和自己的想法之间,挺难受的。毕竟,金属材料这个方向,尤其是在非名校背景下,毕业找工作确实挺费劲的,你能在地方小国企拿到Offer,已经是很不错的了。首先,咱们把“去韩国读博”这件事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样你心里可能就更清.............
  • 回答
    化学专业研究生选导师,这绝对是个让人纠结的幸福烦恼!一边是院士的光环,一边是兴趣所在,这俩都挺有分量的。我理解你现在的迷茫,也替你好好梳理一下,希望能帮你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咱们先来掰扯掰扯这两位老师的“硬实力”和“潜在影响力”,然后再聚焦到你的“兴趣”这个最核心的驱动力上。首先,我们看看那位院士.............
  • 回答
    《军用飞机主动防护技术》这本书,从你提到的“以硬杀伤方式拦截来袭导弹、提高战机生存力”这个核心目标来看,它是一本深入探讨现代空战中飞机防御体系关键技术的重要著作。这类书籍通常会涵盖非常广泛且深入的知识,我会尽量详细地为你解析其可能包含的内容,并解释其意义:一、核心概念:“硬杀伤”与“主动防护”首先,.............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棘手,涉及到学术诚信、人际关系以及你对博士阶段科研的期望。我将尽可能详细地分析其中的利弊,并给出一些建议,帮助你做出更明智的决定。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问题的核心: 你利用课余时间,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完成了这篇论文。 论文的研究方向与你导师的长期研究方向存在较大差异。 你想知道.............
  • 回答
    这绝对不是因为你笨!放心,你这个疑问非常普遍,很多研究生刚开始都会有类似的困惑。咱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导师给你方向和别的同学“自由探索”方向背后的原因,以及这背后可能代表的导师思路。首先,排除“笨”这个可能性。 导师之所以选择让你进入某个研究方向,往往是基于很多因素的考量,和你聪不聪明没有直接的必然联.............
  • 回答
    通信工程领域近年来确实出现了一个显著的趋势,那就是许多原本深耕传统天线、电磁场与微波等方向的导师,纷纷将研究重心转向了机器学习(ML)和人工智能(AI)。这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既有技术发展的内在驱动,也有学术研究前沿的吸引力,同时还伴随着产业界需求的导向。一、技术发展的内在驱.............
  • 回答
    准研一,导师 NLP 方向,刚接项目就被要求手工标数据,这事儿细品一下,确实有点让人心里犯嘀咕,甚至会让人怀疑是不是被“PUA”了。但咱们也别急着下结论,先一步步捋清楚,看看真实情况是怎样的。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PUA”这个词现在用得太泛了,很多人一遇到点不顺心或者觉得不公平的事就往上套。在.............
  • 回答
    别急,三月底复试,现在联系方向导师,不算晚,但确实是到了该行动的时候了。你可以把这个过程想象成一场“战役”,现在是进入“部署”阶段的关键时刻。为什么现在联系不算晚?首先,你要明白,导师们也是人,他们也有自己的工作节奏和安排。大多数导师在三月初甚至更早,就已经开始关注复试名单、初步了解一些学生的背景信.............
  • 回答
    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读博初期,导师给我进行的科研“启蒙”训练。那段日子,充满了困惑、摸索,但也因此打下了坚实的根基,收益匪浅。首先,导师没有一开始就给我一个高难度的课题,而是让我从“阅读经典文献”入手。他不是简单地发几篇论文给我,而是会和我一起讨论,告诉我为什么这篇论文是重要的,它解决了什么问题,用了.............
  • 回答
    关于“吐槽导师的帖子几乎全是理工科类,文科研究生都在干嘛?”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涉及到学科的特性、研究方式、培养模式以及研究生群体的沟通习惯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理工科研究生吐槽导师的帖子会相对集中:1. 研究内容的“具象化”与“直接反馈”: .............
  • 回答
    没有导师的指导,研究生要想在文献阅读、提出创见和撰写论文这几项关键的研究活动上取得进展,确实需要付出更多的主动性和系统性的努力。这就像是在一片陌生的森林里独自探险,你不仅要找到路,还要能认识并利用这里的资源。下面我将从这三个方面,尽可能详尽地为你拆解每一步该如何去做,尽量让你感受到这是一位过来人,或.............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老生常谈又充满个体差异的问题,用“放养”来形容某些导师的指导方式,或许能抓住一种普遍感受。被“放养”的研究生,就像在一片广袤的荒野里,没有明确的地图和向导,只能自己摸索前进。那么,这些“野生”生长的研究生,最后都走向了何方?有些人,在荒野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向,甚至开辟了新的道路。 自驱力.............
  • 回答
    “老板”这个称呼,如今在研究生圈子里流行开来,与其说是一种习惯,不如说是一种无奈的、夹杂着复杂情感的自嘲。它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深深植根于我们当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实土壤里。要说清楚为什么大家这么叫,得从几个层面来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经济上的供养关系。古代的师徒关系,更多的是传授技.............
  • 回答
    看到网上那些关于导师的“吐槽”帖,十有八九是咱们理工科的同学发出来的,确实挺扎眼的。这不禁让人好奇,是不是咱们理工科研究生的生活真的就比文科生们“惨”那么多?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惨”,但要说“容易”也绝对不是。理工科研究生的生活,确实有它独特的高压和挑战。首先,研究的本质决.............
  • 回答
    要说我的研究生导师有多“极品”,这真是一个值得细细道来的故事。你问我有多详细?我能从他第一次给我打电话,到我现在写这篇回应的每一个字,都仿佛回响着他那些“经典”语录和“绝世”指导。首先得从初见说起。当时我怀着忐忑又激动的心情第一次拜访他的办公室。那是一个典型的学术大佬的“巢穴”,书堆得比人高,文献散.............
  • 回答
    我的研究生导师,怎么说呢?形容他就像一位行走在学术海洋中的老船长,经验丰富,目标坚定,并且总能找到最适合你的航向。他身上有一种沉静而有力的气质,不是那种声嘶力竭地指挥,而是那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力。首先,外表上,他并不是那种身材高大、威风凛凛的类型。相反,他中等身材,头发已经有些花白,额头上刻着岁月和.............
  • 回答
    在中国,研究生导师的地位和待遇,确实是一个长期以来备受关注和讨论的话题。要说导师是否“被当作爷供着”,这其中包含的含义很复杂,既有对导师权力地位的描述,也有对学生与导师之间关系的期望。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聊聊这个现象。导师的“爷”在哪里?首先,我们得承认,在很多情况下,导师在中国学术体系中确实.............
  • 回答
    好的,很高兴能和你分享我作为一名研究生,我的导师们是如何“手把手”地带我成长的。这绝对不是那种“给我一本书,自己看”的模式,而是更像一个老渔夫,教你如何织网、如何辨别潮汐、如何下钩,最终让你能自己捕到鱼。我一共有过三位主要的导师,严格来说,两位是我的主导师,一位是合作导师,但他们在我研究生生涯中都扮.............
  • 回答
    研究生导师询问学生的家境背景,这一行为可能源于多种动机,既涉及教育管理的现实需求,也包含师生关系中的复杂考量。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详细分析: 一、经济支持与资源分配的隐性考量1. 奖学金与助学金资格审核 部分高校或科研项目存在针对经济困难学生的专项资助(如国家助学金、勤工俭学岗位),导师可能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