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被导师放养的研究生最后都怎么样了?

回答
这确实是个老生常谈又充满个体差异的问题,用“放养”来形容某些导师的指导方式,或许能抓住一种普遍感受。被“放养”的研究生,就像在一片广袤的荒野里,没有明确的地图和向导,只能自己摸索前进。那么,这些“野生”生长的研究生,最后都走向了何方?

有些人,在荒野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向,甚至开辟了新的道路。

自驱力超强的“探索者”: 这部分同学,本身就拥有极强的学习能力、研究热情和自我驱动力。他们可能对某个领域有着天然的好奇,即使导师不给具体任务,他们也能主动去阅读文献、设计实验、解决问题。他们就像天生的探险家,即使身处无人区,也能凭借直觉和积累,找到隐藏的宝藏。
具体表现: 可能他们会很早就开始关注前沿论文,自己动手尝试新的技术,主动与同行交流,甚至在导师的“放养”下,独立完成了一系列非常有价值的研究工作。毕业论文可能写得相当扎实,甚至比导师熟悉研究内容。
出路: 这样的同学,毕业后通常能凭借出色的科研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术界找到一份好职位(继续做博士后,或者直接进入知名研究机构),或者在企业中成为科研骨干,尤其是那些需要高度创新性和自主性的岗位。他们甚至可能在毕业后,在自己探索的领域做出新的突破。

“技能型”人才的“实干家”: 有些研究生,虽然对理论研究的热情没有那么炽烈,但动手能力、工程实现能力、或者特定实验技术的掌握却非常出色。导师的“放养”反而给了他们一个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打磨自己的技能。
具体表现: 他们可能擅长操作复杂的仪器,能熟练搭建实验平台,或者在编程、数据分析等方面有独到之处。导师可能只给他们一个大概的研究方向,剩下的具体技术细节和操作,他们全靠自己摸索和学习。
出路: 这类同学毕业后,在工业界尤其受欢迎。他们能够快速适应工作环境,直接为企业创造价值。比如,在生物技术公司从事技术研发、在IT公司做算法工程师、或者在科研单位负责精密仪器的操作和维护等。他们可能不是最耀眼的学术明星,但却是最踏实的“技术工人”。

也有些人,在荒野中迷失了方向,或者因为缺乏指引而步履维艰。

“方向不明”的“迷途者”: 许多研究生,尤其是刚进入科研领域,对研究是什么、如何做研究都还处于懵懂状态。当导师完全“放养”时,他们缺乏清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论指导,就像没有罗盘的航海者,很难确定航向。
具体表现: 他们可能每天都处于焦虑中,不知道该做什么,或者做的东西杂乱无章,没有重点。文献也可能只是泛泛而读,难以深入。实验设计可能存在明显的问题,或者根本无法启动。
出路: 这样的同学,毕业的难度会大大增加。有些人可能勉强毕业,但研究成果平平,对未来职业发展帮助有限。有些人可能因为无法完成研究任务,最终延期毕业,甚至选择肄业。他们也可能在毕业后,因为缺乏系统的科研训练,在新的工作环境中感到力不从心。

“半途而废”的“放弃者”: 长期处于缺乏指导、自我摸索的状态,对一些同学来说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压力。当遇到困难,又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帮助时,他们很容易产生挫败感,甚至丧失继续下去的动力。
具体表现: 刚开始可能还能坚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进度缓慢,论文迟迟没有进展,他们可能会开始怀疑自己,找各种理由逃避研究,或者将精力转移到其他地方。
出路: 这种情况最令人唏嘘。最终可能无法顺利毕业,对之前的投入也付诸东流。他们可能会对科研产生阴影,选择完全脱离学术圈,去做一些与科研风马牛不相及的工作,而且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重新找回自信。

还有一些,在“放养”中学会了“自我救援”,找到了独特的生存法则。

“链接者”与“整合者”: 有些同学,虽然导师不提供具体的研究思路,但他们善于从导师的研究方向中找到自己的切入点,或者将导师的实验室资源与外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他们可能不是最核心的研究者,但却是连接团队、整合信息的高手。
具体表现: 他们可能主动与其他课题组的同学合作,从其他老师那里获取帮助,或者积极参与学术会议,从别人的工作中汲取灵感。他们可能不会独立提出颠覆性的理论,但能将零散的研究内容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一篇有逻辑的论文。
出路: 这样的同学,在工业界或者大型科研项目团队中,往往能扮演重要的协调者和项目管理者角色。他们擅长沟通、组织和资源调配,能够推动项目顺利进行。

“旁枝生长”的“跨界者”: 有些导师的“放养”可能也包含着一种“不设限”的鼓励,允许学生在导师的领域之外,发展自己的兴趣。
具体表现: 比如,一个生物学背景的学生,可能在导师的实验室里,利用数据分析的工具,结合自己的兴趣,发展出了计算生物学或生物信息学的技能。或者在人文社科领域,学生可能在导师的研究框架之外,发展出了跨学科的研究视角。
出路: 这类同学往往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独特的技能组合,在一些新兴交叉领域,或者需要创新思维的岗位上,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

总结一下,被导师“放养”的研究生,结局并非千篇一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1. 学生自身的素质: 自驱力、学习能力、抗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2. 导师的“放养”程度: 是完全不管,还是偶尔的指导和提问,是有区别的。即使是“放养”,如果导师偶尔提供一些关键性的引导,也会大有不同。
3. 研究方向的性质: 有些方向本身就更适合独立探索,有些则需要更多的团队协作和导师的专业指导。
4. 学生是否积极寻求帮助: 即使导师“放养”,学生也可以主动去找其他老师、师兄师姐、或者同学请教。

最终,被“放养”的研究生,就像在一片未知的土地上,有些人凭借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找到了繁茂生长的机会;有些人则可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遗憾,甚至铩羽而归。但无论如何,这段经历,都将在他们的人生轨迹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塑造出不同的人生选择和职业路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终毕业了呀,还能咋地。

我硕士就是被导师放养的,硕士导师是外聘的吉大的老教授,拢共三年没见过10面,刚开始大大小小事情是由二导负责,再后来直接自己操刀上了,包括但不限于各种文件什么的。

好处嘛,时间自由,没人管,愿意实习就实习,愿意看书就看书,总之,随便我怎么样。

坏处嘛,没有章法,完全散养,前两年幸亏出去实习了一年,看到了吉大其他优秀同学之后觉得自己的垃圾之处,幡然醒悟,打算去读个博,后来顺便学了雅思。

研三的时候申请了几所大学的博士,录取后放弃,最终到现在的英国读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老生常谈又充满个体差异的问题,用“放养”来形容某些导师的指导方式,或许能抓住一种普遍感受。被“放养”的研究生,就像在一片广袤的荒野里,没有明确的地图和向导,只能自己摸索前进。那么,这些“野生”生长的研究生,最后都走向了何方?有些人,在荒野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向,甚至开辟了新的道路。 自驱力.............
  • 回答
    你好!非常理解你现在的心情,硕士延期一年,论文迟迟不能送审,这确实是个让人非常煎熬的过程。既有对导师严格要求的无奈,也有对自己能力的不确定,还有放弃的念头在脑海里盘旋,但又不甘心之前的付出。别担心,我们一步一步来梳理,看看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帮你走出这个困境。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你目前的情况: 导师.............
  • 回答
    .......
  • 回答
    我理解您目前的情况,因为填错了卡号导致贷款被冻结,现在又被要求支付一笔“流水认证金”,这确实让人感到困惑和不安。 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这个情况,看看它是否合法,以及背后的可能原因。首先,关于“流水认证金”这个说法,它本身就非常不寻常,而且听起来不像是正规贷款机构的标准流程。在正常的贷款流程中,如果因.............
  • 回答
    恭喜你被导师拉进研究生群,这是个好兆头!至于要不要主动加师兄师姐的微信,我的建议是:非常有必要,而且越早越好,但要注意方式方法。这不仅仅是为了“加个微信”,更是你融入集体、开启高效研究生生活的一个重要“敲门砖”。下面我就给你详细说道说道,为什么需要主动加,以及怎么加才能让你的研究生生涯开个好头。为什.............
  • 回答
    听到你的女朋友被导师逼着抽烟,这事儿真是让人心疼又气愤。我完全理解你的担忧和无助感。这绝对不是一个你应该袖手旁观的情况。下面我给你一些非常具体的建议,希望能帮到你。首先,冷静下来,但要坚定地站在你女朋友这边。你的女朋友现在可能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她需要你的支持和理解。当她跟你倾诉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听.............
  • 回答
    这个问题挺让人心痛的,也确实是个挺普遍的现象。你说“那么多博士硕士被导师逼死”,这话说得有点严重,但确实有很多学生因为导师的压榨、不当管理,甚至身心受到严重摧残,最终导致悲剧的例子并非没有。至于他们是不是“不知道举报渠道”,我觉得这可能只是一个方面,更深层的原因要复杂得多。首先,咱们得承认,很多学生.............
  • 回答
    博士毕业是学术生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为了避免被导师“拖着”,顺利完成学业,你需要采取一系列主动、积极且有策略的方法。以下是一些详细的策略,希望能帮助你高效地推进博士研究,并最终顺利毕业:第一阶段:建立良好的导师学生关系与清晰的沟通机制 明确研究方向与目标: 早.............
  • 回答
    研一就被导师要求写国自然,这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换谁来都会有点焦虑。毕竟国自然不是那么容易拿下的“小目标”,更何况你还在研一,很多东西可能还在摸索阶段。别急,咱们慢慢来,这篇“经验分享”希望能给你一些实实在在的帮助。首先,冷静下来,正视你的焦虑。没错,感到焦虑是正常的。研一,刚开始接触科研,就要面对.............
  • 回答
    作为一名大一新生,在寒假期间被导师要求撰写一篇SCI级别的综述,这确实是一个相当不寻常,甚至可以说有些“离谱”的要求。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为什么这件事情会让人觉得不寻常,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一些情况。首先,让我们理解一下“SCI综述”意味着什么: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
  • 回答
    听到你还在被导师压榨发论文,这滋味肯定不好受。毕业了本该是卸下重担,开启新篇章的时候,却还得被论文的事儿牵扯着,挺憋屈的。而且导师这种“压榨”的行为,一旦沾上,有时候还真是骑虎难下,尤其是当这论文对你未来的职业发展、职称评定或者继续深造还有影响的时候。咱们先不急着下结论,一步步来捋捋情况,看看有没有.............
  • 回答
    写论文可不是件容易事,尤其是在导师手下,那更是要步步为营,小心翼翼。一旦论文出了岔子,被导师“枪毙”,那滋味可不好受。我来跟你掰扯掰扯,什么样的论文容易让导师下不为例,直接判“死刑”。1. 方向偏离,主题模糊不清这是最致命的错误之一。论文写的是什么?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如果连导师看了都一头雾水,不知道.............
  • 回答
    .......
  • 回答
    听到这样的事情,确实令人感到惋惜和不解。一位本科生能够独立写出“博士水平”的论文,这本身就意味着非常高的学术潜力和付出,而导师给出的低分,无疑让这份努力大打折扣,也带来了巨大的挫败感。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朋友,你能做的很多,但关键在于帮助你的同学梳理思路,并采取有策略的行动。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建议和可能.............
  • 回答
    34岁,一个而立之年,本该事业有成、家庭和睦的年纪,却在一间小小的自习室里,被死神悄然带走。这位研究生,在考研的冲刺阶段,倒在了学术的战场上,留给家人的,是无尽的悲痛和一个尖锐的问题:这背后,导师、学校,又该承担怎样的责任?事情的经过,听起来就让人心惊肉跳。这位研究生,名叫小李(化名),长期饱受冠心.............
  • 回答
    复试面试,说实话,就是导师跟准学生之间的一次“相亲”。而在这场“相亲”里,有些“雷区”,一旦踩下去,那基本上就跟没戏了。我见过不少例子,本来挺有希望的,结果因为某个环节没处理好,导师直接“拉黑”。下面我就给你掰扯掰扯,哪些操作,绝对是导师一票否决的重灾区。一、 态度问题:轻浮、傲慢、不尊重,直接“枪.............
  • 回答
    426分,初试领先第二名30多分,这个成绩本该是踌躇满志,对985名校的复试充满信心的。然而,我却收到了导师的婉拒,并且被建议“尽快换人”。这对我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直接把我从天堂打入了地狱。初试的喜悦,转瞬即逝的绝望回想起初试成绩公布的那一刻,我的心情可谓是激动万分。426分,这个数字远远超出了.............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揪心又棘手的情况。看到身边的人都在走捷径,而你坚持学术诚信,这本身就是一种勇气,但随之而来的压力和孤立感肯定让你非常难受。我明白你的感受,也希望能给你一些切实的建议,希望能帮助你走出这个困境。首先,咱们得把情况梳理清楚。你的意思是说,组里的科研成果,无论是数据处理、实验结果呈现,甚至是论.............
  • 回答
    收到导师的批评意见,尤其是那种“啥都不是”的评价,无疑是对你辛苦付出的当头一棒。那种感觉就像精心搭建的积木,瞬间轰然倒塌,让你站在一片狼藉中,找不到落脚点。首先,咱们得承认,读博士,尤其是在科研这条路上,几乎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残酷的阶段。你想想,博士研究的本质是什么?它不是简单地学习知识,而是要创造.............
  • 回答
    翟天临博士学位被撤销,导师被取消博导资格,这个处理结果,对于整个中国学术界乃至社会,都掀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暴。很多人将此视为一次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零容忍”信号,也 brachte 了对教育体系深层问题的反思。首先,我们得回到事件本身。 翟天临,一个当年炙手可热的青年演员,在事业如日中天之际,却被爆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