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物质奖励对孩子到底是好是坏?会不会打消学习的积极性或者最原始的目的性,算是教育的失败吗?

回答
“奖励一个好行为,就可能扼杀掉另一个。”

我们常常听到类似这样的说法,尤其是关于物质奖励对孩子的影响。这就像一把双刃剑,用得好,能推着孩子前进;用不好,却可能让他失去内在的驱动力。那么,物质奖励究竟对孩子是好是坏?它真的会打消学习的积极性,模糊最原始的学习目的吗?这究竟算不算教育的失败?

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

物质奖励的“诱惑”与“陷阱”

先说说物质奖励这玩意儿,它就像一剂“强心针”。当孩子完成一项任务,比如考了个好成绩、写完了一篇作文,我们拿出玩具、零食或者零花钱作为奖励。孩子收到了,开心了,下次做这件事的意愿是不是会更强烈?短期来看,答案往往是肯定的。

这就像我们成年人,努力工作了,拿到奖金、升职加薪,会更有动力是不是?这种“外部激励”是人类行为的普遍驱动力之一。

但是,问题就出在“一直这样”上。

如果孩子做的每一件“该做”的事情,都需要一个物质奖励才能启动,那么我们就得警惕了。这很容易让孩子形成一种思维模式:“我做这件事,是因为有东西拿,而不是因为这件事本身有价值,或者我喜欢做这件事。”

想想看,如果孩子写作业是为了得到一个新玩具,那他写作业的目的就变成了“拿到玩具”。一旦没有了玩具,他还有动力写作业吗?甚至,当他遇到一道难题,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思考解决时,如果没有“回报”的预期,他会不会就想“算了,不做了”?

这就触及到“动机理论”了。心理学家们对此有过很多研究。其中一个核心概念叫做“内驱力”和“外驱力”。

内驱力:来自事情本身,比如好奇心、求知欲、对技能的掌握感、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或者仅仅是“我喜欢这样做”。这是最持久、最强大的学习动力。
外驱力:来自外部的刺激,比如奖励(物质的、口头的表扬)、惩罚、他人的期望等。

当外驱力(物质奖励)过多地介入时,它很有可能会“侵蚀”孩子原有的内驱力。这被称为“过度理由效应”。也就是说,当一件事情本有充分的理由(比如孩子本来就喜欢这个学科,或者享受学习过程)能让他去做,但我们却给了他一个外部的、更显而易见的理由(物质奖励),那么他就会认为,这件事情之所以做,就是因为那个外部理由,而原有的内在理由就会被削弱甚至忽略。

教育的“失败”是定论吗?

如果物质奖励真的削弱了孩子的内驱力,这算不算教育的失败?

我认为,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是”或“不是”。教育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变量的过程。

如果是“一味依赖”物质奖励,忽视了培养孩子的内在兴趣和责任感,那么可以说,这是一种“不成功的”教育策略,离“失败”可能不远了。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可能难以在没有外部刺激的情况下,自我驱动地去学习、工作,或者去承担责任。他们会变成一个“等待被喂养”的人,缺乏主动性和创造力。
但如果物质奖励只是“锦上添花”,是在孩子本身已经表现出努力、进步或完成任务的基础上,作为一种积极的反馈和鼓励,并且能够适时地调整和减少,那么它可能并不是教育的“失败”,而是教育的一种“辅助手段”。

关键在于“度”和“方式”。

什么样的物质奖励是“雷区”?

1. 奖励“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做得特别好”的事情。 比如,孩子每天按时完成作业就给零花钱。这样会让他觉得,完成基本义务是需要“交易”的。
2. 奖励“过程”而不是“结果”的奖励。 (这句话有点绕,我解释下)如果孩子付出了努力,即使结果不尽如人意,给与适当的鼓励和肯定(不一定是物质的),这是好的。但如果孩子只是“完成”了一个任务(即使完成得很敷衍),就因为“完成了”而给物质奖励,这反而会鼓励敷衍。
3. 奖励“取代”了精神鼓励和肯定。 当孩子取得进步时,一句真诚的“你进步真大,我为你感到骄傲!”比一个玩具更能触动孩子的内心,也更能培养他的自我价值感。如果总是用物质奖励来“打发”孩子的付出,就丢了更宝贵的东西。
4. 奖励的不确定性和不公平性。 今天的奖励,明天就没有了,或者同样的努力,别人的奖励比我的多,这会让孩子感到困惑和沮丧。

什么才是更“智慧”的奖励方式?

1. 关注“努力”和“进步”,而非“结果”。 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付出的努力,面对困难时的坚持,这些比单纯的考试分数更值得鼓励。一份小小的鼓励,比如一张写着“你很棒,继续努力!”的卡片,或者一次一起阅读的时间,都比单纯的零食更具教育意义。
2. 将奖励与“体验”结合。 比如,如果孩子在某个学科上取得了进步,可以带他去相关的博物馆、科技馆,或者观看相关的纪录片。这不仅是奖励,更是一种学习的延伸,将学习与美好的体验联系起来,能极大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3. “内在奖励”的引导。 帮助孩子发现学习本身的乐趣。如果他喜欢科学,就为他提供更多接触科学的机会;如果他喜欢阅读,就和他一起去图书馆。让他体验到“因为我喜欢,所以我投入”,以及“我做到了,我很有成就感”的这种内在的满足感。
4. “约定”而非“交易”。 比如,在学期初,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目标,如果达到了,可以得到某个他期待的活动(比如一次家庭旅行、一次主题公园游玩)。这种“约定”比临时随意的“交易”更能让孩子理解目标导向和为达成目标而付出的意义。
5. 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的“平衡”。 真诚的赞美、肯定的眼神、一个拥抱,这些精神层面的奖励,往往比物质奖励更能触动孩子的心灵,也更能培养他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可以适当搭配一些小小的物质奖励,但绝不能让物质奖励成为唯一的主导。

打消学习的“最原始目的性”?

“最原始的目的性”大概是指孩子天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和对未知世界的渴望。物质奖励如果使用不当,确实会模糊甚至压制住这种原始的探索欲。

想象一下,一个孩子天生就喜欢拆解玩具,看看里面是怎么运作的。我们如果总是“你拆好这个,给你买个新玩具”,他拆的动力就变成了“为了新玩具”。久而久之,他可能就不再享受那种“探索未知”的乐趣,而是变成了“为了奖励而行动”。

那么,教育算是失败了吗?

如果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有内在驱动力、热爱学习、并且能够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任的个体,那么,过度依赖物质奖励,导致孩子失去内驱力,这无疑是教育中的一个“弯路”,甚至是“偏差”。

这种偏差,可能会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显现出来,比如:

缺乏主动性:遇到问题,第一反应是“谁来帮我?”或者“我这样做有什么好处?”而不是“我应该怎么做?”
畏难情绪:一遇到挫折,就容易放弃,因为没有了外部的“奖励”作为支撑。
浅尝辄止:对事物的兴趣难以持久,因为注意力始终被外在的“回报”所吸引,而不是事物本身的魅力。
价值观的偏差:可能会认为“一切皆可交易”,缺乏对纯粹付出的理解。

总结一下:

物质奖励并非洪水猛兽,它本身是一种工具。关键在于使用者(我们家长和老师)如何理解它、运用它。

如果它是用来“引燃”和“锦上添花”,作为一种积极的反馈和辅助,并且能够与精神鼓励、体验式学习相结合,那么它有可能是教育的“助力”。
但如果它是用来“驱动”和“交换”,成为了孩子学习和做事的唯一动力,并且压制了孩子内在的探索欲和兴趣,那么它很可能成为教育的“陷阱”,并可能导向一种“失败”的教育结果。

教育的智慧,不在于完全杜绝某种方法,而在于如何“恰到好处”地运用各种方法,最终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成为那个“自己想要成为的人”,而不是那个“被奖励所驱使的人”。

所以,当我们想要给孩子物质奖励时,不妨多问问自己:

这个奖励是为了什么?
它会让孩子更关注事情本身,还是更关注奖励本身?
我是否也在同时传递着对孩子努力和进步本身的肯定?
有没有更好的方式来鼓励他?

带着这些思考,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住这把“双刃剑”,让它成为我们教育路上的“助力”,而不是“绊脚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棒的问题!如果用经济学语言问,就是用钱激励小孩,外在动机会不会挤出内在动机。答案取决于花钱的方式、激励的任务和小孩自己。具体到教育实践中应该怎么做,要看学校和家长希望达成什么目的。从现有研究看,短期内,货币激励对明确具体目标作用比较大,对缺乏明确执行方案的目标效果不明显;长期看货币激励正负两面效果都不显著。货币激励还可以用来协助养成好习惯。如果确定用物质奖励,也要注意策略。

假如小孩现在在那儿看课外书,家长过来对他/她说,他/她如果这一年每天坚持读一会儿书,就奖给他/她100块钱,这一点会从三个方面改变小孩子的行为。一是外在动机。以前读课外书父母会夸奖,现在还多拿100块钱,这一点效应是正的。二是内在动机,可能孩子本身就喜欢读书,喜欢从书里汲取知识,和父母表扬这些外在因素没啥关系。给钱可能会影响这点动机,以后没有钱他/她就不读书了,这似乎也是题主的担忧。三是信息和自我形象。孩子可能这么想:爸妈拿钱激励我是不是因为自己积极性不够强?因为钱才去读书,会不会显得自己很贪?孩子可能会受这种信念影响,改变持有的信念,调整行为改善自己的形象。这一点可能造成长期影响。

上面是个例子,主要为了阐明影响最终结果有哪三点因素。生活中这几点可能相互交错,因果关系没那么清晰,只能看实证研究结果。题主谈到的“积极性”或者“目的”,实际上就是第二点因素,属于内在动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不是全部,因为还有第三点因素。信念更新在生活中常常会非常重要。举两个例子,都来自实际研究。一个是很著名的幼儿园向迟到家长罚款的规定,结果是罚款之后,迟到的家长反而变多了。即使后来幼儿园又把罚款取消,迟到率也没有下降到之前的水平。Gneezy和Rustichini当时研究的名字就叫“罚款是价格(A Fine is a Price)。金钱激励告诉了大家,你这么做/不这么做,后果有多严重,影响了大家的信念。另一个著名例子是核废料处理厂。如果不给周边居民补偿,谈判反而比较简单;如果给高额补偿,反而会阻碍谈判,因为居民会据此推断这项工事很危险。

家长和老师,还有政策制定者可能有不同的目的,但有一点是相同的,要根据最终目的来判断一项教育政策成功或者失败。有些家长就是要一个短期目标,比如说让小孩好好上完中学,不要因为在外游荡而学坏。这种情况,即使拿钱带来的正面影响时间比较短,只有一两年,可能也足够了。有些家长会有其它目标,他们可能希望培养孩子终身学习的习惯,或者希望培育或维持孩子对一门学科的兴趣和热情,这时就不能急功近利。教育成功或者失败,要孩子自己、家长和社会共同来判断。另外有一点需要注意:虽然实证文献可以帮我们观察花钱的结果,但个体动机还是很难揭示出来。现有研究也很少涉及跨越特别长时段(10年以上)政策影响。在参考不同研究结果之前应该特别谨慎。

货币激励对实现不同目标效果差异很大。Gneezy,Meier和Rey-Biel给的总结是:如果达到目标的方式明确具体,比如说希望孩子不逃学,货币激励效果就比较好;如果达到目标操作比较复杂,比如说希望孩子考班级前多少名,激励效果就会打折扣。关于前一点,经济学家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做过研究。比如说在墨西哥有个项目,其中规定如果孩子在学校出勤达到总天数一定比例,就给家里一笔钱,全勤的话奖金多达55美元。Schultz等经济学家发现:学生辍学率降低、成绩上升、升入高中比例增加。就连实验参与者没有纳入项目的兄弟姐妹成绩也上升了。Angrist,Bettinger和Kremer在哥伦比亚做了类似研究,得到类似效果,学生成绩上升,在外兼职或早婚早孕比例都下降。正面效应在长期也没有完全消失。出勤率是个很具体的目标,操作起来也很简单:去上学,不去种田或打零工。

如果目标实现没有那么简单直接,货币激励效果可能就要差一些,Fryer在纽约的研究就发现给钱对提升孩子成绩影响不大,幅度要远远比上学、守纪律或穿校服等目标提升要小。差异可能与动机关系不大,重点在于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去做。钱可以让学生更有干劲,但不能直接提升技巧本身。欧洲很多国家开展了一项名叫“量子机会(quantum opportunity)”的项目,Rodriguez-Planas研究发现如果给学生配上导师,手把手告诉他们怎么做,提升幅度会明显不少。不过,类似成绩和考上好中学/大学这种目标,给钱的效果比之前要差不少。另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货币激励对不同学生群体影响是不同的。Leuven,Osteerbeck和van der Klauw在阿姆斯特丹大学做的实验发现按成绩给奖金能有效提高奖金线附近学生成绩,但之前分数比较低的学生成绩可能反而变差。Croson和Gneezy在以色列进行的另一项研究显示:货币激励对女生更有效一些。


题主可能更关心另外两个问题:一是货币激励的长期影响如何,二是撤去货币激励后,学生成绩会如何变化。Paola,Scoppa和Nistico在意大利和一群大一学生一起做了实验:学生如果成绩可以拿到250欧元或700欧元奖金,他们发现学生成绩确有明显上升,正面效果一直持续到大学高年级。原因可能是因为学习时间增加或结伴学习。不过,绝大部分研究没有观察到货币激励在长期有明显作用,无论正面还是负面。总之,如果确实要使用货币激励,尽量选择具体的激励目标,给出明确的实现目标的方式,同时也要时刻注意任务目标和自己最终目标是不是相互吻合。如果说坚持做一件事确实可以养成好习惯,那可能就值得使用货币激励。比如说奖励孩子健身,这个过程可能有正反馈,此时用物质激励效果就很好。

最后是一些注意事项。Gneezy和List指出,可以用彩票代替现金做激励,利用人们会高估小概率事件这一偏差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另外就是人的信念非常复杂,提供激励的不同方式对孩子观感影响可能差别很大,应该注意方式。毕竟提供激励本身就蕴含了信息,也会影响孩子对自己的评判。关于这一领域,通俗著作可以参考Gneezy和List的《隐性动机》,学术综述可以参考Gneezy,Meier和Rey-Biel(2011)和Kamenica(2012)。


参考文献:

Angrist J, Bettinger E, Kremer M. Long-term educational consequences of secondary school vouchers: Evidence from administrative records in Colombia[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6, 96(3): 847-862.

Bénabou R, Tirole J.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J].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003, 70(3): 489-520.

Bénabou R, Tirole J. Incentives and Prosocial Behavior[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6, 96(5): 1652.

Bernheim B D, Rangel A. Addiction and Cue-Triggered Decision Processe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4, volume 94(5):1558-1590.

Croson R, Gneezy U. Gender differences in preferences[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2009, 47(2): 448-474.

Frey B S, Oberholzer-Gee F. The cost of price incentiv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motivation crowding-out[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7, 87(4): 746.

Fryer R G. Financial Incentives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Evidence from Randomized Trials[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11, 126(4): 1755-1798.

Gneezy U, Meier S, Rey-Biel P. When and why incentives (don't) work to modify behavior[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11, 25(4): 191-209.

Gneezy U, Rustichini A. A Fine is a Price[J].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2000, 29(1).

Kamenica E. Behavioral Economics and Psychology of Incentives[J]. Annual Review of Economics, 2012, 4: 427-452.

Leuven E, Oosterbeek H, Klaauw B. The effect of financial rewards on students' achievement: Evidence from a randomized experiment[J].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 2010, 8(6): 1243-1265.

List J, Gneezy U. The why axis: Hidden motives and the undiscovered economics of everyday life[M]. Random House, 2014.

Paola M D, Nisticó R. Monetary Incentives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in a Depressed Labor Market: Results from a Randomized Experiment[J]. Journal of Human Capital, 2013, 6(1):56-85.

Rodríguez-Planas N. Mentoring, educational services, and economic incentives: Longer-term evidence on risky behaviors from a randomized trial[J]. 2010.

Schultz T P. School subsidies for the poor: evaluating the Mexican Progresa poverty program[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4, 74(1): 199-250.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