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的生物分类到底是怎样的?

回答
现在的生物分类,就像一本仍在不断修订的巨著,它试图将地球上浩如烟海的生命井然有序地归档。这套体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我们对生命世界认识的深化,不断发展和调整。今天,我们通常采用的是一个多层级的系统,从最宏观的界,到最微观的种。

“界”:生命的大区划

最顶层的划分是“界”(Domain)。曾经我们习惯性地将生物分为植物界、动物界、真菌界和原生生物界(也叫原核生物界),后来随着对微生物世界的深入了解,这个划分被大幅改写。目前最被广泛接受的界包括:

细菌界(Bacteria):这是我们最熟悉的单细胞原核生物,它们遍布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从土壤到深海,从你的皮肤到你的肠道,都有它们的身影。它们没有细胞核,也没有膜结合的细胞器。
古菌界(Archaea):这是另一类原核生物,虽然它们在结构上和细菌相似(同样是单细胞原核生物),但在生化和遗传物质上却与细菌有着显著的不同,甚至在某些方面更接近真核生物。很多古菌生活在极端环境中,比如高温、高盐或缺氧的区域,这让它们显得尤为特别。
真核生物界(Eukarya):这是我们人类所属的范畴,也包括了我们熟悉的动植物和真菌。真核生物最大的特征是它们拥有由膜包围的细胞核,以及各种膜结合的细胞器,比如线粒体和叶绿体(植物和藻类)。真核生物界又被进一步细分为我们更熟悉的门、纲、目、科、属、种。

从界到种:层层递进的细致划分

在真核生物界内部,我们继续使用传统的分类等级:

门(Phylum): 这是真核生物界下的第一级划分。比如动物界下有脊索动物门( Chordata,包括所有脊椎动物)、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包括昆虫、蜘蛛、甲壳类等)、软体动物门( Mollusca,包括蜗牛、章鱼等)。植物界则有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s,开花植物)、裸子植物门( Gymnosperms,如松柏类)等。
纲(Class): 门又被细分为纲。例如,脊索动物门下有哺乳纲( Mammalia)、鸟纲( Aves)、爬行纲( Reptilia)、两栖纲( Amphibia)、鱼纲( Pisces,这个分类在现代分类学中被进一步细分)。
目(Order): 纲再细分为目。哺乳纲下有灵长目( Primates,包括猴子、猩猩和人类)、食肉目( Carnivora,如猫狗)、偶蹄目( Artiodactyla,如猪、牛、羊)。
科(Family): 目进一步细分为科。灵长目下有人科( Hominidae,包括人类和我们最亲近的猿类)。
属(Genus): 科下是属。人科下有人属( Homo),这个属里就包含了我们现代人类( Homo sapiens)和已经灭绝的古人类,比如尼安德特人( Homo neanderthalensis)。
种(Species): 这是分类的基本单位。种的定义通常是指一群能够互相繁殖并产生有生育能力的后代。例如,我们现代人类就是智人( Homo sapiens)这个种。

分类的依据:不仅仅是外观

过去,生物分类主要依靠形态学上的相似性,也就是看它们长得像不像。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DNA测序)的飞速进步,我们有了更强大的工具来判断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如今,生物分类的依据变得更加全面和深入:

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证据: 这是现代生物分类最重要的依据。通过比较不同生物的DNA序列、蛋白质结构等,我们可以精确地了解它们之间的演化关系。一个生物与另一个生物的DNA越相似,它们就越可能在演化上更近。这使得我们能够更准确地将生物归入合适的分类单元,甚至纠正了许多基于形态学产生的错误分类。
解剖学和形态学: 虽然不再是唯一依据,但形态学依然是重要的参考。例如,骨骼结构、器官的排列方式等,仍然能提供关于生物亲缘关系的重要信息。
胚胎学: 生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相似性,也能揭示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例如,许多脊椎动物在早期胚胎阶段都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性。
古生物学证据: 化石记录提供了生物演化过程中关键的证据,帮助我们了解生物的起源和演变,也为当前的分类体系提供了历史的佐证。
生态学和行为学: 在某些情况下,生物的生活习性、繁殖方式以及与环境的互动方式,也可能被纳入考量,尤其是在确定物种界限或亚种划分时。

“种系发生学”:勾勒生命之树

现代生物分类的核心理念是种系发生学(Phylogenetics)。它试图根据生物的演化历史来构建分类系统,也就是绘制“生命之树”。这种分类方式被称为自然分类(Natural Classification)或系统分类(Systematic Classification),与早期的人工分类(Artificial Classification)(主要基于单一特征)有所不同。

种系发生学通过分析生物的共同祖先和演化分歧来确定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一个“属”的成员,应该都起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一个“科”的成员,则应该起源于一个更早期的共同祖先。这意味着分类单元应该是单系群(Monophyletic Group),即包含一个共同祖先及其所有的后代。

挑战与演变

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生物分类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微生物世界的未知: 大部分微生物(细菌、古菌)的分类仍然处于不断完善之中,许多新发现的微生物需要被纳入现有的体系,甚至可能改变我们对生命界划分的理解。
物种界限的模糊: 尤其是在一些无性繁殖的生物或者杂交频繁的物种中,界定清楚的物种界限并非易事。
新的发现不断涌现: 随着探索的深入,我们不断发现新的物种,这些新成员需要被准确地定位在分类体系中。
分类系统的调整: 基于新的分子数据,一些我们原以为关系很近的生物,可能实际上相距甚远;而一些外形差异很大的生物,却可能拥有共同的近亲。这导致分类体系的不断调整和修正,比如曾经被认为是“爬行动物”的一个类群,现在根据演化证据发现,鸟类实际上是从恐龙(一种曾经的爬行动物)演化而来,因此将鸟类纳入一个包含恐龙的更大演化支(有时称为“爬行类”的广义概念)会更符合种系发生学。

总而言之,现在的生物分类是一个动态的、基于演化关系和多方面证据的科学体系。它不是静止的档案,而是一幅不断绘制的生命演化长卷,每一项新的发现都在为这幅画卷增添新的色彩和细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有趣,你初中老师告诉你的正是三胚层动物中的原口动物;而海星所在的棘皮动物门恰好是常见无脊椎动物中的后口动物;海绵,即多孔动物,有时被认为是后生动物中的侧枝,也叫侧生动物。一梭子扫过去全部在两个靶子之间。

你现在查无脊椎动物分为几类查到的是百度搜索第一条的业百科,恕我直言即使是在被诟病错漏颇多的几大国内百科,这个词条的质量也是绝不可能被审核通过的。百度百科自然科学类词条大多参与了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项目,至少反应了国内主流学术认知。蚂蚱是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和蚯蚓这种环节动物确实可以组成一个更大的类群,不知道这个词条作者是否受到影响。我觉得要强调一下所谓原生动物只是以前微生物学对单细胞生物中自主运动者的总称,实际上和动物不一定有关系,彼此之间更是能划分成不同界。

user avatar

海星是棘皮动物,海绵是多孔动物。

可以参照杭州动物园面向少年儿童的科普:

题目描述的“我记得”和“搜了无脊椎动物的分类”的内容错得离谱。

我国的生物课本严重落后于时代,“动物分为无脊椎动物和有脊椎动物”在支序分类学下是在公然介绍并系群,但生物课本终归是介绍过多孔动物和棘皮动物的,因为这两个门非常古老。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 由 Bruguière 建立于 1791 年,Klein 在 1734 年描述过类似的分类方法。多孔动物门/Porifera 由 Grant 建立于 1836 年。

声称“只分为:原生动物,棘皮动物,软体动物,扁形动物,环节动物这五种”的文字大概是什么精神病患者写的,或者你看错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