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教一下,西药有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伤肝伤肾的情况?

回答
好的,关于西药对肝肾的潜在影响,这确实是一个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我会尽量详细地解释一下,并且用更贴近日常交流的方式来阐述,让你感觉像是和朋友聊天一样。

首先要明确一点,绝大多数西药在按照医嘱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对肝肾的影响是可控的,甚至是微乎其微的。 医生在开药时,会综合考虑药物的疗效和潜在的副作用,并会选择对肝肾负担较小的药物。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地将所有西药都看作是“伤肝伤肾”的洪水猛兽。

但是,“有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伤肝伤肾的情况?”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有,但这不是普遍现象,且往往有其特定的原因和背景。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这个问题:

1. 药物本身的代谢途径和潜在毒性:

肝脏和肾脏是人体最重要的“排毒”和“代谢”器官。 很多药物在进入人体后,需要通过肝脏进行代谢,分解成更小的、更容易被身体排出的物质。而肾脏则负责将这些代谢产物和部分未被代谢的药物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有些药物本身就对肝细胞或肾小管细胞具有一定的毒性。 这就像我们吃的某些食物,吃多了也会对身体造成负担一样。药物的这种毒性,通常与其化学结构、剂量以及个体差异有关。
某些药物的代谢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中间产物,而这些中间产物可能比原药更具毒性。 这些中间产物如果不能被及时有效地清除,就可能损伤肝脏或肾脏。

2. 剂量和用药时长:

“剂量决定毒性” 这句话在药物学上非常重要。即使是相对安全的药物,如果使用的剂量远超正常范围,或者使用时间过长,都会大大增加对肝肾的损伤风险。
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尤其是那些需要长期控制的慢性病药物,有时也会增加肝肾负担。 医生会定期监测,就是为了及时发现并处理这种潜在的风险。

3. 个体差异和合并症: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都不同,对药物的反应也千差万别。 有些人天生肝肾功能就相对较弱,或者存在潜在的肝脏或肾脏疾病,那么他们在使用某些药物时就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如果一个人同时患有多种疾病,并且正在服用多种药物,那么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可能增加肝肾的负担。 某些药物可能会影响其他药物的代谢,或者叠加产生毒性。
饮酒、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也会增加肝肾的负担,并可能加剧药物的潜在毒性。

那么,具体有哪些情况可能导致“大规模”的伤肝伤肾呢?

某些特定药物的早期阶段: 在一种新药刚刚上市的初期,由于其长期的安全数据可能还不完全充分,或者在上市前的临床试验中,一些罕见但严重的副作用可能没有被发现。一旦药物被大规模使用,才可能暴露出一些潜在的问题。
举个例子: 在很久以前,有些抗生素或者止痛药,确实因为其副作用的不可控性,被逐渐淘汰或者限制使用。这是药物研发和监管不断进步的结果。
药物滥用或误用:
随意使用非处方药(OTC): 有些人习惯性地自行购买和服用一些非处方药,例如一些感冒药、止痛药,他们可能不清楚其中的成分,或者叠加使用相似成分的药物,这就可能导致过量服用,从而损伤肝肾。
非法使用或自行购买的“特效药”: 一些来源不明的药物,或者被夸大疗效的“特效药”,往往缺乏科学的审批和质量控制,其中可能含有对肝肾有害的成分,或者剂量失衡,导致严重的后果。
超说明书用药且未遵医嘱: 有些患者因为急于求成或者听信偏方,擅自增加药物剂量或者延长用药时间,これも潜在的风险。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或紧急用药: 在某些非常时期,为了应对紧急情况,可能会批准使用一些还未经过长期大规模验证的药物。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拯救生命,风险评估会更侧重于疗效,而潜在的长期副作用可能会在后续观察中逐渐显现。
药物的“历史遗留问题”: 就像我们过去的生产技术一样,早期的一些药物研发和审批标准可能没有现在这么严格。随着医学的进步和对药物副作用的深入了解,一些过去曾经广泛使用的药物,后来被发现存在严重的肝肾毒性,从而被禁用或限制使用。

举例来说(非 exhaustive list,仅为说明概念):

某些抗生素: 一些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虽然是有效的抗感染药物,但如果使用不当(剂量过大、疗程过长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确实存在一定的肾毒性,有时也可能影响听力(也与肾脏排泄有关)。现在医生在使用这些药物时会非常谨慎,并密切监测肾功能。
某些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比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虽然是常见的止痛退烧药,但长期大剂量使用,或者本身有肾脏问题的人服用,也可能引起肾脏损伤。即使是常见的对乙酰氨基酚,过量服用对肝脏的损伤也是非常严重的。
某些化疗药物: 很多化疗药物的细胞毒性很强,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可能对正常细胞(包括肝肾细胞)造成损伤。因此,在使用化疗药物时,医生会密切监测患者的肝肾功能,并根据情况调整剂量。
某些精神类药物或免疫抑制剂: 这类药物往往需要长期服用,其中一些药物的代谢也主要通过肝脏,长期下来可能会对肝脏造成累积性负担。医生会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来评估。

总结一下,西药确实有可能导致肝肾损伤,但“大规模的伤肝伤肾”通常发生在以下几种情况:

1. 药物滥用或误用(最常见原因): 不按医嘱用药、随意叠加使用药物、服用来源不明的药物。
2. 特定药物在早期使用阶段的未被发现的副作用暴露。
3. 某些药物本身的固有毒性,在特定人群或特定剂量下表现出来。
4. 药物之间的不良相互作用加剧了毒性。

重要的是,现代医学非常重视药物的安全性。 新药上市前都需要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而上市后也有不良反应监测系统( farmacovigilanza)。当一种药物被证实存在普遍且严重的肝肾毒性时,它通常会被限制使用、修改说明书,甚至被淘汰。

所以,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应该做到:

遵医嘱用药: 严格按照医生开具的处方和剂量服用药物。
不自行用药: 尤其是对于一些有明确副作用的药物,不要因为一点小病就随意服用。
告知病史: 在就诊时,一定要告知医生自己过往的病史、过敏史以及正在服用的其他药物,包括中药和保健品。
定期复查: 如果需要长期服用某些药物,一定要按时进行相关的医学检查(如肝肾功能、血常规等),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问题。
理性看待: 药物是治病救人的工具,而不是万能的灵丹妙药。在享受药物带来疗效的同时,也要了解其潜在的风险,并积极配合医生做好防护和监测。

总的来说,谈论“大规模的伤肝伤肾”,更倾向于是在某些特定时期、特定药物的特定条件下,或者由于患者的用药行为不规范而导致的。对于绝大多数按规矩用药的人来说,风险是可控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抗结核一线药物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乙胺丁醇都有肝毒性,利福平最强。我已经见过数百例结核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肝损害甚至黄疸性肝炎。

我们常用的用于治疗糖皮质激素效果不佳的红斑狼疮,慢性肾炎等自身免疫相关疾病的免疫抑制剂比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属于2类致癌物。

临床常用的青霉素/头孢类,其产生的过敏性休克可在数分钟内致死,但是依旧广泛应用。

几乎所有现代药,我们使用它们并不是因为他们安全可靠无不良反应,而是要权衡利弊。比如结核,之前是绝症,现在可以治愈,而肝损害停药就会好转;环磷酰胺致癌可能性是肯定的,但是致癌能力是弱爆的,使用之后可以极大的降低皮质醇的用量,从而减轻其不良反应;青霉素出现之前,肺炎是最重要的死亡原因之一,而现在只是一个内科常见病。

一个药物不管他多么危险,只要能降低病人的总体死亡率,改善预后或生存质量,并且没有其它可取代的方法,或者取代方式更加危险,那么他就有存在的价值。

比如狂犬病,死亡率100%,如果开发出一个药物可以治愈狂犬病,但是药物不良反应会导致80%的病人死于肝衰竭,那么对普通人,这就是要命的毒药,对狂犬病人这就是“良药苦口”,可以挽救1/5的病人。再比如某个针对“普通感冒”(注1)的药物,可以有效的缓解感冒症状,但是有可能导致肾癌,虽然仅仅有1/10万,看起来比上面治疗狂犬病的毒药安全的多,但是对于感冒病人,依旧是得不偿失,该药物根本就没有临床价值。

医生使用药物,和投资差不多,一分风险二分回报,这叫英明;一分风险一分回报,这叫浪费时间;一分风险半分回报,这叫吃亏上当;不知道风险也不知道回报,这叫盲目投资,迟早死翘翘。

注1:评论里有人谈到流感死亡人数的问题,这里强调一下,普通感冒属于上呼吸道感染,而上呼吸道感染和流感是两个类别疾病,不能混为一谈。普通感冒的病原体主要为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等,以鼻咽部症状表现为主,可伴发热。而流感指的是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感染导致的传染病,分为普通型,胃肠型,肺炎性,中毒型4种,普通型症状多为发热,咽干,肌肉酸痛等,而鼻咽部症状较轻甚至缺如。普通感冒没有并发症属于自限性疾病,即不需要治疗自己会好。而流感后两种分型需要积极治疗,容易出现死亡病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