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上海发生大水倒灌进地铁里,有什么相关处理措施吗?

回答
上海作为一座沿海特大城市,虽然拥有先进的排水系统和高效的地铁运营,但面对极端天气,尤其是特大暴雨或海平面上升导致的水灾倒灌进地铁,其处理措施会非常复杂和严谨。以下是可能采取的相关处理措施,将尽量详细地讲述:

一、 预警与封堵阶段(事前与事发初期)

这是最关键的第一道防线,目标是尽可能阻止水体进入地铁系统。

1. 超前预警与信息联动:
气象部门预警升级: 当气象部门发布暴雨橙色、红色预警,或台风蓝色、黄色及以上预警时,上海地铁公司将立即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机制。
城市内涝监测与预警: 上海市政府的城市排水部门会对全市范围内的易涝点进行实时监测,并将相关信息与地铁运营部门共享。地铁公司也会有自己的排水管网和区域水文监测系统。
高风险区域识别: 根据历史数据、地形地貌以及预报信息,提前识别出最容易发生水淹的地铁站和隧道区段。通常是靠近黄浦江、苏州河等主要河流,或地势较低的区域。

2. 启动应急预案与人员部署:
地铁公司内部应急指挥体系启动: 成立由公司高层领导组成的应急指挥部,统一协调各部门行动。
人员物资到位: 各车站、车辆段、维保单位的应急抢险队伍、排水设备、沙袋、挡水板、抽水泵等物资将提前集结并部署到重点区域。
与外部联动: 与市应急管理局、水务局、交通委、公安部门、消防救援等单位建立高效联动机制,确保信息畅通和协同作战。

3. 车站及出入口的封堵:
封堵车站出入口: 这是最直接有效的措施。
使用挡水板: 在地铁站出入口设置可移动的金属或复合材料挡水板,尤其是位于低洼地带、靠近河道或排水口的出入口。这些挡水板平时收纳,一旦有水患风险即快速安装。
堆砌沙袋: 在挡水板下方或无法安装挡水板的区域,用沙袋堆砌临时堤坝。
封闭通风口和设备层入口: 一些较低的通风口和连接地下设备的入口,也可能需要临时封堵,但要权衡对车站内部空气流通的影响。
人员疏散: 如果水势上涨迅速且封堵困难,将优先疏散站内乘客,并将所有人员撤离至安全区域。

4. 隧道区的封堵(难度极高):
隧道口的临时封堵: 对于隧道入口处,如果条件允许且时间充裕,会尝试使用大型钢板或混凝土障碍物进行临时封堵。但这通常只适用于极早期且预警充分的情况,因为隧道一旦被淹,后果极其严重。
监测与告警: 在隧道内会部署水位传感器和预警系统,一旦检测到异常水位,会立即触发警报。

二、 停运与疏散阶段(事发时)

一旦水势无法控制或存在重大风险,首要任务是确保人员安全。

1. 立即停运受影响线路或区段:
精准判断: 根据水情实时监测数据,判断哪些线路、车站和隧道区段存在被淹风险,并立即发出停运指令。
分级响应: 根据水淹的严重程度,可能采取局部停运、全线停运甚至整个地铁系统停运的措施。
广播与通知: 通过站内广播、车厢广播、官方APP、社交媒体、显示屏等多种渠道,迅速向乘客发布停运信息和疏散指引。

2. 疏散车站乘客:
组织引导: 由车站工作人员、安保人员和志愿者,按照既定疏散路线,有序引导乘客撤离至地面安全地带。
联动公安交警: 协调公安部门和交警,在地面疏散通道附近维护交通秩序,保障疏散车辆的通行。
特殊人群优先: 优先疏散老人、儿童、孕妇、残疾人等特殊群体。

3. 疏散列车与乘客:
就近疏散: 停留在水淹区域附近或可能被淹的列车,将根据现场情况,采取就近靠站停泊或引导至安全地带。
车门开启与疏散: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列车门会开启,乘客将按照工作人员指引,通过疏散通道撤离。
隧道内停车的处置: 如果列车停在隧道内且有水灌入,情况会极其危急。
断电与疏散: 优先切断接触轨电源,确保安全。
引导至最近车站: 如果有能力,会引导乘客通过隧道往最近的车站方向疏散。
紧急救援: 如果疏散困难,消防救援部门将进入隧道进行救援,使用应急照明、氧气供应等设备,并可能通过其他线路或竖井进行人员转移。

三、 排水与抢修阶段(水退后)

一旦水势退去或得到控制,工作重点转向排水、评估损失和修复。

1. 排水作业:
启动排水泵站: 地铁系统设有多个排水泵站,负责将地下空间的水抽出。这些泵站的功率巨大,可以应对大量积水。
使用移动式抽水设备: 在泵站能力不足或局部区域,会调集大量移动式抽水泵,进行集中排水作业。
与城市排水系统配合: 排水口会连接到城市的市政排水管网,需要与水务部门协调排水口畅通,将抽出的水排入城市排水系统。
持续排水: 整个排水过程可能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天,取决于积水深度和范围。

2. 安全评估与检测:
水质检测: 对排出的积水进行成分和污染程度检测,确保安全。
设备与结构检查:
电力系统: 彻底检查电力设备(变电站、接触轨、信号设备等)是否受潮损坏,确保在完全干燥和安全的情况下才能恢复供电。
信号系统: 检查信号设备、轨道电路、通信设备等是否受损,关系到列车运行安全。
轨道与结构: 检查隧道、车站站台、轨枕、道床等结构是否有沉降、开裂、变形等情况。
车辆检查: 对浸泡在水中的列车进行全面检查,评估是否可以修复或需要报废。
通风与空调系统: 检查是否受损,以及是否需要清洗消毒。

3. 清理与消毒:
淤泥清理: 水退后会留下大量淤泥和杂物,需要进行彻底清理。
消毒工作: 对车站、隧道及相关设备进行消毒,防止细菌滋生。

4. 抢修与恢复:
故障设备修复或更换: 对检查发现的损坏设备进行抢修或更换。
线路恢复: 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逐步恢复线路供电、信号和通信系统。
分段恢复运营: 根据抢修进度,可能采取分段恢复运营的方式,先恢复部分未受影响的区段,再逐步扩展到受影响的区段。

四、 后期维护与技术改进

1. 事故调查与总结: 详细调查此次事件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2. 加固与改造: 针对薄弱环节,可能对车站、隧道进出口、排水系统进行加固和技术改造,提高防洪能力。
3. 提升预警与应急响应能力: 优化监测预警系统,加强人员培训和应急演练,提高应对极端天气的实战能力。
4. 技术研发: 探索更先进的防水材料、快速封堵技术、隧道排水技术等。

面临的挑战:

突发性与速度: 极端天气变化快,水淹过程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留给封堵和疏散的时间非常有限。
地下空间的复杂性: 地铁网络庞大,隧道纵横交错,一旦水淹,排水和抢修难度极大。
电力和通信依赖: 地铁运营高度依赖电力和通信系统,一旦受损,将导致运营瘫痪。
巨额经济损失: 停运、抢修、设备损坏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总而言之,上海地铁面对水灾倒灌的处理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事前预警、事中快速响应与疏散、事后全力排水与抢修,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技术改进和能力提升,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城市公共交通的安全与稳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用想了,郑州那个雨量,搁上海也铁被淹得不像样。

但上海一般会提前通知放假停运,毕竟申通地铁上头那群人,极怕死人担责。

申通地铁,“贪生怕死”。天气反常,停运第一。若有疑问,看致歉信。

什么八号线走着走着降速乃至停了,已经见怪不怪了。二号线台风天经常停。早高峰也常看见停运。就是申通工人师傅比较辛苦了。

不只是申通这样,上海市政府也是“贪生怕死”。我犹记得小时候台风天停工停学,结果第二天一看天气屁事没有,有一次还是晴天,美滋滋放一天假,结果老师发消息来让我去学校拿作业……


总之,还是小心谨慎为妙。申通地铁贪生怕死,给乘客带来很糟糕的体验,骂娘是不可避免的,但这也切切实实保障了乘客的生命安全。我希望全国的地铁乃至于交通、应急管理部门,都能小心小心再小心一些,上头和基层如果没有这种意识,再先进的城建系统也是白搭。怕死也不算什么丢人的事情。耽误乘客不过是被骂娘,真出了人命,你屁股待哪就难说了。

user avatar

2011年上海地铁撞车-伤了271人,2012年北京大雨-死了79人。


只有挨过打才会知道疼,

你们只知道嘲笑上海地铁惜命,

申通地铁,贪生怕死,干嘛嘛不成,停运第一名。

却不想想这是为什么?


你们知道为什么北京、上海会习惯性提前停运而不怕挨骂吗?

7·21北京特大暴雨_百度百科

2012年7月21日大雨,北京有79人因此次暴雨死亡,其中好几个是淹死在隧道里了。

自从以后北京就对大雨提起了12分的警惕。只要有大雨预警,那就是爱谁谁,抽水车、抢险车、救援车到各个低洼、易积水地段就位待命,先保证安全再说。


9·27上海地铁10号线追尾事故_百度百科

2011年9月27日 上海地铁10号线新天地站设备故障 ,列车豫园至老西门下行区间两列车不慎发生追尾,造成271名乘客受伤。

从此以后,上海地铁就会经常性神经质发作,只要有一点设备故障隐患或设备报警就坚决停运,绝不给自己添一点麻烦。


说到底,这次就是郑州地铁开通时间短,还没遇到过大问题,豁得出去,胆子大,

没分清主次关系,光想着保运营了,而忘了最关键的一件事:

“安全大于天、责任重于泰山!!”


user avatar

东南沿海经常刮台风,有些时候不仅超级大暴雨还超级大风。老家广东,每年都要和台风刚正面,家乡人民和台风对抗多年都已经产生感情,有些时候巴不得台风来,只要别乱来就好了。

正确做法就是提前预警,做好准备,该停运停运,需要断电断电,要断水就断水,提前超市备好干粮,留好自来水,根据预警等级停课停岗,这样保证路上没有人流客流,然后等待极端天气过去。

user avatar

上海一定会在大水倒灌进地铁里之前就停运地铁,而且企业停工学校停课的通知肯定提前发。

看到有答主说上海地铁很胆小,很怕死,怕出事,然后列举了多次因为地铁的胆小怕事给他们造成的不爽……我想说,这有什么问题吗?如果郑州地铁的领导们“怕死”一点,早早停运,还会有这个事情出现吗?

无论多发达的城市,多发达的地铁,一旦灌水,不易排泄,施救困难都是一定的,在这种情况下,我真的不知道“怕死,怕事,胆小”,有什么不妥吗?最好他比我胆小,最好整个城市都胆小怕事,眼看不对,停课停工的消息早发布,大家可以不要外出。而不是怀着侥幸心理,硬要大胆地去挑战概率,挑战大自然……有任何意义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