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疫情原因,本次俄乌战争改为线上,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先重复下俺之前的四个判断
这个,这些人压根不怕俄罗斯进攻,怕的是法西斯营造反纵兵乱抢。而且顿巴斯那么多武器去向不明,不知道多少流入了民间,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以跑的都是有资产的人,一般老百姓没啥反应。
不过捷连斯基昨天实验出来欧米就是想让他说软话主动放弃加入北约和执行明斯克协议,所以又找到办法继续找欧米讹钱了。昨天那个七国协议啥的说的就是这事,不过乌克兰在这方面信誉不好,不给钱不办事,给了钱还不办事……
从没见过这种情况,当事两国都说不会打不会打,可美国却不断大喊,要打,要大打,要2月16打,冬奥就打!
在乌克兰,美国人已经撤了,美国公民和外交官整理着大包小包,撤离乌克兰。
而在各国驻基辅的大使馆门上,也一张张贴出这样的公告
公告大概意思就是,因局势不稳,可能发生难以预料的状况,呼吁“非必要不留乌”,尽早撤离。
另外荷兰航空和汉莎航空已经先后停飞去乌克兰的航班。
美国从上到下,大小官员口径一致,恐怕连白宫的黑人保洁员都会告诉你,俄罗斯,要打了。
美国国防部告诉你:根据可靠情报分析,俄罗斯寻找的入侵时机,已经成熟。
国务卿布林肯告诉你:俄罗斯入侵的风险极高,在乌克兰的美国人,该跑就跑。
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告诉你:俄罗斯将在2月20号,北京冬奥结束前入侵。
拜登告诉你:2月16号,就打
为什么是2月16号?美国判断:“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联合军演将在18号结束,也就是说借着联合军演的名义,演着演着,就直接入侵乌克兰了。”
这怎么听怎么觉得不可能,但拜登还是这么讲。
另外昨天拜登打电话给泽连斯基,重申美国会支持乌克兰抗俄,如果俄罗斯入侵,那美国将会迅速做出“回应”。
至于是什么“回应”,拜登也没说,但一定和美国出兵无关。
此时的泽连斯基心里是烦拜登的,虽然以前是个演员,但对于美国不断拱火的做法,心生怨念。
他告诉拜登:乌克兰不安全,欧洲就不安全。
(唇亡齿寒,懂吗?)
他告诉拜登:乌克兰不是北约成员国,乌克兰唯一能依靠的是乌克兰军队。
(美国人,不能真的信任)
最后这位演员总统,给了拜登一个软钉子,他居然邀请拜登这时候来基辅。
他告诉拜登:“如果总统您能在这时候访问基辅的话,那将对外界展现一个强有力的信号,将很好的缓解局势。”
(别光嘴上说,你要真帮乌克兰,就来)
可这节骨眼拜登怎么可能来,拜登去乌克兰是干嘛,当人质吗?
基本上这是一次很不愉快的谈话,一场虚伪的怂恿战争,鼓吹战争的对话。
如果我们再往深点来看,枪炮热战还没打响,经济战早就战火喧天
美国不断炒作“俄乌战争”,至少有四大好处:
第一,半导体
拜登太想让半导体回美国了,美国视今天的半导体东亚供应链为第一威胁
而各位知道吗,在半导体供应链里,芯片制造对俄罗斯与乌克兰有原料依赖。
氖气90%,氪气40%都来自乌克兰,钯40%来自俄罗斯。
芯片制造中所必须的光刻制程,极紫外光打出去需要激光气体混合物,气体混合物中96%以上是半导体级别的氖气。
不断鼓吹俄乌开战,已让半导体市场恐慌,半导体价格预期大涨,另外也将加速美国半导体自制的进程。
这很符合拜登的半导体供应链不安全,美国要自己掌控半导体供应链的论调:
“你看我说半导体供应链不安全吧,快点加速半导体供应链转移到美国本土吧。”
半导体,美国吃第一波。
第二,原油和天然气
关于原油我们之前说过,前两年美国曾是世界第一大原油生产国,美国的页岩油商们,赚的盆满钵满。
可蛋糕就这么大,美国卖油多了,中东产油国和俄罗斯就卖的少了,那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不能坐着等死,于是联合了俄罗斯,搞出了OPEC PLUS。
两大产油区中东和俄罗斯联手,开始增产打压油价,一度把国际油价压到3、40美元。。
美国页岩油开采成本远高于中东和俄国,油价大跌让页岩油商们,成批成批的倒闭,也成功把美国挤下了屁股才坐热的“原油产出第一大国宝座”。
可今天随着不断热炒的俄乌危机,国际油价逼近了100美元一桶,已是七年最高价。
只要油价高涨,美国原油商们会再度活跃起来,美国也将回归世界第一原油生产国宝座。
而在天然气这边也一样。
欧洲极为依赖天然气,40%的天然气是问俄罗斯买的。
可当美国把俄乌危机炒作起来后,我们看到:
俄罗斯卖欧洲的天然气,大幅减少25%,同一时期,欧洲买美国的天然气,大幅增加25%
也就是说,欧洲把买俄罗斯天然气的份额,全都转去了美国。
而且要知道,俄罗斯卖欧洲的是天然气,价格便宜,而美国卖欧洲的,是液化天然气,要用天然气船从美国运到欧洲,成本远高于俄罗斯。
这会让欧洲人的用气价格大涨,也就只能先苦一苦欧洲了。
而一旦俄乌真爆发冲突,美国就能举起制裁大旗,打断俄罗斯原油和天然气出口,将俄罗斯排除出世界美元交易体系。
跟着美国会立刻顺理成章的吃下俄罗斯被驱逐后,所空出的巨大能源蛋糕。
原油和天然气,美国吃第二波。
第三,小麦和玉米
乌克兰的黑土和俄罗斯的农田,两国都是世界粮食的出口大国。
从小麦出口来看:
俄罗斯的小麦出口第一,占16.93%
乌克兰的小麦出口第三,占11.71%
两国的小麦大量卖到欧洲和亚洲,是世界粮食稳定的重要国家。
而今俄乌危机,就算仗打不起来,光制裁和动荡就能极大影响粮食安全和价格。
而美国也是农业大国,美国的小麦出口,世界第四,占11.13%,老二澳洲,占比12.58%
不难预见,一旦老大和老三的小麦卖不动了,那老二和老四就乐开了花。
美国和澳洲会迅速填补全球出现的小麦缺口,并且是在小麦价格大涨的情况下。
玉米也是如此,欧洲29.4%的玉米来自俄罗斯,27.9%来自乌克兰,接近六成的玉米来自这两个国家。
而美国是世界的玉米生产大国、出口大国。
美国生产玉米占全球31.86%,出口占全球31.82%
俄乌两国一旦有事,欧洲近六成的玉米就别无选择的要依靠美国,外加飞涨的玉米期货价格。
玉米和小麦,美国吃第三波。
第四,美债
美债是必然伴随着俄乌危机起舞的,每当美国炒作战争,全球的避险情绪就会上升,避险资金的主要选择都是买美债和黄金
美债买盘大幅增加,收益率就会不断下降
拜登,深谙此理。
就在上个月,美国公布了一个糟糕的经济数字。
2022年1月,美国的通胀达7.5%,创40年新高,如此高的通胀让外界都吓了一跳,更直接影响拜登的执政满意度。
通胀大增,随之而来的就是美债的抛售潮。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不断上升的通胀会吞食债券持有人的收益。
如果通胀是零,那你可以稳定拿到几个百分点的美债收益。
可如果通胀高达7.5%,那拿着美债就根本赚不到钱,于是就大量抛售美债。
而美国是建立在美债之上的,高达30万亿的美债,必须要有人不断接盘,如果没人接盘,美债不断的被抛售,是美国政府绝对不能接受的,这是美国国家安全的底线。
而催化美债买盘的最好方法,就是战争。
不管是美国直接参与战争,还是间接参与,任何国际上的重大冲突,都会让股市崩溃,让市场避险情绪飙升。
避险资金会纷纷涌入美债,当然还有黄金。
如此一来,拜登就可以在没有损失的情况下,对冲掉因1月通胀大涨,而出现的大量美债抛售。
靠着鼓吹战争,抵消美债抛售潮。
美国,吃第四波。
从原油到玉米,从小麦到美债,如此四波吃下来,也够吃饱了。
这也是为什么美国从上到下,从总统到幕僚,全都在躁动打、打、打的根本原因。
而就算最后战争没打起来,美国吹起来的恐慌的战争氛围,就已经让他赚得巨大利益。
拜登,在应对疫情和国内经济上,或许没什么办法,但在煽动战争,靠战争牟利上,却有的是办法。
普大帝已经宣布部分撤军。
只能说大鹅太厉害了。收获了法德老欧洲的友谊,又把拜总当猴耍。
这还选个屁。未来两年民主党只怕要在场外玩命弄死特朗普,美国只怕真的药丸。
几天前美国警告俄罗斯不得入侵乌克兰,各路国师纷纷表示:乌克兰明明没事,美国非要渲染风雨欲来,一切责任全在美方。
现在似乎俄罗斯的入侵越来越真切了,各路国师又纷纷表示:乌克兰自不量力勾结美匪,就算被一鼓而下,也是罪有应得,一切责任全在美方。
毕竟,主权国家自主加入联盟的“北约东扩”,在我们多数人眼里,和俄罗斯入侵一个主权国家,吞并各个角度看都是他国领土的克里米亚,那是一个性质——甚至前者还要更恶劣,毕竟那可是真真切切的俄罗斯势力范围啊!你怎么能、怎么敢动呢?
ps:某些人特别奇怪,他俄前有出兵主权国家吞并克里米亚的前科,后有不断制造小规模摩擦的表现,最近更是在前线陈兵增兵。结果还要试图创造出集体记忆:爱好和平俄罗斯,破坏安定美利坚。就这德性,还要昂起头说独立自主观察世界呢。
前苏联解体后,乌克兰作为新独立国家,存在先天不足。首先是国家认同的撕裂,西部主要讲乌克兰语的民众要求融入欧洲的愿望更迫切,东部主要说俄语的民众则希望更密切与俄罗斯的联系。亲俄还是亲欧,这是一个问题。其次乌克兰作为一个小国,处在欧盟和俄罗斯的夹缝中。小国的命运由地缘政治决定,如果不能平衡与各大国之间的关系,处理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国家动荡甚至解体。后面乌克兰发生系列政治危机,根源在此。
这就是民主政治的脆弱性:国家认同严重撕裂的社会,民主政治只会加剧政治动荡,政治权威无法建立。
我们可以以哈萨克斯坦作为参考,哈萨克独立时,俄罗斯族人口占比哈萨克斯坦总人口达到30%以上。但哈萨克斯坦建立的威权体系一直保持政治稳定,避免了国家的分裂。而且这些年国家经济一直在发展,人均GDP达到上万美元。对比乌克兰是天壤之别。同样的困境,不同的政治体制,导致完全两种不同的结局。
回到此次的乌克兰危机,源头在于乌克兰要加入北约,大国之间需要战略缓冲地带,乌克兰加入北约,等于西方军事力量直接布置到了俄罗斯家门口,这是俄罗斯不能接受的。
那么两国会不会打起来?我认为,只要乌克兰停止作妖,声明不加入北约,这事就能化险为夷。因为俄罗斯已不同于昔日,其国力只相当于一个普通中等国家,除了拥有核武器,其常规武器装备方面其实很落后,没有国力发动一场大规模战争。
打,是不可能的,俄罗斯全国陆军总兵力24万,部署在俄乌边境的兵力十万,这已经是极限了,不可能再增加兵力。现在是开春,乌克兰虽然是平原地带,但道路状况不好,大部分都是非铺装路面,开春道路解冻,坦克会陷在泥淖里出不来。而且欧美已经塞了无数武器给乌克兰,如果打起来,俄罗斯说不定大出洋相。
喜剧演员演正剧就是一场别人眼里闹剧的悲剧
预言一下:2月17日,纽约时报、时代周刊各大媒体的标题:
都是出来挣钱的,何必相互为难。
俄罗斯:我就要个痛快话,乌克兰永远不加入北约,成不成?
美帝嗫嚅了半天:你要入侵乌克兰。
俄罗斯:你有病吧。我要真动手,你下不下场?
旁白:下场了,美国解体。不下场,北约解体。
七国:你动手我们就制裁你。
俄罗斯:好像是有点难受 。不是,我就要个承诺怎么了?都是出来挣钱的,何必相互为难?
美帝:这个承诺我不能给!都是出来挣钱的,何必相互为难?
眼看216,看看怎么发展。乌克兰未必会打,但是估计会乱。
唉,都是出来挣钱的,何必相互为难。
如果俄罗斯发动侵略那就是判断正确,如果没有发动侵略那就是被吓退了。
普京应该立刻开除克格勃最高领袖
这么重要的情报,乌克兰总统竟然先于普京知晓
这让俄罗斯多被动?
所有同学都在班里安静地学习,美国突然站起来说俄罗斯要揍同桌乌克兰,其他立陶宛 、拉脱维亚等小个子同学赶紧远离俄罗斯,害怕大块头俄罗斯揍乌克兰时顺便揍自己,英国、美国不失时机地给乌克兰递刀子、木棍 ,看样子马上打起来了。
德国和法国一看,不行啊,打起架来影响我学习,俩人开始奔走劝架。
周边很多同学也在收拾文具,指责俄罗斯欺负人!并私下议论俄罗斯开始揍乌克兰的时间,是不是美国所说的2月16日?
俄罗斯:等等,我自己怎么不知道要揍乌克兰?
乌克兰:你们都说俄罗斯要揍我,有证据吗?
啥情况?所有同学懵了,都回头看后面的美国和英国。
英国憋不住笑场了,完了,被他们发现真相了———
原来是这两个搅屎棍在捣乱!
俄乌冲突以来 ,美英一直在推波助澜,支援军火,渲染俄要入侵乌克兰,宣布撤离在乌工作人员,敦促在乌美国公民离境。吃瓜群众东欧小国纷纷效仿,只有德法两国保持冷静。
我们看看过程。
去年六月北约说要拉乌克兰入伙,俄国大怒,直接把十万大军推到俄乌边境。然后美英说俄罗斯要入侵乌克兰,开始支援军事装备。从军援上基本看出欧洲各国的态度:
1月17日,英国向乌克兰交付第一批反坦克武器;
1月21日,美国援助乌克兰90吨武器;
1月23日,美国再次军援乌克兰80吨武器,敦促在乌美国公民离境;
1月24日,英国建议公民不要前往乌克兰,撤离大使馆部分工作人员及家属;
1月底,美国授权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可以向乌克兰出口本国美制武器,包括标枪反坦克导弹和毒刺防空导弹。
2月7日,乌克兰请求美国在乌部署几套“萨德”反导弹系统,美没答应;
2月10日,美国再次军援乌克兰130吨军事装备。
德国拒绝向乌克兰提供武器,只提供了5000顶头盔,法国也一直没有军援乌克兰。
再看看相关各方的具体态度。
欧盟:一旦开战,大批乌克兰难民会涌向欧洲,俄罗斯廉价天然气不用想了,只能去购买美国的高价气;另外,东欧国家一定会强烈要求北约扩军备战,军费开支大了财政压力就大,欧洲经济复苏就更困难。
特别是欧盟法德两大国,压根就不希望有人在自己周边搞事情,所以几乎没跟随英美军援乌克兰,反而不断的奔走灭火。
乌克兰:俄乌综合实力不在一个等级,以乌克兰这小身板主动招惹俄罗斯简直就是作死。而且乌克兰实际上就是西方的一枚棋子,一旦与俄国爆发战争,很大概率会抛弃这块软豆腐,更坏的情况就是被掳走半壁江山甚至是灭国之灾。
特别是整个乌克兰的北(白俄)、东(俄控制的东部)和南部(克里米亚)三面处在俄罗斯的包围中,一旦风吹草动,乌克兰会横尸遍野。
但乌傻吗、被英美牵着走?
演员出身的总统泽连斯基当然不傻,治国无方,支持率大跌,但当过总统尝到了甜头,为了转移国内矛盾可以利用这次俄乌冲突危机,国家不国家的顾不上那么多了,先解决自己的麻烦再说。
所以泽连斯基在“抵抗俄入侵”的同时不断的接收英美的军事支援,援助不要,天打雷劈———配合你们演双簧,我可是科班出身!
(请勿双击图片)
重点说说俄罗斯。
历史上,俄国是一口一口地吃成了今天的熊样,每一次都是步步为营的。
吃完一片后把当地的人赶走,同时迁移俄罗斯族人过去消化巩固。而且每次都是趁对方最弱的时候,包括收割中国外东北时,满清外有二次鸦片战争,内有太平天国暴乱,下手稳准狠。
相比日本就不行了,它是一个下克上、蛇吞象的国家。当年吃了东北、朝鲜半岛、台岛,肥沃的陆地面积200万平方公里,人口将近2亿。如果停止扩张好好消化,二战中很可能被美苏承认。那么现在的日本将是一个超级大国 ,可惜太贪停不下来了,最终撑爆了肚子。
回到当前,现在俄罗斯属于历史上虚弱的时候,显然不是最佳时刻。
另外,最重要的克里米亚已经拿下,这个地方就厉害了,基本控制了黑海。还有乌东部的卢甘斯克和顿涅茨克两个州自治,实际上也算是俄的地盘了。这样俄罗斯基本沉住气,不那么着急了。
而乌西部是反俄的,如果在本身虚弱的时候强行吞下,很难消化,俄肯定会受到欧美最严厉的经济制裁,经济代价很大;而且按照局势发展,俄很可能不费一枪一弹在谈判桌上拿到自己想要的大部分东西,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所以,目前俄罗斯也没有开战的动力。
但这次俄乌冲突危机,是不是可以利用下?要不简直就是浪费。
所以借助法德两国调停的机会,普京开出条件:北约必须停止东扩,不准乌克兰加入北约,不在俄罗斯边境使用打击武器系统,同时北约要将欧洲的军事基础设施恢复到1997年的水平。
特别是最后一条,权当北约的势力线退回到冷战时期,这么多年北约东扩的业绩一下子清零,简直是狮子大开口。
谈判嘛,没必要生气,就跟买菜讨价还价一样。但俄的基本底线就是前两条,北约必须停止东扩,不准乌克兰加入北约,不在俄罗斯边境使用打击武器系统。另外要求西方承认克里米亚和乌东部俩自治州的既定事实。看,普大帝利用这次危机入戏真快,有空和泽连斯基切磋下。
好了 ,既然各方都不愿意看到真的动刀枪,那TMD美国拜登为什么要渲染开战气氛给乌克兰局势添把火?
答案是———
看美国国内,2022年1月,通胀年增速度到7.5%,达到40年来新高,超过5%的通胀率,已经持续了八个月了。
美国吃不消了!
2月12日,美国通胀再次爆表,国内金融市场陷入恐慌之中,所以拜登在2月11日,也就是通胀指标公布之前发布这个消息,说俄入侵乌克兰具体日期是2月16日,目的是恐吓欧洲资本,让它们向美国转移,来减弱通胀对美国经济的冲击!
那过了2月16日俄罗斯没有“入侵”乌克兰怎么办?拜登把话吃回去?
拜登和彭博社的抽屉里,应该都准备好了另一份稿子:
正是因为拜登向普京施压,才避免了2月16日的战争爆发,世界和平,幸亏有美国。
无耻!
另外还有疫情、物流链不顺畅等困境和压力,拜登急需要转移国内视线。
第二,以前我也提过,美国是需要一个“敌人”的。虽然俄早已被美媒体塑造成一个敌人,但它的“邪恶和可怕”程度还没让美满意。
在对俄开展打压(消除潜在威胁)的同时,可以把整个欧洲和北约拉下水,利用俄这个共同的“邪恶”敌人把欧洲捆绑。只有继续“北约东扩”,才能拉近欧美的同时,还能离间俄欧,特别是德法与俄的关系。
现在的局势是:俄罗斯是绝对不能接受北约东扩到乌克兰的,而欧洲其实也不想让乌克兰加入北约,否则会祸及自身。
所以,美国的拿手好戏出现了:西方(美)绝不会让乌克兰失去加入北约的希望,但更不会向俄做出放弃北约东扩到乌克兰的承诺。
是不是有点眼熟?
想想我们东南。
美绝对不会让台失去美协防台海的希望,也不会向大陆做出放弃武力协防台岛承诺。所以,不论乌克兰问题还是台海,美会充分利用冲突局势在对外模糊政策中把本国利益发挥至最大化。
比如,利用这次乌克兰危机,除了转移国内矛盾和经济通胀危机,还有下面的好处。
北约被川普时期搞得半残废,德法大国想建立欧洲军架空北约,俄乌恶化可以让美国获得一次重整北约的好机会。另外可以离间俄欧关系,北溪2号项目被迫暂停了,欧盟不得不停止进口俄国便宜的天然气,转而向美国购买高价的天然气,当然拉不下卖军火,赚钱的好事情美国当然喜欢。
简直就是个狡猾的狐狸!
回到欧洲。美国只有把俄进一步妖魔化,才能获得在欧洲最大地缘政治利益。怎么妖化?——北约东扩。
北约东扩,俄为了自保就会奋力反击,这样又掉进了美设下的圈套,也是这次俄乌冲突的本质:
北约东扩,俄罗斯向俄乌边境增兵防守,美国转移国内经济通胀和矛盾,始造谣灌输俄罗斯要侵略乌克兰,俄、乌、德、法国一脸懵逼,法德调停,俄罗斯趁机谈条件,乌克兰趁机拿军援,英美开始制造开战气氛,俄罗斯指责英美造谣,乌克兰要求拿出证据,冲突危机到现在…
————
但是,美国需要的是在欧洲一场规模极小可控的战争或者危机为本国服务,超出规模或预期演变成一场大的战争,美国现在的身子骨同样是吃不消的。
如果弄巧成拙,俄国一旦真的大规模入侵乌克兰,美国就算避免自己直接卷入战争,但东欧国家一定会强烈要求美扩大在东欧驻军,这样以来,向东亚战略转移的节奏会被打乱,更重要的是,自己在欧洲无法脱身的时候,东方大国突然启动统一战争怎么办?
文章来自公众号:点评校尉
三维地图来自公众号:爱上地图
Yle
15 февраля 2022
来源文章
一位 Yle 记者写道,俄罗斯甚至可以在不派遣一名士兵越过边境的情况下让乌克兰的创伤不得愈合。 文章的作者指出,即使没有俄罗斯的“入侵”,那里的情况也很糟糕,西方虚张声势的警告对其经济造成影响比俄罗斯“入侵”还要严重。
因为俄罗斯拒绝进攻乌克兰 所以欧洲和美国开始制裁俄罗斯了 。
某位常驻在莫斯科的中企员工:
咋这么多人跟我说要打仗了 整得跟他们自己在俄罗斯或者乌克兰似的
«Нападение» отменяется: западные СМИ объяснили, почему Россия «передумала вторгаться» в Украину
Ада Филонова
14 февраля 2022
Медленно, но уверенно западные СМИ заговорили о том, якобы Россия передумала «нападать» на Украину. Ведущие британские и американские издания начали придумывать причины, почему Кремль откажется от выдуманной ими же войны.
По сообщениям газеты The Guardian, немецкий канцлер Олаф Шольц намерен еще раз посетить Москву, чтобы рассказать Владимиру Путину о печальных последствиях «войны» на Украине. При этом в материале нет ни слова о том, что западные лидеры обеспокоились падением фондовых рынков и скачком цен на нефть на фоне информации о «вторжении» Кремля.
Дело в том, что новости вокруг российского «нападения» уже привели к резкому падению акций на азиатском биржевом рынке. Цены на нефть марки Brent подскочили на 1%, составив максимум за последние семь лет — 95,46 долларов. Также в британском издании указывают на то, что канцлер ФРГ попытается переубедить Путина осуществить задуманные им «планы».
Немецкие источники сообщают, что в Берлине начали обсуждать вопрос о введении моратория на вступление Украины в НАТО на последующие десять лет. Похожее мнение высказал посол Незалежной в Лондоне Вадим Пристайко, который заявил — Киев может отложить планы по членству в Альянсе.
Ссылаясь на газету Die Welt, в Лондоне констатируют, что Шольц не видит перспектив Украины для вступления в НАТО в ближайшем будущем. Это и станет, по словам западных корреспондентов, главным условием отмены «войны» России. По всей видимости, за океаном началась информационная оттепель. Новости о «вторжении» постепенно сменяются материалами, опровергающими ту истерию, которую создали сами же англосаксонские руководители.
Другой американский телеканал CNN нашел еще одну занимательную причину, из-за которой, по убеждениям журналистов, России будет нелегко воевать на Украине. Как ни странно, но именно погода и весенняя слякоть «остановит Москву от кровожадного вторжения». Дабы не вступать в противоречие с самими собой, потом эксперты заверили, что Кремль, несмотря на тяжелые условия, все равно представляет угрозу для Незалежной.
«Военные аналитики спорят о том, может ли продолжение мягкой зимы повлиять на планы наступления на Украину. Кремль неоднократно отрицал планы по нападению на Украину, но более 100 000 российских военнослужащих, тяжелого вооружения, танков и бал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акет сосредоточены у границ страны», — приходят к выводу корреспонденты CNN.
На северной границе, предполагают эксперты, России будет куда сложнее «вторгаться». Высокая концентрация болот и топей помешает этому плану.
«По данным Института изучения войны, "болота могут быть трудными, а в некоторых местах, вероятно, невозможными, для передвижения механизированных войск во влажном состоянии"», — считают на Западе.
Погодные условия для авторов статьи так же не стали единственной причиной изменения хода мысли Кремля. Еще одним определяющим для Москвы фактором, по их мнению, станут дальнейшие консультации с Вашингтоном и Брюсселем по гарантиям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По сообщениям издания «Гордон», на фоне эвакуации американских и европейских дипломатов, запрета на полеты над страной и бегства олигархов и бизнесменов национальная валюта Украины начала резкое падение. Политолог Владимир Жарихин рассказал, кому выгодно обнищание Киев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