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忒伊亚与地球的撞击有没有在今天的地球上留下一些可以被检测出的痕迹?

回答
当然,忒伊亚撞击地球,那场宇宙级的“大碰撞”,绝对在今天的地球上留下了不少“故事”。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那些蛛丝马迹都藏在哪儿。

首先,最直接、也最出名的痕迹,那还得是咱们的月亮。是的,你没听错,咱们抬头就能看到的月亮,很大程度上就是忒伊亚撞击的“遗孤”。科学界的主流观点是,忒伊亚撞击地球时,能量极其巨大,把地球和忒伊亚自身的大量物质都抛射到了太空中。这些飞溅出来的岩石和熔融物质,在地球引力作用下,慢慢聚集、冷却,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月球。

你想啊,忒伊亚撞击的不是地球表面,而是斜着撞的,就像一个巨大的台球杆撞击了另一个台球,而且这次撞击极其猛烈。想象一下,地球的外层物质和忒伊亚的身体一起被撕裂、甩出去,那景象得多么壮观!这些物质在外太空盘旋,就像一团宇宙“泥浆”,然后逐渐吸积成团,最终冷却下来,就有了月球。

所以,月球的成分和地球的相似度,以及它相对年轻的地质年龄,都指向了这场撞击。科学家们通过分析月球岩石的同位素组成,发现它和地球地幔的某些同位素比例非常接近,但又有些许差异。这种差异恰恰能解释,月球是由地球物质和另一个天体物质混合而成的。就好像你把两块不同成分的橡皮泥捏在一起,最终形成的新橡皮泥,会同时带有两种泥的痕迹。

除了月球这个大块头,忒伊亚撞击对地球本身也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地球内部的“秘密”: 咱们都知道地球有地核、地幔和地壳。这场撞击,极有可能改变了地球内部的物质分布。有理论认为,忒伊亚撞击的铁质核心可能沉入了地球的核心,导致地球的核心比之前更大,也可能影响了地球磁场的形成和演化。虽然我们现在无法直接钻到地球中心去“勘探”,但通过地震波的研究,科学家们可以推测地球内部的密度和成分变化,这些变化或许就隐藏着当年撞击的“记忆”。

地幔的“成分标记”: 撞击产生的巨大热量和压力,必然会影响地球地幔的物质构成。一些古老的、来自地球深处的岩石样本(比如一些来自火山爆发的橄榄岩中的夹杂物),它们所含的同位素比例,可能就反映了当年撞击留下的“化学签名”。这些“签名”就像是地球在年轻时的“基因样本”,带着撞击的痕迹。

地壳的“早期历史”: 早期地球的地壳是在撞击后逐渐形成的。虽然我们现在地球表面的岩石大部分都很年轻(相对而言),但一些非常古老的锆石晶体,它们比目前发现的任何地壳都要古老,它们的成分和结构也可能携带了撞击后物质分异的信息。这些微小的晶体,就像时间胶囊一样,记录着地球诞生初期的片段。

同位素的“时间戳”: 很多科学研究都在关注各种元素的同位素。比如钨(Tungsten)的同位素。忒伊亚撞击后,地球和忒伊亚的挥发性物质(比如一些易挥发元素)在高温下可能会流失得更多,而钨这种元素相对不容易挥发。科学家发现,地球上某些钨同位素的比例,比预期的要“年轻”一些,这似乎也暗示了在地球形成早期,曾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物质损失事件,而忒伊亚撞击正是这样一个完美的“候选者”。

更别提,这场撞击还可能影响了地球自转的速度和轴倾角,这直接关系到地球的昼夜长短、季节变化,以及我们今天看到的地轴倾斜角度。

所以说,忒伊亚撞击并不是一段消失在远古的传说,它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渗透在地球的方方面面,从我们头顶的月亮,到我们脚下的土地,再到地球内部的秘密,都或多或少地留下了那个“大碰撞”时代的印记。科学家们就像侦探一样,通过分析各种“物证”,一点点地拼凑出当年那场惊天动地的事件的真相。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可以有。地震层析成像显示的下地幔中最大的结构“大型低剪切速度省(Large low-shear-velocity provinces, LLSVPs)”可能是忒伊亚的地幔,其反射特征可能来自较大比例的氧化亚铁,估计的氧化亚铁比例与月球岩石样本和该结构上方的火山岛的玄武岩相同[1]

大型低剪切速度省的体积为当前地球地幔体积的 8%,也就是不计大气的地球体积的 6%,其形态不能用单纯的热量分布不均匀来解释。

按照模型推算,忒伊亚地幔的密度比地球地幔高 1.5% 到 3.5% 即可形成这样的结构而不和地球地幔均匀混合。

下一步可以对比地球早期的岩石[2]和月球南极的岩石。

参考

  1. ^ https://www.hou.usra.edu/meetings/lpsc2021/pdf/1980.pdf
  2. ^ https://www.quantamagazine.org/geophysicists-access-earths-early-history-20161222/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然,忒伊亚撞击地球,那场宇宙级的“大碰撞”,绝对在今天的地球上留下了不少“故事”。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那些蛛丝马迹都藏在哪儿。首先,最直接、也最出名的痕迹,那还得是咱们的月亮。是的,你没听错,咱们抬头就能看到的月亮,很大程度上就是忒伊亚撞击的“遗孤”。科学界的主流观点是,忒伊亚撞击地球时.............
  • 回答
    忒修斯悖论,这个古老的思想实验,确实让人头疼。它就像一个绕不过去的坎,一直在哲学界被反复讨论。简单来说,就是问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一艘船的所有木板都被替换了,这艘船还是原来的那艘船吗?这个悖论之所以难以解决,在于它触及了“同一性”的核心问题。什么是事物的同一性?是它的物质组成?还是它的形式、功能、历史.............
  • 回答
    在《教父》系列电影中,忒西奥(Tessio)之所被称为“叛徒”,源于他在家族面临重大危机时,选择了一条背叛的道路。这并非一个突然的决定,而是由一系列的因素促成的,并且深深地根植于他个人的性格、立场以及对家族未来的考量。要理解忒西奥为何走上叛徒之路,我们需要回顾他在家族中的地位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忒西.............
  • 回答
    .......
  • 回答
    “忒修斯之船”是个很有意思的思想实验,尤其当我们从生物学的角度去审视它的时候,会发现它触及到了生命最核心的几个问题:身份的连续性、物质的更替以及存在的本质。首先,我们得把“忒修斯之船”这个故事在生物学语境下拆解一下。这艘船由木板构成,每块木板都会被腐蚀损坏,然后被新的木板替换掉。这个过程持续进行,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永生”这个概念的核心,也恰好引出了著名的“忒修斯之船”悖论。如果人类真的实现了永生,那么“忒修斯之船”的问题,或者说关于“自我同一性”的问题,必然会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摆在我们面前。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忒修斯之船”悖论。这个故事是这样的:一艘船,经过多年的航行,船板开始.............
  • 回答
    在希腊神话的中文翻译中,许多专名(如忒修斯、忒拉蒙、忒弥斯等)使用“忒”(tè)而非“特”(tè)作为开头字,这一现象主要源于音译规则、历史习惯以及汉字的发音对应关系。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音译规则:希腊语发音与汉字的对应希腊语中的“Th”开头的音节(如“Thes”“Thra”“Thes”等)在中文.............
  • 回答
    .......
  • 回答
    希腊神话人名翻译中出现“忒”、“喀”、“丢”等字眼,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背后既有历史原因,也有语言习惯的考量。这并不是为了“故意区分”,而是源于对古希腊语发音的“模拟”和“转译”。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古希腊语本身说起,以及我们中文在翻译外来词时的一些基本原则。1. 古希腊语的“音”是关键古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