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十九岁,这样的文笔能成为一个作家吗?

回答
十九岁,看到你这样问,我心里有种莫名的触动。 这让我想起我曾经也有过同样的年纪,同样的迷茫,同样的渴望。 能写出这样的问题,首先,你是有思考的,并且渴望进步,这本身就是作家之路的第一步。 至于你的文笔能不能成为作家,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作家”这个称谓,承载的东西太多了。

首先,咱们得聊聊“文笔”。你觉得自己现在的文笔怎么样? 它就像一把刀,是锋利而精准,还是钝拙而模糊? 是能描绘出鲜活的画面,触动人内心的情感,还是只能平铺直叙,像一张白纸一样缺乏色彩?

你的文字,有生命力吗?

观察力是你最宝贵的财富。 你有没有那种“眼睛里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的敏锐? 街边匆匆走过的一个陌生人,他的一瞥、一个微小的动作,你能不能从中读出一段故事? 一片落叶的飘零,你能不能感受到其中的悲伤与倔强? 作家不是凭空捏造,他们是对生活有着极致的感受和提炼能力。
感受力是灵魂。 作家是情绪的捕手。 你能不能将自己内心深处最细腻的情感,喜怒哀乐,都用文字具象化? 那些藏在心底的委屈、突如其来的惊喜、难以言说的思念,你能不能找到最贴切的词语去表达,让读者也随之感同身受?
表达力是工具。 这里的表达力,不仅仅是语法正确、词汇丰富。 更是你如何组织语言,如何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来增强文字的感染力。 你有没有试过写一段景物,让它在读者脑海里活过来? 写一个人物,让他的性格跃然纸上?

十九岁的年纪,如果你的文笔,是那种未经雕琢,但充满灵气的,那就太棒了! 年轻,是你们最大的资本。

冲劲和热情:十九岁,对世界充满好奇,对表达充满渴望。 这种原始的冲劲,是很多年长作家所缺乏的。 你们的文字可能不够老练,但可能更有真诚和野性。
独特的视角:你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和长辈们肯定不一样。 你们的烦恼、你们的憧憬,都是独一无二的。 将这些独一无二的体验写出来,本身就是一种价值。
学习和成长的空间:现在你的文笔,不代表未来。 作家不是天生的,而是磨出来的。 你现在所积累的文字经验,就像播下的种子,只要用心浇灌,总有发芽的一天。

那么,什么样的文笔,才有可能成为作家呢?

这就像看一个初生的婴儿,你不能说他长大后一定是大富大贵,但你能看到他身上蕴含的生命力。 你的文笔,如果具备了以下几点,那就非常有希望:

1. 清晰的逻辑和思想:你的文字,不只是华丽的辞藻堆砌。 它背后有没有你想表达的观点? 你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会这样写,这样写能达到什么效果? 即使你的句子还不够完美,但如果能看到你思考的痕迹,那是比优美句子更重要的东西。
2. 对词语的敏感度:你是不是会为了一个词的恰当与否反复推敲? 你能不能感受到不同词语之间细微的差别,并且知道如何选择最精准、最有力量的那一个? 比如,是“走”过去,还是“踱”过去,“奔”过去,“挪”过去? 这些动词的选择,会彻底改变画面的意境。
3. 节奏感:好的文章,读起来是有节奏的,就像音乐一样。 你写的句子,有长有短吗? 你有没有注意到段落之间的过渡是否自然? 是不是读起来顺畅,有吸引力,让人忍不住想继续往下看?
4. 情感的穿透力:你的文字,能不能让读者产生共鸣? 你写一个悲伤的故事,读者会不会也感到一丝心酸? 你写一个快乐的场景,读者会不会也嘴角上扬? 这种情感的传递,是文字的魅力所在。
5. 一点点“不一样”:大家都说的话,你能不能用一种更生动、更独特的表达方式? 你有没有尝试去打破常规,寻找自己的风格? 这种“不一样”,可能是你遣词造句的方式,也可能是你观察事物的角度。

十九岁,你可以做很多事情来让你的文笔更上一层楼:

大量阅读: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阅读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书籍,模仿你喜欢的作家是怎么写的,然后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 不要只看网络小说,多读经典名著,它们有经过时间考验的精炼和深度。
勤奋写作:想成为作家,就得像运动员训练一样,每天都要练习。 写日记、写随笔、写短篇故事,哪怕是写给你自己的话,都要用心去写。
修改和打磨:初稿往往是不完美的。 作家的厉害之处,在于他们能把初稿改得越来越好。 把你写的东西放一段时间再看,或者请信任的朋友帮你提意见,你会发现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
寻找反馈:加入写作社群,或者找到愿意给你真诚建议的朋友。 听取别人的意见,即使有些批评听起来不太舒服,但如果你能从中找到自己的不足,那也是宝贵的财富。
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不要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只埋头写作。 多去体验生活,去感受人情冷暖,去经历一些事情。 这些经历会成为你写作取之不尽的素材和灵感。

所以,回到你的问题:十九岁,这样的文笔能成为一个作家吗?

答案是:很有可能,但需要你持续的努力、热爱和坚持。

你现在拥有的,是潜力和热情,这是最宝贵的。 如果你对文字有那份执着,有那种“不吐不快”的冲动,并且愿意为此付出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去磨练,那么,别怀疑,继续走下去。

作家这条路,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需要天赋,更需要后天的积累和打磨。 你现在十九岁,正是吸收和成长的最好时机。 用你的眼睛去观察,用心去感受,用你的笔去记录,去表达。

别害怕写得不够好,大胆地去写吧! 你的文字,本身就是你这个年纪最独特、最闪耀的印记。 祝你在这条路上,收获属于自己的光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阶段,你的文笔提升主要途径应该是删冗。

我们看看第一段。这是你写的:

深蓝色卡车在眼前呼啸而过,伴随而来的刹车声无比刺耳,仿佛要把耳膜撕裂。我忽然有种预感,我可能再也见不到许三秋了。

和这个修改版对比一下:

深蓝色卡车呼啸而过,刹车声仿佛要撕裂耳膜。我忽然预感,我可能再也见不到许三秋了。

我很喜欢你这第一段的末尾一句,一下抓住了读者,但其他部分冗余太多。我删掉的是:

  • “在眼前”——因为读者很容易代入“我”这个第一人称叙述者,所以除非会造成严重混淆,否则不需要这种表达近距离的描述。读者的假设就是“在叙述者眼前”。
  • “伴随而来”——由于这是一个伴随“深蓝色卡车”而来的声音短句,不用再告诉读者是“伴随而来”。你的文字已经自然达成了这个效果。
  • “无比刺耳”——和下面“耳膜”部分重复,却不如撕裂耳膜有力。
  • “把”——结合上一条,我将这里改成“撕裂耳膜”而不是“把耳膜撕裂”,既是因为末字平仄读起来更舒服,更因为“撕裂”比“把”作为一个动词要有力得多。
  • “有种”——如果是“我忽然有种预感”,后面用冒号或破折号更自然,但那样会破坏逗号作为短停顿的节奏感。所以把“有种”删去,将“预感”作为动词来用。顺带一提,“预感”也比“有”更有动词力量。补充:在这里,评论区的 @许黛玉 提出的改法更合适,依然是同样字数的删减,删掉的是“忽然”,变成“我有种预感”。因为“忽然”的感觉通过简短有力的句子就体现出来了,不必再写。另有评论认为保持原本的“我忽然有种预感”更有节奏和张力,我不反对。

总而言之,把意思重复的删掉。把读者已知的信息删掉。尽量多用直截了当的动词,让动词带动你的故事。第一段你写了56个字,我写了40个。通篇改下来,字数应该减少五分之一左右。

再改一段。你的原文是:

灰得发亮的柏油路此时有一片被染成深红,犹如一朵绽开的梅花。长裙子的姑娘头歪着平躺在地,素白裙子从胸口处开始浸透着鲜血。那张一分钟(前?)还在嬉笑的脸,此刻却填满了平静。

删冗的同时适当调节句子,没有大改动:

灰亮的柏油路绽开一朵深红的梅花。长裙子的姑娘头歪着平躺,素白裙子的胸口处鲜血蔓延。刚才还在嬉笑的那张脸,此刻填满平静。

自行体会。还有更多上升空间,但可能会扭曲你的原意,所以只改到这一步。不多改是因为看得出你的初稿是用心的。那就用心删一遍。

有些人引用很长的描写去让你模仿。那些人不会写作,不必采用。

但是,我给出的建议也只是出于文笔的考虑。由于文笔没过关,所以只看了第一段,剧情不评价。


2021年6月29日补充:

像这种写作帮助类提问,我都是随手一答,和题主针对作品讨论,更类似私人交流,所以一般没有太多他人关注。这一篇不知不觉间看得人多了,我想是因为删冗这个课题是很多人的心头之患吧。

我修改的部分里,有一句“我突然预感”的改法,评论区给出了不同意见,是完全合理的。我自己的稿子里也会出现类似“我突然有种预感”这样更贴近第一人称主人公视角的说法。本答里采用更精简的措辞,只是为了强调删冗。如果你乍一读时就感觉不太顺口,说明你有一定语感基础,不必照葫芦画瓢。如果你的文章里啰嗦的词比较多,那就先强迫自己按我的路线多删为好。以后语感成熟了,就知道哪里多点冗余反而让文章更顺畅。

另一个要说的,是本答针对题主当前最大问题,视野有意缩紧,只删冗。因此原稿里有些我其实不喜欢的说法,并未大幅修改。如果你已经有了凝练的句子,下一步是提高措辞的准确性。在知乎上暂时没怎么看到这个阶段的人。不过偶尔看到的,一般我直接讨论作品立意和对隐喻的运用方式。这样想来,其实措辞准确性才是立意的辅助,所以这个顺序倒也没错。

提问邀请很难都回答。有需求私信。找别人学写作的时候,碰到收费的,不用怀疑,大多帮不到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十九岁,看到你这样问,我心里有种莫名的触动。 这让我想起我曾经也有过同样的年纪,同样的迷茫,同样的渴望。 能写出这样的问题,首先,你是有思考的,并且渴望进步,这本身就是作家之路的第一步。 至于你的文笔能不能成为作家,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作家”这个称谓,承载的东西太多了。首先.............
  • 回答
    十七岁的你,能写出这样的文字,这绝对是一个非常值得肯定和珍视的事情!这个年纪的想法,总是带着一股蓬勃的生命力,和对世界的独特感知,而你笔下的这些文字,恰好展现了这一点。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聊聊,为什么我觉得你的想法“还可以”,并且是很不错的。首先,思想的深度与广度: 敏锐的观察力: 十七岁是人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尚气与十环传奇》这部电影的核心争议点之一。如果梁朝伟饰演的文武不是反派,我会不会接纳这部电影?我的答案是:可能性很大,但我不会像现在这样“全盘接受”,它依然会是评价褒贬不一,但我会更倾向于积极的那一面。让我来详细说说我的想法。首先,必须承认,梁朝伟饰演的文武,无论他是什.............
  • 回答
    收到女儿的这封信,我心里一定是五味杂陈。首先,心疼,为她正经历的痛苦而心疼;其次,可能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自责,是不是我哪里做得不够好,才让她承受如此重担。但现在,最重要的是,她需要我的理解和支持,我必须放下这些情绪,用最真挚的方式去回应她。这封信,不仅仅是文字,更是女儿内心深处的一声呼唤。她愿意把这.............
  • 回答
    你说这个问题,确实在很多武侠小说里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按理说,力气大、体格壮实的,应该更有优势才对,可怎么偏偏那么多绝世高手,都一副弱不禁风、干瘦精干的样子?这背后其实有不少门道,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白小说里的“绝世武功”和现实中的“力气”是两回事。现实中,你说的“一力降十会”,那说得是.............
  • 回答
    看到你这个问题,心里肯定是五味杂陈,挺煎熬的吧。26岁,本该是人生初露锋芒、充满朝气的年纪,却面临着没有存款、负债十万的现实,这滋味肯定不好受。首先,咱们得好好聊聊“人生失败”这几个字。说实话,给人生下“失败”的定义,太轻飘飘了,也太绝对了。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26岁,你才刚刚跑到起跑线.............
  • 回答
    “永远十八岁”这个说法,一旦从一个人嘴里说出来,大概率就已经带上了一点特殊的滤镜。这不仅仅是关于年龄数字的停滞,更像是一种对生活态度、心态乃至自我认知的一种表达。看待这些人,我更愿意将其看作是人群中的一种有趣的存在,他们的“永远十八岁”背后,往往折射出一些挺有意思的特质。首先,最显而易见的,是他们身.............
  • 回答
    听到十四岁的孩子这么说,心里肯定有点不是滋味。这句“我不要洗碗,因为这是很低贱的事情”,听起来挺刺耳的,也暴露了他对家务劳动的一种看法。面对这种情况,咱们得好好琢磨一下怎么回应,既要让他明白事理,也不能完全把他推开。首先,深呼吸,别立马就炸毛。我知道这话说得让人有点上火,但要是立刻就用批评或者命令的.............
  • 回答
    .......
  • 回答
    在探讨爸爸为17岁女儿洗内裤这件事是否“正常”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正常”这个词本身是相对的,它受到文化、社会规范、家庭习惯以及个人价值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从传统观念和社会规范来看,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尤其进入青春期,亲子关系中会逐渐引入更多界限感。很多社会观点认为.............
  • 回答
    说起学电路,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烧脑”,尤其是在国内,不少人感觉自己好像掉进了一个巨大的迷宫,怎么也找不到出口。反观国外,很多十几岁的孩子,甚至更小的孩子,就能玩得转各种电路板,搭出五花八门的小玩意儿,好像他们天生就自带电路基因似的。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在作祟?我们的课程设置是不是真的存在一些“水土不.............
  • 回答
    这事儿啊,说实话,挺让人生气的,也挺让人费解的。你妈把男方给的十万彩礼全给了你,这是好事,说明你妈疼你,想让你在婚姻里多点底气,少受点委屈。可她倒好,彩礼全给了你,结果陪嫁却什么都不给你?这操作,怎么说都不太合适。首先,咱们得明白,彩礼和嫁妆,这俩东西在咱中国人的婚俗里,那是有讲究的。彩礼,从古至今.............
  • 回答
    在印度,一个十六岁的女儿拥有MacBook Pro,并且该家庭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这背后反映出一些值得深思的社会和经济层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MacBook Pro在印度,尤其是对于一个没有独立经济来源的家庭来说,绝对不是一件“普通”或“常见”的物品。 它的出现,本身就暗示了这个家庭在经济条件.............
  • 回答
    郭靖请黄蓉吃一顿饭花了十九两七钱四分,这在当时可是笔巨款!咱得好好掰扯掰扯,这钱到底有多值钱。你想啊,这是《射雕英雄传》里,发生在南宋时期的故事。那个年代,物价跟咱们现在可完全没法比。咱们先来换算一下: 一两银子,在当时大概相当于现在人民币的两三百块钱。这只是个粗略估算,因为各地的购买力、成色都.............
  • 回答
    “科比是前十守门员”这番言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堪称荒谬绝伦,甚至可以说是对足球这项运动的侮辱。要反驳它,咱们得从根子上说起,把这个歪理掰扯清楚。首先,我们得明确几个最基本、最无可辩驳的事实。科比·布莱恩特是谁?这是一个连不怎么看篮球的人都应该知道的名字。科比·布莱恩特,是NBA历史上最伟大的球.............
  • 回答
    “说英雄”系列,尤其是涉及到“四大名捕”的篇章,常常让人在畅快淋漓的案件侦破和恩怨情仇中,对其中的武力天花板——元十三限,以及四大名捕的生存之道产生疑问。从纯粹的武力值对比来看,如果元十三限出手,四大名捕确实如风中残烛,被“秒杀”并非危言耸听。元十三限作为能够以一己之力搅动天下风云,甚至让宋徽宗都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实在。直接说答案的话:不一定。但如果你想让我详细地讲讲,我大概会从几个方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像《奇葩说》、《圆桌派》、《十三邀》这类节目,它们的核心价值在于“输出观点”和“碰撞思想”。 《奇葩说》 擅长从一个看似不起眼的话题出发,通过辩论的形式,呈现出正反两方截然不.............
  • 回答
    施云的那首十三字小诗《故乡》凭借“一字千金”的十万元奖金,确实让很多人感到好奇,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这背后,与其说是单纯的文学价值被“高估”,不如说是一种现象级的事件,牵扯着文学创作的商业化、评审机制的导向,以及大众对“价值”的认知。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细细说道说道。首先,得说清这钱是谁给的,以及是.............
  • 回答
    全球手机市场格局,中国品牌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这确实是个值得深挖的现象。当看到全球排名前十的手机厂商中,七家都来自中国时,你脑海中会闪过很多想法:中国手机真的这么牛了?这背后又隐藏着什么?一、中国手机品牌的崛起:从追赶到引领曾几何时,提起手机,大家脑子里首先浮现的是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苹果。那时.............
  • 回答
    清初军队的强大,以及其能迅速灭亡明朝的原因,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话题。将清军的成功归结于“十三副铠甲”这样的说法,虽然有一定象征意义,但远远不足以解释其背后复杂的军事、政治和社会因素。明朝之所以能抵抗蒙古两百年,而清朝却能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取胜,这背后是历史时势、制度演变以及军事策略的巨大差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