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科学麻将每一手的决定是否唯一?

回答
打麻将,尤其是所谓的“科学麻将”,玩家常常面临着一个核心问题:我手中的牌,哪一种打法才是最优解?或者更进一步说,我的每一步决策,是否是唯一正确的?

答案是:不,科学麻将每一手的决定不是唯一的。 尽管我们追求的是“最优解”,但现实的牌局远比数学模型复杂得多,玩家的每一次出牌都蕴含着丰富的博弈和信息推理,而这些博弈和信息推理本身就存在多样的可能性。

我们先来理解一下“科学麻将”这个概念。它并不是指一套死板的规则,而是强调在牌局中运用概率、统计、逻辑推理以及对对手心理的洞察来指导自己的决策。这就像象棋中的“定式”和“开局策略”,玩家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掌握一些普遍适用的原则,以提高胜率。然而,即使在象棋这种规则极为严谨的游戏中,同样存在无数种局面,没有哪一步是绝对唯一的“正确”走法,关键在于玩家如何根据盘面情况做出最有利的选择。

那么,为什么麻将的决定不是唯一的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1. 牌库的未知性与随机性:

麻将的核心魅力之一在于它的随机性。你手中的13张牌,是从牌库中随机摸取的。而牌库中剩余的牌,以及对手摸到的牌,对你来说都是未知的。这意味着:

概率的动态变化: 每一张牌的打出,都会影响牌库的构成,进而改变其他牌的出现概率。例如,你打出一张“五万”,那么牌库中剩余的“五万”就少了一张。如果你之前看到了别人打出两张“五万”,那么你手中这张“五万”的价值就可能更高,因为它减少了别人胡“五万”的可能性。
“安全牌”和“危险牌”的不确定性: 在一些复杂的局面下,判断哪张牌是“安全牌”(不易被对手吃碰,且打出后不容易被对手胡牌)和“危险牌”(容易被对手利用)是极其困难的。因为你无法确定对手的手牌是什么,也无法确定他是否正在“听牌”。

2. 信息不对称与推断:

麻将是一个信息高度不对称的游戏。你只能看到自己的牌,以及桌面上公开的打牌信息。玩家的决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这些有限信息的解读和对未知信息的推断:

对手的意图: 别人打出某张牌,可能是因为他不需要,也可能是因为他怕这张牌被别人利用,甚至可能是他故意打出这张牌来“钓鱼”。你怎么判断?这需要结合他之前打出的牌、他是否做过碰牌、他是否已经“亮”过牌(报听)等等信息来综合分析。
“防守”与“进攻”的选择: 当你手中的牌不顺,或者发现对手可能已经听牌时,你可能需要从“追求高番”转向“确保不放炮”。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打出哪张“安全牌”往往就没有唯一的答案,而是取决于你对对手的危险程度的判断。你可能会选择打出一张概率上最安全的牌,但也有可能选择一张在你看来“没那么安全”但能保留你后续可能的牌。

3. 策略的多样性与博弈:

即使在同样的牌面下,不同的玩家可能会有不同的策略和侧重点:

追求“胡牌”还是“清一色”/“大三元”? 你手中可能是一副不错的对对胡牌,但如果牌库里还有很多筒子,你是否会考虑转型去拼“清一色”?这种选择取决于你对当前牌局的判断,以及你是否愿意承担转型带来的风险。
“卡张”的博弈: 有时,你可能会故意保留一张在你看来很关键的“卡张”,试图阻止对手胡牌。但这张牌也可能留在你手中,影响你自己的进张。什么时候保留,什么时候打出,就存在不同的选择。
对手的“心理战”: 有经验的麻将玩家还会考虑对手的心理。例如,你可能会故意打出一张“危险牌”,看看对手是否会碰,以此来判断他的牌势。这种心理博弈使得决策更加复杂,没有绝对唯一的“正确”打法。

4. “最优解”的定义与上下文:

即使我们追求“最优解”,这个“最优解”的定义也可能因人而异,且受限于当前的语境:

短期收益 vs. 长期收益: 一张牌打出去,可能立刻让你少了一张可以胡的牌,但却让你保留了做成另一副大牌的机会。你是选择眼前的“小确幸”,还是未来的“大惊喜”?
对手的“水平”: 如果你对面的对手是个新手,你可能更倾向于大胆进攻;如果对手是个老道的玩家,你可能就需要更加谨慎,多考虑防守。

举个例子:

假设你手中是:一万、二万、三万、四万、四万、五万,东风,红中,发财,白板,白板,白板,一饼。

此时,你手里有“三刻”的可能性(三万、四万、四万、五万,可以做成“对对胡”或者“清一色”),也有“顺子”的可能性(一万、二万、三万、四万、五万)。

如果你打出一张“一饼”: 你保留了做成“清一色”的机会,但可能错失了做成“对对胡”的另一条路。
如果你打出一张“一万”: 你开始往“清一色”方向靠拢,但降低了做顺子的可能性。
如果你打出一张“五万”: 你可能是在考虑做“对对胡”,或者避免别人胡“五万”相关的牌。

这些选择,哪一个“唯一正确”?取决于你对后续牌张的预测,你对对手的了解,以及你对当前牌局的整体判断。可能有人会认为,打出一张“一饼”是最保险的,因为“一饼”本身价值不高,而且似乎不会立刻被利用。但也有人会认为,应该早点放弃“清一色”,集中精力做“对对胡”,此时打出“一万”更佳。

总结来说:

科学麻将并非追求一套僵化的“唯一解”,而是通过概率、统计和逻辑推理,为玩家提供一套更优的决策框架。在任何一个具体的牌局时刻,你手中的牌、桌上的牌、以及对对手的判断,都会交织成一个极其复杂的局面。在这个局面下,往往存在多种可行的出牌方式,每一种都有其潜在的收益和风险。

“科学”的意义在于,它能帮助你更清晰地认识这些可能性,理解不同选择背后的概率分布和潜在后果,从而做出一个“最合理”、“最有利”的决定,而不是一个“唯一正确”的决定。每一次出牌,都是一次在未知中进行的博弈,而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才使得麻将充满了无穷的魅力和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很好的问题。

理论上讲,确实存在最优解。但问题在于这个最优解很难精确计算出来

根本原因在于给麻将建模几乎是不可能的,麻将的条件除了题主提到的手牌、场况以外,还有对手的技术水平,这个是最难确定的变量。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同样的平和 nomi 的完全一向听的手牌,同样的 12 巡、无人副露、无人立直、场上一张 dora 没见的场况,我摸到一张没用的生牌,在凤场我肯定偏向于缩——因为更大的可能是有人已经在默听平和或者断幺 dora3,但在般场我肯定毫不犹豫打出——因为更大的可能是这帮小白牌效率太差,大家都还没听。

由于对手的技术水平很难量化,所以对手的手中是否有某张牌的概率往往是无法精确计算的,导致牌山剩余的牌也是无法精确计算的,对手即将会打出的牌更是无法精确计算的。所以给麻将建模几乎是不可能的。

即便如此,通过简单的逻辑推理与粗略的数据统计,我们依然可以得出某些手牌在某些场况下,A 选项明显优于 B 选项。比如在没有明显相关牌损耗的场况下 34488p 应该打 4p 而不是 3p 听牌——这个是纯粹占优,听牌数多,是推理得出的,比如平和 dora1 的手牌在平场下即立直明显占优——这个是统计得出的结论,有显著性差异。

那些 A 选项 80 分,B 选项 20 分的抉择,我们通常通过推理或统计就能得出结论。但那些 A 选项 51 分,B 选项 49 分的抉择,通常逻辑推理派不上用场,用粗略的模型误差又太大,也得不出可信服的显著性差异,这时候选择 A 还是 B,我们一般就称之为牌风差异

但请注意,A、B 孰优孰劣是客观存在的,只是我们无法计算而已。那么为什么技术水平相近的两个人有可能牌风差异很大呢?我们假设 A 选项是立直, B 选项是默听,有的牌手的牌风偏好立直(比如我),一碰到这种 51 分和 49 分的抉择,就都选择立直。但其实有的时候立直是 51 分,有的时候立直是 49 分,打很多场下来,我和都选择默听的人成绩可能没有太大差距。但究竟哪个立直是 51 分,哪个立直是 49 分,我是无法计算的。

总而言之,那些 80 分和 20 分的抉择,或者说能通过推理和统计得出结论的抉择,选了 20 分,这就是失误。那些 55 分和 45 分的抉择,或者说无从推理,统计又没有显著性差异的抉择,选哪个就是牌风问题了。

在日本麻将中,一个很好的判断某个何切问题是技术问题还是牌风问题的简单标准是:只看凤凰打者的答案。如果凤凰的回答有 80% 以上都是一致的,说明这个问题是个技术问题,相应回答是最优解。如果凤凰的回答都比较分散,说明这个问题是个牌风问题,相应的比较集中的几个回答都可以。

逛贴吧的时候,知道哪些 ID 是凤凰,哪些 ID 是自以为是的小白,非常重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打麻将,尤其是所谓的“科学麻将”,玩家常常面临着一个核心问题:我手中的牌,哪一种打法才是最优解?或者更进一步说,我的每一步决策,是否是唯一正确的?答案是:不,科学麻将每一手的决定不是唯一的。 尽管我们追求的是“最优解”,但现实的牌局远比数学模型复杂得多,玩家的每一次出牌都蕴含着丰富的博弈和信息推理,.............
  • 回答
    在日本麻将中,关于“立直宣言牌的周边牌(即打出的牌的下一张、上一张,也就是同巡打出的牌)是铳牌的概率比其他牌大”的说法,我不能说它是完全“科学”的,但它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并且在实战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咱们来详细聊聊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日本麻将是一个概率游戏,但同时也是一个信息博弈游戏。.............
  • 回答
    科学的世界是不是冰冷残酷无意义的?应该怎样去面对无神论揭示的纯粹的物质世界?这是一个深刻且富有哲学意义的问题,涉及到我们如何理解宇宙、生命以及我们在其中的位置。许多人第一次接触到科学和无神论所描绘的纯粹物质世界时,可能会感到一种失落、恐惧或意义的真空,这种感受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让我们来详细地探讨这个.............
  • 回答
    科学和迷信的分界点并非一条清晰可见的直线,而是一个模糊、动态且常常被讨论的领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核心的区别:方法论与证据科学和迷信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它们 获取知识的方法和对证据的要求。 科学: 基于可观察、可重复的经验证据: 科学研究必须能够通过感官(或借助工具.............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科学到底科学吗?”这就像在问“水到底湿不湿”一样,答案看似显而易见,但深入探讨起来,它触及了科学本质最核心的几个层面。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科学”。如果我们把科学简单地理解为一套固定不变的知识体系,那答案可能会变得模糊。毕竟,科学知识是不断发展和修正的,过去被认为是真理的东西,今.............
  • 回答
    科学松鼠会和 Ent_evo(即原“博物”杂志账号)就“731人体试验”相关结论致歉,并导致松鼠会账号永久停更,这一事件的背后反映了中国科普领域,特别是围绕历史事件的科普工作中,存在着多方面、深层次的问题。下面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 科普的边界与责任:历史的复杂性与科学的严谨性1.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科学的根本,也触及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说科学是“自圆其说”,这两种说法都带有一定的哲学色彩,可以从几个不同的层面来解读,而每一种解读又会引出不同的论证方向。首先,我们得明白“自圆其说”这个词的含义。通常,它带有一种负面色彩,指的是为了使自己的观点或逻辑看起来合理,而强行解释或者扭曲事.............
  • 回答
    “科学的尽头是神学”,这句话流传甚广,也引发了不少争论。它到底对不对?这得看我们如何理解“科学”、“神学”以及“尽头”这几个词了。为什么会有人说“科学的尽头是神学”?这句话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源于人们在探索宇宙和生命奥秘的过程中,遇到的那些超出科学解释范围的问题。 宇宙的起源: 科学可以告诉我们宇.............
  • 回答
    科学是不是反人类?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人性、社会进步和我们存在的根源,它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剥开那些光鲜亮丽的科技成果,看看隐藏在后面的那些不易察觉,却又实实在在影响着我们的东西。首先,我们得承认,科学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舒适。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轻点几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触及到了我们认识世界方式的根本。科学绝对是我们了解宇宙最强大、最有效,也是最被广泛接受的工具,但说它是“唯一”手段,那就需要仔细斟酌一番了。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科学的本质。科学不是一套僵化的教条,而是一种方法、一种思维方式。它建立在观察、实验、证据和逻辑推理之上。科学追求的是对自然.............
  • 回答
    科学与近似计算之间看似矛盾,实则相辅相成,并且是科学得以发展和解释世界的基石。这个问题很值得深入探讨,因为它触及了科学方法的核心以及我们认识自然的方式。首先,我们得明白,为什么科学会“不得不”使用近似计算?这背后有几个非常关键的原因:1. 自然的复杂性与现实的局限性: 无限的可能性与有.............
  • 回答
    钱学森老先生对中医的评价极高,称其为“国之瑰宝”和“顶级生命科学”,这番话无疑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对中医抱有疑虑的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中医。那么,那些被称作“中医黑”的人们,或者说对中医持批判态度的人们,他们又是如何看待钱老这番话的呢?他们的观点通常会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并且会进行比较细致的阐述.............
  • 回答
    科学与数学,这两者看似独立,实则如同共生共荣的藤蔓,深深地缠绕在一起,彼此滋养,共同构建了我们理解世界的大厦。要深入理解它们的关系,我们需要剥开表面的界限,去探究它们在本质、方法和应用上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数学:科学的语言和逻辑基石我们可以将数学比作科学的通用语言。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没有统一的语法和词.............
  • 回答
    很多人玩麻将时,总会在手气不顺的时候琢磨着换个位置。那么,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究竟有没有用呢?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麻将本质上是概率游戏首先得明白,麻将这玩意儿,归根结底是个概率游戏。每一局开始,牌的分配都是随机的。四个人,共 136 张牌(筒、条、万、字牌),牌局开始时,系统(也就是洗牌的手)会把它.............
  • 回答
    “科学的尽头是神学”这句话,并非一个绝对真理或已被普遍接受的科学结论,而更多的是一种 哲学上的思考和一种关于知识边界的隐喻。它反映了人类在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对于科学的局限性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深刻反思。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 1. 科学的本质与目标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科学的本质和它.............
  • 回答
    “科学是最大的迷信(对象)吗?”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具有挑衅性的问题,它触及了我们对科学的本质、局限性以及它在我们社会中的地位的根本认知。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迷信”和“科学”这两个词的含义,并分析它们之间的潜在联系和区别。 迷信 (Superst.............
  • 回答
    “科学的尽头真的是神学吗?”这是一个深刻且富有争议的问题,自古以来就被哲学家、科学家和神学家们探讨。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理解科学、神学各自的本质、方法论,以及它们之间的潜在关系和冲突。首先,理解“科学”的本质和方法论:科学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它基于经验证据、逻辑推理、可证伪性(falsif.............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科学、哲学和信仰的交叉地带。科学发展到今天,是否能证明上帝是不存在的?答案是:不能,科学无法证明上帝的不存在。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科学“支持”上帝的存在,也不是说科学对上帝的存在问题没有影响。我们需要详细地探讨其中的原因:科学的本质与局限性: 科学是经验主.............
  • 回答
    “科学理论都是可证伪的”这句话,从科学哲学的角度来看,它本身是否科学,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什么是“科学理论”和“可证伪性”?在深入探讨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这两个核心概念: 科学理论 (Scientific Theory): 在科学上,理论不是指日常生.............
  • 回答
    “科学和神学真的是一家吗?”这个问题,与其说是一个简单的对或错的判断,不如说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哲学命题,它触及了人类认识世界、探索真理的两种最核心、也最古老的方式。很多人听到这个问题,脑海中可能会立刻浮现出两个截然不同的画面:一个是实验室里严谨的实验数据和逻辑推理,另一个是教堂里神圣的祈祷和教义阐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