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科学和迷信的分界点是哪里?

回答
科学和迷信的分界点并非一条清晰可见的直线,而是一个模糊、动态且常常被讨论的领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

一、 核心的区别:方法论与证据

科学和迷信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它们 获取知识的方法和对证据的要求。

科学:
基于可观察、可重复的经验证据: 科学研究必须能够通过感官(或借助工具拓展感官)来观察、测量,并且这些观察和测量结果在相同条件下应该能够被其他人重复。
提出可证伪的假设: 科学理论的起点是假设,但这些假设必须是“可证伪的”,也就是说,理论上存在某种观察或实验可以证明它是错误的。如果一个理论无法被证伪,它就不是科学理论。
逻辑推理和系统性: 科学知识是通过严谨的逻辑推理和系统性的思考构建起来的。从观察到假设,再到实验验证,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相互关联的过程。
客观性(追求): 科学努力追求客观性,尽量排除个人情感、偏见和主观臆断的影响。研究结果应该独立于研究者本身。
自我修正和发展: 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新的证据可能会挑战旧的理论,导致理论的修正、改进甚至推翻。科学是一个动态的、自我纠正的过程。

迷信:
缺乏可验证的证据: 迷信的信念往往建立在个人经验、传统习俗、传说故事,或者没有经过严格检验的叙述之上,缺乏可重复的、客观的证据支持。
不可证伪性: 很多迷信的观点是无法被证伪的。例如,“你不照做就会倒霉”这种说法,无论结果如何,都可以被解释为“你做得还不够”、“你做得不对”或“你下次会倒霉”,永远无法被证明错误。
主观臆断和情感驱动: 迷信往往源于人们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希望、焦虑或对某种模式的感知,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情感驱动。
接受未经验证的断言: 迷信者通常乐于接受未经检验的断言,并且倾向于相信其为真理。
僵化和抵抗改变: 迷信的信念一旦形成,往往难以改变,即使有相反的证据出现,也可能被忽略或以其他方式解释。

二、 分界点的具体体现: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审视这个分界点:

1. 对原因的解释:
科学: 探究事物发生背后的自然规律、物理机制或因果关系。例如,为什么会下雨?科学会解释为水蒸气凝结、云的形成和降水过程。
迷信: 将事件的发生归因于超自然力量、命运、吉凶征兆或神秘的联系。例如,看见黑猫会倒霉,是因为某种神秘的“晦气”附着。

2. 对结果的预测:
科学: 通过对已知规律的理解,能够对未来事件进行概率性的预测,并且这些预测可以通过实验来检验。例如,根据物理定律,我们可以预测一个物体下落的速度。
迷信: 往往基于某些“迹象”或“仪式”来预测结果,这些预测通常模糊、不具体,并且无法被客观验证。例如,根据某种风水布局预测财富增加。

3. 对证据的态度:
科学: 积极寻找反驳证据,愿意接受证据对现有理论的挑战。即使某个理论备受推崇,一旦出现强有力的反证,科学家也会对其进行审视和修正。
迷信: 倾向于选择性地关注支持自己信念的证据(确认偏差),而忽略或合理化那些与之相悖的证据。

4. 对不确定性的处理:
科学: 承认并量化不确定性。科学理论通常带有一定的概率性和局限性,科学工作者会努力去理解和描述这些不确定性。
迷信: 试图通过某些“神秘”的方式来消除不确定性,或者接受模糊的解释来安慰自己。

5. 社会传播方式:
科学: 通过同行评审的期刊、学术会议、教育系统等渠道传播,强调可追溯性和可验证性。
迷信: 往往通过口碑传播、口头故事、传统习俗、互联网上的未经证实的信息等方式传播,缺乏严谨的审查机制。

三、 灰色地带与演变:

需要注意的是,科学和迷信之间存在着许多灰色地带,而且这个分界点也在不断演变:

早期科学: 历史上,许多早期科学的探索行为,比如炼金术,在今天看来可能带有迷信色彩,但它们在当时是探索物质奥秘的努力,并为后来的化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兴科学领域: 在一些新兴的科学领域,例如心理学、神经科学等,我们对许多现象的理解仍然在发展中,一些理论可能还不够完善,容易被误解或与迷信混淆。
伪科学(Pseudoscience): 这是介于科学和迷信之间的关键概念。伪科学披着科学的外衣,但其核心方法论是错误的,或者其结论是基于非科学证据的。例如,占星术、某些形式的“能量疗法”常常被认为是伪科学。伪科学的问题在于它模仿科学的语言和形式,但缺乏科学的实质。
个人信念和文化习俗: 有些习俗或信念,虽然缺乏科学证据支持,但可能在特定的文化或社群中有其存在的价值,例如某些宗教仪式或节日习俗。区分这些与纯粹的迷信,往往需要考虑其起源、目的和对个人及社会的影响。

四、 总结:

科学和迷信的分界点,最核心在于 对证据的态度、对解释的 rigor(严谨性)以及可证伪性。

科学是一种方法和一种追求真理的体系,它建立在可验证的证据和逻辑推理之上,并且能够自我修正。
迷信则是一种缺乏证据支持的信念体系,它往往基于主观臆断、情感和传统,并且难以被证伪。

当一个说法或一个行为,能够被 客观地观察、测量,并且其理论框架能够接受检验(即可能被证明是错误的),并且其解释是基于自然规律和逻辑时,它就更倾向于科学。反之,如果它依赖于超自然力量、个人直觉、无法验证的因果关系或情感,那么它就更可能是迷信或伪科学。

理解这个分界点,对于我们清晰地认识世界、做出明智的判断至关重要。它鼓励我们保持批判性思维,拥抱理性探索,而不是盲从未经检验的断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赛先生’并不是知识,而是一种精神:

0 追求可证伪性。

1 崇尚逻辑和证据,讲究实事求是,不在意「提出观点者的地位资历种族性别还是年龄」而只关注该观点本身,提倡「追求真理的精神比真理本身更重要」。

2 具有清晰的可理解性:科学是每个智力正常的人都可以学懂的而非只有某些能够“开悟”的人才能弄懂。

3 科学真理的来源具有“非神圣性”:真理并非某些先知,圣者等“身份与常人迥异者”通过与神对话得来(非神授), “非神圣性”保证真理的正确与否建立在逻辑和实验证据上,而非建立在先知圣者的信誉上。

我们排斥迷信的观点,伪科学的观点,并不是因为它们是错误的,而是在于,这些观点不具备上述性质。它们有的不可证伪,有的只能由”悟性高“的人通过‘参悟’才能弄懂,有的没有可重复性,普通人无法证明(证明过程是先知、圣人们与神的对话,普通人没有这个缘分参与)。随着科学越来越专业化,难懂的术语,艰深的数学会让一些科学结论对普通人来说,也渐渐有了【准神圣性】,【准不可理解性】,【准不可证伪】,因此科普在努力消除这种趋向。 但「追求真理的精神比真理本身更重要」是科学永恒不变的名片。任何时候,因为占有真理而洋洋得意的人,都有迷信的倾向。



…………………………………………什么是可理解性………………………………………………

关于清晰的可理解性,在于整个理论系统中概念的清晰。很多迷信和伪科学以及玄学理论,最大的特点是使用的很多名词术语、概念是含混不清,大家讨论起来似懂非懂的。号称“开悟”的人表示懂了,但是又不能给你讲明白——或者说你有“慧根”之后才能给你讲明白。注意:慧根的定义是【听懂他的话的能力】


…………………………………………这个定义的可操作性………………………………………………

现在的科学界,怎么保证科学精神不被破坏?

一篇科学论文上,几乎每一段都有标注[1][2][3]……,然后在下面注明参考文献。这么做是在说,我的理论的正确性建立在下面这些参考文献的基础上。如果那些参考文献是错误的,那么我的理论就是有问题的zhihu.com/question/1975

把自己的推理详细过程写在论文上,如果有哪个地方产生了逻辑错误,或者逻辑跳跃,会被人找出来。这样就可以证明我是错误的。

与实验紧密连接,即使是纯物理理论构建,也要努力想出如何提出验证实验。「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这句话不是挂在嘴边的。告诉实验物理学家如何用实验验证我理论的真伪,是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义务。

总之,科学家和搞迷信的人的重要区别是,后者阻碍你找出他的错误,前者鼓励你找出他的错误。

user avatar

受邀。

分界点是“我错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科学和迷信的分界点并非一条清晰可见的直线,而是一个模糊、动态且常常被讨论的领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核心的区别:方法论与证据科学和迷信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它们 获取知识的方法和对证据的要求。 科学: 基于可观察、可重复的经验证据: 科学研究必须能够通过感官(或借助工具.............
  • 回答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本应是信息最灵通、最理性的一代。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虚假信息、阴谋论以及各种迷信观念,却像野草一样在科技的沃土里顽强生长,甚至蔓延得比真实的知识还要快。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我认为,这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认知上的“捷径”与信息过载的.............
  • 回答
    作为国防生和军校生,我们接触到的军事知识体系是系统化、理论化、实践化的。这和很多网络上的“民科军迷”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过,我们对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还是抱有理解和尊重的态度的。毕竟,这份对军事的热情,对国家国防的关注,是值得肯定的。首先,我们得承认,很多民科军迷的知识来源确实比较碎片化。 他们的信息渠.............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涉及到几部科幻巨作的风格和内涵差异,也是很多科幻迷津津乐道的话题。要说《星际迷航》和《星球大战》的硬科幻内核相对于《三体》显得“out”和“naive”,这话说得挺直接,但也并非空穴来风。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尽量不让它听起来像个AI冷冰冰的分析。首先,得明白“硬科幻”这个词.............
  • 回答
    在人类社会的漫长旅途中,我们总是在不断地探索、理解世界,并试图从中找到秩序和意义。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有趣的现象便应运而生,其中“迷信科学”和“科学迷信”便是两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对立统一体。这两组词语虽然字面上只差一个字,但它们所代表的内涵以及人类对它们的诠释,却可能有着天壤之别。迷信科学:当科学被.............
  • 回答
    “叫魂”这件事,确实常常让人感到既神秘又充满了诱惑力,特别是当身边的人亲身经历并声称“很灵验”时,这种感受就更加强烈了。它似乎触及到了我们内心深处一些无法用日常逻辑完全解释的角落,自然会让人觉得“玄乎”,也因此容易与迷信联系在一起。不过,如果我们尝试用更广阔的视角,结合心理学、社会学甚至是人类学的角.............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发人深省的设想。将“科学”翻译为“发现规律学”,乍一听之下,似乎更能贴近科学的核心本质,也能一定程度上消解掉人们对科学知识的盲目崇拜。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其中的缘由,以及这个翻译带来的可能影响。首先,我们得承认,在很多人的认知里,“科学”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天然的权威光环。它往往与.............
  • 回答
    “科学是最大的迷信(对象)吗?”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具有挑衅性的问题,它触及了我们对科学的本质、局限性以及它在我们社会中的地位的根本认知。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迷信”和“科学”这两个词的含义,并分析它们之间的潜在联系和区别。 迷信 (Superst.............
  • 回答
    HBO的《切尔诺贝利》迷你剧之所以刻画出科学家们起初对反应堆会爆炸持怀疑态度,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当时苏联RBMK型核反应堆设计固有认知以及对突发事件的惯常判断。这段剧情的设计,深刻地揭示了在压力、信息不对称和技术盲区下的复杂人性与决策困境。首先,要理解他们为何不信,得先从RBMK反应堆的设计特.............
  • 回答
    “迷信科学”这个说法,听起来有点矛盾,对吧?科学本身不就是讲究证据、逻辑和可证伪性的吗?怎么会跟“迷信”扯上关系呢?其实,“迷信科学”并不是指科学本身有什么迷信的成分,更不是说科学家们都像古代人一样相信鬼神。它更多的是一种对科学的过度、不加辨别、甚至盲目的崇拜和依赖,把科学当成了一种万能的“真理”或.............
  • 回答
    “迷信科学”这个说法很有意思,它本身就包含了一种悖论。严格来说,迷信是指对超自然力量的盲目信仰,而科学则是基于证据和理性分析的知识体系。所以,从定义上讲,一个人不应该“迷信”科学,而应该是“相信”、“依赖”、“崇尚”或“尊重”科学。然而,我们能理解你所说的“迷信科学”是指一种现象:许多人对科学及其结.............
  • 回答
    一个人只相信科学算不算迷信?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常常会引起一些讨论。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弄清楚“科学”和“迷信”到底是什么意思,以及它们在人们认知世界中的位置。首先,咱们聊聊“科学”。科学不是一种信仰,而是一种方法,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它基于观察、实验、逻辑推理,追求的是可验证、可重复的知识。科.............
  • 回答
    说因果论是迷信还是科学,这其实有点像问“水是红色的还是蓝色的?”——它本身并不是一个二元选择,而是我们理解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而这种理解方式,在不同的语境下,又会发展出科学和非科学(我们常说的迷信)的侧重。咱们先把“迷信”和“科学”这两个词拆开来看。“迷信” 常常指的是一种基于信仰、传说、超自然力量.............
  •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一个根本,为什么我们对物理学,对科学,有着截然不同的信任感,不同于我们对待神话、传说,或者那些无法证实的信念?简单来说,科学之所以不是迷信,关键在于它的“运作方式”和我们如何“与它互动”的根本差异。想象一下,迷信往往就像一句古老的谚语,或者一个祖辈传下来的规矩,我们遵守它,不是因为我们理.............
  • 回答
    科学、宗教与迷信:界定与区别科学、宗教和迷信是人类理解世界、解释现象的几种不同方式。它们在方法论、认知基础和目的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理解这些区别,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科学的本质,并辨别不同知识体系的价值与局限。 什么是科学?科学(Science)源自拉丁语的 "scientia",意为“知识”。从.............
  • 回答
    如果《走近科学》当年换了个名字,叫做《走出迷信》,这档节目可能会走上另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甚至其影响力都会因此发生微妙的变化。这可不是一件小事,背后牵扯到的不仅仅是标题的几个字,而是整个节目的定位、观众的预期,以及它最终想要传递的价值。首先,定位的锐变是必然的。《走近科学》,这个名字本身带着一种探索.............
  • 回答
    “太相信科学是迷信”?不,这是一种认知误区的强加“太相信科学也是一种迷信”——这句话就像一颗投进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不少涟漪。乍听之下,似乎有那么点道理,毕竟我们都知道任何事物一旦走到极端,都可能走向反面。然而,仔细推敲,这种说法其实是一种对科学本质的误解,甚至是刻意为之的混淆视听。它试图将一种基于.............
  • 回答
    这句“完全崇拜科学不也是一种迷信”听起来挺有道理,甚至有点刺耳,好像一下子就把那些信奉科学的人给打趴下了。但仔细想想,这中间的逻辑链条可没那么结实,甚至可以说是强词夺理。要反驳它,咱们得把它拆开来好好看看,然后用讲道理的方式把它给“掰直”了。首先,咱们得弄明白“迷信”和“科学”这两个词到底说的是什么.............
  • 回答
    “哎呀,快把腿放下,跷二郎腿多不好!” 身边总会有人这样提醒。听多了,你可能也会有点疑惑:这跷二郎腿到底是真的有损健康,还是老一辈人的“老古董”观念?是科学的告诫,还是没啥根据的迷信?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扒一扒,看看这看似寻常的动作,背后到底藏着些什么。首先,咱们得承认,关于跷二郎腿的“坏处”,确实有一.............
  • 回答
    牛顿晚年,这位定义了经典物理学时代的天才,确实走上了一条与他科学事业截然不同的道路——那就是潜心研究神学。这是否是思想的升华,抑或是某种程度的迷失,这个问题始终萦绕在人们心头,也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科学的巅峰与神学的种子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牛顿的科学成就是何等辉煌。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奠定了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