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科学是最大的迷信(对象)吗?

回答
“科学是最大的迷信(对象)吗?”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具有挑衅性的问题,它触及了我们对科学的本质、局限性以及它在我们社会中的地位的根本认知。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迷信”和“科学”这两个词的含义,并分析它们之间的潜在联系和区别。

迷信 (Superstition) 通常指的是一种基于非理性信仰、超自然力量或偶然事件的信念体系,它缺乏经验证据或逻辑推理的支持,往往伴随着仪式、禁忌或对结果的盲目期待。例如,相信打破镜子会带来厄运,或者幸运符能带来好运。迷信往往是个人经验、文化传统或情感需求驱动的,并且常常表现出一种“我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

科学 (Science) 是一种系统地探索和理解自然世界的知识体系,它依赖于可观察、可测量、可重复的证据,通过严谨的观察、实验、假设、理论构建和验证来认识世界。科学强调逻辑推理、批判性思维和实证主义,并且承认其知识是暂时性的,会随着新证据的出现而不断修正和进步。

那么,为什么有人会提出“科学是最大的迷信”这样的说法呢?这通常源于对科学的以下几个方面的批判或担忧:

1. 科学的局限性与不确定性被忽视:

科学并非全知全能: 科学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它并非无所不知。科学的知识是根据当前证据和理论构建的,总有未知领域和未解之谜。例如,宇宙的起源、意识的本质、生命的终极意义等问题,科学仍在探索中,并且可能永远无法给出绝对的、终极的答案。
科学的修正性: 科学理论是基于当前证据的最佳解释,但科学史表明,许多曾经被认为是真理的理论最终被新的、更准确的理论所取代(例如,从牛顿力学到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如果人们将科学理论视为绝对的、不可动摇的真理,而忽视其可修正性,那么这种态度就类似于迷信。
科学解释的局限: 科学解释的是“如何”(how),而不是“为何”(why)的终极意义。科学可以解释引力如何作用,但无法解释宇宙为何存在引力,也无法回答生命是否有预设的目的。当人们试图从科学中寻求超越其能力范围的答案时,就可能产生误解或失望,进而滋生“迷信”的土壤。

2. 对科学的“信仰”与过度依赖:

科学的权威性被神化: 在现代社会,科学被赋予了极高的权威。人们倾向于相信科学“说”的,将其作为决策和行动的唯一依据。这种对科学权威的过度信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视为一种“科学教”式的信仰,即无论科学说什么,都是绝对正确的。
“相信科学”成为一种意识形态: 有时,“相信科学”被简化为一种无需质疑的口号。在面对一些复杂或有争议的问题时,人们可能会简单地诉诸“科学证据”,而忽略了证据本身的局限性、解读的复杂性、以及科学研究中可能存在的偏见或利益冲突。这种“相信科学”的态度,如果缺乏批判性审视,就可能陷入迷信的泥潭。
科学家可能存在的“盲点”: 即使是科学家,也可能受到其所处时代、文化背景、个人经历以及所属科学领域的固有范式的影响,从而产生“盲点”或认知偏差。科学研究的进程也并非总是纯粹客观的,资金来源、研究方向的选择等都可能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3. 科学方法的应用不当:

科学伪装的迷信: 有时,一些人会利用科学的术语、方法论或声称具有科学依据来包装和传播他们的非理性观点或商业利益。例如,一些所谓的“能量疗法”、“自然疗法”或者极端主义意识形态,可能会引用一些片面的、被曲解的科学研究来支持其主张。这使得普通大众难以辨别真伪,从而误将伪科学视为科学,并对其产生迷信般的信奉。
概率与确定性混淆: 科学研究,尤其是统计学和概率论,经常处理不确定性。但公众可能更倾向于追求确定性的答案。当科学给出的是概率性的结论时(例如,某种疾病的患病风险为10%),如果有人将其误解为绝对的确定性,或者将其作为一种宿命论的依据,这就与迷信的本质有所接近。

4. 对科学的哲学解读:

科学实证主义的局限性: 一些哲学思潮认为,科学实证主义(即只有可以通过经验验证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本身也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立场,它排斥了许多人类经验中重要的非经验性领域,如伦理、美学、宗教等。如果将科学视为唯一或最高级的认知方式,并试图用它来解释一切,这本身就可能是一种认识上的“迷信”。
科学是一种社会建构: 科学知识并非独立于人类社会而存在,它受到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等因素的影响。科学的范式转移、理论的采纳和拒绝,都带有社会建构的成分。如果过分强调科学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而忽视其社会属性,也可能导致对科学的片面理解。

然而,我们必须清楚,将科学比作“最大的迷信”是一种比喻性的、批判性的论断,它并非指科学本身完全等同于迷信。 科学与迷信在本质上仍然存在根本性的区别:

可证伪性: 科学理论必须是可证伪的,即存在潜在的观察或实验可以证明其为假。而迷信通常是无法被证伪的,或者其信徒会寻找各种理由来解释反例。
求真态度: 科学的核心是求真,不断追求更准确、更全面的认识,并愿意修正自己的错误。迷信则往往固守某种信念,不容置疑。
方法论: 科学拥有系统性的、可重复的方法论,而迷信则缺乏严谨的方法论。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个问题,并做出理性的回应呢?

保持批判性思维: 对待科学,我们应该始终保持批判性思维。这意味着我们要理解科学的优点,也要认识到它的局限性。不要盲目崇拜科学,也不要全盘否定科学。
区分科学与伪科学: 要学会辨别真正的科学研究和披着科学外衣的伪科学。了解科学方法的原理、学术的规范,以及如何评估科学证据。
认识科学的社会属性: 理解科学研究并非孤立进行,它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科学的进展和局限。
承认科学的价值与局限: 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最有效、最可靠的工具之一,它为我们提供了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极大地拓展了我们的认知边界。但同时,我们也需要承认科学无法回答所有问题,尤其是在伦理、价值、意义等领域,我们还需要哲学、艺术、宗教等其他人类智慧的补充。
避免将“相信科学”变成教条: 科学的进步依赖于质疑和挑战,而非盲从。当新的证据出现时,我们应该乐于接受和修正现有的科学理解。

总结来说,说“科学是最大的迷信”并非一个字面意义上的判断,而是一种警醒。 它是在提醒我们:

即使是人类最理性的探索工具,也可能因为人们的误解、滥用或过度依赖而滑向某种形式的“迷信”。
真正的科学精神在于其不断探索、自我修正和对未知保持谦逊的态度,而不是将其奉为不可挑战的教条。
我们应该在拥抱科学带来的进步的同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批判性的视角,避免让科学本身成为一种不容置疑的、以理性面目出现的迷信。

因此,与其说科学是最大的迷信,不如说 对科学的“不加批判的信仰”或“将科学视为万能的工具”,才是我们应该警惕的潜在“迷信”。 科学本身是一种方法,一种求真务实的态度,它不是一种终点,而是一个持续前进的过程。只有当我们以正确的方式理解和运用科学时,它才能真正成为我们认识世界、造福人类的强大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什么是科学》王孟源

我这辈子做了两个专业,第一个是高能物理,结果目睹了它被超弦这个偽科学取代的过程;后来改行做金融和经济,结果发现美式的经济学比超弦还要离谱得多,完全是个为大资本家服务的宣传部门,经常性地对世界经济造成万亿美元级的损害。因此我对什么是真科学、什么是偽科学有些兴趣。这个问题属于哲学的范畴,做理工的一般不会接触到;我当然也不是专家,在这里只是简单地说说我所理解的资讯。如果解释得不对,欢迎更正。
最常被引用,也是最古典的定义,是奥地利哲学家Karl Popper在1930年代所提出的。他认为科学是一个正式的逻辑系统(Interpreted Formal Logic),科学的发展过程就是不间断地企图来驳斥(Refute)这个系统的构件,所以真科学和偽科学的差别在于前者是可以用实験驳斥的(也就是“证偽”,“Falsify”。请注意Popper的定义只说“证偽”而不是“证实”,因为再疯狂的妄想都有被“证实”的可能。例如基督教的创造论,如果今天上帝忽然现身,那么它将被“证实”;它之所以不是科学,是因为即使上帝不现身,它的信徒也不会承认被“证偽”了),而后者是不可能驳斥的;真科学界和偽科学界的差别在于前者有足够的试图驳斥自己理论的努力,而后者完全专注在保卫主流理论。


Karl Popper,二十世纪的知名哲学家和思想家;生于1902年,死于1994年。学术生涯主要任教于英国首屈一指的伦敦经济学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原本超弦早期的问题在于它是建筑在几十个可能性很小的假设上的,这些假设的真正辩护(Justification)是方便作者做计算,做了计算才能写论文。我当时就觉得这些论文是为了出版而出版,它们是正确的可能性比那个作者当场被陨石打死的机会还要小很多;不过那个可能性不是数学上的零,所以超弦虽然是糟糕的科学,还没有沦落到偽科学的地步。等到Peter Woit开始写他的部落格的时候,超弦界已经预测出10^500个不同的宇宙(10^500是多大的一个数字,一般人很难想像,让我给几个用来比较的例子吧。一个人的体重大约相当于10^28个氢原子,地球的质量大约比一个人大10^23倍,整个宇宙大约比地球重10^29倍,所以宇宙顶多只有10^80个原子。恒河沙数根本是小意思。),也就是不论你做什么实験,得到什么结果,必然是超弦的预测之一。那么超弦就当然不可能被任何实験来驳斥,所以Woit的基本论点在于超弦在Popper的定义下是一个典型的偽科学;做超弦的人也因此对Woit本人和Popper的定义恨之入骨。
其实哲学界自己对Popper的定义也有些意见:主要是Popper描述的是一个理想化的科学界;真实的世界里,大部分的科学家还是把自己的论文当寳贝的。而且科学的进步除了以实験来驳斥旧理论以外,发明新理论应该是一个至少同等重要的过程。因而在1950年代,美国哲学家Thomas Kuhn提出一个新的定义:科学是由互相竞争的理论体系(Paradigm)所构成,每个体系不断地提出新的谜题(Puzzle),然后解答这些谜题。Kuhn认为偽科学是提不出或解不出谜题的体系。
Kuhn的理论有很大的毛病:他的定义基本上描述的是所有现实中的学术研究机构。所谓的谜题和解答,定义很含糊,不只是偽科学可以轻松地不断提出谜题和解答,连明显不是科学的学术科目也可以做得到。因此Kuhn的理论并没有被哲学界广泛接受,不过他至少启发了匈牙利裔的哲学家Imre Lakatos的真偽分辨准据(Demarcation Criteria)。Lakatos综合了Popper的实験检验标准和Kuhn的新理论解答,而定义了所谓的进步学术(Progressive)和退步学术(Degenerative):能预测到出人意料的实験结果(Novel Facts)的叫进步,预测不出或者预测错误的叫退步。互相竞争的理论体系中,最进步的是真科学,有点进步的是科学假设,完全退步的是偽科学。依照Lakatos的真偽分辨准据,超弦仍然是一个典型的偽科学。


Imre Lakatos,数学家和哲学家。生于1922年,死于1974年;1960年起任教于伦敦经济学院,得以与Karl Popper共事。本图里的西班牙文是这个意思:“科学家们脸皮很厚,往往被现实证明是错了之后还要耍赖”。用在做超弦的人身上,极为妥切。
那美式的经济学算是什么呢?美国的经济学家不但不管事实结果,连理论的内容都处处违反逻辑。经济学家的地位,不在于他的理论的实践结果如何,也不在于他所做的假设和结论是否合理,而在于互相选美的知名度(Celebrity)竞赛。所以诺贝尔经济学奖有时在同一年发给两三个同一题材内的“大师”,而他们的理论却南辕北辙、互相矛盾。这様的学术,连偽科学都谈不上,纯粹是宣传洗脑的工具。

发表日期 : 2014-10-16 17:55

user avatar

蟹妖!

这个问题不禁让我想起了自己几个月前与一位11岁小朋友的对话。(对话有点长。。。)

当时,我们正坐在沙发上喝着苏打水。小朋友很好奇的把几颗葡萄干放进了杯子里。。。几分钟后,他产生了一个疑问:

『Benny叔,为什么这些葡萄干一会儿浮起来一会儿沉下去呢?』

『哦!这是因为有很多小气泡附着在葡萄干上。葡萄干比水重,可是气泡却比水轻的多,当有足够多的气泡附着在葡萄干上之后,这个整体就会变得比水轻了,于是气泡就带着葡萄干浮到了水面。气泡之所以会附着在葡萄干上是因为水面张力的作用,当葡萄干浮到水面之后,张力的平衡被破坏,大量的气泡破掉了。于是葡萄干就沉回了水底。等到它积攒了足够多的新气泡之后,它又再一次浮上来。你知道苏打水里的气泡是哪儿来的吗?』

『是二氧化碳。』

『对,那二氧化碳是怎么跑到水里去的呢?』

『是压进去的。』

『对,是通过压力。很多气体都会溶于水,比如二氧化碳和氧气。你家里的鱼缸要一直开着水泵,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氧气溶解到水里供鱼呼吸。但是要制造汽水只有普通水泵还不够,必须要给水和二氧化碳施加很大的压力。在高压力下会有更多的二氧化碳溶解到水里。所以你看,汽水可乐都是装在密封的、加压的瓶子里的。当我们打开瓶子的一瞬间压力释放掉了,在标准的气压下水里无法溶解这么多的二氧化碳,于是这些多余的二氧化碳就会变成气泡从水里冒出来。』

『那为什么这些气泡总是从葡萄干上或者杯壁上冒出来呢?』

『因为二氧化碳从水里析出是有个过程的,首先会形成无数的微型气泡,这些气泡可能小到你看不见,当有两个微型气泡碰在一起时,他们会合并成一个稍大的气泡,这个过程不断的重复最终变成一个肉眼可见的、可以快速上浮的大气泡。而因为水面张力的作用,气泡会附着在葡萄干或者杯壁上,所以在这些地方更加容易形成大气泡。另外,你也可以试试晃一下杯子,你会看到有更多的气泡突然冒出来,当平衡被打破的时候也可以激发二氧化碳更快的从水里还原出来。』
。。。。。。

『刚才我们讲到了大气压,正好我可以考你一个问题。你平时一定经常用吸管喝水,如果我给你一根20米长的吸管,让你站在4层楼顶上喝地面上杯子里的水,你能喝得到吗?』

『恩。。。。喝不到吧?』

『为什么呢?』

『因为吸不动。』

『你的回答是正确的,你的确喝不到,但是并不是因为你力气不够大。首先我要纠正一个误区,很多人以为用吸管喝水时水是被吸上来的,但其实水是被吸管外的大气压压上来的。我们周围的空气时刻对我们产生着压力,这个压力被称为一个标准大气压。我们平时感觉不到它,但其实这个压力比你想象的要大得多,我们感觉不到它是因为我们的身体内部也有一个大气压在向外顶。事实上,一个大气压大致相当于10米高的水柱向下产生的压力,这个压力很大。当我们用吸管喝水时,我们吸掉了吸管中的一部分空气,吸管中的压力减小了,于是外面的大气压就把水压进了吸管。但是,假如我们的吸管的长度超过了10米,那么即便我们把吸管中的空气完全抽光,大气压最多也只能把水送到10米左右的高度。所以,你前面回答的喝不到是正确的。』
。。。。。。

『你在平时游泳的时候有感觉到泡在水里呼吸会比平时累一些吗?』

『恩。。有感觉到,会有一点点胸闷。』

『那是因为在水里,你感受了比一个大气压更多的压力。你的胸在水里感受的压力是一个大气压外加大概30厘米高的水产生的压力。如果你能够下潜到10米深的水里,那时你就可以感受到大概两个大气压。世界上最深的海在马里亚纳海沟,好像有11234米,那里的压力大概是1100个大气压,这个压力是非常恐怖的。不过那里仍然有一些生物,比如鱼和螃蟹(经知友提醒,那里目前尚未发现鱼类和蟹,原对话不够严谨),这些生物体内也有同样的压力可以和外界平衡。我们没有办法把这些鱼或者螃蟹活着带到海面,因为在上浮的过程中他们会因为外界的压力过小而被自己体内的压力害死。我们平时吃的黄鱼,你应该从来都没在市场上看到活的,因为它是一种深海鱼,当我们网到它之后在上浮过程它们就会因为外面压力减小而死,它们的内脏会被破坏,连海面都还没出就死了。其实黄鱼生活的地方离海面也就几百米,比起马里亚纳海沟还差得远。』

『我们人类在不借助潜水服之类装备、只靠氧气瓶的情况下可以短时间的下潜到100多米的深度,但那是非常非常危险的。还记得我前面跟你讲过在高压下会有更多的气体溶解到水中吗?』

『记得』

『恩,在深水的高压下同样也会有更多的氧气和氮气溶解到我们血液中,短时间的深潜问题不大,可是时间稍长这个问题就不能忽视了。一旦有过量的气体溶解到了血液中,当我们浮出水面后,这些多余的气体就会从血液中还原出来,形成气泡,这些气泡会阻塞血管影响血液流通。这就是潜水病,潜水病非常危险,会致命。所以如果潜水员进行了长时间的深潜,他们必须按照计划一点一点的缓慢上浮,让身体里过量的气体逐步从血液中释放出来。』
。。。。。。

『你看,我们从一开始的苏打水里的葡萄干说起,一路讲到了水面张力、气体的溶解析出、大气压、吸管、黄鱼、潜水病.... 这其实就是科学,科学用来解释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它具有完整的证据链,我们从结论A可以推导出结论B,再从结论B导出结论C。同时每一个结论又有好几个其他的证据可以佐证,每一个结论都可以通过实验进行重复的再现。』


上面写了这么多其实是想说明,科学是一堆相对严谨的推导过程和结论。它跟宗教和玄学有着本质的不同。

之前的文字好像引战了,这不是答主的初衷,现对本文中涉及宗教的内容添加如下说明。。。。本文所说的宗教均特指飞面神教!!!

人类自从有了自我意识就开始探索『我是谁?』『我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我们周遭的世界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宇宙的本质是什么?』这些终极奥义。

几千年前的人类掌握的知识非常有限,那时的智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得出了宇宙的真谛,他们的结论大多含有很多魔幻的色彩。有些结论受到了众人的推崇和信奉,变成了如今的宗教(特指飞面神教)和玄学。

宗教(特指飞面神教)和玄学试图直接抛给我们一个终极结论,告诉我们世界就是这个样子的。无需思考、不准质疑,你们相信我就好。宗教(特指飞面神教)和玄学的基础理论从诞生至今几乎没有什么改变。

而科学是从一砖一瓦开始堆砌对世界的认知,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科学如今已经发展成了一幢可观的大厦。然而我们身处的世界实在是非常复杂,科学还有很多未决的领域。有人因此而质疑科学,这没关系,因为科学本来就欢迎质疑。

事实上从科学诞生之初到如今,有很多曾经被认为是正确的科学理论都被推翻了,我们如今看到的很多结论都是经过很多次的推翻修正后得来的。每当有一个既有理论被推翻的时候,科学界会欣喜的把它看做一个重大发现。

但是质疑归质疑,质疑也要讲道理。拿着一堆架空的假设和推理试图从基础开始推翻整栋科学大厦的做法是非常无厘头的。


回到命题,相信科学是迷信吗?

迷信就是不加思考的相信某件事物吧!

宗教(特指飞面神教)和玄学总是直接抛出一个大一统的理论,告诉你世界就是这个样子的。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用这个理论来解释,如果你不懂那就是你还没有理解(心不诚、境界不够、修行太少、时机未到)。总之,你必须无条件的相信它。

科学试图从最最基础的知识开始一层层的来剖析世界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科学会告诉你什么是它已经知道的,什么是它还不知道的,同时也欢迎你拿出合理的证据来质疑它。

相比之下,相信其中的哪一个更像是迷信呢?




不会在评论区对宗教话题给出更多回应了,因为没有任何意义。

本人不信仰传统宗教不意味着我就是没有信仰的。当我看到“科学是最大的迷信”这样的命题时会感到被冒犯,就像有宗教信仰(特指但不限于飞面神教)的人听到“xx教是最大的邪教”一样。

事实上,我认可宗教对于人类发展的价值,但在当今,科学和宗教应该各司其职。科学负责探索世界,宗教负责人文关怀。像之前某些教友强行附会引力波的这种行为就是很不可取的。本次在回答中涉及宗教其实是在感到被冒犯后的一时兴起之举。


下面是我在另一个类似问题下的回答...

user avatar

科学是方法,科学不是结论


假如,一个感应灯,

亚里士多德或者墨子研究之后,会说什么? 对 跺一脚就亮了,孔子会说什么?没错,陛下您不休德行,所以灯才不亮,您要远小人亲贤臣。宗教会说,神让他亮的


后来的牛顿通过研究,会说什么? 是的,要晚上才行,白天怎么跺都不会亮。孔子的第十八代学生会说什么?没错,陛下您不休德行,所以灯才不亮,您要远小人亲贤臣。宗教会说,神让他亮的


最后爱因斯坦通过更多的研究,会说什么? 要有电,电是什么,大家要接着研究。孔子的最后一代学生会说什么?没错,陛下您不休德行,所以灯才不亮,您要远小人亲贤臣。宗教会说,神让他亮的


亚里士多德会通过跺脚啊拍巴掌啊吹口哨啊等等来验证他的说法,

科学就是种种验证的方法,比如伪科学的一个特点就是不能证伪

什么叫证伪呢

比如我说的感应灯,跺脚就亮,证伪就是或者跺脚了不亮不跺脚就不亮。但是经过研究,怕巴掌吹口哨也会亮,然后推理出来有声音就亮,那么证伪就是没声音也亮,或者有声音不亮,然后经过研究,白天有声音也不亮,然后推理出来感应灯要晚上有声音才亮。


就是一代代的科学家逐渐实验逐渐接近真相。


方法不对,或者一直没办法研究出来。科学家是会换方法的····

换句话说,科学是一代比一代强的


迷信就是,神仙是这么说的,你听就行了····你要是觉得神仙不对····那渎神了解一下?墨子啊少正卯啊法家啊医家啊农家啊纵横家啊等等是hi怎么没得?迷信就是下一代和上一代是没啥区别的。


所以啊,开始的时候,看不出来差别

到了牛顿以后,这白人就突飞猛进了,这中国中东玛雅印度等地,还在原地循环呢,因为和几千年前都没啥区别啊。人家都123456789了,你还是11111111呢。


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文科学也在进步啊,比如从亚里士多德到卢梭到马克思等等,都在进步

你社会一潭死水,几千年都没啥变化,那人文学家能研究出来个什么啊··


最后,就连国学大家,哪个不得养几个英语好的学生,不然都混不下去



毕竟法家治国的时候儒家纵横家兵家墨家都能当官

黄老之学治国的时候儒家纵横家兵家墨家法家也都能当官

唯独这儒家独尊之后,别的学说就死翘翘了

任何学说都有高超有低谷,这儒家是明智的抓住唯一的高潮机会就把别的学说给灭了啊,够无耻,我喜欢,这样以后你除了儒家也没别的学说可以用了···


早知如此,当初何苦打压其他学说这么狠啊,难道自己知道自己啥都不是,所以才打压的?

user avatar

一张图解释科学方法:


----

补充:

科学和迷信的区别在于:科学是有证据证明它对,所以相信;迷信是没有证据证明它错,所以相信。

没有证据证明它错也就是通常说的“不可证伪”。

user avatar

*当你摔倒了.....

----认为是自己得罪了小鬼,烧香拜佛求平安。

人少就叫迷信,

人多就叫忠胶,



*当你摔跤了.....

----马上停下,检查刚才走过的路。(研究)发现一个凸起的石块,重新尝试走一遍。检查是不是石块造成摔倒,(实验)


发现石块的存在对于摔倒有显著影响。(结论)


你通过移除石块后,发现走路不再摔倒了。(理论运用到实际)


如果原因不是石头,研究下一个可能的因素,只要在我们能力范围

内,即使挖穿地球,即使找遍宇宙,穿透无数维度,穷尽人类文明的终极。

我们都会查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次摔倒。





【以上,这叫科学】

请问你要做哪种人?



在无知者眼里,科学和巫术一样,都是怪力乱神

事实上,科学的建立和发展就如同摔倒后移石头那样的朴素踏实

如果有一天,发现造成摔倒的原因不在于石头,而是石头压着的重力发生器。

那么人们也是坦然抹掉之前关于石头造成摔跤的理论。重新建立一个新的理论。



科学的诞生,是人类第一次学会了朴素地了解这个世界.



====================================

不知道为啥那么多人关注,

嗯,粘出自己的文章希望大家关注下吧

user avatar

科学已经变成一种新的宗教,对科学权威的质疑,被认为是对文明造成了危害。

这句话已经被反科学、反智主义者奉为圣经了。

可是说这句话的安德鲁·罗斯只是个社会活动人士,《社会文本》是一个左派文化研究的杂志,

索卡尔(类似于崔化钠一样的钓鱼)事件表明,这帮人跟科学一点关系都没有。

user avatar

如果你能证明科学是迷信,我就相信科学是迷信

这就是科学

user avatar

一个简单的判断方法:如果一个领域的人敢拿出证据质疑前辈的观点(注意:不是“我不懂,但我就是质疑”),那么这个领域至少还算不上是迷信。


如果有人坚信一个观点永远是对的,无论这个观点是出自现代的科学教科书还是几千年前古人写的故事书,都是迷信


原网址:【原创漫画】红色水晶球 | Geek笑点低小组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user avatar

不是。

迷信,不论你怎么定义“迷”,其核心依然是“信”。

科学不同,科学信的是“不信”。

如果这种对“不信”的“信”,也称得上是一种“信”,

那你也可以认为科学有可能是迷信,

但我会认为这是抬杠。


我们通常所说的“迷信科学”,

大概是说,不太懂科学的人,过于笃信一些当下的科学结论。

但哪怕如此,这种“过于笃信”的对立面,

也是得出该科学结论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或者新科学探索的阶段性可能性。

而不是,

完全架空科学体系的,

有或没有逻辑的臆想替代性故事。


通常,如果一个人笃信这些“替代性故事”,

却对很多当下的科学结论嗤之以鼻,

我们才会称其为“迷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科学是最大的迷信(对象)吗?”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具有挑衅性的问题,它触及了我们对科学的本质、局限性以及它在我们社会中的地位的根本认知。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迷信”和“科学”这两个词的含义,并分析它们之间的潜在联系和区别。 迷信 (Superst.............
  • 回答
    《星际迷航》:超越时空的文化符号《星际迷航》(Star Trek)这个名字,早已不仅仅是一个科幻电视系列,它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流行文化之中,成为无数人心中对于未来、探索和人类进步的象征。究竟是什么让这部诞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作品,至今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最受欢迎的科幻系列之一呢?这背后,是多重.............
  • 回答
    科学是不是最大的骗局?这绝对是个引人深思的问题,而且答案绝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如果简单粗暴地一概否定,那显然是不负责任的。但如果对此深信不疑,全然不加审视,那同样会让我们错失很多关键的东西。咱们得承认,科学这玩意儿,说起来高大上,但有时候也确实挺让人摸不着头脑,甚至会觉得它有点“不靠谱”。你想想看.............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宗教、科学发展和文化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首先,我们需要澄清一个普遍的误解:将宗教与科学完全对立,或者将无神论视为科学发展的必然前提,这都是过于简单化的看法。宗教,在其最根本的意义上,是对人类存在意义、宇宙起源以及道德规范的追寻。这些探索,虽然可能与科学方法论有所区别,.............
  • 回答
    想科学地练钢琴,不是靠蛮劲硬啃,而是得讲究策略和方法。说白了,就是用聪明的方式,把时间花在刀刃上,效率最大化。别指望一蹴而就,这事儿得循序渐进,像盖房子一样,地基打得牢,上面才能建高楼。一、认识你的“敌人”与“盟友”:乐谱与技巧练钢琴,你面对的是乐谱,你要征服的是音符、节奏、力度、表情。同时,你还要.............
  • 回答
    生完宝宝,身体经历了一场巨大的“工程”,需要细致的呵护和科学的调养,才能尽快恢复到健康的状态。很多宝妈可能会觉得手忙脚乱,或者听信一些不靠谱的“经验之谈”。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产后恢复到底怎么做才是最科学、最靠谱的。一、 认识产后恢复的几个重要阶段产后恢复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几个关键的阶段,了解这些.............
  • 回答
    “国产半导体最大威胁是为美国服务的华人科学家”——这个论断在芯片行业里,与其说是“内斗”,不如说是一种复杂且敏感的讨论,背后折射出的现实问题,是科技发展、国家利益、人才流动以及国际竞争交织在一起的症结。要理解这个说法,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崛起之路,以及国际大背景下的科技博弈。历史的脉络.............
  • 回答
    “科学是/不是世界的最优解”这个辩题,与其说是在探讨科学本身是否完美无缺,不如说是在审视我们依赖科学解决现实问题的程度和局限性。这是一个充满思辨和张力的议题,因为它触及了人类认知、社会发展以及我们对“最优”的定义。如果持“科学是世界的最优解”的观点,其核心在于强调科学方法论的强大力量。科学,作为一个.............
  • 回答
    五月十一号,金州勇士与休斯顿火箭的系列赛进入了一个关键的节点。这一天,如果斯蒂芬·库里以他标志性的超神表现引领勇士队击败火箭,顺利晋级,那么对于凯文·杜兰特和史蒂夫·科尔教练来说,这注定是一场五味杂陈的胜利,其中夹杂着一丝尴尬,即便晋级本身才是他们最大的目标。我们得承认,晋级是所有球队、所有教练、所.............
  • 回答
    关于“外行领导内行是中国科技发展最大的困难”,这确实是一个长期以来备受关注且颇具争议的议题。要深入探讨它,我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分析其背后的逻辑、表现形式以及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外行领导内行”。简单来说,就是决策者、管理者在某个专业领域缺乏深入的理解和经验,但却掌握着资源调配.............
  • 回答
    关于“科学的尽头是神学”的说法,以及对“自然的最终解释”的探索,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也是人类思想史上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与其说科学的尽头是神学,不如说两者在人类理解世界和自身存在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并在某些时刻可能发生交集或对话。让我们试着一层层剥开这个问题:一、科学的边界与追求科学.............
  • 回答
    .......
  • 回答
    在现代人的视角审视先秦诸子百家,要说哪家“最优秀最科学”,这本身就是一个带着现代价值观去套用历史的难题。每个学派都在各自的时代背景下,试图解决当时社会最紧迫的问题,其“优秀”与“科学”的标准也与我们今天大相径庭。但如果非要从“科学性”和“实践性”的角度来衡量,并且要找出最接近现代科学精神的,墨家确实.............
  • 回答
    确实,学术公开和实验复现是基础科研的基石,它们确保了知识的自由流动和科学的螺旋式进步。然而,一旦进入将基础研究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应用”和“工程”阶段,保密性就成为一个绕不开的议题,尤其是在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中。我倒觉得,与其说是“保密的工艺经验”是中国和国外科技领域差距最大的地方,不如说是“成熟的.............
  • 回答
    中国科研,这个曾经令人振奋的词汇,如今在光环之下,也潜藏着不少令人担忧的阴影。如果要问当下中国科研面临的最大困境,我认为并非单一的“技术瓶颈”或“资金不足”,而是“系统性失焦”与“根深蒂固的‘成功学’思维”这两者交织而成,并由一系列深层因素所驱动。“系统性失焦”:在海量产出与真正突破之间迷失方向表面.............
  • 回答
    谈论《指环王》的“不科学”之处,首先得明确一点:这是一个由J.R.R.托尔金这位语言学家和文学巨匠创造的奇幻世界,它的根基是神话、传说、语言学和个人对历史的理解,而非物理定律和科学现实。因此,与其说是“不科学”,不如说是“不符合我们现实世界运作逻辑”的地方。如果非要挑剔一些,有几个点确实能让一个习惯.............
  • 回答
    关于“复旦大学研究表明茶是打通人体经络最有效的食品”这一说法,我们需要审慎地看待,并结合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传统中医的理论来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打通人体经络”这个概念。在传统中医理论中,经络是运行气血、沟通脏腑、联系表里的通路。经络的通畅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中医通过针灸、推拿、中药等方法来.............
  • 回答
    骨科带量采购,一场价格“过山车”,对行业影响深远。高达94%的最大降幅,无疑是给骨科耗材市场来了一记重拳,也让不少人开始思考:下一个“被砍价”的会是谁?又将如何影响医学生的未来?骨科带量采购:一场惊心动魄的“价格革命”骨科,长期以来被视为“暴利”科室,耗材价格虚高是公开的秘密。植入物、器械等价格动辄.............
  • 回答
    要说西方最早称得上“科学”的著作,为什么是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而非古希腊时期也同样重要的算术著作,比如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算术研究,这背后牵扯到我们对“科学”的定义以及西方科学思想发展早期的一些关键特质。简单来说,答案在于《几何原本》所展现出的那种严谨、系统、逻辑演绎的“证明精神”,以及它构建的理想化.............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相当有意思,而且触及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困惑。咱们现代人啊,日子过得可舒坦了,想想看,能上天入地,手机里什么信息都有,生病了有各种高科技疗法,这不都是科学的功劳吗?可为什么就有人时不时冒出来说“科学的尽头是神学”之类的论调呢?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首先,咱们得承认,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