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6 月 15 日,深圳通报一南非入境航班 25 人核酸检测阳性,具体情况如何?

回答
关于深圳在 6 月 15 日通报的一例从南非入境航班上发现 25 名核酸检测阳性人员的情况,以下是根据公开信息整理的详细情况:

事件梗概:

2023 年 6 月 15 日,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了在一名从南非入境的航班上检测出 25 名核酸阳性人员的情况。这成为当时深圳疫情防控的焦点之一。

具体细节与时间线(根据公开报道推测和整理):

1. 航班信息推测:
虽然通报中未明确指出具体的航班号和航空公司,但通常这类通报涉及的是从境外直飞或经停深圳的航班。考虑到南非是疫情风险较高的地区,以及当时全球的旅行政策,这很可能是一个国际航班,目的港是深圳(如宝安国际机场)。
航班的起飞地是南非,但具体城市未明确。南非主要的国际航空枢纽包括约翰内斯堡(O.R. Tambo International Airport)和开普敦(Cape Town International Airport)。

2. 入境与检测流程:
所有从南非入境的人员都会按照当时的国家和地方疫情防控政策进行。这通常包括:
登机前检测: 在出发国进行核酸检测,并出示阴性证明。
入境检疫: 抵达深圳后,在机场进行海关检疫和核酸检测。
集中隔离: 根据当时的政策,入境人员通常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在隔离期间,会进行多次核酸检测。
这次通报的 25 名阳性人员,是在入境后的集中隔离期间,或者在集中隔离期满后进行常规检测时被发现的。

3. 25 名阳性人员的来源与状态:
国籍与构成: 这 25 人很可能并非全部是中国籍,可能包含外籍人士,其中不少人是前往中国(包括深圳)工作、学习、探亲等目的。南非是中国在非洲的重要贸易伙伴和投资目的地,因此有相当数量的中国公民在南非工作生活,也有不少南非公民来华。
核酸检测结果: 他们被检测出核酸阳性,意味着他们体内携带新冠病毒。这可能是初次感染,也可能是复阳,具体情况需要进一步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基因测序来确定。
症状情况: 阳性人员中,可能有人出现轻微症状(如发热、咳嗽、乏力等),也可能大部分为无症状感染者。根据当时对新冠病毒的认识,无症状感染者是重要的传播源。
毒株情况(推测): 当时全球存在多种新冠病毒变异株。这 25 人感染的是哪种毒株,是否为当时流行的变异株(如Omicron的某些亚型),对于判断其传播力、致病性和免疫逃逸能力非常重要。后续的基因测序工作会揭示这一点。

4. 深圳市的应对措施:
病例管理: 所有检测出阳性的人员,会被立即转运至定点医院进行隔离治疗。
流行病学调查: 疾控部门会迅速展开流行病学调查,追踪这些阳性人员在航班上的接触者,以及他们在抵达后可能接触过的范围。
密接人员追踪与管理: 与阳性人员在同一航班上密切接触的人员(通常指在座位邻近区域的乘客和机组人员)会被视为密切接触者,并按照当时的政策进行集中隔离或居家隔离观察,并进行健康监测。
区域管控: 如果阳性人员在入境后有过社区活动,可能会对相关区域采取临时管控措施,如划定风险区域、进行区域核酸筛查等。
信息发布: 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作为官方信息发布平台,会及时通报疫情情况,包括新增病例数量、来源、管理情况等。

5. 可能引发的关注点:
输入性疫情风险: 从境外尤其是高风险地区输入的病例,是深圳防控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这次事件再次凸显了境外输入疫情的风险。
核酸检测的敏感性: 在隔离期间多次进行核酸检测,是为了尽早发现感染者,切断传播链。25人的数量在一次入境航班中相对较多,引起了公众对病毒传播风险的关注。
变异株的监测: 对于境外输入病例,特别是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病例,对病毒进行基因测序以监测变异株的流行情况,是重要的公共卫生措施。

总结:

6 月 15 日深圳通报的这起南非入境航班 25 名核酸阳性事件,是当时深圳疫情防控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它反映了深圳在严格执行入境人员健康管理措施的同时,也面临着输入性疫情的挑战。通过及时的流行病学调查、病例管理和健康监测,深圳力图将病毒传播的风险降到最低。具体到这 25 人,他们可能来自不同的国籍,感染的病毒毒株、症状和传播轨迹等都需要通过后续的专业工作来进一步明确。

请注意,以上信息是根据公开报道和当时的普遍性疫情防控措施进行的推测和整理。具体的航班号、乘客国籍构成、病毒具体毒株等信息,通常是出于隐私和信息安全考虑不会被完全公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要责怪、不要责怪。

1、确诊的都是中国人,都是同胞。

疫情已经一年半了,在海外除非有工作需要的,该回来的早都回来了;留在非洲这么长时间的人,其实是挺不容易的。

疫情发生前,据统计有超过1000万人被公派到世界各地有组织的工作(指的是中国国籍的)。有的是项目的、有的是公司的、有的是民工、有的是船运。现在,虽然没有具体数字,可以想象,在外工作的人,必然是严重缩水了。

除非非常之必要,也基本不会有人去国外工作了。

长此以往,必然伤及我国的对外合作;伤及我国从国外获得资源。

我以前就说过,其实我们吃的每一口肉、穿的每一件衣服、开的每一公里的车,都与上面提到的1000多万人在外的辛勤奔波劳作相关。

能在国外坚持到现在的人,我们不应该去责备他。

2、是不是个别人登机前的核酸检测作了弊,或者是非洲技术水平不够?或者检测完了后在登机之前的一两天内被南非国内转机的等原因被感染了?都有可能。

3、连累到了同机人?

也许吧。事情就是这么一个事情。我一个外地人在广州出差,吃得好好的、睡得好好的,出差回来,也要做核酸检测才能离开、回到原地了还要隔离14天。我能怨谁?情况就是这么一个情况。

4、入境隔离和多次检测仍然十分必要。

由于境外疫情依然严重,防不胜防,一个人感染,可能造成我们成千上万人威胁。入境隔离和检测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5、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改变这种状态?

不隔离不行,隔离必然影响中外交流。

现在一个外国人来不了中国,而我们的人也不愿出去,出去风险太高,而且入境又要隔离,不方便。

所以,昨天个人说:很有必要做一个封闭实验

把一大群(例如几十万)打了疫苗的人放在一起做实验,引入一两个确诊病例,然后所有人不做任何防控措施,任其自由发展(但是要治疗)。看看最终病毒传播是不是自然消失了。

如果病毒最终消失了,说明疫苗真的可以产生群体免疫的效果。那我们就抓紧打疫苗,最终实现群体免疫。然后就放开边境。

否则,以目前这形势,即使全员打了疫苗能不能阻止病毒传播也不好讲。因为最近已经有好几条邮轮,每个人上船前都打了疫苗并且做了核酸检测,但仍然有多人确诊感染。(全员接种疫苗居然还有2人确诊感染?!北美首艘复航邮轮“中招”_乘客)但如果感染范围不扩大,并最终消失的话,有几个人感染就无所谓了。


今天,加拿大的主要大省安大略省,宣布ICU清零,要解封(COVID-free!14月来首次0位ICU新冠患者!提前进入第二阶段!Delta变种是个大变数!)。

看来疫苗对减少重症的效果还是明显的
现在欧美国家的重症减少了,而轻症本来就是不管的。结合欧美国家现在纷纷急于解禁来看,那么下一步很可能通过轻症不检测的方法,把数字弄得很好看。

那么我们要不要跟进呢?
恐怕还不行。因为不检测的结果必然是病毒不断地悄悄地变异。
最终情况会如何发展?我们不妨先静观其变,看看将来一段时间病毒在欧美国家传播情况如何。

但如果其他国家都开放来往起来,而我们一直边境严格管控,也是一个问题,让我们与外部的交流处于不利地位。怎么想出一个合理的方案,很重要。

总之,我们的标准订得很高,必须清零;而欧美标准订得很低,只追求重症清零。

举世皆浊我独清,如何在这种状态下生存,是一个难题啊。


病毒太顽孽!

user avatar

为什么不能在内蒙或新疆找一个有机场的半荒废小城作为入境中转缓冲区呢?当然不能把新增阳性算在当地政府考核里。。。最好环河傍山,以半自助形式提供基本生活物资,进驻受过防疫培训的生活保障人员,接受所有入境人员,按疫区标准隔离,管理。少部分人的隔离怎么也比人口密集城市大范围陪着折腾强啊。落地检测加隔离期满双重阴性才可放出城。回国人员至少隔离40天,期间所有费用自理,还能带动当地形成新的产业链。

user avatar

————2021年7月20日第一次更新————

果然,小道消息没有骗人。

6月9日CA868航班上的毒株不止delta一种,

而是三种。

也就是说带毒上机的至少有三位。

所以深圳卫健委之前的新闻发布会是什么鬼[1]

遮遮掩掩的有意思吗?


而且啊,除了delta之外的这俩毒株,都尼玛是啥神奇存在???

请看这个:

这个被自动分类为C.1的毒株,5月11日才首次发现,现在南非有7例,英国有两例,瑞士有一例,现在还没命名。

然后CA868航班上居然冒出来一例?

而且还凭空多出来一长串deletion……


还有这个:

依稀看得出来B.1.351的底子,但从L241到V320的那么大一堆突变又是啥情况??

————以下是原回答————

老夫来点深度的呗。

先走个太长不看版总结:

6月9日的CA868应该既发生了带毒登机(检测造假),又发生了机上传播,再加上变异毒株凶猛,几方面共同作用,最终造成了30多人中招的惨况。


一、带毒登机(检测造假)

指的就是这位:

厚码勿怪……

以上是语音转的文字,由于方言问题,转得可能不太准,基本意思看得明白就行。

上图的“老头子”,应该就是下面这位:

6月9日从约堡起飞 ,6月10日抵达深圳并采检,6月11日检出阳性,6月12日深圳卫健委发布通告,时间刚好对得上。

至于说在交叉双检测的背景下还有没有造假空间,老夫采访了当地知情人士,知情人士表示完全有。但具体信息就不方便放了,不能暴露线人对吧。


最后,顺手纠正一个常见误区。

所谓造假,指的不光是某人检出阳性了,担心没法登机,硬把阳性给凸成阴性的情况……

其实更多时候,造假指的是某人压根没做检测,直接凭空变出两份检测报告的情况。

所以入境时没能第一时间检出阳性,只能排除阳性改阴性的嫌疑,并不能完全排除无中生有的嫌疑。


二、机上传播

说到这CA868航班,老夫可太熟了。

当初还飞北京的时候就开始坐:

当年的星盟狗快速冲金/保级最佳线路……

甚至曾经跟机组撞过酒店(Southern Sun OR Tambo好顶赞)……

总之,回到主题——CA868,或者说国内飞南非的其他航班,比如CX、SA之类的,有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飞行时间实在太长了……

长到哪怕全副武装,也实在忍不住要不止一次地吃饭喝水上厕所。

因此CA868发生机上传播的风险,可能会比那些能够憋在防护服里全程不吃不喝的航班更大一些。


而另一方面呢,B.1.617.2早已证明了自己制造大规模机上传播的本事。

比如,之前在其他答案里提到过,当初前往越南考察的中国专家组的其中两位,于4月29日搭乘VN160航班,从岘港飞往河内。

之后有13位同机乘客先后确诊。

数字毕竟不如图片来得直观,咱整点直观感受吧:

越南官方公布了13位阳性者当中4位的座位号,老夫已经在上图标注出来了(可能需要点开原图)。

我们已经知道:

  • 波音789机型的座位宽度约44厘米
  • 经济舱前后座位间距约79厘米
  • 过道宽度约93厘米

综上可得,从中国专家(分别坐49C和50B),到已知距离最远的续发病例(坐52G的BN2985号病例),直线距离差不多有4米,中间隔了6个座位两条过道,并且BN2985还位于两位中国专家的侧后方

或者说这样看更清楚:

这就意味着:

在2-3分钟完成一次全舱换气,配备有HEPA系统,并且全员佩戴口罩的波音789宽体客机上,病毒逆着呼吸方向,翻过了两排座椅靠背,跨越了两条过道,甚至突破了多个不同换气单元形成的空气屏障,直捣黄龙,一举感染了4米开外的同机乘客……

而且,大伙也看到了,深圳卫健委后面几天陆续公布的这些感染者的检出日期,也很吻合机上传播的窗口期。


三、中招的机场工作人员

首先对宝安机场这位海关工作人员表示慰问。

然后,不得不说,这又是似曾相识系列……

比如说,一个月之前的新加坡樟宜机场三号航站楼感染群:

前后106人中招,第一代病例包括10位安检、4位边检,并且这14位全部已经接种过两针BNT疫苗。


再比如说,前几天刚刚爆出来的悉尼机场司机,6月初接送美国货机机组时中招,6月11日确诊,已经查出来3个续发病例,其中包括一位非密切接触的社区传播病例。现如今悉尼正在排大队做检测:

这些都是前车之鉴哎。

所以还是那句老话,防不胜防更要用力防。


四、南非的第三波爆发

见这里,就不重复贴了:

一句话就是,Delta凶猛,先猥琐发育吧。

参考

  1. ^ http://www.gd.gov.cn/gdywdt/dsdt/content/post_3325549.html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