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德州圣达菲 5 月 18 日发生的高中校园枪击事件反映了哪些问题?

回答
2018年5月18日,德克萨斯州圣达菲高中发生的枪击事件,再次将美国社会的枪支暴力问题推到风口浪尖。这起悲剧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它如同裂痕,撕开了美国社会深层的问题,让人不得不深思。

首先,这起事件无情地揭示了美国社会根深蒂固的枪支文化和泛滥的枪支问题。 德州一向以其拥枪自由的文化而闻名,对枪支的获取和持有相对宽松。涉案的枪手,一个17岁的在校学生,是如何合法或非法获得霰弹枪和左轮手枪的?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疑问。在美国,枪支的“易得性”毋庸置疑是导致枪击事件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当一把枪,无论其威力如何,都能轻易地被任何人,包括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青少年,拿到手时,悲剧发生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

其次,校园安全措施的有效性再次受到质疑。 尽管许多学校都在努力加强安全防护,例如部署安保人员、安装监控设备、进行安全演习等,但这些措施在面对一个有预谋的袭击者时,是否真的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圣达菲高中的事件表明,即使有一定程度的安全部署,也无法完全杜绝危险。袭击者能够在校园内肆虐一段时间,造成如此严重的伤亡,说明现有的安全体系依然存在漏洞,或者说,在面对大规模、有组织的暴力时,这些措施显得杯水车薪。如何在保障学生学习环境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校园内暴露于危险的风险,是摆在学校和政府面前的严峻挑战。

再次,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忽视和缺乏有效的干预机制也是一个关键点。 许多校园枪击案的凶手,事后都被发现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社交孤立或遭受校园欺凌的经历。圣达菲高中的枪手据报道性格孤僻,可能在学校受到欺凌。当一个青少年感到被孤立、被排斥、或者内心充满了愤怒和绝望,却又缺乏一个健康的出口来宣泄或寻求帮助时,枪支就可能成为他手中最危险的武器。美国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投入和支持体系,是否足以应对日益增长的挑战?心理咨询师的配备、家校合作的有效性、以及对潜在危险信号的识别和早期干预,都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此外,媒体报道和公众讨论的方式也值得深思。 每一次枪击事件后,媒体的报道往往会将焦点放在枪手的身份、动机,甚至是其使用的武器型号上。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但有时也可能无意中为未来的模仿者提供了“灵感”或“平台”,形成一种“暴力循环”效应。同时,公众在社交媒体上的讨论,虽然能够表达愤怒和悲伤,但往往也伴随着激烈的政治立场对立,尤其是关于枪支管制问题的争论,往往陷入僵局,难以形成实质性的改变。这种信息传播和公众舆论的模式,是否也在客观上加剧了问题的复杂性?

最后,这次事件也再次凸显了美国社会政治分裂和政策僵局的困境。 尽管公众对枪支暴力普遍感到担忧,但围绕枪支管制的核心问题,如背景审查、攻击性武器禁令等,在美国国会和民间始终存在着巨大的争议。民主党倾向于加强枪支管制,而共和党则更侧重于拥枪权利的保护。这种政治上的分歧,使得任何实质性的改革都难以推进,每一次悲剧似乎都只能换来短暂的哀悼和无休止的辩论,最终不了了之。圣达菲高中的枪击事件,再次让人们看到,在枪支问题上,美国社会似乎陷入了一个难以打破的恶性循环。

总而言之,圣达菲高中枪击事件不仅仅是一起发生在学校的悲剧,它是一面放大镜,折射出美国社会在枪支管制、校园安全、青少年心理健康、媒体传播以及政治决策等多个层面的深层矛盾和未竟的挑战。每一次这样的事件,都提醒着我们,仅仅是震惊和悲伤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切实有效地解决这些根源性问题,才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也是对未来更负责任的态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美国就是工业党的一个教训。美国工业占据最高端,数量上也曾统治全球多年。但是,政治路线不对,技术提高不单纯导致社会进步。美国的枪祸,毒患,反智主义猖獗,身份政治横行,外交胡闹,军工复合体海外乱烧钱等等乱象败象告诉我们:三个代表要讲全,只讲代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不讲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不行的。如果不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长此以往,先进文化会逐渐被腐蚀,最后先进生产力也难以维持。

二战结束时,美国是一个三个代表的国家。现在只剩一个代表了(先进生产力),我看这个代表迟早也被中国拿下。

user avatar

我已经被邀请了N多次了。 但是仍然保持习惯。在信息不全面前不做声。

从现在了解的情况来看,值得注意的情况包括:

  1. 霰弹枪 (shot gun)

左派媒体这次很难洗的一点就是凶手没有使用类似AR15的 “攻击性武器”(实际上这个概念不存在),而是使用了霰弹枪+.38左轮的组合。 霰弹枪是美国平民拥枪数量最大的(3亿枪支里一半左右是这东西),且用途广泛,从打猎,打飞碟到自卫(霰弹枪的子弹穿透力弱,射程近,对社区危害低),左轮也是美国的历史自卫武器,柯尔特是鼻祖。

换句话说,这两种武器都是最标准的自卫性枪械。 连基本的控都很难。任何立法试图限定这种枪械的,在美国基本属于天方夜谭了。

因此媒体上竟然出现了,“幸好凶手用的是这种武器,而不是AR,否则死的更多”的论调。 我也是醉了。 (来源: Texas school shooter used shotgun, pistol in deadly assault

AR15, 喵喵喵? 我没出场也能被黑?

实际上,霰弹枪在相对封闭空间内对密集群体内的杀伤力在我看来远超AR这类的武器。

不知道有多少朋友记得 2013年 华盛顿特区 海军总部的射击案。

凶手1人(34岁的 Aaron Alexis), 使用自行锯短枪管的雷明顿870 (Remington Model 870 Express Synthetic Tactical 7-Round 12-gauge shotgun)

外加 布莱塔 M9 9毫米半自动手枪 (以上两枪均为美军当时的制式装备)

在短时间内连杀12人,伤8人。 最后被警察击毙。

大家可以注意,霰弹枪在短时间内造成的死亡比率是高于受伤比率的。 这是由于其设计特性导致的。

霰弹枪的战术历史可以追溯到一战,当时为了打堑壕战,美军大批量使用霰弹枪,因为其特点包括:

  1. 易维护性, 大部分霰弹枪没有膛线,是滑膛枪,因此枪管相较于线膛枪保养极为容易。
  2. 火力覆盖性,霰弹枪的子弹品种繁多,根据不同需要可以选择不同杀伤力,覆盖范围的子弹

大家可以看出,00号buckshot 一发是9个铅球,而4号是27个,鸟弹干脆就是77个。 那么在短时间内,7发的雷明顿理论上可以覆盖出63-539发弹药的覆盖。 .24英寸的铅弹对应6毫米口径。 而AR15的北约标准单对应的是5.56口径。 那么算术题来了。

3. 短时间,近距离覆盖性强。

在人群密集,距离近,且狭窄(如学校走廊)的环境中。 在短时间连射下,究竟是装弹30发,口径5.56毫米的AR15的杀伤力大,还是7发一共射出189个铅球的霰弹枪威力大?

答案是,霰弹枪 的威力大概比AR高出2-3倍,毕竟AR换3个满弹夹也只有90发。。。

而且霰弹枪的覆盖范围广,由于其射击特性。 枪管越短,霰弹发散性越强。 因此追求近战威力的人往往会进一步锯短枪管。 以达到一枪覆盖更多人的特性。

更致命的是,霰弹枪的子弹很多是铅制,打中后如果在体内碎裂,会造成急性血液铅中毒。 而取出的难度大概和碎剐了差不多。。。

下图是霰弹枪中弹者的X光,每一个亮点是一个铅弹碎片,请问如何取出?

因此说AR15一类的步枪,最佳作战距离大概是100-300米左右, 在25米内近战,霰弹枪的威力远大于其。

海军总部射击案中闭路电视录下的凶手持枪进入建筑图。 而这种过道环境下霰弹枪的射击与覆盖威力远超AR一类的单发步枪。

因此说,当我了解了凶手使用武器后,就不难理解本案中如此高的死伤比率。 而任何封闭建筑枪击案(如校园,办公楼枪击案)霰弹枪的威胁远高于步枪与手枪,但恰恰是霰弹枪的常见性容易被媒体轻视,反而去妖魔化AR得心应手。

所以大家记住,一旦你遇到密闭空间枪击案,霰弹枪持有者是最危险的,手枪其次,所谓AR反而是最不危险的。

2. 凶手是偷父亲的枪

作为教官,我无数次强调,不要让没有资质的人能摸枪。 尤其家里有熊孩子的。 美国每年几乎固定有50名左右的熊孩子不是摸了爹妈爷爷奶奶的枪,就是被带到熊家长朋友家去获得了枪,不是把自己崩了就是把别人崩了。 偶尔还有类似本案,偷爹妈枪去崩别人的(桑迪胡克小学好像也是)。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任何持枪家长都要对自己家熊孩子给予教导,否则这种事情就等着大人自己也进去吧。

3. 关于常见的冷嘲热讽,这里继续复制黏贴以前回复好了。

Q: 都掏枪有互射怎么办?

A: 这是比较典型的不会开车的人幻想秋明山赛道怎么开。 事实上美国全民持枪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类似案例出现。即使在大众持枪率很高的州(美国有13个州是宪法携带州,即本州居民无需任何证件就可以公开/隐蔽持枪上街)也没有。 恰恰是对枪支的熟悉才能避免他提及的这种情况。

如果接受过哪怕最基础枪支课程的人都会被教导,枪支是在确定特定目标对你自身构成生命威胁情况下最后的防守手段。 虽然美国不同州在公共场合 duty of retreat (强制撤退)和stand your ground (就地自卫)的自卫规定非常不同。 但是核心一点是不变的,作为自卫者,你不能主动提高威胁等级,绝大部分情况下(我和Long Yu讨论过FL的Stand your ground判定原则,但是并不是全美通用,所以这里用绝大部分进行覆盖)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主动寻找掩护并等待救援。 只有特定人员明确且直接对你产生致命威胁后,你才有使用致命武力的权力。

Q. 不能随时随地带枪? 贼有攻击优势啊, 难道家里有枪大汉就就不敢来了吗,只会变成大汉们拿着枪进到你家。而且有枪的入室抢劫,你真的会跟对方火拼一场吗?

A: 我们执法者常说的一句话是 "criminals are cowards" (犯罪的是懦夫)因为罪犯即使持有武器,也鲜有去和被害者对射的,这是基于他们求财而不是拼命的欲望导致的。这也是为什么靶场很少被抢劫。此外除了黑社会性质的武装团伙(能保证弟兄挂了以后分红利给弟兄家属的)外,基本上都是乌合之众(尤其是天使集合体),属于互相极度不信任状态,因此只要遇到反抗,基本一打就崩(类似亚特兰大陈女士案,3个持枪歹徒一枪没放直接吓跑还被打死一个)。

如何看待美国一华人女子枪战 3 名入室劫匪,击毙 1 人?

要知道,在此之后短短几个月内有数起华人持枪反击案例,成功逼退乃至俘虏抢劫/偷窃的罪犯。 不过很少被报道而已。

对枪不熟悉的中国人往往有将敌人危险化的不良想象,好像对方各个都是久经战阵的胡子乃至兰博一样。 那是忒高看了美国的犯罪团伙了。 其实想想看,一个好射手都是子弹喂的,然后靠不断练习维持的,那么需要合适的枪和大量的子弹(我们比较良好的射手基本需要每年1000发左右保持水平,3000-5000发进行提升,手枪枪一把600-800,9毫米子弹一发.25美元,贵的狙击弹一发3-5美元)。。能供的起这种人的犯罪团伙会来抢人家? 丢一个成本就打水漂了。。。事实上,反而是持枪自卫的中产能达到这种水平,我们枪友会很多老射手年均子弹数远超本地警察的,射击技术也是。。。

另外一点能说明犯罪分子是懦夫的就是他们的目标。 可以说,现在美国的枪支问题在哪里? 一方面对合法公民的枪支严加干涉,各种禁和ban, 并划定gun free zone. 一方面对犯罪分子手里的枪支基本上放任自流。 由于美国执法系统财政基于地方自治概念。 因此无法做到最需要警力的地方有足够的资金配置足够警力。(富区条子不去穷区,因为没人报销)。

请记住,我们联邦政府大楼是gun free zone, 因为我办公室旁边就有常驻一个SWAT team, 装备 各种武器。 如果一个教堂,电影院,学校没有同级配置,自称gun free zone 就是告诉罪犯,我们没有自保能力,随便来杀吧。

而犯罪分子, 不会遵守任何一个你们规定的禁枪法律。

Q: 如果把gun free zone 去掉,允许老师持枪发疯了怎么办:

A: 解决校园枪击最简单的对应方式就是把 gun free zone的牌子和限制去掉。 美国联邦枪支管理条例规定,18岁以下不得购买长枪,21岁以下不得购买手枪。 因此担心高中及以下学生持枪的完全没必要。

而大学里包括俄亥俄,德克萨斯等州都已经在州法层面解禁了校园枪支管制。 一个是下放到大学校区自行决定。 一个是法理上允许隐蔽持枪证的通行性携带。

还是那句话,政府大楼有GSA特警,法庭有法警,机场有机场警察。 大型医院有驻院警察,小型医院可以自行配枪(私人诊所)。银行有持枪保安, 学校有什么? 一块叫 gun free zone 牌子?

不要说拿枪去学校都是拼命的。 警察局人口更密集,他为啥不去啊? 捏软柿子是懦夫最常见的行为。

至于如何培训老师和校园保安合法持枪,那就是技术细节可以探讨了

至于老师持枪, 一个持枪老师发疯是可能的,两个乃至一群持枪老师同时发疯几乎是不可能的,拥有反制可能和完全没有反制可能是0和1的区别。 警察也有发疯的时候,所以警察就不带枪了?

Q: 美国为啥禁火炮啥的,平民也应该可以有么。

A: 顺便说一下,美国实际上没有禁平民持有自动武器,坦克,飞机大炮等,但是属于管制行列,私人有足够钱仍然可以申请。 youtube上有很多视频,愿意去看就好。

其中:

  1. 美国的自动武器禁令仅仅限制了1987年以后的枪支,实际上并没有全面禁止自动武器。只要你合法可以拥有枪支,就可以购买1987年前的全自动,不需要额外资质申请。 在这之后的需要申请L3证,以获得资质。 而且这个自动武器禁令的合法性还没有获得最高法院的释法 case 挑战。 而在2008年最高法院以5-4通过了海勒判决(District of Columbia v. Heller, 554 U.S. 570 (2008))对第二修正案作了深入的阐释。 其中政府律师辩论就提及了公民的自动武器乃至原子弹禁令。 最高法院的回复是,我们遇到案例后再说,差点把律师噎死。 人们手里自动武器少,不是因为不想有,不让有,而是, 贵。。。一把半自动AR 600-800, 全自动 14000.。。。而且L3的资质得上课,考试,有一堆要求。很多人也怕麻烦。 虽然半自动可以改装全自动,但是改装全自动的尝试本身是非法行为。 守法良民也不会去碰这个霉头。
  2. 爆炸物的禁令并不属于武器禁令,而是危险品管制。 核心的原因是,搞不好你就boom了。你死了没人在乎,波及邻居算谁的? 即使如此,对有知识的人来说,这玩意真不是啥高科技。。。。俄克拉荷马州联邦政府爆炸案的涉案人员就是我陆军同行。。。对我们来说平个楼还需要“买爆炸物”? 去趟 home depot 或者 lowes 就能搞定。。。实在不行 sears也行, 具体的就不透露了。。。
  3. 另外,美国私人有火炮/迫击炮/机枪/坦克 都不是问题,有专门的网站买各种炮弹。 连152/155这种大杀器都有。 有兴趣的话,可以去 youtube上看各种视频。 问题是,你有钱买这些,办理保险和办证不,美国63%家庭连500美元现金都拿不出来的,(信用卡账单),所以说,还是财力限制了购买。 Forbes Welcome
  4. 自卫这东西吧,家庭只能有限自卫,人手不够,重要的是社区自卫,韩国人在LA骚乱中的行为基本被认为是最标准的“美式自卫”,区别是韩国人组织靠电台。 美国人一般靠常去的教堂。 这次德州教堂射击案后,估计教堂持枪很快不会受到阻力。
  5. 口径1.5英寸以下(38.1mm)的榴弹发射器在联邦层面和大部分州都不属于管制商品啊? 美国联邦枪法规定,口径1.5英寸以上的榴弹发射器算毁灭性武器,收到ATF 管制(购买时必须通过FFL 向ATF注册,其中美国8个州不允许类似毁灭性武器在本州持有),而1.5英寸以下的算“信号发射器”不受管制。 1.5英寸是38.1毫米,所以37毫米榴弹发射器不受管制,40毫米的就受。

请忽略我的秃头。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美国涉枪死亡数据的现状(看了就知道为啥mass shooting根本不是控枪的优先级了)

2010年数据: 刘翔熙:如何评价 2018 年 2 月 14 日佛罗里达一高中发生枪击事件?

2014年数据: O编辑总结:2014年美国涉枪死亡数据

美国相关枪支文化政策,配套法规: (请按顺序阅读)

为什么美国枪击案发生时,众人皆四散而逃,却很少有人提枪行侠仗义?

刘翔熙:O编辑总结:禁枪为什么在美国不现实 (二)

刘翔熙:O编辑总结:如何应对美国警察

刘翔熙:O编辑总结:美国警察是如何做到能选择“是击伤还是击毙”?

FBI破获访美学者章莹颖失踪一案存在过失吗?

O编辑总结:禁枪为什么在美国不现实(三)

刘翔熙:O编辑总结:禁枪为什么在美国不现实(四)

刘翔熙:O编辑总结:为什么禁枪在美国不现实(一)

看完后可能会对美国整体持枪文化和配套法律思路有一定了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18年5月18日,德克萨斯州圣达菲高中发生的枪击事件,再次将美国社会的枪支暴力问题推到风口浪尖。这起悲剧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它如同裂痕,撕开了美国社会深层的问题,让人不得不深思。首先,这起事件无情地揭示了美国社会根深蒂固的枪支文化和泛滥的枪支问题。 德州一向以其拥枪自由的文化而闻名,对枪支的.............
  • 回答
    美国德州找 CS (Computer Science) 工作是否好找,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答案是:整体来说,德州对 CS 人才的需求旺盛,就业机会相对较多,但具体好不好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技术栈、经验水平、所在城市以及你的求职策略。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 1. 德州 CS 就业市场的总体.............
  • 回答
    德克萨斯州的高铁项目,确切地说,是休斯敦到达拉斯(HSR Texas)的高铁项目,最近确实获得了一些关键的进展,但说“获批”可能还需要更精确的表述,它目前仍处于规划和融资的关键阶段。然而,与加州高铁(California HighSpeed Rail)项目相比,德州高铁确实展现出了一些截然不同的前景.............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让人脑洞大开。美国德州,特别是咱们常说的德州,感觉上跟中国的某个地方特别有“默契”。如果要我说,我脑子里第一个闪过的,倒不是那种特别细致的地理位置对应,而是那种整体的“气质”,那种接地气、讲究实在、有点“硬”又有点“热情”的感觉,我总觉得和咱们中国的北方一些地区,尤其是山东或者河.............
  • 回答
    德克萨斯州,这个在美国版图上以其辽阔、能源产业发达以及相对独立的政治立场而闻名遐迩的州,近期却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严寒天气,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断水断电危机,并因此宣布进入重大灾难状态。更令人担忧的是,这恰恰发生在德州仍在新冠疫情的泥沼中挣扎之际。这场叠加性的危机,不仅仅是对德州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严峻考验.............
  • 回答
    关于美国德州农工大学(Texas A&M University)的成正东教授被捕,并在关押五个月后确诊新冠,最终被校方解职切割的事件,这背后牵扯出了一系列令人深思的问题,值得我们仔细梳理和探讨。首先,这起事件的核心是一次突如其来的、且充满了未知因素的逮捕。成正东教授,作为一名学者,其学术背景和在德州.............
  • 回答
    6月14日在美国德州发生的沃尔玛人质劫持事件,确实是一个令人揪心且警醒的事件。 这起事件不仅仅是一次孤立的犯罪行为,它背后折射出的社会问题、安保漏洞以及人性的复杂性,都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让我们梳理一下事件本身:事件经过概要(根据现有信息推断):6月14日当天,美国德州某地的沃尔玛超市,一名或.............
  • 回答
    2017年11月5日,美国得克萨斯州萨瑟兰泉(Sutherland Springs)第一浸信会教堂发生了一起震惊全美的枪击案,至少造成26人死亡,其中包括多名儿童。这起事件是美国现代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教堂枪击案之一,再次将美国社会关于枪支管制、宗教场所安全以及心理健康问题的讨论推向了风口浪尖。事件经.............
  • 回答
    德州 Garland 的枪击案,发生在 2015 年 5 月 4 日,可以说是当时美国社会,乃至国际社会都非常关注的一起事件。它不仅仅是一起孤立的暴力事件,更触及到了宗教、自由言论、安全防范以及极端主义等一系列敏感和复杂的问题。想理解这起事件,我们需要把时间线拉长一些,看看它发生的背景和前因后果。事.............
  • 回答
    2017年11月5日(美国时间),美国德克萨斯州萨瑟兰斯普林斯第一浸信会教堂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枪击案,造成26人死亡(包括袭击者本人),另有20人受伤。这起事件震惊了美国乃至世界,再次将美国国内枪支暴力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事件的发生经过:当天上午,阳光明媚,教堂里挤满了正在进行礼拜的教友。袭击者凯.............
  • 回答
    德克萨斯州今年会不会“变蓝”,这个问题对于任何关注美国政治的人来说,都无疑是一场极具吸引力的博弈。毕竟,这个以牛仔文化、广袤土地和保守派根基闻名于世的德州,一旦在总统大选中转向民主党,那将是一次足以撼动美国政治版图的大地震。德州变蓝的概率:一个复杂而动态的棋局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给出一个具.............
  • 回答
    好的,咱们聊聊在德州买房投资这事儿。德州这地方,大家知道的,经济那是相当给力,人口增长也很快,而且税收这块儿,特别是个人所得税,那是零!这几点加一块儿,德州在美国买房投资的吸引力那可不是一般般。那么,具体到城市嘛,得看你想怎么投了。是追求稳定的租金收入?还是想着房子能蹭蹭地涨价,未来高价套现?不同的.............
  • 回答
    在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简称UT Austin)读书,那绝对是一种既充实又充满活力的体验。它不仅仅是一所大学,更像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每个人在这里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同时又被一种浓厚的德州气息和学术氛围所包裹。首先,说到UT Au.............
  • 回答
    在二战期间,苏联、美国和德国的军队在军纪方面的表现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受其政治体制、战争目标和道德伦理的影响。以下从历史背景、具体表现和评价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1. 德国军队:军纪恶劣,战争罪行严重 政治与意识形态背景 纳粹德国的军队(德意志国军)是纳粹政权的工具,其根本目的是实现种族清洗和“生.............
  • 回答
    德特里克堡疑云:一场未能完全消散的阴影德特里克堡,这个坐落在马里兰州弗雷德里克市的美国陆军生物防御研究中心,一直以来都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在2019年末,随着新冠病毒疫情的全球蔓延,关于疫情起源的猜测也甚嚣尘上,其中,德特里克堡的名字屡屡被提及。尽管官方层面已经给出了解释和澄清,但围绕这个基地的疑.............
  • 回答
    二战时如果没有美国参战,德国能否最终取胜,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假设。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离掉一些过于简化的二元对立思维,比如“美国一消失,德国就赢了”这样的说法,而是要从更宏观和细致的角度去分析各个关键因素。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美国在二战中的介入,特别是其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庞.............
  • 回答
    关于德特里克堡(Fort Detrick)的事件,外国人对其看法确实是多元且复杂的,不能简单地用“相信”或“不相信”来概括。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信息来源的人,对德特里克堡的看法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普遍存在的困惑与质疑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德特里克堡本身在美国国内就是一个长期存在着神秘感和争议的军.............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如果德特里克堡基地被证实是新冠病毒的源头,美国政府可能需要承担的责任。这其中涉及的层面非常广泛,从法律、道义到国际政治,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引发巨大的风暴。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前提:这一切都是基于“如果”。目前并没有确凿的、被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证据表明新冠病毒起源于德特里克堡.............
  • 回答
    中国民众公开信呼吁调查德特里克堡实验室,外交部对此做出回应,这一事件及外交部的回应,释放了多重信号,既关乎国内舆论的引导和管理,也涉及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立场和策略,更可能映射出中国对某些国际议题的态度和疑虑。首先,从国内舆论层面来看,外交部的回应首先是对国内民众呼声的一种承认和回应。当有相当一部分.............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