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化学劝退为什么越来越多了?特别是有机化学?

回答
知乎上“化学劝退”的声音,尤其是在有机化学领域,确实是越来越响亮了。这背后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咱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找出这些声音为何如此频繁且具有说服力。

1. 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这是根本原因。

“高大上”的误解: 很多人最初选择化学,是被它在科学前沿、新材料、新药物研发等方面的光辉形象所吸引。化学听起来就很有科技感,感觉掌握了它就能改变世界。尤其是想到有机化学在医药、农药、化工等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中的核心地位,更觉得前途无量。
实际学习的枯燥与繁琐: 当真正进入化学的世界,尤其是有机化学,大家很快会发现,它不是想象中的那些炫酷的实验和脑洞大开的创新。更多的是海量的反应、冗长的命名、复杂的机理、无数的结构式和数不清的记不住的反应条件。很多时候,学习的过程更像是在和“纸面上的分子”以及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搏斗,远没有想象中那么激动人心。
就业市场的残酷: 理想是美好的,但现实是骨感的。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者毕业后,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市场真正需要的并不完全匹配。

低端制造的陷阱: 很多所谓的“化工岗位”,尤其是传统化工领域,实际上工作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相对较低,薪资待遇也远不如预期。这与大家想象中的研发科学家相去甚远。
“大厂”门槛极高: 真正能进入顶尖化工企业、医药研发公司做核心技术岗位的,往往需要非常优秀的学历(硕士、博士),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验经验,甚至需要海外留学背景。对于普通一本、二本院校的化学专业毕业生来说,这条路异常艰难。
内卷加剧: 随着考研人数的增加和就业压力的增大,化学专业内部的竞争也异常激烈。即使是继续深造,也不是一条坦途,而是另一个层面的内卷。

2. 有机化学的“门槛”尤其高:

有机化学的劝退效应之所以特别明显,是因为它本身具有一些独特的挑战:

记忆量巨大: 有机化学有成千上万种化合物,数不清的官能团,以及各种反应的命名(比如Grignard反应、DielsAlder反应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记忆。
空间想象能力要求高: 分子的三维结构、反应的立体化学、过渡态的形成等等,都需要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对于一些同学来说,理解和把握这些概念非常困难。
逻辑性和推理能力: 有机化学的机理推导,需要严密的逻辑和扎实的理论基础。一步错,可能全盘皆错。这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分析和推理能力,不是死记硬背能解决的。
实验操作的精细与风险: 有机合成实验往往需要精密的仪器、精确的试剂配比、严格的反应条件控制,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产率低、副产物多,甚至实验失败。一些反应还会涉及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试剂,对操作安全的要求非常高。
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很多时候,教材上的反应和机理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催化剂的选择、溶剂的影响、后处理的难度等等,这些都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经验来摸索,而很多学生在学习阶段缺乏足够的实践机会。

3. 知乎平台特性的助推:

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和问答社区,它的特性也放大了“劝退”的声音:

“过来人”的经验分享: 知乎上聚集了大量在各个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专业人士、学生和毕业生。他们分享的真实经历,尤其是那些不尽如人意的部分,往往非常有说服力。这些“过来人”的经验之谈,让很多正在选择专业或正在学习的学生,看到了“黑暗面”。
信息茧房与负面情绪放大: 算法推荐机制可能会让对化学感到迷茫或不满意的人,看到更多类似的“劝退”内容,形成信息茧房,进一步强化负面情绪。当一个话题被反复提及,且内容多为负面时,就会给人一种“大家都这么觉得”的印象。
问题聚焦与片面性: 人们倾向于在知乎上提问那些让他们感到困惑、焦虑或不满的问题。因此,在知乎上关于“化学劝退”的问题,往往更集中地反映了化学学习和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和负面体验,而那些顺利毕业、找到好工作、热爱化学的人,可能就没有那么强的动力去分享他们的正面体验(当然也有,但声量可能相对小一些)。
“反内卷”情绪的表达: 在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内卷现象下,知乎也成为一个重要的情绪宣泄平台。“化学劝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某些专业“高投入、低回报”的抱怨和反思,是一种对“为什么我要这么辛苦”的反问。

4. 时代发展与学科重心的变化:

新兴学科的吸引力: 相较于传统的化学学科,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信息学、新能源技术等新兴领域,在当前社会资源和关注度上可能更受青睐。这些领域给人的感觉是更“时髦”、“前沿”,也可能预示着更好的就业前景和更高的回报。
跨学科融合的趋势: 现代科学研究越来越强调跨学科的融合。很多问题不再是纯粹的化学问题,而是需要结合生物、物理、计算机等知识。如果化学专业的学习过于“纯粹”和“孤立”,可能会显得与时代脱节。

总而言之,知乎上化学,尤其是有机化学的“劝退”声浪,并非空穴来风。

它源于学生们在接触化学这门学科时,所面临的 巨大的理论和实践挑战,以及 与理想职业发展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而知乎平台 “过来人”经验的集中分享、信息传播的特性以及社会大环境下的“内卷”情绪,则进一步放大了这些负面声音,让更多对化学抱有幻想的潜在学习者望而却步。

这并不是说化学本身不好,而是信息不对称、期望值管理不足以及就业市场现实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造成的现象。对于选择化学专业的同学来说,深入了解其学习的困难和就业的真实情况,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职业规划,比盲目追随网络上的声音更为重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实名反对贵北京工地大学某“计算机博士在读”大 V 的高票答案。


我一直以为,念 PhD 的意义,除去对自己喜欢的问题的深入了解和研究外,还有很大一方面是让自己真真正正地成为一个会用理性来思考问题的人,一个能够无差别欣赏人类知识的人。前者由于学科不同分歧可以很大,但后者应该是所有学科所共通的。


所以当我看到某“计算机博士在读”把所有化学、生物专业的学生比做“廉价过柱机”,质问他们有没有做出“前沿的、值钱的”东西,并炫耀自己写的代码“有用”、“能创造价值”时,我是出离愤怒的——我甚至都无法想象这样无知的话是一个在念 PhD 的人说出来的,居然还是贵校的。敢问你是怎么知道人家没有 idea 每天只知道执行命令累死累活过柱子的?就因为他收入没有你高吗?因为自己在一个(目前看来)比较热门的专业,就如此这般(没有教养地)抨击一个你并不多了解的学科真的好吗?


虽然已经离开“传统”化学学科好几年了,但在推公式写代码之余,我也或多或少和一些做实验的化学课题组合作,尝试一起解释和解决实验中的一些问题。从他们身上我并没有看到“廉价过柱机”的影子,反倒是时常被他们想把实验中问题理解透彻的那种心情以及他们由于亲历了很多实验而积累的那些 intuition 所震撼。


我自己曾经也是“有机黑”。一、二年级时我抱着“物理和数学能解释一切化学”这种心态转到了理论化学方向。然而,对物理了解得越是深入,我就越能体会到要从理论上解释一个实际体系有多么的 non-trivial. 我们有很多美得不要不要的物理理论——很多都是上个世纪 30 年代以前就已经提出了的。基于它们我们发展了很多很多或朴素或 fancy 的计算方法。然而时至今日,在描述一个实际体系时,我们仍然要在计算量和近似程度之间找一个平衡点,所以至今我也没有实现当初选择理论化学的初衷。然而这些年的研究经历却让我理解了很多东西存在的意义,以及让我意识到了自己之前无脑黑有机是多么的幼稚和无知。


===========================

虽然一开始并不是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而写下这些,但还是说一下我的看法吧。

题主问的是有机化学,但我个人觉得下面这些标准是相通的。


1. 如果钱是你当下的主要考虑,不要念 PhD/赶紧 quit.

2. 如果科研时不曾有一刻为自己的研究而感到兴奋,不要念 PhD/赶紧 quit.

3. 如果是因为不念 PhD 也不知道该干什么好,不要念 PhD/赶紧 quit.


PhD 是一个学位,但学位更高并不意味着更高的收入。而且用“毕业以后收入不高”来抨击一个学科的 PhD 学位是非常不合理的一种做法。因为 PhD 本来就是你对自己的一种修养,这种修养或许可以给你带来更好的物质生活,但这并不是它存在的目的,甚至都不是目的之一。所以如果你的目的是有更好的物质生活,那你应该去念一个热门专业的 bachelor/master 学位(见上面第一条),比如 CS/finance 之类的,多方消息告诉我,那是真的能立竿见影地改变你的物质生活 :D


我觉得在这一点上很多人都存在误解,明明心底里想赚钱但却因为不知道选什么好而念个 PhD,然后没有 motivation 对科研丝毫提不起兴趣,然后转到热门专业发现能赚钱大呼过瘾来劝退。


我能怎么办,我也很绝望啊。


摊手。

user avatar

首先肯定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与生活息息相关。新药研发,新材料发展都离不开化学。所以说这门学科需要大量的人员和资金投入。

但是从个人的角度来讲又是另一回事。首先就不谈忙着赚钱的人了,他们往往不劝自退。就说真正的情怀党,也就是想做科研的人。

不同科研间的区别是很大的,即便是基础科研内部也是如此,对人的素质天赋的要求也是区别很大的,而至少在国内化学专业往往不会特别强调这一点。实际上适合基础科研的人并不一定就适合化学科研。对不适合化学科研的那部分人来说,从事化学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化学的确是一门基础学科。它的体系复杂性导致它不能完全地被纳入物理的理论框架,而它本身又在生产生活中有重要应用,所以需要一种独特的以实践归纳为导向的研究方式来解决问题和组织学科,使之成为一门基础的一级学科。换言之,其基础性不在于学科理论的基础性而在于其相对于应用学科的基础性。

所以说,执着于演绎基础理论的人虽然可能会给人一种为科学研究而生的感觉,但他们的确可能不适合化学研究。化学研究需要的是实践归纳的能力,需要的是喜欢尝试新鲜事物并归纳实用规律并用以再创造的人。chem is try. 一头钻进基础理论的人可能很难去理解化学研究中一些技术性的问题,比如实验技术等。

而这样的差别常常被化学专业的老板们有意无意地忽略,甚至其中一些人恨不得学生大一就去他们实验室做实验,美其名曰在科研中学习,提前适应科研环境等等。一些热爱科研但脑子还不太清楚的低年级本科生很可能就会着了道。适合这行的那是好事,如果后来发现自己不适合这行,浪费的时间和精力会非常大。

由于化学这门学科的特点和研究的需要,其培养方向也缺乏普适性,难以外向迁移。而掌握这种独特的学科范式也是需要花费大量精力的,这主要归功于大量的实验课程。这也就导致了学生难以分神再去修一个如数学或物理之类的学科。所以对这种独特的素质的培养容易使认真参与的人本科四年眼界越来越窄,只见本学科内部的动态而不见周边学科,特别是在一些数理化计算机发展不均衡的学校。

现实地说,化学科研本身作为基础科研,外部依赖性很强。全世界的研究者们的合理想法若都能实现,CNS早就爆炸了。就个人经验而言,很多化学科研很大程度上更重要的是老天爷给不给面子。有时一些即便能够确定的新发现,老天爷不让你拿到写文章用的最后一个必要数据你也只能干瞪眼。

而人事方面,一个是,一个坑的老板可以荒废你应有的天赋。化学研究需要钱,只有老板才有钱。你有好的想法而老板不支持,你再有理也没处说去,老板不花钱你都没机会尝试。而有时候一些坑的老板的扯淡想法又会逼得学生不得不浪费时间。当然如果老板牛逼的确可以带你飞。还有就是化学科研得在实验室里按部就班地做,不能半夜里醒来突然有个想法就立马开工,这也是对一些人来说难受的一点。即便在实验室,瓶子不够,只能等,药品没有得订然后等,不能说干就干。

另一个是,当你成了老板,你自己也要为基金烦恼。钱不够那是寸步难行。当然其他学科也需要钱,但化学烧钱,钱少了一步都动不了。

而化学的课程很少让人感受到这种实际困难,课程学起来不难,实验课都万事俱备。这容易给人一种化学科研门槛很低的错觉。所以说总结来讲,劝退是在给一些不明真相的人提个醒让他们好好思考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化学,免得稀里糊涂地被温水煮青蛙。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