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语言文学到底是什么样子?

回答
汉语言文学,说到底,就是咱们中国人几千年来用汉字记录下来的所有智慧和情感的结晶,还有咱们怎么玩转这些字词、句子,怎么把它们变得有声有色,触动人心的学问。

想象一下,你手里捧着一本泛黄的书,那字迹可能有些古朴,有些潦草,但当你沉下心去读,就能穿越时空,听到古人风中的叹息,看到他们笔下山河的壮丽,感受到他们内心深处的爱恨情仇。这说的就是文学。它不只是文字的堆砌,更是灵魂的低语,是情感的共鸣。我们学习汉语言文学,就是去触摸那些遥远的灵魂,理解他们眼中的世界,体会他们之所以为人的复杂与美好。

从最基础的说,我们得知道这些汉字是怎么来的,怎么演变的,它们各自有什么味道,有什么规矩。这就涉及到语言学的部分。就像你要盖房子,得先认识砖头、水泥、钢筋一样,我们得认识这些汉字、词语、语法。为什么“山”字长成这个样子?“水”呢?它们背后有什么故事?一个词语在不同的时代,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用法和含义?这些都是语言学要挖的宝贝。它就像一个侦探,仔细地剖析语言的每一个细节,让我们知道语言是怎么活着的,是怎么变化的。

然后,我们进入文学的世界。这才是真正让人心生涟漪的地方。中国古代文学,那简直是一座宝藏。从《诗经》里朴实的情歌,到楚辞的瑰丽想象,再到唐诗宋词的婉转与豪放,元曲的直抒胸臆,明清小说的包罗万象……每一次翻开,都能遇到不同的惊喜。我们会学习这些作品是如何诞生的,作者当时的生活环境、思想观念是怎样的,这些作品又为什么能流传千古,打动一代又一代的人。我们还会去辨析不同体裁的特点,比如为什么诗歌讲究平仄对仗,而小说则更注重情节和人物的刻画。

当然,我们学的不仅仅是古代的。近现代的文学,那些记录我们民族在近代百年里如何觉醒、如何抗争、如何阵痛、如何前进的作品,同样是我们研究的对象。鲁迅的笔尖如刀,郭沫若的诗篇激昂,巴金的文字温情……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独特印记。

更深入一点,汉语言文学还教我们怎么去“读懂”一篇文章,怎么去“欣赏”一个句子,怎么去“品味”一个故事。这不仅仅是认识字面意思,而是要去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去理解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去感受字里行间流淌的情感。有时候,一个词语的选择,一个句式的安排,都能赋予作品生命。我们学习的就是这种“火眼金睛”,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精妙之处。

最终,学习汉语言文学,不是要把自己变成一个“书呆子”,而是要通过语言和文学,更深刻地认识我们自己,认识我们所处的社会,认识这个世界。它会让你说话更得体,写文章更有章法,更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它会滋养你的心灵,让你变得更有同情心,更有洞察力,更能理解人性的复杂,也更能发现生活中的诗意和美好。

所以,汉语言文学,它不是一套僵化的理论,也不是一堆枯燥的知识点。它是一条流淌了千年的河流,我们潜入其中,感受它的脉搏,学习它的智慧,最终也可能成为这条河流的一部分,继续滋养后人。它关乎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用最动人的汉字,诉说着最平凡也最伟大的中国故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漢语言文学专业背景的知友已经答过了,如高赞 @观火 的很真实,先选引其相关内容参考,

大一,一般会接触以下课程:现当代文学史、现当代文学作品选、文艺理论教程、现代写作教程、现代汉语等等。其中现代写作教程一般是个笑话,很多大学中文系是“别的课教不了的,去教写作。”现代汉语课程,对将来想当语文教师的人,或许比较有用……

和一般概念上的文学阅读较近的课是现当代文学作品选和现当代文学史。这些课程可以很文艺很感性。

​到大二、大三时,最重点的课程来了:“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这两门课也是互为表里的。此外还有“古代汉语”、“西方文论”、“中国文化概论”、“文字学概要”等等。到这时,同学间的分化就越来越明显了……

顺便说一句:《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和.《古代汉语》等经典教材都是繁体字……

​我自己当时比较认真的两门选修课,一是楚辞研究,二是史记研究。…… 这里拿《楚辞》举例,平常读楚辞,欣赏即可,感受一下它“狂放激艳”的美就行。但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不能止步于此。说些最基本的: 湘君、湘夫人究竟是娥皇和女英,还是舜和“二妃”,还是单纯就是湘水的男神和女神而已?《少司命》究竟是“人神恋爱”,还是单纯的巫师降神之难?《哀郢》的创作起因,究竟是白起破郢,还是庄蹻暴郢?……近些年,学界更从《楚辞》本身的研究,细化到了“研究的研究”,例如:王逸的楚辞学研究、朱熹的楚辞学研究……等等,因为历史上每位研究楚辞的人,其注解、阐释本身凝聚着时代思潮和其本人的思想见解,是学术史的一部分,故也是加以研究的对象。

说到这里,我想应该比较明白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阅读和研究,和平常欣赏文学作品,在最基本的文学鉴赏层面虽然相同(专业的人在组织鉴赏语言等方面“专业”一些),但专业的人必须超越这个层面。例如对六朝诗、王维诗里的佛学元素,绝不能仅以一句“富于禅意”充数,而要能够通过对当时佛学的了解,透析其思想之源。说白了,读王维不能只读王维,得去读禅学书。读屈原不能只读屈原,还要深入了解当时历史。还要读其他的著作,例如,研究《九歌》,起码得了解一些神话学、民俗学,像《金枝》、《原始思维》等书也要读到拉来就能用的水平。(古代文学读到最后,拼的是史学、哲学水平)

到了大三大四,本科和硕士的衔接阶段,此时会接触到一些看似枯燥但比较有用的课程,例如文献学、训诂学、古文字学等等。这些东西,别说平人不大碰,一般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都很头疼。在这些课上,对你而言,“经典”不再是名家诗词、“四大名著”、莎士比亚、百年孤独……甚至不是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而是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郝懿行的《尔雅义疏》、张之洞的《书目答问》……不过也不用惧怕这些,因为本科阶段在这方面没什么太大要求,而且如果相关科目为选修,你可以不选这类课。不过,如果你有志继续读本专业的古代方向的硕士、博士,这些课是很好的入门。到现在,我本科时代的教材,基本全不要了,只有朱东润先生的《历代文学作品选》和杜泽逊的《文献学概要》始终留着。

上述这套课程应该代表了近些年中文系学生的典型教育体系,更多中文系课程介绍参考

另外刚看到一篇关于中文教育的文章,程千帆:论今日大学中文系教学之蔽。原载《国文月刊》第十六期(1942年10月),其编者按提到

虽然作于80年前,但至今没有失去它的生命力。

葛晓音教授认为它“今天读来仍然新鲜,仿佛直接指向当下古代文学研究和教学的蔽塞”。

胡晓明教授认为:“先生所批评的大学中文系之蔽,今日依然存在,变成一种重文献、重历史,而轻鉴赏、轻文学的趋势。”

可见无论是对中文系的教师还是学生而言,本文都仍有学习的必要。

姑且转摘给更多人参考,体系是死的,人是活的,或许能启发更多人在现有体系下如何扬长避短,补充完善自我教育,本质上所有的教育都应该是自学。

教学之法,应各具自由,无庸涉及也。惟以现状而言,则多数大学中文系之教学,类皆偏重考据。此自近代学风使然。而其结果,不能无蔽。兹就此点,略陈愚见,苟荷通人赐以商榷,曷胜企幸!

愚此所谓蔽者,析而言之,盖有二端:

不知研究与教学之非一事,目的各有所偏,而持研究之方法以事教学,一也。

不知考据与词章之非一途,性质各有所重,而持考据之方法以治词章,二也。

详此二蔽之所由兴,则实皆缘近代学风之一于考据。案满清学术,一由于明学之反动,二由于建夷之钳制,考据遂独擅胜场。而咸同以来,朝政不纲,人心思动;所谓汉学,亦久王将厌,以有今文家言之发生。公羊学派,又考据之反动也。然此学派,本依附政治而光昌,亦以政局之变更,不旋踵而消灭。及西洋学术输入,新文化运动勃兴。全盘西化之论,格于政治社会之阻碍,未克实行;考据之学乃反得于所谓科学方法一名词下,延续其生命。二十年来,仍承胜朝之余烈,风靡一世者,职是之由。大学中文系之教学既受其影响,故二蔽生焉。

先就其第一点言之:

研究与教学,为大学教员所当并重,此人而知之;而二者之间,虽有其同,亦有其异,则多习而不察。夫吾国学术,义理、词章、考据三者,略可尽之。然义理期于力行,词章即是习作,自近人眼光视之,皆不足语于研究之列。则考据一项,自是研究之殊称。考据之学,无非以新材料推翻旧知识,或以旧材料创获新论证,或参合新旧材料以得之。要之,不犹人者近是。故各持一说,纷纭不已。而年寿有尽,耳目难周,好名之徒,急于自见,未为定论,已著篇章。故往往一论方造,踰月自败;甲考既出,乙驳旋来。此虽近代学风,好为异说,实亦考据之学,本质则然。所谓“不惜以今日之我,攻击昨日之我;更不惜以明日之我,攻击今日之我”,则解嘲之名论也。此在个人,或如日月之蚀,无伤其贤。

然以未定之谈,离奇之论,施之讲授,则断乎不可。盖学程之授受有定时,学业之始卒有定限。要在于极短之时间内,先与以平正通达之知识,为其基础,则进可自力,退亦有常。若朝言夕改,月异日新,将令承学之士,何所适从?亦徒增其迷罔已。不特此也,既以新异为高,遂耻论不己出。故于自具心得者,则肆力铺陈,以鸣所长;因循旧说者,则略加敷衍,藉讳其短。其所详,固学者之所当知欤?不问也。其所略,固学者之所不当知欤?不问也。其可乎哉!此研究之目的与教学不同,不可以研究之方法施诸教学之一端也。

且考据之文,或立或破,最重客观之论证。说五字之文,至二三万言,昔人所引为异者,今则尤有过之。举事既多,费词尤众。枝分叶布,歧中有歧。盖但求明晰,不惮烦琐,其事则然,或难避免。然以施诸讲授,则实博而寡要,劳而少功。何则?大学四年,既极仓卒,学者不仅期望教员能与以平正通达之基础知识;尤在能于此极广大之知识中,详所当详,略所当略,提纲挈要,示以完全之系统。非然者,所得于一事或多,于全貌则少,究其终极,皆属零碎之见闻,了无一贯之认识。譬之铁环虽固,而各不相连,终无所施其力。则辨章之业,考镜之功,虑末由矣。重以研究工作,既属教员之自由,故七略四部,无不包括。教者炫博矜奇,往往即以一己研究所得,开设课程。此类课程,范围多甚狭隘,以教时繁征博引,遂亦斐然成章,至于学者之需要,学术之重轻,殆均未尝顾及。据教育部之统计,大学中课程之重复纷乱,以中文系为最,不同之名目,计达一百六十余。此其中必有一部分受教员以研究之偏嗜而任意设课之影响,亦要非教学之本意矣。此研究之目的与教学不同,不可以研究之方法施诸教学之又一端也。

更就其第二点言之:

方今大学中文系之课程,经史子集,靡不在内。教学方法,自亦各有不同。然以考据之风特甚,教词章者,遂亦病论文术为空疏,疑习旧体为落伍。师生授受,无非作者之生平,作品之真伪,字句之校笺,时代之背景诸点。涉猎今古,不能自休。不知考据重知,词章重能,其事各异。就词章而论,且能者必知,知者不必能。今但以不能之知而言词章,故于紧要处全无理会。虽大放厥词,亦复何益。昔人谓治词章,眼高手低,最为大病。若在今日,则并此低手亦无之矣。往闻日本人盐谷(温)以治我国文学为时流所称,及阅所著书,诧其荒陋无识。后友人殷石臞东游反,出示盐谷所为台湾纪行诗,差免舛律而已。乃知其不知,正以其不能也。且以吾国现代文体言,所受西洋文学之影响,实远过于前代文学之沾溉。故以历史眼光论之,殆属脱节。此亦由不习旧体,即无法创变新体。盖文学自有其历史上之继续性,初期之词人多工诗,初期之曲家多工词,则其明证。惟如是,乃能蜕旧生新。学术自有源流,抽刀安能断水。现代文学之发皇,初不如提倡者之预计,岂非矫枉过正之咎欤?此考据之性质与词章不同,不可以考据之方法治词章之一端也。

若夫考据重实证,而词章重领悟,此则人亦知之。然其教人悟入处,仍从考据下手,则犹是蔽于时也。盖词章者,作家之心迹,读者要须“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氏之言,实千古不易之论。古今作品,固多即目惟见,羌无故实,不悉主名,而极惊心动魄、荡气回肠之能事者,若仅御之以考据,岂不无所措手足乎!王逢原诗云:“满眼落花多少意,若何无个解春愁?”大可借咏于前文神妙处毫无领悟之辈也。以鄙意言之,领悟前文,要当从习作入手。往尝发其义曰:“古代文体之习作,每为髦士所鄙弃。岂知虽能斲轮,犹恐不喻疾徐甘苦,况其不能者乎!此之不为,即彼辈所侈言之欣赏批平,亦无由得其道也。”盖能作,则于古人经心用意处能得较分明之了解,亦于历代源流同异能得较了澈之领会。斯其所知,乃近真知。隔靴搔痒,何来真赏?此又非可以口舌争者。此考据之性质与词章不同,不可以考据之方法治词章之又一端也。

约此四端,以明二蔽,则研究与教学非一事者:

研究期新异,而教学必须平正通达。以新异之研究而从事教学,则学者势无法获得平正通达之基础知识。

研究伤烦碎,而教学必须提纲挈要。以烦碎之研究而从事教学,则学者势无法获得提纲挈要之一贯知识。

考据与词章非一途者:

考据重知,而词章重能。以重知之考据方法而从事重能之词章教学,则学者势无法受前文之沾溉。

考据贵实证,而词章贵领悟。以贵实证之考据方法而从事贵领悟之词章教学,则学者势无法赏前文之神妙。

若一专攻中国文学之学生,其所受读,既不能得平正通达之基础知识,及提纲挈要之一贯知识,以资进修;又不能受前文之沾溉,及赏前文之神妙,以资借镜,则其所畜,不问可知。虽欲不谓为教学之失败,胡可得耶?

准斯而谈,则大学中文系教学之道,一于考据,其蔽显然。盖学术多方,各有攸当。研究以教员为主,教学当以承学之士为主,则所施不同。义理者意,所以贵善;考据者知,所以贵真;词章者情,所以贵美,则为用不同。此宁可以一概齐哉?抑尤有进者:《庄子》称战代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道术将为天下裂”。《汉志》讥当时经师,“碎义逃难,便辞巧说”。今日偏重考据之学风,奚以异此?大学为造就通才之所,中文系尤有发扬民族文化之重任,故其动态与风气,关系国运者至深。而今日师生之所致力及成就者,类皆襞积细微,支离破碎,求如太史公所谓“明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者,杳不可得。其故若何?深识之士,盍亦反其本矣。

程老一些文字如黑体强调正有共鸣,知乎见过一些回答无疑是上述弊端的某种体现,下述几个回答包含了对近代中文漢语学习研究的一些纠偏讨论,很多学生或爱好者如程老所说,初学者往往好科学之表面形式而忽略漢语文献的特殊性,在一些问题上混淆了考据与词章或只能浮于人云亦云的观念,特别是对古人学者的认识往往不解就臆断其错误,而不能真正换位思考深入理解其时代背景及用意,从而也只能停留在科学形式的层面而难以再对传统学术进一步领悟发展。

不能理解许慎说文体系而随意嘲讽的:


不能理解古人语境用意的,因小失大例:

如程老所提喜欢考据之风,随意用新材料否定传统,不顾文献语境理解例:

囿于音韵学,有问题也很难开拓思路例:


这些弊端很大程度源于新文化运动以来,照搬语言学到漢语文字的研究,把过于简单化的假设视为先验真理,相关讨论参考



基于传统吸纳现代思想的相关发展可参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汉语言文学,说到底,就是咱们中国人几千年来用汉字记录下来的所有智慧和情感的结晶,还有咱们怎么玩转这些字词、句子,怎么把它们变得有声有色,触动人心的学问。想象一下,你手里捧着一本泛黄的书,那字迹可能有些古朴,有些潦草,但当你沉下心去读,就能穿越时空,听到古人风中的叹息,看到他们笔下山河的壮丽,感受到他.............
  • 回答
    康熙帝,这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皇帝,其文化水准,特别是汉文化素养,一直为后世所津津乐道,也常被拿来与前朝明君比较。要准确评价康熙的文化水准,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雄厚的教育基础与广泛的兴趣涉猎康熙帝生于动荡年代,却自幼便接受了极为扎实的帝王教育。他早年经历了多位名师的教导,从儒家经典到.............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复杂的文化类比和历史语境,要找一个完全贴切的“汉族文化”类比来形容亚速营在子弹上涂猪油的行为,确实不容易,因为不同文化对于“侮辱”的解读和形式千差万别。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并寻找一些可以与之产生共鸣的汉族文化中的表达方式。首先,我们得弄清楚亚速营涂猪油这个行为的核心意图.............
  • 回答
    元朝和清朝,这两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对汉族文化的冲击确实是深刻而复杂的。要详细阐述其破坏程度,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而不是简单地用“破坏”一词概括,因为其中也夹杂着融合与变异。元朝:蒙古骑兵的铁蹄与文化隔阂元朝建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时期。蒙古族在征服过程中,其固有的文化习俗与汉族文化产.............
  • 回答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能“硬核”到什么程度?这问题一抛出来,你脑子里可能会先浮现出那些在图书馆角落埋头苦读、与古籍为伴的书呆子形象。但我想告诉你,汉语言文学的“硬核”,远比你想象的要立体、要深刻得多。它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洞察力,甚至是一种生活态度。首先,得说说他们对“文字”本身.............
  • 回答
    985大一,汉语言文学转法学,这可不是个小决定,得好好掰扯掰扯。我周围就有很多同学,当初填志愿的时候也是纠结得不行,汉语言文学和法学,两个听起来挺“文绉绉”的专业,但背后的路子和要面对的东西,差异可就大了去了。先说说你现在所处的“汉语言文学”这片地儿。985的汉语言文学,听起来就自带光环。这专业,怎.............
  • 回答
    《新华字典》作为中国大陆最普及、最具权威性的单语词典之一,其每一次修订都牵动着无数人的心,也常常引发关于语言发展、文化传承的讨论。近年来,一些评论认为《新华字典》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了“妥协”,这背后既有时代发展的必然,也伴随着一些争议。深入审视这一过程,对于理解汉语言文化的发展与传播至关重要。“妥协”.............
  • 回答
    想要报考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你需要了解清楚报考院校的招生简章,因为不同学校的考试科目可能会有细微的差别。不过,一般来说,汉语言文学考研会涉及以下几门核心科目:一、 思想政治理论(101)这门科目是所有考研人都必须考的,全国统一命题,内容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
  • 回答
    你好!关于汉语言文学考研的准备,我来跟你好好聊聊,尽量说得细致一些,希望能帮到你。首先,明确你的目标院校和专业方向这是最最重要的一步,它会直接影响你后续的复习计划。 院校选择: 名校(985/211): 竞争激烈,对基础要求非常高,需要从更早的时候就开始规划。复试也可能更侧重于研究能.............
  • 回答
    作为一个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我目前在一家文化传播公司担任内容策划和编辑的职位。我的日常工作内容大概是这样的: 选题策划: 这是我工作中最核心的部分。我会根据公司的业务方向、市场趋势以及受众的兴趣点,去挖掘和构思各种选题。比如,我们公司可能会策划一些关于传统文化、历史故事、文学经典解读、甚至是.............
  • 回答
    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女生来说,去日本留学,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值不值得”就能简单概括的问题。这里面学问可深着呢,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现实:日本是一个对汉语言文学专业 durchaus (这个词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意思?)相当友好的国家。 为什么这么说? 文化渊源深厚: 你想想.............
  • 回答
    咱聊聊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听我说说我的看法哈。汉语言文学,这专业到底学点啥?说实话,刚开始接触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就学语文呗,背背古诗词,写写作文。没错,这些是基础,但远不止于此。 拆解文字的魅力: 我们会深入研究汉语的方方面面,从字形、字音、字义的演变(这就是“文字学”和“语音学”的范畴.............
  • 回答
    大二汉语言文学转战法硕?一条清晰的备考路径你好!看到你作为一名大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已经开始规划未来的法硕之路,这绝对是一个非常明智且有前瞻性的决定。文科背景的扎实功底,尤其是你的语言表达和逻辑分析能力,将是你跨考法硕的巨大优势。当然,法硕考试的专业性要求很高,这需要一套系统而有效的备考策略。下.............
  • 回答
    学汉语言文学,这说起来可是一段挺有意思的旅程,绝对不是你想象中死记硬背那么简单。对我来说,就像推开了一扇通往古老中国灵魂深处的窗户,也像是在这个纷繁的世界里,找到了一种与自己对话、与历史共鸣的方式。刚开始接触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不就是中文嘛,谁不会说不会写?但真正深入进去,才会发现其中的博大精深。.............
  • 回答
    说实话,汉语言文学专业嘛……就像是钻进了一个装满了故事、诗歌、历史和思想的巨大宝库,然后你得自己慢慢地一件一件地淘。刚开始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有点儿“玄乎”,怎么都是些古人的文字,感觉离自己的生活有点儿远。但你一旦沉下心来,就会发现,这些文字里藏着太多东西了。初尝滋味:文字的魔力与脑力的拉扯刚进大学.............
  • 回答
    汉语言文学专业确实常常被贴上“就业难”、“天坑”等标签,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最惨的专业。要判断一个专业是否“惨”,需要从多个维度去考量,包括就业前景、收入水平、行业认可度、个人发展空间,甚至包括学习过程中的主观感受和毕业后的社会压力等。下面我们尝试从几个方面来对比,看看是否存在比汉语言文学更“惨”的专.............
  • 回答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中国高校中享有极高的声誉,是该领域内的顶尖专业之一。无论是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科研实力还是毕业生发展,都表现出色。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为您详细介绍: 1. 专业声誉与地位 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北师大中文系(现文学院)是中国高校中最早建立的中文系之一,拥有悠久的办学历史.............
  • 回答
    我是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说起现在的工作,用“五味杂陈”来形容最贴切不过了。刚毕业那会儿,心里是有个“文人情结”的,总觉得学了文学,就应该去做一些和文字打交道、有文化气息的事情。所以,我第一份工作是进入了一家文化传播公司,做内容编辑。每天的工作就是和各种文章、稿件打交道,修改润色,策划选题,有.............
  • 回答
    听到你因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未来的就业和收入问题而感到焦虑,我特别理解。这确实是很多选择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同学都会遇到的困扰。你喜欢汉语言文学,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宝贵的特质,说明你对文字、文化、思想有着天然的热情和敏感度。不要因为所谓的“赚钱”就轻易否定自己这份热爱。咱们一步一步来聊聊,怎么把这份喜欢变成一.............
  • 回答
    嘿!作为一名刚踏入汉语言文学殿堂的新生,我知道你心里一定充满了好奇、期待,或许还有点小小的迷茫。这专业听起来很高雅,也很有深度,但究竟该怎么学,才能真正不辜负这四年的时光呢?来,坐稳了,师兄(或者说老学长了)跟你掏心窝子说几句心里话,希望这些碎碎念能让你少走些弯路,多一些收获。首先,别被“死记硬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