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年轻人怎么在这个喧嚣的社会中不迷失自我和坚守理想?

回答
在这个节奏飞快、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年轻人很容易被周围的喧嚣裹挟,仿佛走在一条看不清方向的河流中,时时刻刻都在被推着向前,甚至连自己到底要去哪儿都渐渐模糊。要在这样的洪流中不迷失自我,坚守心中那份火热的理想,这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一份清醒的认知,更需要一份不懈的努力。

首先,我们要明白,“不迷失自我”并非是要我们与世隔绝,固守自己的小天地。恰恰相反,一个成熟的自我,是在与世界的碰撞中建立起来的。这里的“喧嚣”指的是那些模糊了我们内在声音的外在噪音:无处不在的社交媒体评价、同龄人之间快速攀升的物质比较、以及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强势灌输,它们像磁铁一样试图将我们的关注点从内心抽离,引向外部的定义。

要想不被这些噪音吞噬,第一步是建立一种“内观”的习惯。这并非是简单的自我反省,而是一种主动地去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我们得学会在人群嘈杂时,给自己留白。也许是在每天早晨的一杯茶时间,也许是在傍晚的散步中,关掉手机,只是静静地感受自己的呼吸,思考今天让你感到快乐、让你感到不适,或者让你有所触动的是什么。问问自己,当下让你真正感到满足的是什么?什么事情让你觉得意义非凡?这些看似微小的时刻,正是我们认识自我,找回内心坐标的关键。

理想,更是需要在这样的内观中滋养和清晰化的。理想不是凭空出现的,它往往源于我们对某个事物或某种状态的热爱,源于我们希望为这个世界带来一丝改变的愿望。在喧嚣中,这些热爱很容易被现实的琐碎和功利的考量所淹没。例如,你可能热爱艺术,但现实告诉你“画画不能当饭吃”;你可能希望从事一份能帮助他人的工作,但高薪的诱惑又显得格外诱人。

这时,我们需要做的不是立刻放弃热爱,也不是盲目地追求虚无的理想。而是要学会“化理想为实践”。这意味着,我们要将那份遥远的憧憬,分解成一个个具体、可行的小目标。如果你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那就从每天写一篇文章开始,哪怕只是日记;如果你想改善某个社会问题,那就从身边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比如参与公益活动,或者学习相关的知识。每完成一个小目标,都会给你带来一次成功的体验,一次对自我的肯定,这会像一颗颗小小的火种,在你心中燃起更旺盛的斗志,让你在面对质疑和困难时,依然能找到前进的动力。

同时,也要学会辨别哪些“声音”是对你成长的帮助,哪些是阻碍。不是所有的批评都是恶意的,也不是所有的鼓励都值得全盘接受。我们需要培养一种批判性思维,去分析信息的来源和目的。例如,当你看到别人分享自己成功的故事时,不要仅仅被表面的光鲜所吸引,而是要思考他们为此付出了怎样的努力,经历过怎样的失败。当你看到一些“成功学”的鸡汤时,要审视它是否符合你的实际情况,是否真的能指导你的行动。

更重要的是,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同频共振”。这个社会很大,总会有人和你有着相似的价值观,有着共同的追求。找到这样的人,和他们交流,分享彼此的困惑与喜悦。这些人可以是你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是你的良师益友,甚至可以是某个领域的榜样。他们的存在,会让你知道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的坚持是有意义的,你的理想是可以实现的。他们会给你带来支持,也会在你偏离轨道时,给你善意的提醒。

总而言之,在喧嚣的社会中不迷失自我,坚守理想,是一场与自己的长期对话,一场不断调整航向的旅程。它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倾听内心的声音,将理想化为可执行的步骤,用批判性的眼光审视外界的信息,并勇敢地去寻找那些能与我们灵魂共鸣的同伴。这条路或许不那么光鲜亮丽,但每一步的踏实前行,都会让你离那个更清晰、更坚定、更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打不过,就加入。

这不是让你放弃底线的去同流合污,而是要学习目前的社会博弈规则,去获得实现理想的资源、能力、技巧、对线方式。

做好人,做理想主义者是有资格的,如果在战术上,某个人不够强,无法击败极端功利主义者,那么这个人,在获得足够专业能力和博弈能力之前,其理想是一种空想,其自我是一种无助的折磨。

要做清官,要比贪官还要奸,就是这个道理。

坚守底线就行。

不要把世界让给你看不上的人,

更不要成为你自己看不上的人。

user avatar

#理想#

想要成为一个无所畏惧、永不放弃的理想者,有两个要害。

第一个,是理想本身的真实性。

谈论“年轻人容易放弃理想”的前提是被放弃的那个东西的确是理想。

问题是,大部分人当作理想来追求的那个东西一开始就并不是理想,而是目标而已。

理想和目标之所以常被相提并论,是因为它们都对人的行动有驱动力,所以经常被人混淆。

理想,是你打算为之而死的东西——你是为它而存在。

目标,则只是一种设计出来的标的,一种服务于你的追求的工具——它是为你而存在。

我选择种种目标,最终意义上是为我自己的生活质量、人生良好体验服务的。而我既然还在成长、在成熟的过程之中,我的价值观当然在随时变迁。价值观既然在变,事物的价格当然在变.当我的价值观改变了,我的目标就会随之改变。在我价值观改变之后,强迫自己为已经不再认为有价值的目标继续奋斗是荒谬的,因而也是不可能的。

而理想,ideal,是被假定在我死后仍有意义、因而值得我以死追求的东西。

你必须真真切切的见到、摸到、尝到什么是死,而不是抽象的、“哲学的”、“文艺的”风闻到什么是死,才能进而真实的以高于自己生存的姿态去持有某种价值。

理想,是一个“如何燃尽余生”的决定,是一种人之将死所以言之善。

它之所以美得令人无法亵渎,是因为它凭着被死恩赐的觉悟,超脱了执着于生的人的顾虑、怯懦和贪婪。

死亡即将来临,继续思考如何逃避死亡已经没有意义,唯一有价值的是如何让死亡本身还有某种意义。

因此,为了继续逃避死亡而放弃这种意义,本身就是荒谬的。

以死相威胁,也不再可能让我放弃这最后的念想,何况以贫穷、窘迫、危险这些“半死”来威胁呢?

对成其为理想的东西,放弃本身是没有意义的。这才是“理想无法被放弃”的原因所在。

这就是“理想”洞金穿石的神力背后的秘密。

因为自知必死,所以可以不再把求生视为第一诉求。置生死于度外的人,自然会与完全不受生死束缚的神呈现类似的位格特质。

理想,是一种人的神性实现。这也是为什么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自然会迸发出令人折服、热爱、敬畏、乃至于崇拜的力量。

那是因为因为近似于神而诱发的人本能里对神的感情冲动。

但是,这是属于未亡人的特权。

这不是、也不该是尚在走上坡路的、还有着未尽的可能性的、眼睛还没有睁到最大的青少年们所能有、甚至该有的东西。

换句话来说,并不是所谓“喧嚣的社会”让你们“难以坚持理想”。而是从一开始你们以为是理想的那个东西本身就不是理想——哪怕它的文字表述、释义,与那些“未亡人”的一字不差,连标点符号也一模一样,也依然如此。

什么时候你们清楚明白的意识到自己要死了,只能在一切可能中做最后一次无法再更改的决定了,这时你如果仍然坚持己见,它才从你的欲念,升格而成为理想。

无论你喜不喜欢这安排,事情就是这样。This is how it works。

你还没有被死神约谈,你的时候就还没有到。

而为什么我额外的告诫你们提前选择理想不明智呢?

对于任何可以造成享乐的机制,人类总能找到某种“妙计”以求既可以引发类似快感,又可以“避免麻烦”。

犹如爱情令人欲仙欲死,人们就会以它为模版发明嫖妓。

理想作为一种强烈的神性享乐的触发机制,当然也不例外。

那就是“理想游戏”——中二病。

“中二病”是一种将“理想”当作烟土来萃取精神快感的模拟行为——正如嫖妓之于爱情一样。

理想本身并不是中二病的诉求,“持有理想”而带来的种种令人陶醉和激动的心理快感才是。为了更多的榨取这种快感,中二病走向的是极端化和狂热化——如同吸毒者不能不一次次加大注射量。并在一次次的榨尽刺激感之后,奔向药性更强的品类。

直到灵魂完全麻木,或者心灵无法负担为止——最终反而丧失了理想的能力。

从这一点出发,如果你仍然是日渐成熟,没有被死神约谈过的青年,那么你最佳的选择,是不要将你目前做热爱的任何东西僭称为理想。

称其为“目前的兴趣所在”,称其为“目标”、“打算”、“计划”,乃至“志向”也罢。

不要对自己或任何人说那是理想。

这样,当你自然的成长而导致这些诉求被你自然淘汰时,你就不会受到“我放弃了、又放弃了、一再的放弃了、看来也必将放弃一切的理想”的烙印。

在严格意义上,尽管你经历了那么多不同的人生主题,但你并没有过任何一次“放弃理想”的记录。

这并不是为了安慰你而设计的巧妙话术,这就是本质的事实。

你没有过理想,所以你也没有放弃过理想。当你的时候到了,你也不必担心你守不住这理想。

你非要提前玩理想游戏榨取理想快感,那么到你与死神相遇时,你会丧失凭理想超越死亡的能力。

而这是你罪有应得

在属于你的时候到来之前,你不要为了贪图理想的快感而做蠢事。不要为你会时常改变生命的方向这种自然而健康的现象焦虑。

这些“失败”和“崩溃”的确常会令你毛骨悚然甚至痛不欲生,但你要记住,人的肉体是哺乳动物,但心灵却是甲壳动物——那只是换壳必有的折磨,是成长本身的烦恼。

不要为了逃避它而不择手段。

静静等待属于你的时候到来,珍惜和享受它还没有到来时的时光。

坦白说,当它真正降临而且你真实的领受之后,你会羡慕和怀念那之前的时光的。

不要理会那些歌唱青春理想的蠢人——他们自己也不过是一群不自知的瘾君子。

理想不但绝对不属于青春,它本身就是青春的丧钟。

丧钟一旦为你而鸣,你就要开演最后一幕戏了。

诚然,如果你准备好了,这将是你人生里最精彩的一幕。

但是,提前让它到来真的绝对是一种福利吗?

更何况,为了在它到来之前窃取它的快感而损毁(或哪怕只是威胁到)自己的最后一场演出的真正资格,

不愚蠢吗?


第二,对于理想,“失败”这一概念不适用。

理想,是注定未竟的事业。因此,任何会因为“做不完”、“无法完成”而被你引以为憾的东西,都没有成为一种合格的理想选择的资格。

它是注定无法“完成”的。

它不会是“如果没能及时达成就没有意义”的东西——那个叫“目标”。

而是“多做一分,就多好一分”的无限旅程。

它一定是一种如堆土为山般的东西——背上去一两土,那山就实实在在多了一两土,后来的人再堆,一定是在这一两土之上再堆。

哪怕就是一两、一钱、一毫、一芥之微,它堆上去了,就在了,came into being.

就是这样,这事便已经成了

再加一颗沙,那山就又多了一颗沙。

那就又成了


此后千秋万世,再也不能回到它未成之前。

By all means,

there is a difference.

There, there,

as tiny as it is,

there is a difference

nonetheless.


“失败”这一概念对成其为理想的东西根本不适用。就像“通俗易懂”这个概念对一头鲸鱼完全不适用一样。

如果你奉为理想的事物没有这种对失败的绝对逻辑免疫力,那么这只意味着你现在持有的这个并不是一个理想。

腰里塞个枕头虽然一样圆鼓鼓,但那不叫怀孕。

为什么理想能拥有这样的免疫力?

因为可以成其为理想的一切事物,本质上只能是对不特定的、无限未来人类的爱

所以,在你之后,也一定会有无穷尽的同志领受同样的召唤而来。

ta们终将为山万仞,成全你这粒微尘的永恒。

这才是理想该有的样子。

你只要迈出一步,就已经成功了。

迈第二步,只是成功两倍。

你有什么“坚持”的困难?

坦白说,避免废寝忘食才是你要考虑的问题。

user avatar

每天断网1小时,啥也不干。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