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是什么?

回答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建筑,这个问题其实需要从不同维度来解读,因为“建筑”这个词可以指代很多东西,从宏大的宫殿、寺庙,到小巧的墓葬、住宅,甚至还有一些防御工事。而且,随着考古技术的进步和新发现,这个答案也可能随之改变。

不过,如果我们聚焦于已经发掘、被普遍认可且具有相当规模和历史深度的建筑遗址,那么目前学术界比较普遍的看法是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的某些结构。

这里不得不提到,当说到“现存”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联想到那些巍然屹立至今的木结构建筑或者砖石建筑。然而,中国最古老的建筑,往往是埋藏在地下的,以土木结构为主,有些甚至是作为墓葬的一部分。

濮阳西水坡遗址,具体来说,是其出土的墓葬中包含的一些仰韶文化晚期(距今约6000多年前)的地面建筑痕迹和墓葬结构。虽然我们今天看到的不是完整的高耸的建筑,而是经过考古发掘后留下的基槽、墙体遗迹以及墓葬坑,但这些遗迹清晰地表明了当时人们的居住和埋葬方式,以及他们建造的能力。

让我详细地说说为什么西水坡会被提及,以及它承载的历史信息:

时间跨度上的领先性: 西水坡遗址的年代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大约6000多年。这个时间点,在中国的建筑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都是非常早期的。那个时候,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技术水平,与我们现在想象中的“建筑”有着天壤之别。

发现的“建筑”痕迹: 在西水坡遗址,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型墓葬,其中一些墓葬的结构本身就可以被看作是早期建筑的雏形。例如,一些墓葬有夯土台基,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懂得利用夯土来构建坚实的基础。更令人惊叹的是,在其中一个墓葬(M45号墓)中,发现了一个用蚌壳摆成的龙形和虎形图案,被认为是早期墓葬中的一种特殊建筑结构或装饰,它象征着主人在死后世界中的地位和信仰。虽然它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屋顶或墙壁,但它代表了早期人类在建造和空间组织方面的探索。

生活居住的证据: 除了墓葬,西水坡遗址也发现了当时人们居住的房屋遗址,虽然规模不大,但它们是早期村落建筑的代表。这些房屋通常是半地穴式的,也就是说,地面向下挖一部分,然后在地上建造墙体和屋顶。这种建造方式能够有效地利用土地的保温性,同时也能抵御自然风雨。从这些遗迹中,我们可以窥见早期人类如何适应环境、构建自己的生存空间。

夯土技术的应用: 早期建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夯土技术的普遍应用。在西水坡遗址,我们能看到夯土层留下的痕迹,这是当时建造墙体和台基的主要材料和方式。通过反复夯实泥土,形成坚固的墙体,虽然不如现代混凝土那么精细,但在那个时代已经是了不起的技艺。

为什么我们不常听到西水坡这样的早期遗址被称为“最古老的建筑”,而更多是建筑“遗址”或“痕迹”呢?

这是因为,当我们谈论“建筑”时,很多人会脑海中浮现出我们今天仍然可以看到的完整、矗立的实体建筑,例如宫殿、寺庙、塔楼等。这些建筑往往是砖木结构或石结构,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洗礼仍然存在。

而像西水坡这样的早期建筑,由于年代久远,又多是土木结构,且位于地下,大多数已经损毁严重,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它们留下的“痕迹”,比如:

基槽和柱洞: 房屋的墙体、柱子倒塌后,留下的地基上的坑洞。
夯土墙基: 墙体下部的夯土基础。
墓葬结构: 作为墓葬一部分的建筑性构件,比如墓道的夯土、墓室的结构等。

还有哪些重要的早期建筑遗址呢?

当然,除了西水坡,中国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早期建筑遗址,它们共同勾勒出中国建筑的源头:

仰韶文化(包括半坡遗址等): 它们展示了早期村落的布局和房屋结构,多为半地穴式或地面式,以夯土和木材为主要材料。
龙山文化: 随着社会发展,出现了更大型的建筑,例如城墙的出现,如山东章丘城子崖遗址等。这些城墙的夯土技术更加成熟。
二里头遗址(夏朝): 这里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宫殿建筑基址,显示了早期国家权力中心的空间组织和建筑技术。虽然是宫殿的遗迹,但它代表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开端。

结论:

如果严格按照“现存”且“完整矗立”的标准来衡量,那么一些宋元时期的木结构建筑,比如山西的佛光寺东大殿(唐代),会是比较早的。但如果我们将视野放宽到“建筑的起源和早期形态”,那么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的某些墓葬结构和地面建筑痕迹,可以说是目前我们所能追溯到的中国最古老的建筑的证明之一。 它虽然不是高耸入云的殿堂,但它承载着早期人类对空间、结构和生命意义的理解,是中国建筑漫长历史的起点。

重要的是要理解,建筑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新的考古发现总有可能会改写我们对“最古老”的认知。但至少在目前的研究框架下,西水坡遗址的价值不容忽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辽宁营口的大石棚 新石器时代。我就不信你们还能找到比这个更古老的。

user avatar

既然是现存之后保留到现在的前提,那么就默认是以地上的为主。题主标题上所提到的大理千寻塔,建于南诏王劝丰祐时期(公元824—859年)。但汉阙,作为我们几乎唯一能看见的汉代(前202年-220年)地面建筑,无疑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建筑。


01

什 么 是 阙 ?


阙,也叫做门观,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种构成要件。

在古代,“阙”与“缺”同义,从字面上看,阙就是指道路两侧建筑遥相对应,从而形成了一处缺口。中间的缺口,可以通车马行人。

晋人崔豹所撰写的《古今注》中,对阙作了相当详细的解释:

“阙,观也。古每门树两观于其前,所以标表宫门也。其上可居,登之则可远观也,故谓之观。人臣将朝,至此则思其所阙,故谓之阙。”

这段注解,揭开了门阙多重意义的一角。

阙往往出现在宫殿、都城、陵墓大门的两侧,用来以彰显主人威仪。在整个建筑群当中,阙有着重要的界限表示作用,它提醒前来的人:通过这里,就将要进入到一处富丽堂皇的建筑中。


对于建筑的主人来说,登上阙顶便可凭栏远眺,观望远道而来者,因此它也被称为“观”。同时,由于“缺”的谐音,人臣经过时可联想到“常思己过”,这又是阙的精神与政治意义。


02

阙的功能与意义演变

在漫长的历史中,阙的功能与意义,经历了相当复杂的变化。

史前时期:实用的城防设施

早在新石器时代,部落聚邑为了便于出入与守卫,常在墙门豁口两侧建设防御性岗楼,这就是阙的雏形。这时它还具有相当的实用性。这种属性在历史时期的阙中仍有保留,也就是“观”的作用。

周秦时代:大型建筑的标识物

到周代,真正意义上的阙就已经出现了。那时,人们已经可以筑造大型的城门,所以阙的防御属性大大削弱,逐渐演变成门外的威仪性建筑。


阙的象征性,也就成为它多重功能中的主旋律。文献中最早关于阙的记载见于《诗经·郑风》:“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桃兮达兮,在城阙兮。”说明当时起码已出现了建于城门两侧的城阙。

秦统一天下后,整合了三代以来的各种制度,以阙来标识重要建筑的习惯被保留下来。

同时,我们在秦始皇陵里也发现了陵阙,这说明阙已经与古人的丧葬活动产生联系,但鉴于秦始皇陵被视为其“死后国家”的营建理念,这里的陵阙仍因被看作标识其疆域领土的标志物。

两汉时代:政治符号与精神性建筑

在汉代,阙被赋予了重大的政治意义。汉初,萧何营建未央宫时,就修造了壮丽的北阙和东阙,其中尤以北阙最为重要。

颜师古曰:“未央殿虽南向,而当上书奏事谒见之徒皆诣北阙,公车司马亦在北焉。是则以北阙为正门,而又有东门、东阙。至于西南两面,无门阙矣。”

未央宫坐北朝南,北门为正门,官员上书、谒见皆由此处通过,这里的阙也最为富丽。

西汉时,北阙成为吏民上书、请愿、庭争、请罪之处,皇帝甚至常将敌酋之首悬于北阙以昭示武功。在这种加持下,阙逐渐成为一种政治符号。阙庭、天阙,成为朝廷的代名词。长安城中达官显贵的聚居区靠近北阙,也被称为“北阙甲第”。


巫鸿先生在《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一文中,提到了两汉建筑除其实用功能外,还富含相当的精神属性的观点。

这实际是在提示我们去关注中国古建筑中象征意义。在讨论阙的部分,他认为与三代不同,两汉的阙已不是建筑群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一种独立的“纪念碑性”建筑,通过装饰在阙上的榜题、画像,彰显出建造者所拥有的种种功业与美德。

这种意味在两汉的墓阙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一方面,汉代通过比较明确的用阙制度,来彰显墓主的身份地位。班固在《白虎通》中写道:“门必有阙者何?阙者,所以饰门,别尊卑也”。汉代甚至规定了明确的用阙制度,如今学者一般认为:“普通官员用一对单阙,二千石以上的官员用一对二出阙,皇帝用三出阙。

据考古发掘,汉景帝的阳陵中,东阙门即为三出阙。观诸史料,西汉宣帝、成帝、东汉桓帝的陵墓中也明确记载有阙。《汉书》曾记载大将军霍光死后其陵园起了“三出阙”,即阙上有三重屋檐,主阙最高,主阙外侧两重子阙的屋顶次第降低。这种尊贵的阙制只合天子使用,因此霍光的三出阙在当时被斥为逾制。

另一方面,汉阙的铭文与浮雕图像中往往颇具社会道德意涵。

如四川王子雅阙的铭文中所记载道:“先君生我姊妹,无男兄弟,今当安神玄宅,翳灵后土,冥冥绝后,何以彰吾君之德?各出钱五百万,一女筑墓,二女建楼,以表孝思。”

也就是说,王子雅膝下无儿,但他的三个女儿各出五百钱为他修建了华丽墓园。这段事迹被记录在墓阙上被过往路人查看,这样一来,墓阙表面上是王子雅墓的标志物,实际上则成了这三位女儿孝行的纪念碑。


03

现存汉阙,哪里看?

经过两千年的风霜洗礼,汉代高大巍峨的城阙、宫阙早已不存。据统计,现存的汉阙大多是东汉遗存,以墓阙、祠阙为主,主要分布在四川、山东、河南、重庆、北京和甘肃六个省市,共计35处。

汉阙,也是我们如今所能见到为数不多的汉代地面建筑,其中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乌杨阙、四川达州市渠县汉阙群、四川绵阳市平阳府君阙、四川雅安县高颐阙、河南登封县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和山东济宁市嘉祥武氏阙,是保存情况较好的几处汉阙。

此外,在汉代墓葬壁画中,也时常出现阙的身影,汉画中的阙常见单阙、子母阙,而无三出阙。很多阙上还绘有凤鸟,这应是受武帝时建章宫“凤阙”的影响。

除了写实描绘城阙、宫阙、墓阙外,由于“阴宅”的特殊语境和绘画的广阔艺术创作空间,出现在墓葬中的阙往往被赋予神秘主义的意涵。这些阙则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汉人的生死观。

两汉时期人们对精神世界的畅想,被今人统称为“神仙思想”。这实际是各种五花八门的原始宗教观的杂糅。

各家对人们最终去向的解释不尽相同,如有人信仰西王母,渴望肉体长生不老,有人认为寻找到蓬莱仙岛便可永生极乐,有人认为肉体陨灭后灵魂可出窍升仙。

也就是说,汉代人自己也不确定死后将去往何方,如此一来,他们只得为自己做好“万全准备”。如考虑到自己死后可能继续在墓穴中生活,于是便将冥宅建造的与生前宅邸别无二致。

而在壁画中出现的阙,则是他们为另一种可能所做的准备。在四川简阳出土的一幅画像石中两阙与大门相连,阙上分别立一凤鸟,并有“天门”的榜题。观诸其他考古发现,在阙上题刻“天门”字样的例子不在少数。

也就是说,汉代人想象,自己死后灵魂将脱出躯壳,通过壁画中的天门前往天界。由于阙具有宏伟建筑标志物的功能,被化作天人两界的分割点也在情理之中。


04

结 语

阙这种独特的建筑构件,原本被设计为简单的城防设施,在两汉时期却被时人赋予丰富的精神属性。

西汉之初,萧何用采用阙标识宫门以彰显皇家威严,后来逐渐应用于全国的大型建筑群中。到西汉中后期,其使用范围终于延及墓葬,由阴宅大门演变为“神道”最终成为画像中通往仙境的天门。

这也提醒我们,在欣赏中国古代建筑时不仅要注意其形态之美,更要体味其意涵之深。因为前人留给我们的物质遗产,实际也是一个个文化符号,中华民族的历史底蕴正是由这些符号层累堆叠而成的。



参考文献:
王相臣《山东平邑县皇圣卿阙功曹阙》,《华夏考古》2003年第3期
刘灏《汉阙的建筑艺术特点及精神性功能》,《文物世界》2011年第2期
李大地《重庆忠县乌杨阙的初步认识》,《四川文物》2012年第4期
宋艳萍《从阙到天门汉阙的神秘化历程》,《四川文物》2016年第5期
罗二虎《重庆忠县汉代乌杨阙再研究》,《考古》2016年第8期
秦臻《图画天地_沈府君阙的视觉程序与象征结构》,《古代墓葬美术研究》(第四辑)


-END-

撰文|艺旅文化 衷寒

设计|霂白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