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乐之城》这部电影,每次重看都能品出新的滋味,它就像一部精心调配的鸡尾酒,每一口都有不同的风情。很多人会注意到男女主角的浪漫爱情,以及电影中令人陶醉的音乐和舞蹈,但其实,隐藏在这些显而易见之处的,还有更多令人会心一笑,或者深深触动的细节。
关于“致敬”与“巧合”的巧妙编织:
电影的名字“La La Land”本身就带着一种梦幻和不切实际的意味,这正是许多来到洛杉矶追逐梦想的人的写照。而影片的许多场景和元素,都巧妙地向经典的音乐片和洛杉矶的黄金时代致敬,但又不是生硬的模仿,而是融入得恰到好处。
格里菲斯天文台的“A Lovely Night”: 这一场梦幻的歌舞,可以说是全片最标志性的场景之一。两人在星空下共舞,既浪漫又充满趣味。仔细看会发现,他们跳舞的背景,是真实洛杉矶的夜景。而更绝的是,他们最终飘向星空,在巨大的星球模型中跳舞,这简直就是对《欢乐今宵》(Gaiety, Glory, and Girls)等老歌舞片中那种“跳入梦幻世界”的经典桥段的致敬。而且,那个星球模型,你仔细瞧,是不是有点像一个巨大的地球仪?里面光影斑驳,仿佛真的承载了无数人的梦想。
《雨中曲》的影子: 每次看到塞巴斯蒂安在雨中弹奏钢琴,或者米娅在雨中开车,总会让人联想到《雨中曲》(Singin' in the Rain)中的吉恩·凯利。特别是米娅在雨中看着家门,那种略带忧伤的眼神,仿佛在回应《雨中曲》里那些关于爱情和事业的抉择。
经典的电影海报: 留意米娅公寓的墙壁,你能看到一些老电影的海报,它们不是随意挂上去的,而是有选择性的,大多是那些和爱情、梦想、或者洛杉矶有关的经典影片。这些海报就像一种无声的语言,诉说着米娅对电影的热爱,也为整个影片增添了一种怀旧的韵味。
关于“色彩”与“情感”的视觉语言:
《爱乐之城》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它那饱和度极高、充满生命力的色彩运用。这不仅仅是为了好看,更是为了传达角色的情感和影片的主题。
“黄”与“蓝”的变奏: 影片中,黄色和蓝色经常出现,并且随着剧情的发展,它们的组合方式和所代表的情感也在变化。一开始,塞巴斯蒂安总是穿着黄色的衬衫,米娅也常常穿蓝色的裙子,这代表着他们初见时的活力和梦想。但当他们的关系进入平稳期,或者遇到一些挑战时,这两种颜色会混合,或者出现更深沉的色调。特别是当米娅最终在巴黎发展,画面中的灯光变得更加柔和,黄色和蓝色交织出一种成熟的浪漫。
季节的象征: 影片的四季变化,不仅仅是时间的流逝,更是情感的映照。春天是新生的希望,夏天是爱情的炽热,秋天是成熟的思考,而冬天则带有一丝伤感和离别的意味。当塞巴斯蒂安在冬天独自一人在爵士酒吧弹奏时,那种孤寂感,通过镜头语言和色彩,被放大到了极致。
关于“细节”与“生活”的真实触感:
抛开梦幻的歌舞,影片里许多小小的细节,反而让整个故事更加真实可信,也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塞巴斯蒂安对爵士的执着: 塞巴斯蒂安开的那家店,名字叫“L.A. by Night”,这个名字本身就很爵士。他收集唱片,对爵士乐的每一个音符都如数家珍,甚至连给店里选放的音乐,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他与老友谈论爵士乐时的那种眼神,那种投入,是任何人都无法假装的。他对待爵士乐的态度,就像对待生命中的挚爱,充满了敬畏和热情。
米娅的试镜经历: 米娅一次又一次的试镜,失败,再失败,那种挫败感,那种在门口等待,然后被告知“不行”的失落,是很多在追逐梦想的人都有过的经历。她对着镜子排练,反复琢磨台词,那种努力和挣扎,是影片中最具现实意义的部分。
“星光大道”的巧合: 影片中有个场景,米娅和塞巴斯蒂安在星光大道上散步,当他们走过一个明星的名字时,塞巴斯蒂安随口说了一句:“你将来也会在这里留下一颗星。”这句话,在影片的结尾,以一种极其震撼的方式实现了。这不仅仅是浪漫的预言,更是对梦想成真的描绘,让人心潮澎湃。
“咖啡馆”的对话: 两人在一家小小的咖啡馆里,分享着对梦想的憧憬和对未来的迷茫。他们互相鼓励,也偶尔会流露出不安。那种简单的对话,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让人感觉仿佛就是发生在身边。
“最后的演出”: 影片结尾,塞巴斯蒂安在酒吧里为米娅演奏的“City of Stars”,歌词和旋律都变了,不再是初遇时的轻快,而是带着一种深沉的、成年人的怀念和祝福。他看着米娅,眼神里有太多复杂的情感,那种“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淡淡忧伤,以及对她依然存在的爱意,都在那个眼神里。而米娅在听到这首熟悉的旋律时,脸上的表情变化,从惊喜到心领神会,再到一种释然,是全片最催泪的瞬间之一。
《爱乐之城》的魅力,就在于它既有宏大叙事般的浪漫,又有贴近生活的细腻。这些小细节,就像散落在电影中的珍珠,需要你静下心来,慢慢发掘,才能感受到它们所折射出的,关于爱、梦想、成长以及人生选择的深刻主题。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童话故事,而是一个关于现实与梦想如何拉扯,关于我们如何与失去的过往和解的,带着歌声的散文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