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除人类外其他灵长类动物是如何表达自己情绪的?

回答
灵长类动物的情感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和复杂。它们通过一套精密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声音以及行为模式来传递内心的喜悦、悲伤、恐惧、愤怒等等。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就不能仅仅把它们看作是简单的生物机器,而是要看到它们鲜活的生命力,看到它们与我们共享的,那份对世界的情感回应。

首先,面部表情是它们表达情感的“晴雨表”。黑猩猩和红毛猩猩,它们的面部肌肉可以做出非常细微的动作,从而传达出各种情绪。比如,露出牙齿可以是一种威胁信号,表示愤怒或警惕;但同样是露齿,如果是伴随着眼神的柔和和身体的放松,那可能就是一种“假笑”或者是一种安抚性的微笑,用来缓和紧张气氛,表达善意。你见过猴子把嘴唇咧开,露出牙龈吗?那通常是表示害怕或者顺从,是一种“屈服”的信号,避免冲突。而那种嘴角向下耷拉,眉毛皱在一起的样子,几乎就像是我们人类在难过时一样,传递着不快和沮丧。

肢体语言更是它们交流的重头戏。一个年轻的黑猩猩,如果它想玩耍,会怎么样?它可能会拍打自己的胸膛,或者向你伸出双手,邀请你加入它的游戏。如果它感到威胁,它可能会站起来,尽量让自己看起来更大,扬起手臂,做出攻击的姿势。而如果它感到不安,它可能会蜷缩身体,或者把头埋在手臂里,寻求安全感。母猩猩在照顾幼崽时,那种轻柔的抚摸,将幼崽紧紧抱在怀里,这其中蕴含的情感,无需多言,就是爱和保护。有时候,它们会拥抱、拍打对方的背部,这不仅是一种身体上的亲密,更是情感上的连接和支持。

声音也是它们表达情绪的重要渠道。灵长类动物的叫声多种多样,从低沉的咕噜声到尖锐的嘶鸣声,每一种都可能代表着不同的情感状态。比如,黑猩猩在高兴或兴奋的时候会发出一种高亢的“笑声”或尖叫声,这和人类高兴时发出的笑声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当它们感到痛苦或警惕时,可能会发出短促而尖锐的叫喊声。有时候,它们还会发出一种低沉的、持续的咕噜声,这可能是一种安抚,或者是在表达满足和舒适,就像猫咪发出呼噜声一样。

除了这些直接的表达方式,行为模式也能反映出它们的情感状态。例如,看到一群猴子在觅食时,如果它们之间互相梳理毛发,这不仅是为了清洁,更是为了加强群体内的联系,表达亲近和信任。而如果它们之间发生了冲突,可能会互相追逐、打斗,或者发出警告性的叫声,这是愤怒和敌意的表现。在面对危险时,它们可能会发出警报,集体逃散,或者团结起来进行防御,这都反映了恐惧和求生本能。

更值得注意的是,灵长类动物的情感表达也并非一成不变,它们会根据环境和个体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整。比如,在群体中地位较高的个体,它们的表达可能会更加自信和直接,而地位较低的个体则可能更加谨慎和隐忍。它们也会学习和模仿,从同伴那里获得情感表达的“经验”。

总而言之,理解灵长类动物的情感表达,需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体会。它们用它们的方式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它们同样拥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我们一样,也在努力地与世界互动,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是一种跨越物种的连接,让我们看到生命共同的脉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面部表情是传达人类情感的重要方式,普遍性假说认为,六种基本情绪(愤怒、厌恶、恐惧、快乐、悲伤和惊讶)应该在人类和非人灵长类等亲缘物种中通过相似的面部表情表达。然而,一些面部表情在人类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如猕猴)之间有不同的含义。

你们可以猜猜下面这六张图分别对应了猴子的哪些情绪。友好、挑衅、面无表情、顺从、痛苦、威胁(答案见下方)

A:抬起眉毛,目不转睛地盯着,嘴巴张开,露出牙齿。表示挑衅

B:眉毛抬起,专注地凝视,嘴唇突出形成一个圆嘴。表示威胁

C:嘴巴张开,动物打哈欠。在灵长类动物中,表示痛苦和焦虑

D:唇角完全缩回,并显示上下齿。表示顺从

E:嘴半张,嘴唇略微突出。表示友好

F:嘴是闭着的,整个脸是放松的。表示面无表情

更多时候、人类对灵长类动物情绪的研究主要是为了辅助人类研究在心理学及精神疾病的治疗。灵长类动物控制情绪反应的大脑过程与人类大脑具有类似的复杂性,人们会利用灵长类动物测试治疗焦虑和抑郁的药物和方法。

当猴子感觉到恐惧和焦虑时,会通过身体姿势、面部表情、发声三种方式表达情绪。以下是研究猴子恐惧和焦虑时的行为指标。

身体姿势:抓挠、气味标记、梳理、生殖器显示、退缩手势

面部表情:狭缝凝视、扁平簇状物

特定发声:茨克茨克,呃~呃~

在动物研究中发现的最常见的猴子物种是灰尾猴、恒河猴和食蟹猕猴,它们要么是野生捕获的,要么是专门繁殖的。之所以使用它们,主要是因为它们相对易于操作,繁殖周期快(与猿类相比),而且在心理和生理上与人类相似。在世界范围内,据认为每年有100000到200000只非人灵长类动物被用于研究。现在,猩猩已经被禁止进行实验室实验。

猴子还被用作心理学实验:


参考文献:

1、Barros, M.; Maior, R.S.; Huston, J.P.; Tomaz, C. (2008).Predatory Stress as an Experimental Strategy to Measure Fear and Anxiety-related Behaviors in Non-human Primates. Reviews in the Neurosciences

2、Maréchal L, Levy X, Meints K, et al. Experience-based human perception of facial expressions in Barbary macaques (Macaca sylvanus)[J]. PeerJ, 2017, 5: e3413.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