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画写意是因为作画材料限制画不出写实才从未考虑过写实吗?

回答
国画写意,并非因为材料的限制而“画不出”写实,更非“从未考虑”写实。恰恰相反,中国传统绘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以写实为基础和导向的。写意,是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绘画本体和精神内涵的深刻探索和升华,它建立在深厚的写实功底之上,而非对写实的逃避或否定。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中国绘画的历史演变和其独特的哲学思想。

一、 写实,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石与起点

在中国绘画的早期,尤其是从史前壁画、汉代画像石、唐代墓室壁画,到宋代院体画的鼎盛时期,写实精神始终是主流。

早期探索与功能性: 早期的绘画,往往承担着记录历史、宣扬教化、表达信仰等功能。例如,汉代的《论衡·书画》记载了“画缋之事,所以宣明义也”,强调绘画的教化意义。唐代的阎立本、吴道子等大师,其作品以精确的人物造型、细腻的服饰描绘、严谨的结构勾勒著称,例如阎立本的《步辇图》对人物的身份、神态捕捉得栩栩如生。
宋代的写实高峰: 宋代是中国写实绘画的黄金时代。从帝王到文人,对绘画的审美趣味都偏向于精工写实。宫廷画院集中了大量杰出的画家,他们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深入观察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无论是花鸟鱼虫、山水景物,还是人物肖像,都力求准确传神。
花鸟画: 宋徽宗的《芙蓉锦鸡图》、崔白的《双喜图》等,对花瓣的质感、羽毛的纹理、禽鸟的动态都描绘得极为精细,甚至达到了照片般的逼真程度。这并非材料限制,而是画家对物象深刻理解和技法娴熟的体现。
山水画: 唐代的李思训开创金碧山水,色彩浓郁,构图宏伟,细节描绘一丝不苟。进入宋代,虽然山水画也出现了水墨写意(如荆浩、关仝),但更多的是以写实为基础,对山峦的结构、树木的姿态、云水的变化进行细致刻画。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郭熙的《早春图》等,都是对自然景象的真实再现,虽然有艺术的夸张和取舍,但其根本在于对自然规律的把握。
人物画: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更是写实技法的巅峰之作,它以极其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市井生活,人物众多,姿态各异,建筑房屋、舟车器物都栩栩如生,其细节之丰富,信息量之庞大,令人惊叹。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在宋代,中国画家不仅有能力画写实,而且将写实技艺推向了极致。他们的笔墨技巧、色彩运用、构图安排,都是为了更好地“表现真实”。

二、 写意,是对写实的超越与精神的追求

那么,既然能够画写实,为什么又会发展出写意?这并非材料的“捉襟见肘”,而是艺术审美和哲学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

材料的性能与发展: 中国画的传统材料,如宣纸、绢、墨、毛笔,其特性本身就为写意提供了可能性。宣纸的吸水性、晕染性,墨的浓淡变化,毛笔的刚柔顿挫,这些特性使得画家可以通过不同的笔法、墨法来表达对象的“神”和“气”,而不仅仅是“形”。
墨的魅力: 墨是中国画最核心的“色彩”。一管浓淡干湿的墨,可以表现出丰富的层次和质感。如米芾的“泼墨”,就是利用墨的自然晕染来表现山水的朦胧和气韵。这并非“画不出”写实,而是用更少、更具表现力的手段来传递信息。
笔法的变化: 毛笔的弹性、韧性,可以通过不同的运笔方式,如提按、转折、勾勒、皴擦,来赋予线条生命力和情绪。同一个物象,用不同的笔法处理,可以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和意境。
哲学思想的渗透: 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道家思想,强调“道法自然”、“上善若水”、“虚怀若谷”等观念,这些思想深深影响了艺术创作。
“神似”而非“形似”: 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提出了“以形写形,以形写神”,“形之于外者,有似于物,不如其似者,也似之而非神也。”(曹不兴)“似者,得其形也;神者,得其性也。”(宗炳)以及“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张璪)等理论。这表明中国画家早已意识到,艺术的最高境界不在于“形似”,而在于“神似”,即捕捉对象的内在精神和生命力。
写意,正是追求“神似”的艺术语言。 它不是不画细节,而是选择性地描绘,舍弃不必要的繁琐,突出对象的精神本质。例如,画一株梅花,不一定要画出每一片花瓣的脉络,但可以用寥寥几笔勾勒出其傲骨、清韵,让观者感受到梅花的精神。这是一种更高级、更概括的写实。
“意在笔先,画尽意不尽”: 写意画强调画家的主观情感和意念的表达。画家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理解,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用笔墨来“传达”这种“意”。这是一种精神的共鸣,而非简单的视觉模仿。
笔墨的“写”的意味: “写”在书法和绘画中,都含有“书写”的意味,即在创作过程中,笔墨本身就具有情感和生命力。写意画的线条不是死的,而是流动的、有节奏的。画家在“写”的过程中,笔墨的运行就带有了画家的心绪和功力。

三、 写意不是对写实的放弃,而是融合与升华

写意画并非完全抛弃写实基础。许多伟大的写意画家,其早期都是经过严格的写实训练的。例如,明代的徐渭,其花鸟画看似挥洒自如,实则他对花鸟的结构、生长规律有着深刻的理解。清代的八大山人,其笔下的花鸟看似怪诞孤寂,实则对物象的造型和笔墨的运用炉火纯青。近现代的齐白石,他的花鸟虫鱼,既有生动的形态,又有极强的表现力,他能做到既写实又写意。

写意画的魅力在于,它在有限的笔墨中,承载了无限的精神和意境。它考验的是画家的功力、悟性和对生命的理解。画家通过对物象的提炼、概括和变形,将自然的形体与个人的情感、精神融为一体,从而创造出具有独特东方审美韵味和精神内涵的艺术品。

总结来说,国画写意绝非因为材料限制画不出写实而“从未考虑过”写实。恰恰相反,写实是中国画的传统,是写意画发展的根基。写意是画家在掌握了精湛的写实技艺后,为了更深层次地表达对象的精神内涵和自身的艺术情感,而发展出的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它是在对自然物象的深刻理解之上,运用恰当的笔墨和构图,达到“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境界,是一种对写实的超越,而非对写实的否定或逃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请自来,谬误之处恭迎斧正。

你先要搞清楚西方艺术是不是真的一直都写实?中国绘画是不是真的一直不写实?

知乎一句经典的话形容你:不问是不是先问为什么?

现在美院一般都会发一本教材《西方美术史》,你可以看看里面的时间划代。欧洲人真正开始系统性的解剖学乃至将解剖学用进艺术创作当中是文艺复兴之后的事情,而在之前漫长的中世纪和古代(克里特文明到古希腊文明时期)ps:目前古希腊艺术史的真实情况存疑。

文艺复兴之前的欧洲绘画同样“不写实”

这样的

这样的

还有这样的

上面几张都是中世纪大约公元500—790期间的宗教绘画(时间上有争议,但可以确定在中世纪中期,因为那个时间段的作品都保存的相对好。)

(书拍不好,找百度上的代替一下)

你看到的《蒙娜丽莎》《西斯廷壁画》《圣·尼古拉斯加冕时出现的天使头像》包括安格尔的各种宫廷画那是文艺复兴后的事,你现在看到的《庞贝古城壁画》也是基本上是后来多次重画的。

那么中国人不写实吗?

其实你们以为的很多写意画实际上是不同时代的文人画(就相当于现在的摇滚嬉皮士)。

这是 韩滉 《五牛图卷》的一些局部 唐代

我觉得这个非常的写实,虽然不是欧洲人那种解剖的写实,但我觉得这种中国人经验的观察的写实更写实。

再看看《写生珍禽图》 五代时期

很多人凭借第一印象“中国画写意,西画写生”张口就来

我则觉得中国在宋代包括很多时代,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写实的民族。

其实反观西画,西方人一直以解刨和严谨著称,但在文艺复兴之后的很多绘画中依然存在比例和结构错误的情况。

而且很多人甚至有很多专业人,都对写实这个概念的理解有问题。什么叫“写实”,怎样才叫“写实”?欧洲人的解刨算写实,中国人的经验我觉得依然写实甚至更写实,这是用语言表达不出来的意思,我一朋友收藏了很多汉代陶俑(今天未能拍照,希望之后补拍),当我拿起它的时候,那种生动的形象总是让我立刻就联想起日常生活中真实的人,有可能是某个好看的姑娘也可能是某个素不相识的路人,但很多西方精美的绘画却不能带给我这样的感观和联想。我们中国人追求的艺术形象是一种一闭眼就能活跃在眼前的东西,它是一种基于意识和经验的写实,和解刨同样是写实。

希望题主以后多思考,而不是被一些顽固的标签所累。

—————————————————————————————————————

2018.2.14修改

①一处重大错误,解刨为错别字,改为解剖,感谢评论指正

②标注作品的大概时期。

user avatar

文艺复兴前中国写实画水平比西方高,宋朝界画是古代世界写实绘画最高水平(元朝理学主导社会后中华文明除了装逼外基本上没有什么领域在进步)。文艺复兴后的西方近代写实绘画是科学革命的一部分,并非古代经验体系可比。

看看东西方绘画,就知道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生在西方了。。。。。。

艺术没有贵贱,技术却分高低。

而写实绘画在在没有照相机的时代不是单纯的艺术,同时也是有高度实用性的技术。

东西方作为艺术的绘画或写实或写意是流派之分,确实没有高低贵贱。

然而在诸如营造法式、武经总要、天工开物这种严肃的技术性书籍中出现大量透视混乱、没有比例尺的写意风格图纸,可不是流派问题能解释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