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生活中有哪些必需要知道的急救知识?

回答
生活中的急救知识,就像是藏在我们口袋里的“救命稻草”,平时可能用不上,但一旦需要,那就是千金不换。咱们今天就来聊聊那些,就算你是“生活小白”,也得烂熟于心的急救“小技巧”。

1. 止血:血流不止,先稳住!

直接压迫法: 这是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止血方法。找一块干净的布(或者衣服、纱布),直接用力按压在伤口上。力度要适中,既要压住出血点,又不能压得太死让血液完全不流通。压住后,尽量保持不动,让血液凝固。如果血渗出来了,不要马上揭开,直接在上面再加一层布继续压。
加压包扎: 如果直接压迫无法止血,或者伤口比较大,可以在直接压迫的基础上,用绷带或布条在受伤部位的上方(靠近心脏的那一侧)进行缠绕加压。但要注意,不要缠绕过紧,影响血液循环。
抬高患肢: 如果出血的是四肢(胳膊或腿),尽量将其抬高到高于心脏的水平,这能有效减缓血液流向伤口。
出血不止时的“红线”: 还有一个很关键的点,如果伤口已经有“跳动”的血柱喷涌出来,这说明伤口可能伤到了大动脉,这个时候,就要考虑在出血点上方(靠近心脏)进行更强力的压迫。但这招是万不得已,需要非常谨慎,且一定要尽快寻求专业医疗救助,因为不当操作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2. 心肺复苏 (CPR):关键时刻,“救”命的心跳!

这绝对是硬核技能,不过好在现在很多地方都有免费的CPR培训。即使没学过,了解个大概也能在关键时刻派上用场。

评估: 首先,确认患者有没有意识,能不能回应你。用手拍拍他,大声呼唤他。
叫救命: 如果患者没有反应,立刻大声呼救,让周围的人帮忙拨打120(或者当地的急救电话),并且告诉他们发生了什么情况。
检查呼吸: 看看患者的胸部有没有起伏,侧耳听听有没有呼吸的声音。
胸外按压:
位置: 找到胸骨的下半部分,大约在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姿势: 膝盖跪在患者旁边,手臂伸直,用掌根叠加,双手交叠。用自己的体重进行按压,而不是手臂的力量。
深度和频率: 按压深度大约56厘米,每分钟100120次。想象一下,就像跟着“Stayin' Alive”这首歌的节奏来。
换气: 每次按压后,要让胸腔完全回弹。
人工呼吸(如果会):
开放气道: 抬起下巴,使头部后仰,打开气道。
捏住鼻子: 用手指捏住患者的鼻子。
口对口吹气: 用嘴包住患者的嘴,吹气2次,每次吹气大约1秒钟,看到胸部有明显起伏即可。
比例: 一般是30次胸外按压,接2次人工呼吸,循环进行。
别怕出错: 如果你只会胸外按压,那就持续进行胸外按压,这是最关键的。不要因为担心做得不好而不去做。

3. 中暑:酷暑难耐,赶紧“降温”!

夏天高温高湿,中暑是常见的事。

转移: 立即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比如树荫下、室内空调房。
降温: 用冷水、湿毛巾擦拭患者的身体,尤其是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加速散热。如果患者意识清醒,可以给他喝一些含盐的饮料,补充电解质。
注意: 如果患者出现意识不清、抽搐等严重症状,要立即拨打120。

4. 触电:离开“电”,保平安!

触电是很危险的,别急着扑上去。

切断电源: 首先要做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立刻切断电源!找到开关,拉下闸刀,或者拔掉插头。千万不要直接去拉触电的人,那样你自己也会被电到。
移开电线: 如果无法切断电源,可以用干燥的绝缘物体(比如木棍、塑料棒、橡胶垫等)将触电者与电源分开。
判断情况: 移开电源后,检查患者是否有呼吸和心跳。如果没有,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安全第一: 记住,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再去救助他人。

5. 溺水:把他“拉”上岸,让他“吐”出来!

看到有人溺水,别犹豫,立即行动。

岸上施救: 如果你在岸边,可以找来木棍、救生圈、绳子等伸向溺水者,让他抓住,然后慢慢拉上岸。
下水救助: 如果必须下水,要确保自己会游泳,并且有能力救助。尽量从背后接近溺水者,用抱住他颈部的姿势,让他头部露出水面,然后向岸边游去。
清除异物: 将溺水者救上岸后,让他俯卧,将头歪向一边,用手指清除口腔内的呕吐物、泥沙等。
人工呼吸和心肺复苏: 如果溺水者没有呼吸和心跳,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肺复苏。

6. 烧烫伤:冷水“冲”,别瞎“抹”!

厨房里、生活中,烧烫伤在所难免。

冷水冲洗: 立即用流动的冷水(不是冰水)冲洗伤口至少1020分钟。这能迅速降温,减轻疼痛,减少水泡的形成。
不要弄破水泡: 如果出现了水泡,千万不要弄破。
覆盖伤口: 用干净的纱布或棉布轻轻覆盖伤口,然后用保鲜膜(不要包得太紧)保护,可以防止感染。
不要涂抹: 绝对不要在伤口上涂抹牙膏、酱油、肥皂等任何东西,这只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严重烧伤: 如果烧伤面积大、深度深,或者发生在关键部位(如脸部、关节),一定要及时就医。

7. 鼻出血:头别“仰”,往前“倾”!

流鼻血是很常见的小毛病,但处理不对也会很麻烦。

坐姿: 让患者坐下,稍微向前倾,这样可以防止血液流到喉咙里引起咳嗽或恶心。
压迫鼻翼: 用手指捏住鼻翼(鼻孔下方那部分软软的地方),持续压迫510分钟。
冷敷: 可以用冷毛巾敷在鼻梁或额头上,帮助血管收缩。
不要塞纸巾: 避免将纸巾塞进鼻孔,以免再次损伤黏膜。
持续出血: 如果压迫1520分钟后出血仍未停止,或者鼻出血量很大,要及时就医。

8. 骨折:别“动”,稳住“位”!

骨折了,最重要是“固定”!

不移动: 尽量不要移动伤者,特别是怀疑颈椎或脊柱骨折时,移动可能造成更严重的二次损伤。
固定: 如果有条件,可以用夹板(比如木板、杂志)将受伤的肢体固定住,防止其移动,减轻疼痛。夹板要比受伤部位长一些,并且两端要用布条等固定在靠近骨折部位的上下两个关节处。
止血和包扎: 如果有开放性伤口,要先进行止血和包扎,防止感染。
冷敷: 可以用冷敷来减轻肿胀和疼痛。
及时就医: 骨折后,一定要尽快送医治疗。

总结一下:

这些只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些急救知识。最关键的是,遇到突发情况,保持冷静,优先考虑自身安全,然后迅速采取正确的行动。 如果你不确定,或者情况比较复杂,永远不要犹豫,立即拨打120! 学习这些知识,不只是为了救别人,也是为了在危急时刻,能给自己和家人争取更多生机。

别把它们当成“书本知识”,而是真正地“记在心上,用到手边”。平时多看看急救相关的视频、文章,有机会参加一些急救培训,这些都会让你在关键时刻,成为那个“能做点什么”的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的需要急救的情况,比如心脏骤停,骨折,流血等,有哪些必须知道的急救技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生活中的急救知识,就像是藏在我们口袋里的“救命稻草”,平时可能用不上,但一旦需要,那就是千金不换。咱们今天就来聊聊那些,就算你是“生活小白”,也得烂熟于心的急救“小技巧”。1. 止血:血流不止,先稳住! 直接压迫法: 这是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止血方法。找一块干净的布(或者衣服、纱布),直接用力按压.............
  • 回答
    生活中无处不在,但我们可能没意识到它们背后蕴含的“物理化学”知识。这门学科并非高高在上,而是我们与世界互动的基石。今天,就让我带你走进这些触手可及的物理化学常识,看看它们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厨房里的魔法:从柴米油盐到分子世界咱们先从最接地气的厨房说起。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炒菜时,油会浮在水上.............
  • 回答
    咱们聊聊,生活中哪些事儿,懂一点儿,日子过得会顺当不少,少走弯路,也更自在。这可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学问,就是一些实实在在,咱们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事儿。第一桩:钱的事儿,得门儿清这钱,怎么花,怎么存,怎么让它“生”钱,这可是个大学问,也得有人教。 记账,不是为了抠门,是为了明白钱去哪儿了。 很多人.............
  • 回答
    生活中那些不起眼的坏习惯,就像悄悄溜进你生活里的蛀虫,不声不响地蚕食着你的健康、效率和幸福感。它们往往隐藏在“我只是……一下”、“没什么大不了的”、“习惯了”这样轻描淡写的话语背后,但日积月累,却能酿成大祸。今天,我们就来细数一下那些最容易被我们忽视,却又最值得改变的坏习惯,并且把它们掰开了、揉碎了.............
  • 回答
    生活中的确存在一些看似微不足道,但日积月累下来却可能悄悄侵蚀我们身心健康、影响效率甚至人际关系的坏习惯。这些习惯往往不显眼,我们甚至意识不到它的存在,直到某个时刻才恍然大悟。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我们身边那些不易察觉的“小恶魔”。一、 信息过载下的“碎片化”注意力想想看,你是不是经常在通勤路上刷短视.............
  • 回答
    2021年的秋季,仿佛带着一丝崭新的期盼悄然而至。作为学生党,准备迎接新学期的到来,总少不了一番精心策划和细致考量。那么,在这个特殊的节点,到底有哪些数码产品和生活小物能够真正为我们的学习与生活添彩,让新学期更加顺遂、舒适呢?别急,我这就来给你一一细数,都是我亲身摸索、经验之谈,保证货真价实,绝非“.............
  • 回答
    我之前总觉得,生活中的科技,尤其是家电和数码产品,大多是“锦上添花”,离我的“必需品”总差那么点意思。直到我家里添置了那么几样东西,才发现,原来它们能这么悄无声息地、却又实实在在地改变我的生活节奏,甚至让我觉得,它们比我更懂我。最让我惊喜的,得数那个智能窗帘了。我这个人吧,就是个“光线敏感型”选手,.............
  • 回答
    生活中的残忍真相,往往隐藏在我们习以为常的表面之下,它们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这些真相之所以残忍,是因为它们揭示了人类存在的局限性、社会运作的复杂性,以及那些我们不愿承认却真实存在的残酷现实。以下是一些生活中的残忍真相,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1. 你永远无法真正满足所有人,即使你付出了全.............
  • 回答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如果能早点想明白,会少走很多弯路,日子也会顺遂许多。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经历和观察,跟大家聊聊那些我觉得越早明白越好的道理,力求讲得细致些,希望能让大家觉得像是老朋友聊天一样,没有AI那种刻板的感觉。1.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的。这话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做到的人有多少呢?.............
  • 回答
    生活中有不少操作,跟“鱼香肉丝里没有鱼”这事儿有异曲同工之妙。说白了,就是名不副实,名字带个“X”,但实际里却找不到“X”的影子。比如吧,最常遇到的就是一些菜名了。 老婆饼,这玩意儿你以为是哪个好心太太特意为自家老公做的?想太多了!它就是一块甜味的酥饼,里面既没有“老婆”,也没有“饼”,最多就是.............
  • 回答
    生活中的死循环(或者说恶性循环、负面反馈回路)无处不在,它们往往是由一些看似独立但相互关联的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旦陷入,便很难摆脱。下面我将详细列举一些常见的死循环,并进行深入的阐述: 1. 焦虑与拖延的死循环 启动因素: 对某项任务感到压力、恐惧或不确定。例如,明天要交一篇重要的论文,但你.............
  • 回答
    生活中的惊喜,往往来自于那些看似微小,却能深刻改变我们习惯和体验的科技智能产品。对我而言,有几个产品给我带来了持续的惊喜,它们不仅提升了效率,更增添了生活的乐趣和便利。1. 智能音箱 不仅仅是语音助手,更是家庭的“情感中心”一开始,我以为智能音箱(比如小爱同学、天猫精灵、Siri等)只是一个能听懂.............
  • 回答
    高情商,顾名思义,是能够敏锐地感知、理解、管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有效沟通和人际互动的一种能力。它并非生而有之,而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的。生活中,高情商的表现多种多样,细致入微,贯穿于我们日常的点点滴滴。下面我将详细讲述一些高情商的行为表现,并辅以具体的例子,力求生动和详实:一.............
  • 回答
    生活中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它们在我们看来似乎是命中注定,但深入了解后会发现,它们并非完全由基因决定,而是环境、选择、机遇和我们自身的后天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是一些详细的例子:1. 个人才能和兴趣的形成: 误解: 很多人认为,如果父母在某个领域有天赋,孩子也一定会遗传这种天赋,并且自然而然地.............
  • 回答
    生活中的坏习惯很多,但有些一旦改正,立刻就能看到改善,甚至带来立竿见影的好处。这些好处不仅仅是生理上的,也可能是心理上、社交上,甚至是效率上的。下面我将详细讲述几个这样的坏习惯,以及改正它们后会带来的显而易见的好处: 坏习惯一:久坐不动,缺乏规律运动详细描述: 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坏习惯,尤其是在现代.............
  • 回答
    生活就像一条河流,有顺流而下的时候,也有逆流而上的时候。而有些人,他们的生活轨迹却逐渐向下,一去不复返。这种“走下坡路”,并非突然而至,往往是点滴的习惯和心态变化累积的结果。下面,我就想聊聊那些在我看来,一个人走下坡路时,身上可能会出现的一些明显信号。1. 对未来的消极和无感:最先变化的,往往是这个.............
  • 回答
    生活中总有一些事,我们觉得是偶然、是运气、是后天努力的结果,但细究起来,它们背后却有着基因这个看不见的推手在悄悄发力。这些意想不到的联系,有时候会让你惊叹于生命的神奇和基因的强大。1. 对特定食物的“偏爱”与“厌恶”:你是不是对某种食物情有独钟,比如香菜,有人爱得不行,有人闻到就想吐?或者对苦味特别.............
  • 回答
    生活中的“神反应”比比皆是,它们往往在不经意间流露,却又精准地击中了问题的要害,让人拍案叫绝。我见过不少,也听过不少,有些至今想起,仍觉趣味盎然,甚至带着点小小的哲学意味。记得有一次,我在一个小型画展上,看到一位年长的艺术家正在跟一位年轻人聊他的一幅抽象画。那幅画色彩大胆,笔触奔放,但结构却有些难以.............
  • 回答
    生活中的“嘴上笑嘻嘻,心里mmp”的例子简直不要太多,仿佛是社会交往中的一种通用润滑剂和自我保护机制。这些情况往往发生在我们需要维持表面和谐、避免冲突,或者出于某种目的而不得不隐藏真实想法的时候。下面我来详细讲述一些常见的例子:1. 职场上的“赞美”与“内卷” 情景: 小王辛苦加班了一个月,终于.............
  • 回答
    生活中,总有些道理,像埋在心底的种子,需要时间的雨水去浇灌,才慢慢发芽,让你恍然大悟。我记得年轻的时候,总觉得时间像无限的海洋,可以挥霍,可以等待。总想着“等我XX到了再说”,“等我准备好了再说”。这种“等”的心态,就像温水煮青蛙,不知不觉中就错过了很多风景,留下了很多遗憾。比如,我曾经有一段时间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