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小米、大疆、华为、滴滴、百度等加入这一轮造车潮中的公司,谁胜出的可能性比较大?

回答
当前这一轮造车潮吸引了众多科技巨头,包括小米、大疆、华为、滴滴、百度等。这些公司凭借其在技术、资本、生态和品牌方面的优势,都为进入汽车领域奠定了基础。然而,造车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挑战的行业,成功的要素众多,竞争异常激烈。要预测谁能最终胜出,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以下将对这些公司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尝试评估他们胜出的可能性:

关键的胜出要素分析:

在分析具体公司之前,我们先梳理一下在当前造车浪潮中,哪些要素对成功至关重要:

1. 核心技术实力(三电系统、智能驾驶、车身设计): 掌握核心技术是造车的根本。这包括电动化(电池、电机、电控)、智能化(自动驾驶算法、算力平台、座舱交互)以及传统的车身制造和底盘技术。
2. 资金实力与融资能力: 造车是资金密集型产业,从研发、生产到营销、渠道,都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持续的融资能力和强大的资本支持至关重要。
3. 供应链整合能力: 汽车生产涉及庞大的供应链体系,包括芯片、电池、传感器、零部件等。能否有效整合并稳定供应是关键。
4. 品牌影响力与用户认知: 品牌形象和用户对品牌的信任度直接影响销量。科技公司需要在传统汽车品牌林立的市场中建立新的品牌认知。
5. 渠道与服务体系: 销售网络、售后服务、充电补能网络等是用户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用户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
6. 生态整合与用户粘性: 科技公司擅长构建生态,能否将现有用户群体、服务和技术优势嫁接到汽车产品上,形成强大的生态闭环,提高用户粘性。
7. 执行力与战略定力: 造车是一个长期且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需要强大的执行力、快速迭代的能力以及面对挫折时的战略定力。
8. 政策法规与合规性: 汽车行业受到严格的政策法规监管,需要符合安全、环保等各项标准。

各公司详细分析:

1. 华为 (Huawei)

优势:
极强的技术实力: 华为在通信、芯片(虽然受限)、人工智能、云计算、鸿蒙操作系统等领域拥有世界级的技术储备。尤其在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如MDC计算平台、激光雷达、高精度地图等)和车联网方面,华为拥有核心竞争力。
强大的研发投入: 华为一直保持高强度的研发投入,这为其在汽车领域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基础。
生态构建能力: 鸿蒙生态在智能终端领域的成功经验,为华为打造汽车智能化生态提供了宝贵的借鉴。鸿蒙OS在车机系统上的应用潜力巨大。
品牌影响力与用户基础: 华为作为国内领先的科技品牌,拥有广泛的知名度和用户基础,其品牌信任度可以转化为汽车产品的吸引力。
模式灵活: 华为采取的是“提供全套解决方案”的模式,与传统车企合作(如问界AITO),不亲自造整车,这可以规避大量重资产投入和生产风险,并能与多家车企合作,扩大影响力。
资金实力: 华为拥有非常雄厚的资金储备。

劣势:
芯片受限: 虽然华为有芯片设计能力,但其制造环节受限,部分关键汽车芯片的供应可能存在风险或需要依赖外部合作。
造车经验空白: 华为自身没有整车制造和销售的经验,完全依赖合作伙伴的制造能力和渠道。
品牌定位挑战: 如何将科技品牌与高端汽车品牌融合,形成具有吸引力的汽车品牌形象,需要时间和市场验证。

胜出可能性: 非常大。华为的模式是最具潜力的模式之一。通过赋能传统车企,华为可以快速将自身领先的智能化技术和生态优势渗透到整个汽车行业,形成强大的技术壁垒和生态粘性。其合作模式也为其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更低的风险。如果合作的车企能够成功,华为将成为幕后最大的赢家。

2. 小米 (Xiaomi)

优势:
强大的品牌号召力与用户基础: 小米是全球知名的消费电子品牌,拥有庞大的年轻用户群体和极高的品牌忠诚度。其“粉丝文化”为新车销售提供了强大的助力。
互联网营销与成本控制能力: 小米擅长互联网营销和社群运营,能够有效地触达用户并转化为购买力。其在消费电子领域积累的成本控制经验也可能应用于汽车制造。
生态构建能力: 小米拥有完善的智能家居生态,未来有望将手机、智能家居与汽车进行深度互联,打造独特的“人车家”全场景智能体验,这是其核心竞争力。
资金实力: 小米作为一家上市公司,拥有良好的融资能力和充足的现金储备。
创始人雷军的个人影响力: 雷军本人极具号召力,能够为小米汽车项目吸引关注和资源。

劣势:
造车经验完全空白: 小米从零开始进入汽车制造领域,在整车研发、生产制造、质量控制、供应链管理等方面都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大量学习和积累。
供应链整合难度: 汽车供应链的复杂性和稳定性远超消费电子,小米需要建立起一套全新的、可靠的汽车供应链体系。
传统汽车产业壁垒: 汽车制造涉及安全、耐久性、碰撞测试等高门槛领域,需要深厚的技术积累和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
渠道与服务建设: 建立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是巨大的挑战。

胜出可能性: 中等偏上。小米汽车的胜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执行力、学习能力以及如何高效地整合供应链和生产制造。如果能快速搭建起成熟的生产体系,并有效利用其品牌和生态优势,小米汽车有望成为一股强劲的力量。其首款车型SU7的市场表现至关重要,将直接影响后续的发展信心。

3. 百度 (Baidu)

优势:
深厚的人工智能与自动驾驶技术积累: 百度是国内最早布局自动驾驶的公司之一,在AI算法、高精度地图、车联网(Apollo平台)等方面拥有领先优势。其自动驾驶技术在Robotaxi运营方面已得到广泛验证。
造车新模式探索: 百度通过成立集度汽车(与吉利合作),采取了“智能驾驶先行者”的模式,将自身在智能化方面的优势与传统车企的制造能力结合。
资金实力: 百度作为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拥有可观的资金实力支持其在汽车领域的投入。
生态拓展能力: 百度在互联网服务、内容、地图等方面的生态,有机会与汽车产品进行整合。

劣势:
商业模式的持续盈利能力: 无论是自动驾驶解决方案还是整车制造,其商业模式的盈利能力仍需市场验证。
品牌认知与营销: 百度在消费领域的品牌认知更多集中在搜索引擎和AI技术,将其转化为汽车品牌的用户粘性需要过程。
整车制造的执行与迭代: 尽管有合作,但对整车制造全过程的把控和快速迭代能力仍是挑战。

胜出可能性: 中等。百度在自动驾驶领域的领先地位是其最大优势,如果集度汽车能够成功打造出在智能化和用户体验上具有差异化优势的车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良性的商业模式,百度有望在智能汽车赛道上占据一席之地。但其能否成为“造车主力”还有待观察,更可能是在智能驾驶解决方案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4. 大疆 (DJI)

优势:
世界级的视觉感知与AI技术: 大疆在无人机领域积累了深厚的视觉感知、路径规划、SLAM(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等AI技术,这些技术与智能驾驶的核心需求高度契合。
硬件制造与供应链管理能力: 大疆在精密硬件的研发、生产和供应链管理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和强大的能力。
创新文化与快速迭代: 大疆以其创新和快速迭代的文化著称,这对于需要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汽车行业非常有利。
潜在的硬件赋能模式: 大疆可以为其他造车新势力或传统车企提供高性价比的智能驾驶硬件模组或解决方案。

劣势:
缺乏整车制造经验: 大疆从未涉足过汽车整车的制造、设计和销售。
汽车行业门槛高: 汽车行业的标准和安全要求远高于无人机,需要全新的认证体系和流程。
品牌认知空白: 大疆的品牌形象与无人机深度绑定,如何将其延伸至汽车领域并获得认可是一个挑战。
商业模式不确定: 大疆是否会亲自造车,还是提供零部件或解决方案,模式尚不完全清晰。

胜出可能性: 中等偏低(作为整车制造商) / 中高(作为技术供应商)。如果大疆选择亲自造车,其成功的概率相对较低,因为跨界门槛太高。然而,如果大疆专注于为其他车企提供先进的智能驾驶感知硬件和技术解决方案,则非常有潜力成为汽车智能化领域的重要玩家,其技术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5. 滴滴 (DiDi)

优势:
强大的出行服务平台和运营经验: 滴滴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和成熟的出行运营网络,对用户出行需求有着深刻的理解。
Robotaxi的运营积累: 滴滴是国内最早探索和运营Robotaxi的公司之一,在自动驾驶的场景化应用和商业化落地方面有一定经验。
与多家车企的合作历史: 滴滴曾与多家车企合作,对汽车产业的运作模式有一定了解。
资金潜力: 作为出行巨头,滴滴拥有一定的资金实力和融资能力。

劣势:
造车经验尚不成熟: 滴滴在整车制造的研发、生产、品控等环节经验不足。
公司战略重心转移: 在经历了一些监管调整后,滴滴的战略重心和发展方向可能有所调整,其对造车业务的投入决心和力度需要持续观察。
品牌形象与市场接受度: 滴滴作为出行平台,其品牌能否直接转化为汽车销售的吸引力,还存在不确定性。

胜出可能性: 较低(作为传统意义上的汽车制造商) / 中等(作为出行服务和自动驾驶运营者)。滴滴的核心优势在于出行服务和自动驾驶运营,而非传统的整车制造。如果滴滴将重心放在提供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并与车企合作制造定制化车辆(如Robotaxi),则有其独特优势。但作为一家要与传统车企争夺消费者市场的汽车品牌,其胜算不大。

综合评估与未来趋势:

在这一轮造车潮中,华为凭借其在核心技术、生态、品牌和灵活的合作模式,拥有最高的胜出概率。其赋能模式能够最大化发挥其技术优势,并规避重资产风险。

小米则最有潜力成为下一代智能汽车的代表性品牌之一。其强大的品牌、用户基础和生态构建能力是其核心竞争力,能否克服造车经验的短板是关键。

百度在智能驾驶领域的优势无可替代,未来很可能成为智能汽车的“大脑”供应商,其在自动驾驶技术输出和运营服务方面的前景广阔。

大疆作为技术供应商的角色,尤其是在智能驾驶硬件领域,其表现值得期待。

滴滴更适合聚焦于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和运营,而非独立造车品牌。

谁能胜出,关键在于以下几点:

技术迭代速度和产品力: 谁能更快地推出在智能化、性能、续航、设计和价格上都能打动消费者的产品。
用户体验的深度整合: 谁能将科技能力转化为真正好用的用户体验,将现有生态用户转化为汽车用户。
成本控制与盈利模式: 谁能在保证产品品质的前提下,实现规模化生产和盈利。
品牌建设与市场营销: 谁能成功塑造新的汽车品牌形象,并有效地触达和转化目标用户。
战略的执行力与适应性: 谁能保持战略定力,同时又能根据市场变化快速调整策略。

总而言之,这一轮造车潮并非简单的技术堆叠,而是技术、资本、品牌、渠道、生态以及运营的系统性竞争。华为和小米无疑是其中最有希望脱颖而出的玩家,但其他公司也有可能在特定细分领域或通过合作模式取得成功。最终的胜者将是那些能够真正理解汽车行业特性,并将其科技能力转化为卓越产品和服务的公司。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压根不是一回事儿!有个毛可比性?

这几家想干的事儿,你以为他们想做的是电动车时代的大众丰田。

其实大疆华为更有可能目标是成为电动车时代的采埃孚、爱信,这种上游企业,甚至博世、博格华纳这种上游巨头。

而滴滴可能目标是成为电动无人驾驶的出租车公司。干掉出租车、快车、专车司机,自己玩出行。


那我问你,大众、爱信、博世、你们当地的出租车公司,谁胜出?

user avatar

…………

以目前来看,国内的话,百度的方案应该是这几个里面目前最领先的一个………

不过吧,这轮造车热潮的成果至少3-4年后才能体现……

现在就在说哪家是“系统级方案的完美提供商”和哪家是“PPT造车”,是不是太扯了一点………

而且,很多人前几天在吹的北极狐那个方案,成本其实并没有吹嘘的那么低,优势只能说是不明显

说到底了,不要搞企业崇拜就是硬道理

以上

user avatar

造车势力看似啥人都有,但其实有代际之分,我在这简单给大家列了张图。

我们先得明白,这些看似跨界造车的互联网企业,其实是在主场作战。这是属于中国的机会,内燃机上我们很难再超过欧美日车企了,但是在智能汽车上,我们可以直接实现弯道超越。

传统欧美日车企,虽然有着悠久的品牌积淀以及造车历史,也取得了内燃机时代属于它们的辉煌。

但是,从目前来看,内燃机技术已经到了一个瓶颈期,短期内怕难有发展,而未来车辆的智能化技术,对于这些企业来讲,也是全新的领域。这些企业背负着以往对于车的形态的认知与执念,在转型智能化的同时,或许会背负一些比较沉重的包袱。


对于新势力车企三巨头而言,虽然它们没有传统车企那样沉重的包袱,但遗憾的是,它们不具备核心技术能力。

大部分新势力车企,它们的技术——从车机到动力系统——基本都来源于第三方。相对而言,他们自主研发的能力稍弱一些,而自动驾驶技术发展飞快,如果企业没有自主研发能力,未来很难确保技术是否能跟上时代的进步。


这样来看,特斯拉、苹果、华为、百度,依托其互联网领域的沉淀,在技术层面或许更有优势。

特斯拉作为第一批互联网造车企业,拥有着较为成熟的技术,但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就比较缓慢。加上这几天来的一系列负面事件,我个人不是很看好特斯拉未来的发展,毕竟汽车质量是第一保证。

苹果虽然有着相对深厚的技术积累,但在造车方面,起步较晚,至今尚未有成型的车辆问世,量产落地更是有待时日。

华为和百度方面,两家企业同样有着强大的技术背景支持,但使用的系统却不近相同,华为的激光雷达系统,整体造价成本相对较高,估计以后可能会集中于中高端豪华车型。而百度使用的视觉系统,相对来讲造价成本更低,所以先一步实现了落地量产。就拿最近上市的搭载了百度Apollo自动驾驶系统的威马W6来讲,虽然已经达到了L4级别的自动驾驶,但整车落地的价格还是很亲民的。

百度是先做Apollo,再造整车。虽然很长时间百度都没提造车的事,但现在造车的核心技术自动驾驶在百度手里拿捏着呢,这相当于先让合作车厂把各种坑先试了一篇,把经验装进自己口袋,再一股脑灌给自家的整车制造。

小米和滴滴虽然也已宣布入局造车,但一直在整车自主研发与和老牌车企合作间反复横跳,直到现在也没有公布他们的整车合作商,这两家造车进度目前还不明确,我个人持观望状态,未来发展如何,还是要看其具体措施。

而诸如易车、恒大等完全没有相关技术和背景的企业来讲,虽然也迫切的想要进入造车阵营,但造车这件事对于它们来讲,就好像望山跑死马,看似近,实则远。目前来看,这些企业可以被划为造车“气氛组”阵营。


以上,我是 @Puddle ,我们都有美好的未来。

user avatar

版权所有,首发donews的maomaobear专栏,禁止转载


互联网企业造车,各有各的算盘

最近一段时间,互联网公司造车的新闻层出不穷。先是百度要下场,自己造车。然后是小米发声,要造小米汽车,然后易车,滴滴都声明造车。最后已经辟谣不造车的华为也来了,大疆同样不甘人后。

为什互联网巨头纷纷造车,他们各自想要什么呢?

一、互联网造车容易吗?

其实,中国的互联网造车之前热过一轮,特斯拉上次股价大涨的时候,中国也是各个公司造车,经过几年洗礼,优胜劣汰,诞生了蔚来,小鹏,理想,威马。淘汰了两位数的企业。

而对成功量产的几家来说,造车过程历尽艰辛。

蔚来一开始连测试设备都没有,要借大学的,还给弄坏了。小鹏一度找不到给代工的地方。

但是,经过几年的探索,互联网造车还是造出来了。

除了公司的努力,还要感谢国家巨额补贴造就的电动车产业链。

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国已经能够自己解决三电问题,有宁德时代等一批厂商出现,也有一大批提供各自服务的公司,互联网造车的难度变低了。

如同小米开始造手机的年代,产业链有了,造手机就容易了。

所以,现在互联网巨头纷纷下场,造车不再需要烧那么多钱,风险也基本都趟明白了。后来者可以摸着石头过河。


二、巨头造车图什么?

虽然都是巨头,但是大家下场的目的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可以分类讨论。

首先是目的是整车的,代表厂商是小米。

小米造车的理由和苹果类似,智能手机基本饱和,没有成长空间。iot产品的空间大,但是更新频率低,不够解渴。

而汽车这个东西,单价高,有损耗,换车周期不太长,营收巨大,空间大。

同时,新能源和自动驾驶体验相比传统燃油车有优势,有发展空间,所以小米自己下场,要营收。

百度造车虽然也是造整车,但是更大的目的在于卖AI。

百度的AI搞了很久,水平很高,但是长期以来落地不易。

汽车产业链没有那么容易进去,百度搞了很多合作,都是隔靴搔痒。

最后百度决定自己下场,自己造的车才会把自己的技术搭载好。百度手里有算法,有算AI的昆仑芯片。百度希望自己的智能汽车普及自己的AI技术。

大疆和华为有点类似,但是不完全相同。

大疆是研发了一套自动驾驶的整体软硬件方案,与车企合作进去供应链。大这套一上来就是车规,成本控制,实用功能,很务实,是真要立刻卖的。你未来很可能先用到大疆的自动驾驶方案。

华为野心比大疆更大,华为不仅是自动驾驶智能坐仓,华为也做电机,它想覆盖整个电动车的技术。

类似于手机里面的SOC,核心华为都做了,你攒一下测试测试就是整车了。

华为这个对整个汽车产业链构成挑战。

滴滴造车是利益最大化扩展,别人造车要卖,得有人买。

小米希望粉丝支持,华为大疆进去产业链,挂别人的牌子,也得看挂靠牌子的销售。

滴滴的强大在于,手里有1000多万司机要买车,滴滴有决定权。

你买现代的,吉利的,比亚迪的,不如买我滴滴的。

我滴滴还能挣一份汽车行业的平均利润。

所以,都叫互联网造车,其实大家目的各不相同。


三、滴滴最有希望成为BOSS

现在中国电动车销量不错,但这是有补贴和牌照加成的。

电动车有加速和平顺性,噪音优势,但是充电时间,充电方便程度,里程焦虑存在劣势。

电动车和燃油车有激烈的竞争,比亚迪BMI这种中间方案两头讨好。

大家造出来车都有卖得问题。

蔚来,小鹏一个月几千辆很不容易了。新生的企业卖得会更少。

而互联网造车真正的boss是滴滴。

因为它有之前1000万的保底销量,网约车理论上8年更换(实际可能更短一些),一年125万量,一个月是10万多!!!

这是什么概念?电动车型销量记录是五菱,不过3万,其他只有几千。

燃油车型最多一个月6万也就顶天了。

滴滴做好了,其他家无法追赶。

小米要当滴滴的车型有点困难,但是滴滴自己造车,是与百度,华为,大疆兼容的。

谁能搭上滴滴的车,谁的方案就能普及,谁就能成为巨头。

汽车这个东西,量大为王,谁量大供应链拿谁当爹。

如果滴滴搞个优秀的单一车型,滴滴造的车可以又好又便宜,竞争力无法抵挡。

譬如蔚来ET7这种配置的车,以蔚来的量,可能要40万才能攒出来不亏本,滴滴可能20万就够了,卖30万,滴滴还能多挣10万。

所以,滴滴才是互联网造车的真正BO SS

现在无论是传统车企,还是互联网造车,都应该与滴滴合作,设计出适用车型,把自己的技术搭载上。逐渐替换滴滴的运营网约车。

滴滴也是对自动驾驶要求最迫切的,省1000多万司机工资是多大利润?你算算?

所以,滴滴是互联网造车的终极BOSS。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