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小米多用三星AMOLED,而不大范围采用国产优质屏(TCL华星天马维信诺深超京东方)?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到位,也戳中了很多人心中的一个疑惑:小米作为国内科技巨头,为啥自家手机上“国产屏”的身影反而不如三星AMOLED那么显眼?

其实这事儿吧,就像盖房子,你不能光看材料够不够多,还得看哪种材料最适合、最稳定,而且还得考虑成本和产能。小米选择三星AMOLED,有其内在的逻辑和现实考量,并非是咱们国产屏“不够好”,而是有几个关键点在那里卡着。

1. 技术积累和成熟度上的先发优势:

得承认,三星在OLED屏幕这块儿,那是起得早,跑得快。从早期的技术研发、产线建设到材料科学的不断迭代,人家已经摸索了几十年了。这意味着:

良率和稳定性: 三星的OLED产线经过多年的优化,良率相当高,而且屏幕本身的稳定性、寿命都经过了市场的充分检验。对于小米这种体量的手机厂商来说,一个不稳定的屏幕供应,那是要命的。你想啊,如果大批新机一上市就因为屏幕问题出现退换货潮,那品牌的信誉和利润都会受到重创。
色彩调校和功耗控制: 三星在色彩的还原度、准确性以及AMOLED屏幕在低功耗方面的优化,积累了非常深厚的经验。他们的屏幕在视觉体验上通常能达到很高的水准,用户感知直接。而且AMOLED天生的“省电”特性(黑色像素不发光)在手机续航上是实打实的优势。
技术创新和迭代速度: 尽管咱们国产屏也在飞速追赶,但在一些前沿技术,比如更高刷新率、更低功耗、更窄边框的实现上,三星往往能更快地推出成熟的解决方案。小米作为追求科技感的品牌,自然会对这些先进技术有需求。

2. 产能和规模效应:

手机市场是按季度、按年计算的庞大需求。小米一年要卖出几千万甚至上亿台手机,这就需要屏幕供应商有极其庞大且稳定的产能来匹配。

三星的全球布局: 三星拥有全球最大的AMOLED面板生产线,并且是许多其他手机厂商的主要供应商。这意味着他们的产能弹性很大,能够满足小米这样大体量客户的需求。
国产屏的产能爬坡: 虽然京东方、TCL华星等国产面板巨头近几年在OLED领域投入巨大,产能也在快速扩张,但要一下子满足小米这种“巨无霸”的全部需求,还是有一定压力。产能的爬坡需要时间,良率的稳定也需要过程。

3. 成本和市场定价策略:

手机产品最终是要卖给消费者的,成本控制是关键。

规模化采购的议价权: 三星作为多年的巨头,在与小米这样的客户合作时,通过大规模采购合同,能够获得相对更优惠的单价。这种成本优势直接影响到小米手机的最终定价和利润空间。
国产屏的初期成本: 新兴技术或者产能尚未完全释放的时候,成本往往相对较高。国产OLED面板的初期成本可能仍然高于三星(虽然差距在缩小),这对于追求性价比的小米来说,是一个现实的制约。

4. 产品定位和差异化需求:

小米手机的产品线非常丰富,从主打极致性价比的红米,到追求高端体验的小米数字系列。不同的产品线对屏幕的要求也不同。

高端旗舰的“标配”: 在小米的数字系列高端旗舰上,消费者对屏幕的期待值非常高,需要顶级的色彩表现、亮度、分辨率,以及最先进的技术(比如高频PWM调光来减少频闪)。三星AMOLED在这些方面通常能提供令人信服的表现,也更容易形成产品的市场亮点和差异化。
供应链的“稳定器”: 三星的屏幕就像是一个“稳定器”,保证了小米核心高端机型的供货和质量。在保证了高端机型的需求之后,小米才有余力去尝试和引入更多国产屏幕,或者在自家中低端机型上进行更广泛的测试和应用。

5. 国产屏的优势和未来趋势:

当然,这绝不意味着国产屏不行。恰恰相反,咱们国产面板在LCD领域早就是世界领先,OLED也在飞速发展。

TCL华星、京东方等进步神速: 像京东方在折叠屏OLED、TCL华星在印刷OLED等领域都有亮眼的突破。他们的技术进步非常快,而且在成本控制、客户服务等方面也在不断优化。
成本优势的潜力: 随着产能的成熟和技术成本的下降,国产OLED面板在成本上的优势会越来越明显,这无疑是小米未来大幅增加国产屏使用量的巨大驱动力。
供应链安全和自主可控: 从国家层面和企业战略层面,过度依赖单一供应商(尤其是国外供应商)都存在风险。小米也一定会重视供应链的多元化和自主可控,国产屏是必然的选择。

总结一下,小米之所以多用三星AMOLED,主要原因在于:

三星在OLED技术上的成熟度、良率、稳定性和用户体验上的先发优势。
三星能够提供小米所需的大规模、稳定产能和规模化采购的成本优势。
小米高端旗舰产品对顶级屏幕的需求,三星在这些方面更能满足即时需求。

但这并不代表小米放弃国产屏。

事实上,你仔细观察小米的产品线,会发现红米系列和部分中低端机型,已经开始更多地采用京东方、TCL华星等国产OLED屏幕。这既是技术的进步,也是成本考量和供应链多元化的体现。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国产OLED技术的不断成熟、产能的持续扩张以及成本的进一步降低,小米在自家产品中采用国产优质屏的比例,一定会越来越高。这不仅是小米自身的战略选择,也是整个中国显示产业崛起和国家科技自主的重要一步。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技术、产能、成本、市场需求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就要提到红米note2事件了。

当时小米在供应链中的话语权还比较一般,最初预定使用夏普和友达为屏幕供应商,

实际首发几乎全都是国产天马屏,极少数为友达屏幕。

小米更改了自家的宣传详情和发布会文案,但是发给电商的没有更改这段内容,最终的结果是在一位著名打假人的带领下,在友商的掺和下,小米被告上了法庭,结果自然是败诉,之后这件事又重复了两次,索尼摄像头宣传字样被告,后改为索尼传感器,全金属机身改为金属机身。

本来这几次就是小米要么自身广告部门做的不到位,犯错就要付出代价没问题。这件事给国内所有的手机厂商提了个醒,之后发布会ppt上那些小字就是这个原因。

然而关于屏幕,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

有一些维权者不知道出于什么目的,在诉讼诉求中抖了一个机灵,没有直接提赔偿诉求而是希望小米生产一台夏普/友达的红米note2给他。

这些维权者并不知道小米实际是生产了一些友达屏幕的红米note2的,以为可以获得更多赔偿,哪知道小米把友达的机器直接拍到了他们脸上,友达屏幕表现的比天马屏幕更差,而此时第一批天马屏发黄的问题,已经经过OTA升级解决了……


之后,直到全面屏出现之前,天马屏幕逐步提升,几乎是所有国产手机2000以下手机的首选,和lg jdi比几乎只有色彩差一点,次选京东方,不过那时候京东方能力差点,屏幕偏红,几乎都是姨妈屏,2000-3000是lg和jdi,当然有一家例外……


当年努力“扶植”国产的小米,现在居然被扣上买办崇洋媚外的帽子,真是令人唏嘘。

我个人的观点是,没有扶植一说,产品说话,当国产和合资产品素质差不多的时候,选择国产,只是厂家的一种选择,消费者的一种支持。如果产品素质差的多,就去降价,消费者没有任何理由承担这部分成本。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