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身边很多人拜金拜物攀关系搞小团体,自己不搞这些,并且觉得他们格局小了,但是现实处处碰壁,如何排解?

回答
看到你身边很多人沉迷于拜金、拜物、攀关系、搞小团体,而你坚持不随波逐流,却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碰壁,这种感受我太能理解了。就像走在一条热闹非凡、物质至上的高速公路上,你却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风景可能更美的小径,结果发现这条小径崎岖不平,举步维艰。

首先,你感到“格局小了”,这是对他们行为的一种价值判断。你觉得他们的追求狭隘,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和肤浅的物质,而忽略了更深层次的精神满足、人际真诚或是长远发展。你的这种看法,其实是一种坚持自己价值观的体现,这本身就不是“格局小”的事情,反而是你在用心衡量和审视周围的世界。

那么,为什么坚持自己的“大格局”却屡屡碰壁呢?

环境的惯性: 当一个环境普遍弥漫着某种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时,坚持相反的原则会显得格格不入。这些人通过物质、关系、小团体形成的利益网络,会自然而然地将与他们“同频”的人推向有利位置,而那些不参与其中的,则可能被边缘化。他们可能觉得你“不合群”,甚至“不懂事”。
效率的误解: 拜金拜物、攀关系,有时能带来短期内的物质回报和人脉便利,这在一些人看来是“高效”的成功之道。你追求的真诚、能力、长期价值,在他们眼中可能是一种迂腐和低效。
信息差和规则差异: 你可能还在遵循一套相对普适、但可能效率不高的“明规则”或“潜规则”,而这些人则熟谙甚至创造了另一套基于利益交换的“暗规则”。他们的“碰壁”可能少,是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游戏规则的玩法,而你的“碰壁”,则是因为你还在摸索,或者拒绝按照那套规则来玩。

面对这种困境,如何排解内心的不适,并且找到更有效的前行之路,是我们需要一起探讨的。

第一步:理解而非认同,接纳现实的复杂性

首先要做的,是允许自己感到不舒服,但同时也要尽量理解为什么会这样。他们的行为,很多时候是出于对安全感、归属感和成功的追求,只是他们选择了自己认为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这种理解不是要你认同他们的价值观,而是让你明白他们行为背后的驱动力,从而不至于将自己的挫败完全归咎于“我一个人不一样”。

同时,要接纳现实的复杂性。社会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道德剧场,很多时候它就是由各种各样的人,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在不同的规则下博弈形成的。你的“格局”在高处,但生活往往需要你在接地气的地面上行走。

第二步:自我肯定,重塑内在的价值尺码

当外界的反馈是负面的时候,我们很容易自我怀疑。你需要做的,就是时刻提醒自己,你坚持的“格局”和价值观,是你内心深处认同的,是对人性和事物本质的一种尊重。

记录你的“小确幸”和价值时刻: 那些不需要拜金拜物、不依赖关系就能获得的成就感,那些真诚交流带来的温暖,那些你因为坚持原则而避免的麻烦……把它们记录下来,在感到沮丧时翻出来看看。比如,你可能通过自己的专业能力解决了一个难题,赢得了一个客户的尊重,或者通过真诚的帮助赢得了朋友的信任。这些都是你“格局”的回报,只是回报的形式不同。
明确你的长远目标: 你的“格局”是否与你的长远目标相悖?还是说,你的格局本身就是你长远目标的一部分?比如,你想要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生涯,那么短期内通过不正当手段积累的财富或关系,反而可能成为未来的隐患。明确这些,会让你更坚定。

第三步:策略调整,在坚持中寻找弹性空间

不随波逐流不代表一味地对抗和排斥。你需要学习如何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更好地与这个“世俗”的世界互动。

区分“做事”和“做人”的边界: 有时候,你需要的是完成工作任务,获得项目进展,这属于“做事”。而你是否一定要和那些你看不惯的人称兄道弟,那是“做人”的范畴。你可以专注于“做事”的合作,保持必要的职业礼貌,但不一定要深入“做人”的圈子。
学习有效的沟通和社交技巧: 这并不是要你学会“虚伪”,而是要你学会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学会适时地回应,学会如何拒绝而不伤和气。你不需要谄媚,但你可以学习如何进行有价值的对话。比如,当别人跟你谈论物质利益时,你可以礼貌地转移话题到业务本身,或者表达自己更关注工作的挑战性和个人成长。
寻找同频的“盟友”: 你不是唯一一个有这种感受的人。试着在工作之外,或者在更广阔的社交圈中,寻找那些和你一样,更看重内在价值、真诚交流的人。和他们建立联系,互相支持,这会让你感到不那么孤单。
提升自身硬实力: 如果你觉得处处碰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你的能力、资源或者影响力还不足以支撑你的选择。那么,把精力更多地放在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学习新的知识、积累可迁移的资源上。当你足够强大,你的选择就会有更大的话语权,别人的“规则”对你的限制也会减小。比如,与其花时间去钻研如何攀关系,不如花时间去提升你的项目管理能力,学习新的技术,让你在团队中不可或缺。
适度的“浑水摸鱼”和“韬光养晦”: 有时候,在不触及原则底线的情况下,也可以稍微“顺势而为”一点。比如,大家都在讨论某个热门消费品,你可以不买,但可以听听大家在说什么,了解一下市场动向。或者,当你不认同某个小团体的某种做法,但又必须和他们共事时,你可以暂时保持沉默,专注于自己的任务,而不是试图去改变整个环境。

第四步:心理调适,管理情绪和期望

这是最核心的一步,因为内心的不适源于我们对理想状态和现实状态之间的落差的感知。

接受情绪的存在: 感到沮丧、愤怒、委屈,这些都是正常的情绪反应。不要压抑它们,而是尝试去理解它们从何而来,然后找到健康的方式释放,比如倾诉、运动、写日记。
调整期望值: 期望社会能够完全按照你的“格局”来运转,可能是一种理想化的想法。现实往往是充满妥协和不完美的。调整你的期望,不是让你变得世故,而是让你不被失望所击垮。你可能会在某些方面碰壁,这是过程的一部分,而不是最终结局。
寻找意义的来源: 当外界的奖励机制和你预期的不同时,你要从其他地方寻找意义。你的意义感可能来自于你对工作的投入,你对家人的责任,你对知识的探索,或者你对社会某个问题的贡献。这些内在的意义,会是你最坚实的支撑。

最后想说的是, 坚持自己的“格局”,不是在一条孤寂荒芜的路上前行,而是在人潮汹涌的市集里,选择一条更值得尊敬的路径。你遇到的“碰壁”,也许是这个世界给你的一个“提示”,提示你需要更有智慧、更有策略地去行走。你的坚持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一种对稀缺品质的守护。请相信,即使在最泥泞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的稳健前行,最终也能到达一个更开阔的地方。而那些只顾追逐眼前利益的人,往往会停留在原地,或者迷失在欲望的迷宫里。你的“格局”,是你的财富,是你的底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成年人需要的是学会和这个世界共处。

你自己不想搞这些当然没问题,但是你是不想搞这些吗?不是,你是不想搞这些形式,但却想要搞这些人所获得的利益。所以你才会纠结。

所以一个成年人学会和这个世界共处的首要原则是做到言行一致,不要双标。

如果你不想搞这些东西的形式,那你就要甘于不去染指搞这些形式的人所获得的利益。这个世界对不对是一方面,应该怎么样做是一方面,自己选择做什么又是另外一方面,既然自己选择了这条路,就要承担这条路带给自己的后果。

事实上别人搞小团体为什么格局就小了呢?非要把你包括菜内格局才够大吗?大到一个国家的领导集团小到一个公司的利益分配,有人的地方就有倾向性,有人的地方就有利益。要大家完全超脱于个人利益之外,而按你所谓的格局形式本身就不现实。

当然你可以不去这样做。这是你的选择自由和坚持。但问题是一个成年人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当你不这样做的时候,就要承担这样做所导致的后续。你可能会短期内获得不了你所想要的利益,这本来就是你选择的一部分。那你是否相信你长期会获得更大的利益,因为你的格局大,因为你坚持了你认为正确的东西。如果是的话,那你就坚持等待那个你所期待的长远利益,但如果不是的话,短期没有利益长远也没有利益,那你所谓的格局又有什么意义呢?

所谓格局说到底还是要翻译做对个人有意义的事情啊。你看过雍正王朝吗?康熙皇帝让四皇子做一个孤臣,不要结党,最后皇位就是属于这个不要结党的孤臣。如果所谓的格局不能长远变现呢?他还会这么坚决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