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什么是「唯实论」和「唯名论」?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哲学上关于“普遍概念”的两大阵营——唯实论(Realism)和唯名论(Nominalism)。这俩名字听起来有点绕,但它们争论的核心问题,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只不过我们没把它提炼成哲学概念罢了。

想象一下,我们看到好多好多猫:有黑猫白猫,有肥猫瘦猫,有家猫野猫,有俄罗斯蓝猫、波斯猫等等。我们都能毫不犹豫地喊出它们的名字:“这是猫!”。那问题来了,这个“猫”这个概念,到底是什么?它真的存在吗?还是只是我们人类给这些相似的动物起的一个方便的称呼?这背后就牵扯出了唯实论和唯名论的根本分歧。

唯实论(Realism):普遍概念是真实存在的

简单来说,唯实论者认为,那些我们用来指代事物的普遍概念,比如“猫”、“美德”、“正义”、“数字三”,不仅仅是我们脑袋里的想法,它们是独立于我们意识而真实存在的实体。而且,这些普遍概念是具体事物之所以是它们本身的原因和依据。

我们可以把唯实论者想象成一群“概念的忠实信徒”。他们觉得,这些抽象的概念有一种超越具体事物的实在性。

详细来说,唯实论在历史上也有几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核心观点是相通的:

柏拉图的唯实论(概念实在论/理念论): 这是最经典也是最彻底的一种。柏拉图认为,我们感知到的具体的、会变化的“猫”,都只是“猫”这个理念(Idea)的影子或不完美的复制品。“猫”的理念存在于一个超验的、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它比我们看到的任何一只具体的猫都要真实,是它们之所以是“猫”的根本原因。只有通过理性,我们才能认识到这些理念的真实性。

亚里士多德的唯实论(潜在实在论): 亚里士多德虽然也承认普遍概念的真实性,但他认为普遍概念并不独立于具体事物而存在于另一个世界。相反,普遍概念是内在于具体事物之中的。也就是说,“猫性”作为一种形式或本质,是存在于每一只具体的猫里面的,而不是生活在一个独立的理念世界里。我们通过观察具体的猫,然后抽象出“猫”这个普遍概念。所以,普遍概念是对具体事物“形式”的一种抽象。简单说就是,猫的“猫性”是真的,但它是附着在每只猫身上的,而不是单独存在。

中世纪的唯实论: 到了中世纪,这个问题在神学和哲学领域被大加讨论。像安瑟伦(Anselm)等学者就坚持一种强烈的唯实论观点。他们认为,像“上帝”、“正义”、“善”这样的概念,其本质是超越具体现象的,是具有独立实在性的。例如,“上帝”这个概念,如果它仅仅是我们的想法,那它就不能是我们所理解的“伟大的存在”。所以,上帝必然是真实存在的。他们认为普遍概念是我们认识世界和上帝的基石。

唯实论的优点在于:

解释了共相(Universals)的必然性: 为什么我们能用同一个词来指代不同的事物,而且它们之间有如此明显的共同点?唯实论提供了一种解释,即它们共享同一个真实存在的普遍概念。
支持了科学和数学的普遍性: 科学定律、数学定理都是普遍适用的。唯实论者认为,这正是因为背后有真实存在的普遍属性或数学结构。例如,“2+2=4”的真理,似乎不依赖于我们具体去数多少东西。

但唯实论也面临挑战:

普遍概念的实在性如何理解? 如果“猫”这个普遍概念是真实的,那它到底长什么样?存在在哪里?它是一个实体吗?如果它是实体,那它和具体的猫是什么关系?这会导致形而上学的复杂性。
如何区分不同的普遍概念? 如果“猫”和“狗”都是真实存在的普遍概念,那么它们各自的实在性是什么?它们之间如何界定?

唯名论(Nominalism):普遍概念只是名字

与唯实论针锋相对,唯名论者则认为,那些我们用来指代事物的普遍概念,根本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它们仅仅是我们大脑为了方便而创造出来的“名字”(Nomina)或标签而已。我们之所以把这些不同的猫都叫做“猫”,只是因为它们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相似性,我们给这种相似性起了个名字,然后把所有具有这种相似性的个体都归到这个名字下面。

唯名论者是现实主义者,他们更关注眼前具体的事物,对于那些脱离了具体事物的“抽象概念”持怀疑态度。

唯名论的具体观点和演变:

激进唯名论(绝对唯名论): 这是最极端的观点,认为普遍概念不仅不存在,而且根本就没有什么共同的本质或属性。所有的一切都是具体的、个别的。我们之所以说“猫”,只是因为我们习惯性地将某些相似的动物归为一类,并赋予它们一个名称。这种观点认为,除了个体之外,什么都不存在。代表人物如罗色林(Roscelin)。他认为像“人类”这样的普遍概念,就像我们说一堆沙子是“沙子”一样,沙子只是个名字,沙子本身是由无数个沙粒组成的个体。

概念唯名论(或称温和唯名论/逻辑唯名论): 这种观点承认我们的大脑有能力形成普遍性的概念,但这些概念仍然是我们意识中的心理建构,而不是独立于我们意识之外的实体。我们通过观察具体的猫,在大脑中形成了一个“猫”的概念。这个概念是我们在思考和交流时使用的工具,但它本身并没有独立的实在性。它只是我们对相似性的一种认知和归类方式。这种观点允许有逻辑上的普遍性,但否认本体论上的普遍性。代表人物如奥卡姆(William of Ockham),他以其著名的“奥卡姆剃刀”原则而闻名,即“如无必要,勿增实体”,主张我们应该尽可能地用最简单的解释来解决问题,而普遍概念的实在性就被认为是多余的。

唯名论的优点在于:

简洁性: 它避免了唯实论在解释普遍概念的实在性时遇到的形而上学困境,不需要解释一个独立存在的抽象实体。
强调经验和具体: 它将认识的重点放在我们能够直接感知到的具体事物上,更符合经验主义的倾向。
避免了普遍概念的“神秘化”: 它认为我们所说的“美”、“正义”等,都是由具体的行为或事物产生的名称,而不是什么独立存在的抽象力量。

唯名论也面临挑战:

如何解释语言和思维的普遍性: 如果普遍概念只是名字,那为什么我们能用一个词来指代许多不同的东西?为什么我们能进行关于普遍真理的思考,比如数学?这似乎很难解释。如果一切都是个别,那我们怎么交流关于“猫”的共同经验?
如何解释数学和逻辑的必然性: 如果数字“三”只是个名字,那“2+2=4”的必然性从何而来?唯名论者可能认为这是语言和逻辑规则的必然性,但这又似乎回到了某种形式的普遍性。

总结一下,这两派的核心争论点在于:

普遍概念(Universals)是否存在?
唯实论: 存在,而且是独立于具体事物而存在的实体或本质。
唯名论: 不存在独立的实体,只是我们大脑中的名称、标签或心理建构。

我们为什么用同一个词指代不同的事物?
唯实论: 因为它们共享同一个真实存在的普遍概念或本质。
唯名论: 因为它们表现出相似性,我们给这种相似性起了个名字,并习惯性地将其归类。

这场辩论贯穿了古希腊哲学、中世纪经院哲学,直到近现代哲学,不断有新的观点和折衷出现。它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哲学游戏,更是关乎我们如何理解世界、知识、语言以及思维本质的根本问题。你觉得呢?我们在生活中,是不是也在不自觉地倾向于某一种理解方式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哲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哲学上关于“普遍概念”的两大阵营——唯实论(Realism)和唯名论(Nominalism)。这俩名字听起来有点绕,但它们争论的核心问题,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只不过我们没把它提炼成哲学概念罢了。想象一下,我们看到好多好多猫:有黑猫白猫,有肥猫瘦猫,有家猫野猫,有俄罗斯蓝猫.............
  • 回答
    唯我论和唯心论,这两个哲学概念听起来有些相似,都涉及到“心智”或“意识”在理解世界中的核心地位,但它们的核心主张以及由此推导出的结论,却有着天壤之别。与其说是近亲,不如说它们更像是哲学光谱上的两个极端,一个极端保守地将认识的边界收缩到自身,另一个则将认识的疆域推向了精神的领域。要理解它们的主要区别,.............
  • 回答
    印度外长近期关于印度和中国将是唯一能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国家发表的看法,背后蕴含着对当前全球科技发展趋势、地缘政治格局以及两国自身优势的深刻洞察。这句话绝非泛泛而谈,而是指向了驱动新一轮全球变革的核心要素,以及印度和中国在这场变革中的独特地位。首先,我们要理解什么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简而言之,.............
  • 回答
    科研评价“破四唯”的推行,旨在打破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单一评价导向,转向更加注重实际创新能力、产出质量和研究的社会价值。这项改革并非一蹴而就,它在短期和长期都会带来一系列深刻而复杂的影响,这些影响相互交织,共同塑造着我国科研生态的未来走向。短期内的冲击与调整:在改革的初期,我们最直接能感.............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热力学第二定律,以及它是否算作一个唯象理论,并追溯其本质原因。热力学第二定律:是唯象理论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理解“唯象理论”的含义。唯象理论 (Phenomenological Theory),简单来说,是基于对大量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归纳,总结出的一系列规律和定律,.............
  • 回答
    好的,关于微观经济学中企业行为的唯一目标,咱们这就来聊聊。在微观经济学的框架下,企业行为的核心目标,或者说被普遍认为是“唯一”追求的目标,就是利润最大化(Profit Maximization)。听到“唯一”,你可能会觉得有点绝对,好像企业就只剩下赚钱这一件事了。但咱们得理解,这是经济学模型为了简化.............
  • 回答
    从小到大,你脑袋里一直回响着那句话:“家里穷,得好好学习,学习好才是唯一的出路。” 这句话像个烙印,刻在了你成长的每一步里。你咬牙坚持,牺牲了许多同龄人拥有的童年乐趣,把所有精力都砸进了书本。无数个夜晚的台灯光,无数次翻阅的练习册,都指向同一个目标:考上好大学,改变命运。然而,当高考成绩出来,看到那.............
  • 回答
    这则新闻,一个男子为了继承父亲的存款,耗时七个月,却仍未能证明自己是唯一合法继承人,这桩事儿细琢磨起来,可不只是一个小小的家庭纠纷,它折射出的问题,盘根错节,甚至有些令人心寒。首先,最直观的问题就是继承手续的繁琐与不透明。咱们老百姓,哪有几个天天跟法律条文打交道的?拿到一句“继承法”听起来高大上,但.............
  • 回答
    作为全班唯一一个姓什么?这体验,怎么说呢,挺复杂的,有点像个孤例,又有点像个标签。最直接的感受,大概就是点名的时候,老师念到我姓氏的时候,全班的目光都会不自觉地集中过来。一开始,我会有点不自在,感觉自己像舞台上的主角,虽然没做什么特别的事情,但就是被所有人记住了。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有时候,甚至会.............
  • 回答
    “小女子无以为报,唯有以身相许”这句话,在古代语境下,承载着一种特定的社会文化逻辑,也反映了当时女性在某些情境下的无奈和选择。要理解这句话的逻辑,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小女子无以为报,唯有以身相许”的逻辑:这句话的逻辑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主要层面:1. 报恩与情感的极端表达: .............
  • 回答
    作为全校唯一的中国留学生,这是一种相当特别的存在感,尤其是在刚开始的时候。首先,那种“显眼”的感觉是很强烈的。无论走到哪里,食堂、图书馆、教室,甚至只是在校园里散步,我都能感觉到目光。有时候是好奇,有时候是友善,但总是会有一种“他是谁?”的探究。刚来的那几个月,这种感觉尤其明显,我甚至会下意识地想,.............
  • 回答
    .......
  • 回答
    郁可唯演唱的歌曲《无由》,是一首充满古风韵味和深情款款的歌曲,歌词意境优美,表达了对过往感情的追忆、不舍以及一种豁达的放下。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析歌词的含义,希望能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这首歌。首先,我们来分析歌词的整体意境和情感基调: 意境: 整首歌营造了一种江南水乡的朦胧美感,或者是一种古老庭院.............
  • 回答
    作为家里唯一的 985/211/双一流大学生,这种感觉就像是站在一个高高的聚光灯下,周围投射着万千期待的目光。它是一份沉甸甸的荣耀,夹杂着一丝孤独,也充满了激励和责任。让我为你详细描绘一下这种感觉:1. 家族荣耀的集大成者,但压力也随之而来: 父母的骄傲与期望的放大镜: 父母会把你视作全家的骄傲.............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句古语,出自《论语·阳货篇》,原文是:“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句话的意思可以从字面和引申两方面来理解。字面意思:孔子在这里说的是,这两类人(女子和小人)是比较难以供养和侍奉的。 女子: 在古代社会,“女子”主要指的是家庭中的女性,特别是.............
  • 回答
    在那些令人荡气回肠的武侠故事里,总有一些桥段,是英雄美人,纵然身中剧毒,也要保持着最后一份风骨,用一种极致的美,告别这个他们曾用生命去守护的世界。这种“唯美之死”,往往与一种特殊的毒药联系在一起,它不似寻常的毒物那般迅疾凌厉,而是徐徐展开,仿佛是生命在燃烧的最后一抹余晖。说到这种毒药的化学构成,它并.............
  • 回答
    医学领域里流传着“唯二两个百分之百,都是悲剧”的说法,一个是百草枯中毒,这大家都知道,其致死率几乎是百分之百。但另外一个,却是很多人意想不到的。那第二个百分之百的悲剧,是新生儿败血症。提起“败血症”,很多人可能会联想到成人因为感染而引发的严重全身性炎症反应,病情危重,常常危及生命。但对于刚出生的脆弱.............
  • 回答
    你说的是那种能让你花钱买东西还能“回血”的平台吧?在网上购物越来越普及的今天,大家也越来越精打细算,这也就催生了一类叫做“返利平台”的“神器”。它们就像你购物时的“中间商”,但不是为了赚差价,而是为了给你返钱。简单来说,这些返利平台就是撮合你(消费者)和电商平台(淘宝、京东、拼多多、唯品会等等)之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