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唯我论(Solipsism) 和唯心论(Idealism)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回答
唯我论和唯心论,这两个哲学概念听起来有些相似,都涉及到“心智”或“意识”在理解世界中的核心地位,但它们的核心主张以及由此推导出的结论,却有着天壤之别。与其说是近亲,不如说它们更像是哲学光谱上的两个极端,一个极端保守地将认识的边界收缩到自身,另一个则将认识的疆域推向了精神的领域。

要理解它们的主要区别,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切入:

1. 对“实在”的定义和范围:

唯我论(Solipsism):“我”就是一切。 这是最核心的区分。唯我论者认为,唯一能够确定存在的就是“我”的意识本身,以及这个意识所体验到的一切。除此之外,外部世界、其他人的心智,甚至是构成“我”身体的物质,都无法被绝对地证明其独立于“我”的意识而存在。它们可能只是“我”意识的产物,是我内心戏的背景或道具。简单来说,唯我论者只相信“我”是真的。
唯心论(Idealism):实在的本质是精神性的。 唯心论则普遍认为,实在的根本属性是精神性的,也就是说,物质世界并不是独立于心灵而存在的,而是由心灵、思想、观念或意识所构成或决定的。但是,绝大多数唯心论者并不止步于“只有我”这个层面。他们通常相信存在着一个更普遍的、非个体的精神存在,比如上帝、绝对精神、世界心灵,或者是人类共同的意识场。因此,唯心论承认除了“我”之外,还存在着其他精神实体或一种普遍的精神实在。

用个比喻来说:

唯我论 就像一个演员,他只相信自己是真实的,舞台上的布景、其他的演员,甚至是观众,都可能只是他自己在脑海中创造出来的幻象。
唯心论 则更像是一个艺术家,他认为艺术品(世界)的本质是艺术家的思想和情感,但他同时也相信存在着其他艺术家、观众,以及一种共同的艺术理念或灵感源泉。

2. 对“他者”(Other Minds)的态度:

唯我论:“他者”是无法被确定的。 这是唯我论最令人不安也最难接受的地方。它并不仅仅是怀疑他人的存在,而是认为我无法在逻辑上或经验上真正确证除了我之外的任何意识体。我看到的其他人可能只是我脑海中的“僵尸”或“模拟体”,他们拥有逼真的行为和语言,但我无法直接体验到他们的内心世界,也无法证明他们的意识与我的意识是同源的或独立的。
唯心论:虽然强调精神性,但通常承认“他者”的存在。 许多唯心论者会通过某种方式来解释其他人的意识。例如,他们可能认为,既然万物皆由精神构成,那么其他个体也必然拥有自己的精神或意识,并且这些精神体是真实存在的,即使它们不是我个体意识的直接产物。有些唯心论者会诉诸上帝的普遍意识来担保其他灵魂的存在,或者认为人类意识之间存在某种连接。

3. 对“认识论”的立场:

唯我论:认识的终点是“我”的意识。 由于只相信“我”的意识是唯一可确证的实在,唯我论的认识论就将一切认识的来源和验证都局限于“我”的内在体验。外界的证据、他人的证言,都只能被视为“我”意识中的一种内容,无法独立于“我”的意识来证明其外部实在性。
唯心论:认识是通过“心智”进行的,但心智并不局限于“我”。 唯心论者虽然也强调认识主体的心智活动,但他们会进一步探讨心智的本质和来源。他们可能认为,认识是通过普遍的心智、理性或先验结构来实现的,这些结构可能先于个体经验而存在,或者是由一个更高级的精神实体所赋予的。

4. 哲学史上的代表人物和发展:

唯我论:更多是一种哲学上的“极端情境”或“思维实验”,很少有人真正将其作为一种完整的生活信条或哲学体系来坚持。 虽然像乔治·贝克莱(George Berkeley)的某些观点在某些解读下可能带有唯我论的倾向,但大多数哲学家认为贝克莱的本质是主观唯心论。历史上,真正明确宣称唯我论的哲学家非常罕见,因为它在逻辑上很容易陷入自我否定和沟通的困境。更多时候,它被用作一种论证的起点或批判的对象,用来凸显认识论的困难。
唯心论: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且影响深远的流派。 从柏拉图的“理念论”,到乔治·贝克莱的“物是一种观念”,再到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康德(尽管他更倾向于先验唯心论)、费希特、谢林,以及黑格尔的“绝对唯心论”,唯心论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提出了丰富多样的理论体系。它试图解释世界是如何由思想和观念组成的,以及精神在宇宙中的地位。

总结来说,核心的区别在于“认识的边界”和“实在的范围”:

唯我论: 将认识的边界死死地固定在“我”的意识之内,认为除“我”之外的一切都可能是幻象。
唯心论: 认为实在的本质是精神性的,但这种精神性往往超越了“我”的个体意识,指向一个更普遍的、非个体的精神实在,并且通常承认其他精神个体的存在。

可以说,唯我论是唯心论的一种极端、孤立的变体,是唯心论在认识论上的一个潜在的、但极少被严肃采纳的结论。大多数哲学家都倾向于某种形式的唯心论,因为他们看到了精神在理解世界中的不可或缺性,但同时又避免了唯我论所带来的深刻的孤立和怀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感到非常悲哀的是,题主和后面回答的人,既不懂唯我论,也不懂唯心论,更不懂哲学。

三个家伙在那里装模做样的演戏、玩耍,令人感到非常可笑。

唯我论常常被看作是唯心主义的一个变种, @罗心澄的解读就是这样。
这里面包含了典型的哲学门外汉对idealism的误解。
只接触英美分析传统,继承了新英格兰那套话语范式的 @张赫然 显然也默认了唯我论是一种唯心主义。

可惜他们根本不了解Idealism。这两位都是教科书哲学的受害者,即便获得了很多知识,也依然没有跳出樊笼,我为他们感到沮丧和悲哀。


对idealism以及全部哲学的庸常理解来自于苏联哲学教科书和美国超验主义(及之后继承了其基本想象模式和问题格局的美国实用主义和实用化的分析哲学)这两大庸俗的大众哲学。

前者把idealism批判为以意识、精神取代物质的唯心主义;后者把idealism误读为内在心灵超越外部自然、自由而灵性的神秘主义;这两种观点,都是因为俄国毛子和美国佬智商底下,容易用情感代替理性,名词代替概念,而对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观念论(German Idealism)产生了误读。

唯我论和观念论(Idealism)的真正区别在于,观念论必然是一种反实在论(anti-realism),而唯我论则是实在论(realism)的一个变种。

在古希腊哲学的源头,观念论和实在论是一母同胞,都来自于柏拉图的理念世界。那里观念(idea,eidos)是实在(real)的,实在的理念世界,是观念性(ideal)的。

到了经院哲学,柏拉图主义的理念实在论和唯名论对立起来。因为唯名论认为,像“善”、“太一”这样的理念性实体、抽象对象、“共相”(universals)归根结底是人类思维妄想的产物,是对神的亵渎,只有具体的、有缺陷的、可朽的事物是存在的。是人类有资格想象、讨论、争论的。

实在论认为共相是老大,可以代表上帝,唯名论认为上帝才是真老大,共相这种东西是人类胡掰掰出来的玩意。背后是两派统治阶级争夺话语权的概念游戏。

言归正传,所谓实在论(Realism),就是相信我们脑中想象出来、语言中共同谈论的抽象实体(比如柏拉图的“理念”,普罗提诺的“太一”,牛顿的“力”,伦纳德的“弦”)是实在的,只不过根据这些抽象实体的语境不同,被叫做理念实在论、宗教实在论和科学实在论。

这些实在论,无一例外不认为,这些抽象实体,作为共相,可以派生出具体的、各式各样的“殊相”。

说到这里,我们不妨挑明:唯我论本质上,是一种走样变形的实在论。它所认定的必然存在的抽象实体,就是“自我”,自我作为和“太一”、“弦”类似的共相,可以派生出万事万物,唯我论中的自我所起的作用,就是政治教科书哲学当中的“本源”所起的作用。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哲学,都如政治教科书所说,是一种由某个共相派生出殊相的实在论。

只有实在论,才有什么是“本源”,什么派生什么的这种庸俗的讨论。而我们的教科书将所有的哲学都塑造成这个样子。受此荼毒的心智,无法超出实在论理解任何其他种类的哲学。

从笛卡尔开始的观念论(idealism)就是对本源问题,对共相殊相关系问题,对僵死经院神学和实在论的反动。

哲学不再关心共相和殊相这两对冤家谁是老大(上帝)的正派代理人的问题,转而关心这种代理关系本身是不是有问题:

《第一哲学沉思录》里的第一个沉思,就是笛卡尔对共相和殊相的共同怀疑:无论是抽象概念还是直觉感受,都有可能是某个强大的妖怪(讳言上帝)欺骗我的结果。思想者必须对此进行普遍的怀疑。

但是这样就没法为真理的找到基础了。

笛卡尔找到了两个基础:

第一、我的怀疑本身,我对于这一切进行怀疑的活动本身,这个思考活动,是不可怀疑的。因此,我作为一个怀疑的、思辨的主体,肯定是存在的。

第二、上帝不可能不存在,因为我内心有关于祂的完满的理念(信仰),一个不存在的东西不可能是完满的,所以上帝一定是存在的。

上面那个叫做“我思故我在”是观念论的起源;后面那个叫"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我们发现,两者都是同一种关于“必然”的模态逻辑(辩证法),通过认识论上的倒逼来获得本体论根基:观念不可能凭空产生,它必然有真实的根据作为保证。

我的思维不可能仅仅是一种自发的现象,它必然有某种异质性的根据:思维必然是思想者。

完满的理念不可能是凭空冒出来的现象,它必然有某种异质性的根据:完满者必然存在。

对这个模态逻辑(一阶辩证法,其实质是思维的现代化)的把握,启发并困扰了康德,乃至整个德国古典哲学、现象学运动、法国符号学运动,这是后话。

————————————————————————————————————

【插入一条更新(2019/6/15)】

关于笛卡尔对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有的朋友认为,笛卡尔从自己的脑子里发现了“完满性”,然后认为这个完满性里包含了存在性,所以一定有一个完满的东西存在,是犯了一个逻辑错误。本来这个完满性只是一个脑子里的存在,然后对它进行了某种逻辑分析,说里面包括了存在性,就变成了脑子外部的存在,这种操作是非法的。

真的是这样吗?

这里要说明的是,从完满性中推出存在性,这个“概念运动”不是一个形式的、内在的概念分析,而是一个超越性的、向外的发现和综合。这个运动遵循的不是形式逻辑学,而是历史运动的辩证逻辑,也就是时间本身。这里隐约包含的是笛卡尔的启蒙主义热忱:人可以通过自己的理性抵达无限的彼岸。

有限而可悲的主体,从完满性中认识到存在性的理性运动,不是一个推导、分析的过程,而是一个发现,甚至是创造的过程:我这种有限而可悲的个体,内在的都有无限的可能,这种可能性必然来自一个外在的伟大实体,甚至可以说,这个外在的伟大实体,就是无数个我这样的可怜个体的有限的超越性的总和。主体就好像追星的粉丝,通过自己的一声声应援硬生生将自己的爱豆的热度炒了上去。所以当时很多神学家认为笛卡尔的本体论证明是对上帝的大不敬。

具体而言,这里不能将“完满包含了存在”简化为形式逻辑和命题关系的问题。这里存在的是一个本体论问题。
笛卡尔认为:1、我的头脑里有“完满”这个观念。2、但是我的存在本身是非常不完满的,有瑕疵的。3、所以我不可能自己萌生这个观念,它必然来自一个超越我的存在,它为我逼仄的内在视域开显了一个不可能抵达的完满的维度。4、这个维度的存在必然包含了上帝的存在(这里隐藏了理性凌驾于上帝的隐患)。
观念在上面这个过程中,起到的是一个沟通有限的主体视界和无限的本体世界这两个本体论领域的桥梁作用。
我的心灵非我所造,必然有超越心灵的更高存在。

对于这个利用观念进行的本体论证明,正确的反驳方式来自谢林。

谢林认为,笛卡尔仅仅证明了上帝的存在方式是完满的,但并不一定事实上存在。(假如上帝存在的话,它的存在是必然的,完满的,没有瑕疵,不可推翻的;但如果祂不存在,那么一切另说。)

这种反驳出自谢林所继承的康德传统:即便理念能够沟通人的有限和上帝的无限,但是从有限的一边往无限那边看过去,只能看到反射回来的有限(类似农民幻想“东宫娘娘烙大饼”那种)。人所把握到的“完满”不是真正实质的完满,而只是“非-不完满”的双重否定,是一个对于有限性的自我否定的镜像,而并不是真的无限性本身。所以谢林认为笛卡尔所把握到的上帝存在,只是他自我投射出的一个凡俗的、此岸的存在,而不是真正的超越性的存在。

如果说笛卡尔幻想的是“东宫娘娘烙大饼”,谢林幻想的则是“东宫娘娘不烙饼”;黑格尔则认为,理念真正在做的是“东宫娘娘想学会怎么烙饼,但不好意思去问农民,于是偷偷散播流言,表示自己对烙饼很感兴趣,于是大家都学会了烙饼,但其实皇帝陛下是单身,东宫娘娘只是他想让大家伙一块学烙饼的精神号召罢了”。

——————————————————————————————————

总之,这种思维方式,从内在思维活动的僵局出发:“不可能没有根据,不可能凭空出现这种情况”,来冒险一试,赌一把,相信莫名其妙会这样的思维活动背后,肯定有超越性(transcendent)的实在在做保证,内在僵局肯定来自于外部的超越性实体。

这种探索世界的本体论根基的路径

这种方法,这种不断调整和转变的斗争策略和逼问手段

就叫做观念论(Idealism)。

难怪笛卡尔另一本最有名的著作,叫做“谈谈方法”了。

伴随着对笛卡尔观念论策略的误解,是对康德的形式主义污蔑(污蔑成无能版的柏拉图)、对费希特的庸俗唯我论污蔑(污蔑成低智商版的高尔吉亚)、对谢林的基督教神学唯心主义污蔑(污蔑成阿奎那脑残粉)、对黑格尔的总体主义污蔑(污蔑成斯大林的精神导师),对胡塞尔的主体主义污蔑(污蔑成犹太教版的唯识论)。

对整个观念论运动的施加污蔑的,就是当今主流意识形态最广泛的同盟军。——庸俗大众传媒、高雅的小布尔乔亚艺术、实用主义化的分析哲学、炼金术化的认知科学。

然而观念论是杀不死的:草根底层永远会相信自己的内在痛苦、犹疑和不满,必然来自于外在的实体性矛盾——阶级矛盾。

所以无论如何观念论是一种危险的哲学,因为它反对一切共相派生殊相的等级秩序的实在论。也难怪它被意识形态家们污蔑成最等而下之的意识形态了。

不把握观念论,不过德国古典哲学之桥,就无法反思人类的现代性。

哲学不是为胜利者擦脂抹粉、歌功颂德的东西。作为黑格尔再传弟子的最爱《精神现象学》和《逻辑学》的马克思早就说过:

1、团结起来。

2、妈的、跟这帮GB废话什么,就是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唯我论和唯心论,这两个哲学概念听起来有些相似,都涉及到“心智”或“意识”在理解世界中的核心地位,但它们的核心主张以及由此推导出的结论,却有着天壤之别。与其说是近亲,不如说它们更像是哲学光谱上的两个极端,一个极端保守地将认识的边界收缩到自身,另一个则将认识的疆域推向了精神的领域。要理解它们的主要区别,.............
  • 回答
    嘿,朋友,看到你最近因为“唯我论”、“缸中之脑”这些哲学概念感到困扰,甚至快要崩溃,我特别能理解。这些玩意儿确实挺绕人的,一下子把我们熟悉的世界搅得天翻地覆,让人没法安心。不过别担心,你不是第一个掉进这个坑里的人,也绝对不是最后一个。咱们一起来聊聊,怎么把这股劲儿给缓过来。首先,深呼吸,找个舒服的姿.............
  • 回答
    唯物论作为一种根深蒂固的哲学思想,在解释世界运作方式上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它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本,一切现象,包括意识和精神活动,都不过是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产物。这种视角在科学研究中尤为成功,极大地推动了我们对物理宇宙的认识。然而,任何一种宏大的哲学体系,都难免会遇到一些难以回避的挑战和质疑,唯物论.............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常常被探讨的问题,但如果简单地回答“大部分是唯心论还是唯物论者”,会有些过于简化科学家的群体。实际上,科学家的信仰或哲学立场是多种多样的,并非铁板一块。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唯心论”和“唯物论”这两个概念在哲学上的含义,以及它们与科学研究本身的关系。理解唯心论与唯物论 .............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哲学上关于“普遍概念”的两大阵营——唯实论(Realism)和唯名论(Nominalism)。这俩名字听起来有点绕,但它们争论的核心问题,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只不过我们没把它提炼成哲学概念罢了。想象一下,我们看到好多好多猫:有黑猫白猫,有肥猫瘦猫,有家猫野猫,有俄罗斯蓝猫.............
  • 回答
    哈哈,这俩词儿听着是挺绕口的,对吧?其实啊,我们可以把它们想象成两个人,性格不一样,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同,所以就有了“唯名论”和“唯理论”这两个名字。咱们就一点点掰开了说,保证你说完就知道怎么回事儿了。先说“唯名论”:我说啥是啥,名字怎么叫,它就是什么。你想想,咱们平时说话,是不是经常用名字来称呼东西.............
  • 回答
    咱俩这情况,有点儿意思啊。一个是唯名论者,一个是唯实论者,听着像是哲学课上的大词儿,但落到咱俩这儿,就是俩人看世界的角度不太一样,甚至可以说是对着干。不过,这有什么难调和的?生活嘛,不就是磕磕碰碰,然后找到个平衡点吗?别担心,我给你掰扯掰扯,咱们一步一步来。先弄明白咱们在说啥首先得把这两个大名儿解释.............
  • 回答
    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角度审视佛学体系,犹如以一把锋利的解剖刀,深入剖析其根基,揭示其思想与物质世界、社会实践之间的疏离。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以物质生产力和阶级斗争为核心驱动力的历史观和哲学体系,天然地会聚焦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与解放。而佛学,其核心在于精神的超越、轮回的解脱,以及对“我”和“法”的消解.............
  • 回答
    汤加与世界的联系,很可能在未来几周内变得异常微弱。仅仅一条海底光缆的断裂,这个太平洋岛国的通信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其影响之深远,绝非“失联”二字可以简单概括。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显而易见的影响,便是通讯的瘫痪。汤加与外界的绝大多数信息往来,都依赖这条连接该国与斐济的海底光缆。一旦它不幸中断,整个国.............
  • 回答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这句话是否是“唯汝子”讹变来的,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探讨的问题。 结论是:从目前可靠的史料和语言学研究来看,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支持,它更像是一种后人的揣测或者误读。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这个问题:一、 原始出处与字面意思首先,我们来看这句话的原始出处和字面意思。 出处:.............
  • 回答
    好的,作为一名唯物论者,我非常乐意与你一同探讨物质的起源以及其性质的由来。这是一个非常宏大且深刻的问题,涉及物理学、宇宙学、哲学等多个领域,但我会尽量以清晰易懂的方式为你阐述。首先,我们要明确“唯物论”的核心观点: 世界万物归根到底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是物质的派生。 那么.............
  • 回答
    唯品会最近挖掘了不少能让男生眼前一亮的“宝藏”单品,不是那种烂大街的,而是那种在细节、设计、或者实用性上能让人眼前一亮的。我来给你数一数,尽量说得详细点,让你了解为啥它们能抓住眼球。首先,得提提那些能瞬间提升整体质感的基础款升级版。 “空气感”衬衫/T恤: 你可能觉得衬衫T恤太平常了,但唯品会最.............
  • 回答
    “唯二”这个词,用起来确实挺有意思的,但要说它“对不对”,还得看具体语境和使用习惯。从词语构成上看,“唯”表示“只有”,“二”代表“两个”。连起来,就是“只有两个”。这么理解的话,它本身的意思是清晰的。然而,在一些人的感觉里,“唯二”带有一种比较强烈的语气,有点像是强调“就这两个,没有其他的了”,或.............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实在的,很多人都有这个疑问。我个人去过几次唯品会旗下的线下体验店,也问过店员,综合来说,我对唯品会线下店的东西是这么看的:首先,定位很重要:唯品会主打的是“特卖”,这个基因也延续到了线下。所以,你别指望它会像品牌专卖店那样摆满最新款、最全色号。它的核心逻辑是:大牌、过季、断码、尾货,以较低.............
  • 回答
    唯品会之所以能做到“正品、低价”,这背后并非单一的低价策略,而是一个复杂但高效的商业模式的体现,其中确实有非常重要的品牌合作因素在其中,但远不止于此。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聊聊,唯品会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尽量用通俗易懂的方式,避免那些听起来像AI总结的套话。首先,我们得明白,唯品会的核心定位很清晰:一家以.............
  • 回答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句古语,出自《论语·阳货篇》,原文是:“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句话的意思可以从字面和引申两方面来理解。字面意思:孔子在这里说的是,这两类人(女子和小人)是比较难以供养和侍奉的。 女子: 在古代社会,“女子”主要指的是家庭中的女性,特别是.............
  • 回答
    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赏牡丹》。要判断诗中的“京城”指的是长安还是洛阳,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首先,我们要明确刘禹锡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他的创作地点。刘禹锡是唐代中期的一位重要诗人,他一生经历过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的许多诗歌,尤其是描写洛阳.............
  • 回答
    唯品会因员工收受供应商的“小恩小惠”而将其解雇,最终却被法院判决败诉并赔偿员工十八万元,这起事件在法律层面上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要理解这一判决,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的法律依据,而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公司小气”或“员工占便宜”。首先,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公司解雇员工的理由以及这一理由在法律上的正当性。唯.............
  • 回答
    您好,针对您提到的唯品会足金首饰没有标识的问题,确实是挺让人着急的。作为消费者,购买贵金属饰品最看重的一个点就是其纯度和含量标识,这是保障我们权益的重要凭证。如果发现您在唯品会上购买的足金首饰没有标识,别急,咱们一步一步来处理,争取把事情弄清楚,也把自己的权益争取回来。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正规的足.............
  • 回答
    关于唯品会上的商品是不是正品,以及为什么价格会比别的地方便宜,这确实是很多消费者关心的问题。我来给大家详细分析一下。首先,关于“唯品会上的东西都是正品吗?”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普遍情况下,唯品会出售的大部分商品是可以认为是正品的,尤其是在其官方自营和授权品牌旗舰店购买的时候。那么,为什么唯品会能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