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中央讨论评定元帅人选时,刘少奇不同意将元帅授给陈毅,而是推举了粟裕。
当时,刘少奇认为陈毅已经离开军队系统,不宜再给他颁授军衔;而粟裕战功赫赫,更适合当元帅。
其实,刘少奇的质疑有一定的理由:当时中央表示,不在军内任职的,不适宜再评军衔。
毛主席率先表示不评元帅,周恩来、邓小平和刘少奇也表示不评元帅。
而陈毅当时已经被任命为副总理,负责科学文化领域,后面还要配合周总理进行外交,军内已经没有他的工作了。
毛主席听后,表示了首肯,那么一个新的问题来了:如果陈毅当不上元帅,长征后留在南方打游击的红军、也就是后面新四军和华东野战军,就一个代表也没有了。
这时候,刘少奇推举了一个人:粟裕。
他不仅在军内任职,而且是总参谋长,在华东野战军时,是陈毅的搭档,最适合代表华东野战军了。
而且,粟裕的作战本领和战功,在军内无人不挑大拇指。
尤其是刘少奇,对粟裕指挥第一师时的评价,更是用了五个“最”字:做最苦的工作、出最大的成绩、功劳最大、作战最多、战果最大。
而且,就连党外人士黄培炎,都曾在杂志上写文称赞粟裕。
这样一个上上下下都称赞的人物,评定元帅该无异议了吧?
但事实并非如此。
当时周恩来在北戴河,听说刘少奇不赞同陈毅评定元帅,他直接发表意见说:陈毅评定元帅,没有不妥。
他说,虽然陈毅离开了军内,但是加一个元帅头衔,并不影响他工作,必要的时候,穿上军装就可以了。
更主要的,陈毅符合评定元帅的所有硬指标。
一是对我军的缔造有突出贡献,也就是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这样的重要事件中,承担过领导责任。而那时,粟裕只是个班长。
二是元帅要在我军各个重要历史时期,都时当过领导人。而粟裕,只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之后才异军突起的。
三是各个时期都战功卓著,这一条跟第二条基本相对应。
四是颁授军衔时,职务要特别高。当时其他元帅,差不多都是军委委员和各大军区司令员级别的,而粟裕,才刚刚进入总参谋部一年时间。
综合考虑,陈毅确实在粟裕之上,于是,这项提议就这样被通过了。
然而结果一出来,很多人大呼意外,也有人为粟裕叫屈,但粟裕自己却说:给我大将,已经够高了,我只会嫌高,不会嫌低的。
这就是我军高级将领的宽广胸怀,虽然粟裕大将没能当上元帅,但他依然是最军最优秀的军事家之一,是人们心目中的无冕之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