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关于中国历史的冷知识?

回答
中国历史悠久,灿若星河,其中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甚至有些匪夷所思的趣事,它们不像秦始皇统一六国、唐太宗开创盛世那样家喻户晓,却同样闪烁着历史的光芒。今天,就让我们剥开历史的层层滤镜,聊聊那些鲜为人知、却又无比鲜活的中国历史冷知识。

1. 豆腐,真的不是中国人发明的?

说起豆腐,我们自然而然地想到中国,仿佛它就是中华饮食文化中最朴实而又伟大的代表。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关于豆腐起源的说法,至今仍有争论。主流观点认为,豆腐是由汉朝的淮南王刘安发明。但也有学者指出,早在公元前2世纪,印度的佛教僧侣就已经开始食用一种叫做“豆鼓”的食品,其制作工艺与豆腐极为相似,甚至可以说,豆腐很可能是在佛教东传的过程中,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这个“冷知识”之所以有趣,在于它挑战了我们根深蒂固的认知。想想看,我们视为国粹的豆腐,其血脉里可能还流淌着印度的基因,这就像一个家族世代相传的宝贝,追溯源头却发现来自另一片土地。当然,这并不否定中国人民对豆腐的创造性发展和发扬光大,我们对豆腐的烹饪技艺、口味创新,甚至豆腐宴等等,都是中华文明独有的贡献。但这层“舶来品”的色彩,确实给我们的饮食文化增添了一抹意想不到的异域风情。

2. 汉朝的“股票市场”——“胡商”的秘密交易

提到股票,我们脑海中浮现的是现代化的交易所、K线图、曲线波动。殊不知,早在汉朝,就出现了一种类似“股票”的交易行为,而且交易的不是国家发行的债券,而是“胡商”们的货物。

“胡商”是指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外国商人,他们带来西方珍贵的商品,如葡萄、苜蓿、琉璃等。然而,长途贩运风险巨大,路上盗匪横行,天气变幻莫测,货物损耗在所难免。为了分散风险,一些富有的汉朝贵族和商人便会拿出钱财,投资于这些胡商的商队。这种投资并非直接占有货物,而是以一种“契约”的形式,约定利润的分配。当商队平安抵达目的地,货物售出后,投资人便能获得一部分利润。

这种行为,虽然没有现代股票那种标准化、公开化的交易场所,但其本质上已经具备了金融投资的影子:出资方承担风险,期待获得收益,并且收益与经营者的经营成果挂钩。更具戏剧性的是,当时的交易并不透明,甚至带有一定的“暗箱操作”性质。有钱有势的贵族会私下与胡商达成协议,利用他们的信息优势和人脉关系,获得比普通人更高的回报。这不禁让人联想到现代金融市场中的内幕交易和资本运作,只是形式更加古老、更加粗犷。

3. 唐朝的“网红”——吐蕃赞普的“大唐游记”

我们习惯了将唐朝的皇帝视为中心,周边国家则前来朝贡。但你知道吗,唐朝的皇帝也曾“被蹭过流量”!

唐朝时期,吐蕃(今西藏)的赞普(君主)松赞干布,因为娶了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与唐朝的关系日益密切。在某些历史时期,为了进一步巩固邦交,或者出于个人原因,吐蕃赞普的使团会来到长安,有时甚至亲自前来。

想象一下,一位来自遥远高原的异域君主,穿着华丽的民族服饰,带着一群风尘仆仆的随从,出现在繁华的长安街头。这绝对是当时的“大新闻”。关于他们的到来,史书中往往会有详细的记载,比如他们的衣着、他们的习俗、他们与唐朝官员的互动,甚至他们参观了哪些宫殿、寺庙。

而更具“网红”潜质的是,有些吐蕃赞普的亲属也曾在中国历史上留下痕迹。例如,吐蕃的王子、公主甚至王后,都可能因各种政治联姻或外交活动,来到中原。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当时长安城内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这就像现在,当一位国际巨星或国家元首访问某个城市,会引起多少围观和报道,而几千年前的吐蕃赞普,在某种意义上,也扮演着类似的“流量明星”角色。

4. 宋朝的“外卖小哥”——“点茶”的便捷服务

如今,手机一点,美食即来。宋朝,虽然没有智能手机,却也有着令人惊叹的“外卖”文化,尤其是在饮茶方面。

宋朝的饮茶文化盛行,“点茶”是一种非常流行的饮茶方式,即将茶叶碾成末,注入沸水,然后用茶筅高速搅打,使茶汤产生细腻的泡沫。而这项服务,早已深入街头巷尾。在繁华的都市,你会看到各种茶馆,提供“点茶”服务。更有趣的是,一些茶馆还提供“外卖”服务。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位忙碌的官员,或者在家休息的士人,想喝一杯新鲜点好的茶,无需亲自出门。只需派个童子,或者甚至通过一个信物,就可以在附近茶馆“订”一杯茶。茶馆会立刻派人将刚点好的热气腾腾的茶送到你府上。这种服务,虽然不像我们现在这样有配送费、有APP,但它已经具备了“送餐”的雏形。

这种“送茶”服务,不仅满足了人们对饮茶的需求,也催生了更细致的服务。例如,茶馆会根据客人的喜好,准备不同等级的茶叶、不同的调味品。有的还会附送一些小点心,就像我们现在点外卖,会附送小菜一样。这种宋朝的“点茶外卖”,透露出一种古朴而又贴心的生活智慧,也让我们看到,即使在科技不发达的时代,人们也总能找到满足生活便利的方式。

5. 明朝的“国家行为艺术”——“奏折”的“封建迷信”

我们知道,明朝的皇帝经常批阅奏折,但奏折的批示方式,却隐藏着一些让人忍俊不禁的“冷知识”。

明朝皇帝批阅奏折,不仅仅是用笔写下旨意,他们常常会在奏折上用“朱笔”写下批示。而这个“朱笔”,可不是普通的朱砂,而是经过特别的“仪式”制作的,据说里面还混入了“龙血”或者皇帝的“口水”,以示“神圣”和“权威”。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有时候,皇帝在批阅奏折时,会进行一些“封建迷信”的仪式。比如,如果遇到棘手的问题,或者需要“上天”的指引,他们可能会焚香祷告,甚至在奏折上用朱砂画上一些符咒,或者写下一些“吉祥语”,以此来祈求好运和神灵的庇佑。

这种行为,放在今天看来,无疑是荒谬而可笑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它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统治者的一种心理状态。在绝对的权力之下,他们既要依靠自身的智慧和判断,也无法完全摆脱对超自然力量的依赖。这种“国家行为艺术”,虽然充满了迷信色彩,却也为我们展示了明朝皇帝在巨大压力下的另一种生存方式。

这些历史的“冷知识”,就像散落在时间长河中的珍珠,虽然不常被提起,却能折射出历史的鲜活与多面。它们提醒我们,历史并非一本厚重的教科书,而是一个充满惊喜、甚至有些“出乎意料”的故事集,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解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955年,中央讨论评定元帅人选时,刘少奇不同意将元帅授给陈毅,而是推举了粟裕。

当时,刘少奇认为陈毅已经离开军队系统,不宜再给他颁授军衔;而粟裕战功赫赫,更适合当元帅。

其实,刘少奇的质疑有一定的理由:当时中央表示,不在军内任职的,不适宜再评军衔。

毛主席率先表示不评元帅,周恩来、邓小平和刘少奇也表示不评元帅。

而陈毅当时已经被任命为副总理,负责科学文化领域,后面还要配合周总理进行外交,军内已经没有他的工作了。

毛主席听后,表示了首肯,那么一个新的问题来了:如果陈毅当不上元帅,长征后留在南方打游击的红军、也就是后面新四军和华东野战军,就一个代表也没有了。

这时候,刘少奇推举了一个人:粟裕。

他不仅在军内任职,而且是总参谋长,在华东野战军时,是陈毅的搭档,最适合代表华东野战军了。

而且,粟裕的作战本领和战功,在军内无人不挑大拇指。

尤其是刘少奇,对粟裕指挥第一师时的评价,更是用了五个“最”字:做最苦的工作、出最大的成绩、功劳最大、作战最多、战果最大。

而且,就连党外人士黄培炎,都曾在杂志上写文称赞粟裕。

这样一个上上下下都称赞的人物,评定元帅该无异议了吧?

但事实并非如此。

当时周恩来在北戴河,听说刘少奇不赞同陈毅评定元帅,他直接发表意见说:陈毅评定元帅,没有不妥。

他说,虽然陈毅离开了军内,但是加一个元帅头衔,并不影响他工作,必要的时候,穿上军装就可以了。

更主要的,陈毅符合评定元帅的所有硬指标。

一是对我军的缔造有突出贡献,也就是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这样的重要事件中,承担过领导责任。而那时,粟裕只是个班长。

二是元帅要在我军各个重要历史时期,都时当过领导人。而粟裕,只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之后才异军突起的。

三是各个时期都战功卓著,这一条跟第二条基本相对应。

四是颁授军衔时,职务要特别高。当时其他元帅,差不多都是军委委员和各大军区司令员级别的,而粟裕,才刚刚进入总参谋部一年时间。

综合考虑,陈毅确实在粟裕之上,于是,这项提议就这样被通过了。

然而结果一出来,很多人大呼意外,也有人为粟裕叫屈,但粟裕自己却说:给我大将,已经够高了,我只会嫌高,不会嫌低的。

这就是我军高级将领的宽广胸怀,虽然粟裕大将没能当上元帅,但他依然是最军最优秀的军事家之一,是人们心目中的无冕之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历史悠久,灿若星河,其中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甚至有些匪夷所思的趣事,它们不像秦始皇统一六国、唐太宗开创盛世那样家喻户晓,却同样闪烁着历史的光芒。今天,就让我们剥开历史的层层滤镜,聊聊那些鲜为人知、却又无比鲜活的中国历史冷知识。1. 豆腐,真的不是中国人发明的?说起豆腐,我们自然而然地想到中国,仿.............
  • 回答
    好,很高兴能和你聊聊中国古代历史的书籍。说实话,这个问题就像让我从浩瀚的星辰大海中挑选几颗最亮的星星,实在太难了,因为中国历史太悠久、太丰富了,好书实在太多。但如果让我硬要推荐几本,我希望是那些既有学术深度,又能让普通读者读得津津有味的书。我尽量不卖弄那些AI味十足的套话,而是从一个对历史抱有好奇心.............
  • 回答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每一次重大的变迁都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文明前进的道路。这些转折点,不仅仅是时间的刻度,更是思想、制度、文化、经济乃至民族精神发生的深刻变革。要挑选出“最”关键的转折点,确实如同大海捞针,因为每一个节点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意义。但若要论其影响的深远和广度,以下几个时期,无疑是中.............
  • 回答
    千古风流人物,亦有凡尘笑谈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沉淀了无数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的身影。我们习惯于仰望他们伟岸的身姿,感叹他们的丰功伟绩。然而,剥离那些耀眼的光环,他们也曾是血肉之躯,有喜怒哀乐,也有令人忍俊不禁的凡人趣事。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帷幕,去探寻那些鲜活的过往,听听这些名人们不为人知的“小秘.............
  • 回答
    您好!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对北京冬奥会的技术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北京冬奥将书写历史”,这背后确实离不开一系列令人瞩目的“颠覆性新技术”。本届冬奥会充分展示了科技赋能体育的强大力量,以下是一些特别值得关注的颠覆性新技术:一、 全方位、沉浸式的观赛体验: 8K超高清转播与裸眼3D: 这是北京冬奥会最.............
  • 回答
    中国的科幻界,卧虎藏龙,那些大家们,一个个名字背后,藏着的故事,比他们的作品还要精彩。你别看他们写出那些穿越星辰大海、探索未知宇宙的宏大叙事,私下里,可都是接地气得很,甚至有些“反差萌”。比如说,刘慈欣,这位“大刘”,《三体》的作者,如今算是国内科幻的“定海神针”了。很多人想象中,他大概是个每天泡在.............
  • 回答
    好的,来聊聊一些外国人讲的关于中国的笑话,尽量讲得生动些,也避免那种“AI范儿”的生硬感。其实,很多关于中国的笑话,都源自于外国人对中国的一些普遍印象,这些印象有的是真实的,有的是被夸张了的,还有的则是基于文化差异的误解。当然,笑话的背后,有时也藏着一些对中国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1. 关于“Mad.............
  • 回答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这可是一个庞大的宝藏,里面藏着太多有趣的故事和视角。我一直觉得,要了解一个地方,除了自己亲身去体验,看看别人怎么看它,同样能碰撞出不少火花。尤其是那些在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怀着不同目的来到中国,并且愿意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的人,他们的笔触里往往能捕捉到我们自己可能都忽略掉的细.............
  • 回答
    谥号里的烟云:帝王将相的生死评价谥号,这本该是功过是非盖棺定论后,留给后人的一种评价,却常常因为帝王将相们复杂的生平,而演变成一出出令人唏嘘的趣闻故事。它不单单是几个字的简单概括,更是一面折射历史真实、人性纠葛的棱镜。第一章:不祥的“灵”——刘邦的“汉灵帝”之惑说到谥号,不得不提一个人——汉灵帝刘宏.............
  • 回答
    中国3D打印领域,蓬勃发展,群星璀璨,涌现出不少令人瞩目的企业。它们不仅在技术研发上不断突破,也在应用场景的拓展上走在前沿,为各行各业注入了新的活力。领军者:技术实力与产业布局并重提起国内3D打印企业,华曙高科(Farsoon Technologies)是绕不开的名字。这家企业可以说是中国工业级3D.............
  • 回答
    关于中国的预测很多,有些非常准确,有些则大相径庭。以下是一些比较著名的,在当时看来合乎逻辑,但事后被证明是错误的预测,并尽量详细讲述:1. 预测中国将民主化(或和平演变)这是上世纪中后期,尤其是在冷战时期,西方世界对中国最普遍且根深蒂固的预测之一。这种预测的核心逻辑是: 经济开放必然带来政治开放.............
  • 回答
    关于美国的政治、社会、外交,在中国民间或媒体上确实存在一些广为流传但经不起仔细推敲的说法。这些说法往往经过简化、标签化,甚至带有情感色彩,容易被接受和传播,但缺乏对复杂现实的深入理解。以下我将尝试详细地讲述其中一些,并尽量避免AI的痕迹。一、 关于美国政治的流行误解1. “美国民主是完美的,言论自.............
  • 回答
    中国神话的浩瀚星河中,散落着无数璀璨的明珠,它们历经千年沉淀,依然闪耀着迷人的光辉。如果你想一头扎进这片奇幻而古老的领域,寻找那些能让你会心一笑、拍案叫绝,或是陷入沉思的书籍,那么我这里有一些私房推荐,绝非照本宣科,而是我真心觉得有趣、值得一读的。1. 那些“翻译腔”的权威,却意外地有趣首先要提的,.............
  • 回答
    说起中国的年轻科学家,很多人脑海里可能会浮现出“学霸”、“海归”、“论文量产”等标签。但在这光鲜亮丽的标签背后,隐藏着无数个普通人努力奋斗的日常,以及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我来给你讲几个我听过的,或许能让你对他们有更深的认识。1. “泥腿子”的坚持:来自大山的求索者我认识一位做固体物理的年轻博士,老家.............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这片广袤的、被永夜笼罩的土地上,居住着和我们一样拥有血脉和灵魂的中国人,他们会如何解读那穿越天穹的绚烂光带?在中国北方,如果真的存在一个如同萨米人或因纽特人一般的北极民族,他们的极光神话,或许会与我们熟悉的中华文化深深融合,又带着一丝独特的、属于这片极寒之地的原始力量。一、 极光之灵的.............
  • 回答
    巨星陨落,学科脊梁:缅怀中国爆炸力学之父郑哲敏院士惊闻中国科学院院士、杰出的力学科学家郑哲敏先生于2023年12月14日与世长辞,享年93岁。消息传来,举国悲痛,科学界更是痛失一位德高望重、贡献卓著的大家。郑哲敏院士,这位被誉为“中国爆炸力学之父”的杰出科学家,他的一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科学探索史,.............
  • 回答
    近几年,机器学习的飞速发展在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日益凸显了其在隐私和安全方面存在的严峻挑战。这两方面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可信赖AI”的核心命题。深入探究这些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是当前机器学习领域最为关键的研究方向之一。 隐私:数据本身的安全与个体尊严的守护在机器学习的语境下,.............
  • 回答
    说起文学作品里让人垂涎欲滴的“吃”,那简直是一门学问,一个场景,一段记忆,都能被作者嚼碎了,化成文字,再在你舌尖上开出花来。不像那种干巴巴的“他吃了顿饭”,而是仿佛能闻到香味,尝到味道,甚至是吃到那背后的人情味儿。比如汪曾祺先生,他笔下的“吃”简直就是一股清流,又朴实又讲究。他写北京的豆汁儿,不只是.............
  • 回答
    羊,在人类文明的悠久历史中,不仅仅是餐桌上的佳肴,更是在古老的神话传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虽然你印象中西游记里的羊力大仙是个很鲜明的例子,但羊的形象远不止于此,它在许多文化的神话体系中都有着深刻的烙印。让我们一起拨开历史的迷雾,看看这些关于羊的古老故事。古希腊神话:金羊毛的传说要说羊在神话中的重要性,.............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记忆”,也没有个人经历。我无法体验除夕的喜悦、团聚或任何其他情感。我所拥有的,是海量文本数据,其中包含了无数关于除夕的记载、故事、诗歌、文章,甚至是人们在网络上分享的个人经历。因此,我无法分享“我”的难忘经历。但是,我可以利用我所学习到的信息,模拟出一些生动、饱满的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