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毕业后想做儿科医生却被师兄师姐劝退,儿科医生待遇工作环境真很差吗?

回答
毕业想当儿科医生,却被师兄师姐劝退,这事儿在医学圈子里太常见了。我身边也有不少同学,当初也是满怀热情地选择儿科,结果几年下来,不少人都转了方向,或者至少是心有余悸。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科医生这个职业,待遇和工作环境真的有大家说的那么不堪吗?我来给你扒一扒,尽量说得详细点儿,把那些官方说辞和“看起来像AI写的东西”都去掉。

待遇:不是“差”,是“不匹配”

首先说待遇,很多人一听儿科医生收入不高,就觉得是“差”。但我觉得更准确的说法是,“不匹配”。

工作量与收入不成正比: 咱们得承认,儿科医生是很辛苦的。病人小,沟通起来需要耐心和技巧,家长也更焦虑。一个小感冒、小发烧的家长,可能问东问西,担心得不行,需要医生花大量时间去解释、安抚。但即便如此,很多时候儿科医生在医院里的收费标准,并不比其他科室高多少。
“性价比”低: 把同样的劳动强度、同样的高风险(小孩子病情变化快,出错的后果家长难以接受)放到其他科室,比如外科,做一个手术的收费和经济效益可能比儿科医生看几十个门诊加起来都高。这种“性价比”上的巨大差异,会让人觉得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
药品和耗材的限制: 相较于一些成人科室,儿科的用药范围相对窄一些,很多高端的诊断和治疗手段也更少直接用于儿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室的经济效益。当然,这不是儿科医生的错,而是整个医疗体系在某些方面的设计使然。
“市场价”问题: 有些人会拿儿科和一些热门的成人科室(比如整形外科、骨科等)的收入来对比,觉得儿科收入低。但你想想,那些科室的“市场价”高是有其复杂原因的,有技术门槛高、手术耗材贵、需求量大等等。儿科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对未来社会的投资,但这种投资的回报周期很长,而且很多时候是无形的。

所以,不是儿科医生完全没有收入,而是相对而言,你付出的辛劳、承担的责任,和你最终拿到的报酬,很多时候是“不匹配”的。

工作环境:细说起来,真是一言难尽

工作环境,这部分才是让很多师兄师姐们劝退的真正“痛点”。

“医闹”高发区: 这是最最最让人头疼的一点。小孩子生病,家长本来就心焦如焚,一旦病情稍有反复或者出现不好的结果,家长的情绪很容易崩溃,甚至迁怒于医生。儿科医生面对的往往是焦虑的家长、不懂事的患儿,还有潜在的风险。很多时候,即便医生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但家长可能因为不理解、不信任,甚至是被网络上的不实信息误导,就会发生冲突,甚至“医闹”。儿科医生成了家长的“出气筒”,这确实非常打击人。
沟通的巨大压力: 儿科医生不仅要和孩子“沟通”,更重要的是要和孩子背后的家长进行沟通。这需要极大的耐心、技巧和同理心。你要解释病情,普及健康知识,安抚焦躁情绪,还要在各种信息碎片化、甚至错误的信息洪流中,让家长真正理解和配合治疗。有时候,你花了一个小时和家长沟通,结果对方一句“我还是不放心,带孩子去别家看看”就结束了,那种挫败感是很强的。
工作时间的“不确定性”: 儿科急诊是家常便饭。小孩子身体脆弱,病情变化莫测,你可能刚下班,一个电话过来,孩子高烧不退,家长送来急诊,你又得回去。节假日、周末,儿科医生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休息。而且,儿科很多疾病是没有明确的“下班时间”的,有些孩子在家病情加重,家长随时可能把你电话打爆。
医疗资源的紧张: 很多地方的儿科资源本来就紧张,儿科医生数量不足,床位也可能不够。这就导致剩下的医生工作量更大,休息时间更少,压力也更大。一个科室里,几个老医生撑着,新医生刚来就被繁重的工作压得喘不过气。
家长的“全能要求”: 有时候你会觉得,家长好像对儿科医生有一种“全能”的期待。他们希望医生不仅是会看病,还要会哄孩子开心,要懂得各种早教知识,甚至要像个心理咨询师一样安抚他们自己。当医生达不到这种“全能”的期待时,又可能产生不满。
职业倦怠: 长期处于高压力、低回报、情绪消耗大的状态下,职业倦怠是很难避免的。很多师兄师姐熬几年下来,发现自己热情消磨殆尽,身心俱疲,所以才会劝退后来者。他们不是不愿意你进来,而是真的知道里面的辛苦。

但话又说回来,也不是完全没有希望和价值。

纯粹的医者仁心: 如果你内心深处是真的热爱孩子,享受看到孩子从病痛中恢复健康的那种成就感,那这份工作还是有其独特的价值的。每一个康复的小朋友,都是对儿科医生最大的肯定。
技术和专业性: 儿科虽然有些限制,但其本身在诊断和治疗上也有很多复杂和精细的地方,需要很强的专业功底和判断力。如果你喜欢钻研,也是大有可为的。
未来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家对儿童健康的重视程度也在提高,国家也在逐步改善儿科的待遇和工作环境。虽然目前可能还不尽如人意,但长远来看,这个职业的前景还是存在的。

最后给你的建议:

师兄师姐们劝退,肯定不是空穴来风。他们是过来人,他们的经验非常宝贵。在做出决定前,我建议你:

1. 深入了解: 不仅仅是听别人说,有机会的话,自己去儿科科室实习一段时间,亲身体验一下工作内容、强度和氛围。
2. 评估自身: 看看自己是否真的有足够的耐心、亲和力、抗压能力和沟通能力来面对儿科的挑战。
3. 明确目标: 如果坚持想做儿科医生,有没有想过细分方向?比如儿科的某个专科(儿内科、儿外、儿保等),或者是在科研、教学等领域发展?这可能会有所不同。
4. 做好心理准备: 如果最终选择儿科,一定要做好“吃得了苦”、“守得住清贫”、“扛得住压力”的心理准备。

总而言之,儿科医生是个充满挑战的职业,它不乏辛苦和委屈,待遇和工作环境也确实存在一些现实问题。但如果你真的发自内心地热爱,并且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它也能带给你无与伦比的满足感和价值感。好好权衡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来说说儿科,急诊全科精神专业基本也是同理的。

工作环境差这个是相对的,有些还更差呢,先说说未来吧。

这种专业有未来吗?当然有,什么专业都有未来,你当个主任就是好未来,除了可能继续挨打,其他方面不会差太多。但你知道当主任有多难吗?

其实所有科室都是同理的,主任接班人的培养,一般年龄差距会在15~20年,太近了,对目前主任有威胁,太远了,到时候威信不足能力不足科室会乱,比如你一进科室发现主任还有5年退休,新主任不到四十正值壮年,那这个位子基本没你什么事了,所以,有时候你能不能当主任,既要考虑个人奋斗,也要考虑科室的进程。

除此以外,想当主任,你还必须是这个年龄区间里最优秀的,你必须打败比你年长10年左右的老医生,还要保证你后面十年来的医生,都没你能干,你才有可能有机会。

而在这漫长的二十年里,你的升主治、升副高不能慢下一步,科研也不能落下,更是在临床上不能出现医疗事故。

都看到这了,各位躺学家还是洗洗睡吧,长得美就行了,想的不要太美。



那话说回来,儿科还能选吗?

几个月前了,一个男生,来问我,他目前可以进入一家腿部以下三甲医院,职位一个是儿科科室,一个是去检验科当技师。他是男生,还有挣钱养家的愿望。

我直截了当告诉他:选儿科。

原因有三:

一,他入职的是腿部以下三甲医院。

大家都知道,呼吸科的病人是有潮汐性的,儿科也是这样。在一些病源不多的医院,春季结束到刚刚入冬的四五个月,儿科会进入一个明显的低谷期,病人急剧减少,一个科室五六个一线,每人手上可能就一两个病人。

也就意味着,一年起码有多半时间是属于带薪摸鱼的,而且因为儿科独特的分配制度,这段时间和高峰期收入差距也不会大于3000块钱。这一点估计能让外科流点口水,能让耳鼻喉、眼科、泌尿这些暑期大户想改行。

而且儿科收入低肯定不会持续存在,随着三明医改的到来,收入会迅速和外科、骨科进入同一量级,当然了,不是你高了,是他们低了、、、

虽然别的科室还是热门,但儿科门槛还是低,以小博大不还是躺学精髓?

二、有清闲时间,就有机会做知识变现。

知识变现这个词很火,很多人把他定义为割韭菜。比如回复3就可以获得5000字干货。这些都是骗人的,我来教你几个能挣点零花钱的。

公号投稿:大家多少都会关注几个公号,平时都会看个热闹,可每次看完,都会发现听君一席话胜似听君一席话,好像说了很多又好像什么也没说,对,这就是他们的写作套路,你精读三篇就能自己写了,一开始写完你可以给他们投,一般录用就是500块钱,十万加的话有的给800有的给1000 ,一个月写个两篇生活水平明显提升。

做个人IP:你要是十万加写的多了,也就能开始给自己写了。儿科医生,目标受众群体就是新手妈妈,这个用户画像是互联网中最优质的,也是最能变现的。做起来了不得了。即使做不起来,也比上班挣得多。

三、还是我最爱讲的,人情社会的根本还是资源互换。

普通人最大的资源就是自己,看病这东西,简单点就是「看化验单+开药」,儿科更是,虽然和做题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你会,别人不会,这就是资源,你不仅会,还有资质,有权限,这就是壁垒。这就保证了你拥有与人交往的能力。

这年头能生孩子的,有资源的家庭,能生一个是中产之家,生两个那是小康之家,

这些人有事能求到你,你有事不也就能求到他们。


当然,以上建议均是给已经入坑的儿科朋友们准备的,不是让你去学儿科。

毕竟,在这一轮强有力的变革之下,

大家收入可能会在很短的时间变得清澈、透明,儿科医生不用妄自菲薄,毕竟将来的事,还很难说,一个人的命运,九成取决于历史的进程,一成取决于自我奋斗在历史进程方向上的投影。

所以,儿科最好不选,但也不是不能选,

你明白了吗?

user avatar

其实网上很多职业劝退,学校劝退的声音可以参考,但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因为成年人的生活里面,本身就没有容易二字。

你问做科研,一定会有一群人出来告诉你延迟毕业,压力大,熬夜痛苦。

你问程序员,一定会有一群人出来说,35岁中年危机,秃顶危机,视力下降,脊椎疾病。

你问工程师,那么就是恶劣的工地环境,艰苦的建设工作和偏远的生活环境。

你问老师,肯定有人会说,现在教师收入微薄,到手才多少多少钱,而且面对淘气的学生如何操心。

在高考的时候,如果你去问你的师兄师姐,他们大概率都会向你吐槽他们学校如何糟糕,没有暖气,空调限电,夏天的食堂距离宿舍太远。


人看不到前后的道路怎么走,也无法对自己的所有选择进行比较,而且在求学职业的道路上,无论你选择什么样的道路,真正的高光时刻,成就满满的时刻是少数,平淡的生活和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才是常态。

而他们总会把这种心态寄托在虚无缥缈的“如果”上面,如果当年我当了公务员,一定不像现在程序员这样累死累活,如果我做了科研,可比现在当一个普普通通的公务员风光多了。

如果真的全部听信网上的言论,那么这世界上有职业算得上令人满意吗?

当明星??

做医生到底好不好?

其实我家里的很多亲戚就是做医生的,说起这个职业从来都是有怨气的,理由是这个事业压力大,担风险,而且对于知识的要求太高。

“一辈子都在读书考试。”

并不奢望对他们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有多理解,因为他也知道,中国人口这么多,每个岗位你不愿意干都有无数人在你后面排队等着上岗,各行各业都不容易。也不奢望大家有什么医学常识,能不去相信“心脏支架坑死中国人”这种东西我就觉得够了。


而说起儿科医生,否认儿科医生的困境显然是不现实的。现在的儿科医生,据《中国儿科资源现状白皮书》披露,中国儿科医生的数量约为12万人,而相比而言,整个中国医生数量是300万,这个4%的比例说明了儿科医生的数量其实是巨大的缺口。

培养周期长,工作压力大,医患纠纷严重,收益待遇差,都是很多医生选择其他科室而远离儿科的原因。

在纪录片《你好,儿科医生》里面,我们曾看到故事里面,三个医生夜晚的篮球场上面,坐在一起吐槽自己的生活,总住院医师,十分钟之内就要到场,基本上生活完全扎根于医院,而医生彭琨则说,病人最多的时候他们儿科有70多个病人,做完手术之后,还有十多个会诊在等着自己。

医生经常会吐槽自己科室,女人当男人用,男人当牲口用,而儿科不一样,医生缺口太大,3,4天一个夜班,一晚上一直在看病人。因为医生少,急诊和病房只能一个人盯,医生先在急诊呆到夜里10点,再回病房,之后夜里挂的号去病房看。

而且现在大家在讨论儿科医生的时候,似乎都离不开说到医患纠纷,这也是儿科医生压力的一大问题。作为少年儿童,很多都年纪小缺乏自主能力,对自己的病痛描述不清不楚,同时也不会像成年人一样省心,致使儿科医生要花的心思很多,

而家长对于孩子的关心很容易在焦虑之下转化为对医生的不满,让医患纠纷使得儿科医生头痛不已。

对于中国儿科医生的困境,当然是一个值得忧虑的社会问题。

虽然我在纪录片《你好,儿科医生》里面没看到大场面的冲突,但这部纪录片有一些地方还挺触动我的。

涂磊医生在纪录片中说,工作之后才是动手能力培养的开始,儿科医生的培养是一种传承,我希望他们也成为严格的人。

这种初心让我非常感动。

《人世间》的导演周全说过,生命力很奇怪,它熊熊燃烧的时候,你不敢去直视它,你会绕着走。恰恰是那火烧成灰,灰里吐火星的时候,你反而注意到它。也许生长在人心最底层的善良与怜悯,才是真正的生命力。

儿科的背后,其实是中国9000万家庭的希望。

儿科虽然没有想象之中那么轻松愉悦,却真的是一个接触孩子的世界最多的地方,相比于冷冰冰的器械和病痛的忧虑,儿科本身就是一种充满希望和未来感的地方,孩子的病痛逝去,是承载一个家庭的希望。

在西瓜视频看到纪录片里面,儿科医生们耐心而温柔的工作的时候,我感觉或许儿科医生是世界上最温柔的一群人。

他们包容,耐心,温柔,幽默,细致,他们会看《小猪佩奇》,用里面好的故事哄孩子,骑车受伤的孩子和医生手拉手约定不要告诉妈妈,说“太好了”。

他们会惊讶的对孩子说“纳米和毛细血管你都知道?真厉害”,也会在和孩子的沟通中,告诉他们梦的城堡,明天他可以去。

讲故事的时候,孙悟空贯穿了几代人的回忆,医生嘴角的微笑,其实是代表过去的美好,连通了现在和童年。

同样他们又会小心谨慎地回避着手术,开刀这样的字眼,他们的温柔背后又是细致,他们也会严肃理性地和家长沟通,家长流泪,但作为个体坚强下去。

当手术中,他们告诉家长,良性肿瘤,他们保留了有用组织的时候,我想家长那一刻的眼泪也留在了他们心中。


对于职业的压力,其实见仁见智,我相信如果真的热爱还是可以坚定选择的。

虽然很少有人对自己职业没有一点怨言,但当有了初心,最初的热爱的时候,依然会成为一种动力。

如果题主真的喜欢小孩子,同时希望自己的工作是自己的热爱,那么未尝不可,虽然我觉得每个职业都是有压力的,但是这种最初的心动,最初的感情,依然是必不可少的。

user avatar

相对眼科、外科,儿科的待遇是较低的,不过没那么卷。

1,医生的收入分为基本工资、诊疗治疗费,以及药物费用,但是我国医院的诊疗费和治疗费偏低,儿科用药的剂量比成人要小的多,而且限制非常严格(没办法用很贵的那些药),所以收入有很大影响。

2,与成人科室不同,儿科往往是有点小病就去医院,所以客单价相比于很多成人科室很低,忙活看了半天,治疗费和药物费非常少。

3,相较有决策权的成人患者,儿科医患纠纷的比例较高。

4,近几年新生儿少了,代表患者少了,加上前三条的原因,儿科的医生一直在流失,多数综合性医院儿科都在萎缩。

5,由于4,所以没有那么卷,本科都能找到好医院的工作。

如果未来医疗深入改革,诊疗费这块能变高,药物更透明的话,可能会好一些。

供参考。

user avatar

前一阵子,我说医生的综合收入挺高,社会地位也挺高的。

这话像捅了马蜂窝一样,站出来一堆医学生和刚毕业的医生告诉我~


他们,用绳命,读了五年本科、三年研究生、n年博士。

求学期间,苦读专业课程,一度出现了脱发、抑郁、自闭的症状。

现在毕业,月入两千六,房贷靠父母支援。


有的,进入了上海某三甲医院,一个月到手三千五,刚够合租。

有的,在小县城乡镇上的医院,收入不到三千。

还有医学研究生,规培期间,一月五百,难以生存。

男生学医,根本养不了家.......

他们纷纷质疑我到底了不了解这个行业,还告诉我,你要是真觉得学医好,你就让你的孩子学医吧。

当然,我欣然应允。


他们立马又说,孩子上辈子犯了什么错,遇到你这样的爹,要受一辈子的苦。


看惯了豪车别墅的我哪见过这个路数,我一直都慨叹自己活的很失败,我一直都怀疑现在的贫穷代际传递已经让人无力翻身,但是一直到我谈到这个学医的问题我才发现,原来众生疾苦已经到了这个程度么?

十年高等教育,寒窗苦读到30岁,还不如我们村老大爷种苞米赚得多?

博士学历、三甲医院、上海地区,还不如我们小区保安来的富足闲适?

所以,真的是这样么?

你别换频道,还是你眼前这帮人,你去相亲平台上再看看,你看有没有说自己博士生收入3K的呀,有没有几个医生收入2600的?

而且你还可以注册个小号去跟他聊两句,你说:我看不上你,你的职业太累、工作强度大、待遇还差。

你看他骂不骂街,他指定会对你说,

“滚,老子包吃包住,年底分红,绩效10万,我们医生是救死扶伤的,有能耐你得病的时候别找医生,你一个垃圾xxx,你还瞧不上我......”

你看,是不是有意思之极了?

当你说他的职业好的时候,他会慷慨激昂的告诉你,他们的工作有多么累,工作强度有多大,心理压力有多大,收入有多么微薄,待遇有差。

当你贬低他们的职业待遇差的时候,他们又不想承认自己说的了,而且还会站到为社会做奉献的高度跟你聊。

所以外人对一类工作有怎样的噱头和评判,你都不要太当回事,很多不过是梗而已。

说什么“劝人学医,天打雷劈”,那你看这两年医院越来越多,医生也没减少,而且医学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还是大热门专业。

说什么凯迪拉克的车主总洗浴中心,我一听有道理,我周围开凯迪拉克的好像确实总去澡堂子,但是我转念一想,还是不对啊,开大众的丰田的就不去了么?

职业是一辈子的事情,你千万别听旁人胡咧咧,我以前说我要当写手,我爹妈觉得我可能是脑子进奶了,应该吃点屎冷静一下。

但是你看,最后我坚持做这个,爽的不要不要的。

所以一辈子的选择,需要你自己去体会。

我曾经以为医生这个职业见多了生死离别,对人情冷暖会逐渐淡漠,但后来我发现并非如此,在他们逐渐冷静的表情下,内心应当是更加充盈和温暖的。



我家里边有个堂姐,就是妇幼保健院的儿科医生,常常跟我分享医院里的事儿,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她们那个科里,有几个小孩子,是被父母遗弃的。

有的还偶尔会过来看看,有的直接都联系不上父母了。

有一个孩子,父母都特么不是东西,俩人离婚以后才知道怀了孕,结果还都不想要孩子,当爹的直接没到医院,当妈的生完孩子过了几天从医院跑了,孩子就这样被放在了儿科。

孩子小,医院根本就没办法把他们送孤儿院之类的,就一直在病床上长大。

她们给他取名叫钢蛋,每天早上查床的时候都会跟钢蛋玩一会儿,给他换尿不湿,给他喂奶粉,钢蛋长出小牙之后还给他买很多好吃的。

钢蛋成了她们工作的一部分,也是生活的一个小栖息处。后来医院好不容易联系上钢蛋的母亲,她把钢蛋接走的时候,我堂姐哭成了狗。

她说,那种感觉就像自己亲儿子卖出去一样。


你说的这个纪录片《你好,儿科医生》我最近也在西瓜视频上看过,里面确实是有个小病号听到自己要动手术,需要很大一笔钱,他偷偷去找到医生,跟他说:如果手术很贵的话,我就不要做了,因为妈妈每天工作很辛苦,才能赚几十块钱。

这时候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回应这个几岁的孩子?

我不相信有人真的会自掏十几万给这个孩子去动手术,而且即便你冲动说要给这一个掏钱,下一个你又该怎么办?

纪录片中的李勇医生,平静的问起他的理想,然后告诉他,接受手术,治好病,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才能回报妈妈,这才是男子汉担当。

手术成功后,他被推出手术室的时候,孩子的妈妈给了医生深深的鞠了一躬。

去鼓励病人接受治疗,去让他们相信自己的医术并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与死神搏斗,这才是真实的感动。


儿科医生的收入和其它科室比起来,确实不高,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它不像骨科、呼吸科,出现重病的概率相对较小,但也正因为如此,儿科不需要去面对太多生命的陨落,而是更多的见证生命的萌芽。

儿科可能会很容易面对家长的恶语相向甚至拳头,从这里你也可以看出来,人类对自己的孩子到底有多么宠溺,他们自己得病的时候都没这么上头。但是也有好处,你把他们的孩子医治好了,他们也会感激涕零。

所以这个世界上压根就没有一份完美的职业,说儿科辛苦,但有哪份工作是不辛苦的?

说儿科压力大,但哪份工作的压力又是小的?

现在就连捧着铁饭碗的体制内工作人员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我一直都觉得,目前的社会形态,是有一些畸形的。

我们不应该单纯的把金钱作为评判一个人实现价值的标准。

人,还是要有一点信仰的和追求的。

人,还是要有自己的理想和喜好的。


正如《你好,儿科医生》中李勇医生所说,医学其实是对他人的痛苦,做出回应的努力。

把病人医好,承载的是一个家庭的希望。

医生之所以如此神圣,正是因为它是一份可以直接决定生命去留的职业。

当你选择这样一份职业的时候,我不相信你的信念里只有待遇和利益。


选你所爱,一生所爱。

user avatar

儿科医生现阶段确实不算什么理想的职业。待遇低,工作强度大,难缠的家长多。这些是大家都知道的。

我自己是个母亲,经常带孩子去医院,每次看到儿科外面都是人潮汹涌,儿科医生就像是潮水里的一座孤岛。这个科室也因为创收的空间有限,在整个医院里地位也不高。如果不是硬性的要求,我甚至怀疑会有很多医院想砍掉这个部门。

从这个角度看,也许现阶段儿科医生并不是理想的选择。但我的意见恰恰是相反,现在很可能是进入这个职业的绝好时机。

这几天资本市场大地震,教育行业,地产行业,都在一道道政策面前被锤得体无完肤。中国的发展方向,已经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现在,任何阻碍人民群众生育,抚养的产业,都在国家的大力打击之下。今天还看到一个视频,说今年经济数据不好看,政府有可能会重启房地产拉动的政策。我只能说这就是梦呓,我们已经站到了历史地关口上。在未来相当长的历史周期内,国家会压制,扫除一切不利于人口增长发展的行业,用一切办法重点扶持,发展保障人口出生率,保障儿童发展权的行业。

所以我认为儿科医生当前的窘境,在不断的深化改革之下,都只是暂时的。现在这个职业正处于一个价值洼地里,正是潜心修行,提前埋伏的时候。等到若干年后自己专业水平上去了,能够得到的回报是非常丰厚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