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梦想改造家》第三季?

回答
《梦想改造家》第三季:一次关于生活、空间与情感的深度探索

作为一档备受瞩目的家装改造类真人秀,《梦想改造家》以其独特的视角、精湛的设计和感人的故事,在中国电视荧屏上刮起了一股“设计风”。第三季,更是将这股风潮推向了新的高度。这一季,我们看到了更多突破性的设计理念,更深入的人物故事,以及对“家”这一概念更丰富、更立体的解读。

设计上的突破与挑战:不止是颜值,更是温度

第三季的设计师们延续了前几季的专业水准,但他们在空间利用、功能性与美学之间找到了更令人惊喜的平衡。不再仅仅是简单的“美化”,而是深入洞察居住者的生活习惯、情感需求,将“居住者”置于设计的核心。

解决顽疾,而非掩盖: 许多案例都面临着棘手的户型问题,例如奇葩户型、采光不足、通风不畅等。设计师们没有选择回避,而是迎难而上,通过巧妙的布局调整、隔断设计、采光设计(如天井、光导管)等方式,将原本的“劣势”变成了“亮点”。其中,一些针对特殊家庭需求的改造尤为令人印象深刻,比如为行动不便的老人设计的无障碍空间,或者为多代同堂家庭打造既独立又互动的居住环境。这些设计不仅考虑了实用性,更充满了对居住者生命体验的关怀。

创新材料与工艺的应用: 我们看到了设计师们在材料选择上的大胆尝试。除了常见的木材、石材,一些环保新材料、智能化家居设备也被巧妙融入。例如,在某个案例中,为了解决采光和通风问题,设计师大胆采用了特殊的玻璃隔断,既保证了私密性,又最大化地引入了自然光。对细节的打磨同样令人称道,无论是定制的家具,还是精细的收纳系统,都展现了设计师对居住品质的极致追求。

风格的融合与个性化: 第三季的设计风格更加多元化,不再局限于某一种主流风格。设计师们能够根据业主的喜好和生活方式,将不同的风格元素进行有机融合,创造出独一无二的“家”。有温馨的北欧风,有沉稳的现代中式,也有充满艺术感的工业风,甚至还有为孩子打造的充满童趣的奇幻空间。这种个性化的定制,让每一个家都成为了居住者“故事”的载体。

人物故事的深度挖掘:情感共鸣是灵魂

《梦想改造家》之所以能打动人心,除了精彩的设计,更在于那些鲜活、真实的人物故事。第三季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

普通人的不凡生活: 节目组深入挖掘了许多普通中国家庭的生活片段,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烦恼与梦想。有为了照顾年迈父母而挤在狭小空间里的子女,有渴望拥有独立创作空间的艺术家,有追求简单生活的美食爱好者。这些普通人身上散发出的坚韧、乐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构成了节目最动人的底色。

“家”的意义的升华: 改造的不仅仅是物理空间,更是居住者的生活状态和情感寄托。“家”不仅仅是一个遮风挡雨的场所,更是一个承载爱、记忆和梦想的容器。当设计师通过改造,帮助他们解决了长期困扰的生活难题,改善了居住条件,甚至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时,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感激,是极具感染力的。我们看到了家庭关系的改善,看到了个人梦想的重新点燃,这些都是“家”所能赋予的最宝贵的东西。

设计师与居住者之间的化学反应: 设计师与居住者之间的互动也是节目的一大看点。从初次的沟通了解,到共同面对设计中的困难,再到最终的惊喜揭晓,整个过程充满了戏剧性和情感张力。设计师的专业与耐心,居住者的信任与期待,共同构成了这段旅程的动人之处。有时候,一场对话,一次意见的碰撞,都能让设计变得更加贴心和人性化。

值得反思的方面与争议

当然,任何节目都不是完美的,《梦想改造家》第三季也并非例外。

“样板间”的诱惑与现实的距离: 一些观众可能会觉得,节目中的设计方案虽然惊艳,但在现实生活中,受制于预算、材料、施工等多种因素,普通人很难完全复制。虽然节目组强调“因地制宜”,但不可否认,节目呈现出的“理想化”效果,有时会与观众的实际情况产生一定的距离感,引发关于“炫技”和“过度设计”的讨论。

“完美”的背后: 节目通常聚焦于最终的成功案例,但我们也能隐约感受到,在光鲜亮丽的背后,可能隐藏着无数次的修改、妥协和辛勤付出。这种对幕后故事的进一步挖掘,或许能让节目更加真实和接地气。

可持续性与维护的考量: 有些大胆的设计,在美观和功能性之外,也可能带来日后的维护和使用上的挑战。例如一些开放式设计或者特殊材质的使用,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这可能也是未来节目可以更多关注的方向。

总结:

总而言之,《梦想改造家》第三季是一次成功的延续和突破。它不仅仅是一档家装节目,更是一次关于生活哲学、人性关怀和空间美学的深度探讨。设计师们用他们的专业和匠心,为那些需要帮助的家庭带来了温暖和希望,也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家”的无数种可能性的想象。它让我们相信,一个好的设计,能够真正改变一个人的生活,甚至重塑一个家庭的幸福。虽然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空间,但《梦想改造家》第三季所传递出的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和对人性温度的深刻关照,仍然让它成为了一部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反复回味的优秀作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16-11-25

希望我写在这里的这些话能不要影响大家看节目的心情

可直接从分割线开始看,那里比较欢乐。

我是从第二季结束后看过里面一些设计师的作品,也一直没怎么关注这个节目,所以也没看过。直到前两天没有电视看了,在豆瓣上看到了他的推荐,开始以为是电视剧,原来是家装真人秀。于是从第三季开始,一集一集的看,看完第三季又开始看第一季,一直以来关注的都是设计师对于

空间的改造,大赞这个设计师的,吐槽那个设计师的,其实很少关注到房客。直到这期节目我关注到了生活在这些空间中的人们。看到那么多期房客们初次进入房间时的反应,所有的说的都是感谢设计师的话,但真正因为这次的设计而让整个家人感到梦想实现,生活如此美好的,没有几家吧。那种真心欢喜,喜极而泣好像也好少。好几户人家给人的感觉就是“占到便宜了,我好开心”。说实话如果我占到便宜我也会好开心的,但总觉得少了点。

以下为自我矫情反思请忽视,就是觉得自己有点糟糕,唾弃下。我在想如果我获得这样一个机会,对于我来说一定是担心忧虑大于欢天喜地,因为要信任一个陌生人改造自己的家(万一被分到第一期设计师或者那个廖跑跑,我绝壁要哭死),需要好大的勇气。也许只有努力生活后获得回报才会喜极而泣。



————————可爱分割线————————
[内含剧透]

看到好多人好像没这么在意这一期,就是倒数第二期,看完一整季后,这一期最让我感动,感动的原因来自于这里的一家主人。其实可以在短短的采访中看到这一家人经历了生活上的巨大变故,但他们却依旧对生活充满希望,并且非常认真而又享受着生活。从开始采访时,全家人就一直都在笑,爸爸妈妈,姐姐妹妹,让人一看就知道他们有多幸福。而这一次中大运似的装修,正是对他们努力生活的最好的馈赠。

他们家的一些现状

当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真的很佩服,双眼健全的人在失去光明的时候一定非常不安,并且就这样让自己一步一步的步入失明,一点一点的失去而无力挽回。

但即使生活如此他们生活依旧充满笑容。

设计师来了,好像与其他的大师相比这个咖位比较小,但他之后的设计,让人觉得这就是普通的我们想要的,充满了生活味道的。

对于设计师的设计我们旁观者也只能随自己的感觉说,要看全部移步视频。这里来看下这户人家的反应吧,就能知道他们是有多喜欢这套房子了。

她们激动哭了~~~


她们对于房间的评价:

她们说“这是艺术家的家”

父亲说“你创造了一个奇迹”,其实在我们看来,里面的很多设计没有那么多的技巧,或者说什么高科技,但简单质朴的设计中,是设计师的功力和心意,是为这家人考虑的心意,包括从装修成本上。

改造前后的对比图也能看出,主人对于自己生活之所的照顾,简单的墙面上还有个置物架,上面及时简单也有点花。厨房也很简陋,但能看出案台的整洁,这是一家懂得生活的家。

因为墙上有了个洞,阿姨用小广告贴上了。真的是很可爱呢

一家人的日常也很有趣,像是在唱二人转一样。

墙上有福芭蕾舞者的背影,女儿说自己也可以,妈妈就这样回答她了“你的背影太宽大了”

旁便放着一个很圆的花瓶,妈妈说“和你一样,那么粗,哈哈”

还是那个享受生活的爸爸。

当他们看到设计师为他们设计了一片榻榻米时(此处为阳台,主人家说这里是他们的花园)

爸爸是听雨阁阁主啊

爸爸知道榻榻米上还设置了可供四人做的小桌子,(想想觉得冬天可以做被炉啊,好开心),下面还可以伸脚,爸爸非常幽默。

当然最有趣的还是妈妈,看完房子后,一家人非常感激设计师,妈妈也很激动。对老公说“老公,我可以对设计师说我爱他吗”这个互动真的就和我父母一样,好有爱。叔叔阿姨真的好恩爱,阿姨看到哪里都会说“老公老公,你摸摸这里~”

设计师不仅在室内为爸爸设计了方便行走的方式,还给喜欢打扫卫生,喜欢做菜的爸爸做了很多小产品。

同时也没有忘为经常出去表演的姐妹俩放置箱子,方便取放的地方。虽然是很小的一个点,但真的看出设计师的用心。


最后的费用当然不是全部的价格,里面不包含设计师费用,不包含赞助商提供的产品。但即使这样费用也很合理,设计师在设计的工程中也充分的考虑这家人的条件,真的好好。

其实这一家的改造没有想前面很多家的那么困难,不是好多人在一见很小的房子,或者很大没法合理利用的房子。这一期的房子中有非常多的可借鉴的地方,非常的贴近生活。而乐观开朗的一家人看起来充满幸福。其实作为设计师设计是要为了生活,而不是为了设计。

user avatar

第4期的本间先生、第3期的青山周平和第2期的史南桥老师都是业界楷模,本间5次上门勘察,青山与业主同住24小时,史南桥连夜修改设计方案,他们都是尊重并关心客户的真正的设计师。

然鹅,第1期的两位,没有基本的生活常识和丁点的人文关怀,人为设置了很多障碍给这家人,简直不能更惨。

下面从厨房开始吐槽,多图预警

1.没有切菜的地方!燃气灶占据了正中的位置,不论左边还是右边都放不下一个正常尺寸的切菜板。一个正常的厨房动线是这样的:

冰箱取出食物→水槽清洗→备餐区切菜→燃气灶烹饪→装盘,其中,又以切菜的备餐区尤为重要,因为此处是东西最多、最杂乱的地方。

(注,不需要在台面设沥水区,建议直接上洗碗机,解放双手,美好人生。装盘区也不是必要的,可以与备餐区共用)

备餐区的尺寸,最小也要有60厘米,我们来看看“从业二十年的设计师”给留了多少:

燃气灶的宽度基本都是70厘米左右,可以估算出左边的台面50厘米左右,右边的台面30厘米左右。这绝对是个低级错误,仅仅是将燃气灶向左移动三四十厘米就能留出一个黄金备餐区,并且吊柜和墙面的利用也会更合理。普通橱柜厂经常会把燃气灶放在台面正中间,但是一个专业设计师绝不该犯这样的错误。

2.鸡肋的转角餐台。门厅完全改成了厨房,离餐厅较远,就近给老两口做一个简易餐台没问题,但不应该设计成这样。首先移动不便,老爷爷说了,很沉,不方便挪动,不挪两个人横着又坐不下,完美地诠释了"鸡肋"这个词的含义;其次有卫生死角,容易藏污纳垢,不知道洁癖老奶奶怎么看两个台面相接处没法清洁的缝隙,反正我是不看。

在条件有限的前提下,设计师无法满足所有的生活需求,必须有取舍,舍弃的部分可以想别的办法弥补,绝不可两头都占一点,每个功能又都是阉割版或者造成额外劳动的变形金刚复杂版,这个案例里女设计师猛烈炫技的部分基本都是这样看起来功能很多却每个都不好用的功能陷阱

3.洗衣机为了“不让老人弯腰拿衣服”,大动干戈,做了一个厚重的地台和一个巨丑的玻璃钢架,然而可以简单地避免弯腰取物的厨房地柜却都是平开门:

奶奶每天都要在厨房劳作许久,厨房又是他们集中储物的地方,所以每天开关橱柜的次数远高于滚筒洗衣机门。

送两位一个“不需要弯腰就能拿衣服”的秘籍:换个波轮洗衣机啊!!!!!!!

当然,这还不是高潮。

4.厨房地柜的高度应该是使用者身高÷2+2~5厘米,燃气灶的位置应该更低一些,老奶奶身高150厘米,年老体弱,弯腰驼背,腕力不足,所以应该比普通使用者的高度更低,地柜高度75厘米,燃气灶高度65~70厘米之间,具体应该根据老奶奶站立时肘部高度手腕力度和最常使用的锅沿高度来确定。

然鹅

锅沿已经到了胸口了啊!!!抬着手也够不到啊喂!!设计师你在一个齐胸口的锅里炒个菜我看看?估计奶奶每天都要踩着凳子炒菜了……想想青山周平为了做高低床,拿着尺子到五环外去给全家人量身高和坐高甚至起身高度的用心,我只能说,这两位演技不错。另外,对于70多岁又喜欢擦墙的奶奶来说,这个地柜的深度也太深了,向里缩5~10厘米会更好用。

5.墙面的浪费。作为一个空间小人口多的老房子,每一点空间每一块墙面都应该最大限度地利用,墙面挂杆在厨房里是神器一样的存在。这个案例墙面的浪费也是燃气灶油烟机位置不合理而导致的,否则人家后期还有修补的机会。

宜家曾经给一家人做过厨房的改造,把所有能上墙的东西上墙后,留出了很大的操作台面,何况这家本来台面就小,更是寸土必争。

改造前

改造后

杂物上墙,操作台全都空出来了,这就是挂杆的魔力!简直像多了好几个平方的厨房面积好吗!

6.最后,也是一个缺乏生活常识的错误:内嵌式的垃圾桶。

这两位到底知不知道厨房每天都要扔些什么东西啊?菜皮果壳、剩菜剩汤、各种骨头、水淋淋油腻腻的袋子···所以要每次用油腻腻湿漉漉的手打开柜门,把东西扔进去,然后,合上柜门,让这些垃圾在面蒸腾,腐烂,散发出迷人的气味,呕·····

国外的内嵌式垃圾桶,都是配合垃圾处理器来用的,有汁水会腐败的厨余在处理器里打碎冲走,包装袋之类的垃圾扔垃圾桶,在不配垃圾处理器的情况下做内嵌垃圾桶就是耍流氓。

那些小且凹凸不平的墙砖就不说了···总之为老奶奶创造了更多的家务工作,劳动光荣,身体棒棒哒!

接下来吐槽卫生间

为了不“弯腰开洗衣机门”做了一个厚重的地台和通顶巨丑的玻璃钢架,但是······

脏衣篮在下面!所以每次洗澡往里放脏衣服的时候要弯腰拉出来再弯腰推进去,最后准备集中洗衣服的时候再弯腰把衣服从脏衣篮拿出来放进洗衣机,放完后再弯腰把脏衣篮推进去,为了一个不弯腰的动作而创造出了四个弯腰的动作,“从业二十年的设计师”智商非常感人。

如果仅仅是这样,倒也罢了,关键是,这房子小,卫生间更小,每一寸面积都非常宝贵,这个傻逼洗衣机占据了卫生间交通枢纽的位置,每次推门进来就看到这个像神龛一样被供起来的货,进淋浴间只能侧着身子绕进去,那个1.8高的大胖孙子可能要吸着肚子才能进去。

红色弧线是开关门时要占用的面积,进了淋浴间想要关门非常不便,要把身子整个挪进去再转过身来反手关门。夏天和梅雨季节洗衣机内部是非常容易有味道的,所以洗完衣服以后应该把滚筒门打开晾干,而滚筒门和淋浴间门不能同时开启,否则没法过人。

走廊在室内功能设计中是非常重要的,它应该兼具多个方向的同行功能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这个案例,设计师把洗衣机放在一起极不合理的位置,凭空创造了一个过道,这个过道对这个小卫生间来说非常浪费,又很难用,进出不便,拿取不便,到处都是硬邦邦的阳角和不容易打扫的卫生死角,住的真糟心。

下面出场的是槽点密集的主卧室。我要开始扫射了。

1.1米高的床,且没有梯子。

哦有个这样梯子,又大又沉,需要拉出来,再反过来,才能踩着上去,平时如果不收起来,就没法过人,也没法把旁边的桌子拉出来,如果收起来,就不能上床,二选一哦亲,哈哈哈哈哈哈

好,现在我们来看看在不把那个狗屎梯子拉出来的情况下怎么上下床。

床高在女主人小腹以上,胸以下,所以抬腿就上去就别想了,那么我们可以在里面墙上安装一根绳子,先把整个上半身平铺在床上,双手拽紧绳子,用力,收腹,提臀,抬腿,噢耶上来了耶!是不是很简单很有乐趣呢?至于下床就更简单了,先调整姿势,屁股最准床边,从膝盖处把整个身体慢慢蠕动下去,最后把小腿放在地上,棒棒哒!感觉这么住上两年,都能参加奥运会的体操项目了呢!

不过,两位晚上最好别喝水,晚上光线不好啊,如果不幸喝了水半夜要起夜,就只能滚下来了,尿完回来上不去,可以睡在沙发上嘛!设计师考虑的非常周全的!

还有传说中的“衣帽间”,我先笑一会。

WTF?要么把床板整个掀开,要么····

钻进去。

钻进去前先把梯子拉出来。

钻出来后再把梯子推进去。

地道战啊?

每天回家坐在床上哪里不舒服了啊?!我的梦想就是天天瘫在床上好嘛!不过你说的对,他家现在的床确实坐不上去(微笑.jpg)

做一个书桌没有问题,做一个茶台也没有问题,但是为什么要做成一个使用极其不便的变形金刚而且占用了一整个大衣柜的空间!宝贵的收纳空间,就这么,没了。默哀三分钟。

一开始女设计师说要在这个小房间实现这么多的功能我就有种不翔的预感,最后,果然。

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功能并不是越多越好,有的功能是主要功能,有的是次要功能,有的每天使用频次高,有的使用频次低,有的只能用在这个小空间用固定的家具来实现,有的可以在别的空间实现。所以在功能设计上设计师要有取舍,怎么满足使用者最重要的诉求,怎么使整个空间简单易用,每天回来可以放松而不是增加额外劳动。

在这个案例里,女设计师为了炫技,完成一种“我好牛逼啊这么小的空间给你变成这么多功能”的自我满足和对外炫耀,硬是用次要功能挤占了主要功能的空间,结果造成了这么尴尬的局面,每个都不好用。

除了刚才吐槽的那些问题,床和柜子把过道挤压到不足1米,两边又都这么高,视觉上非常闷堵,这么住下去要不了多久就会有生理反应,一进来就觉得胸闷。

flag立这儿,这两口子要不了多久就会把这些垃圾全拆了换普通床和衣柜,期待这家的回访。

老两口的卧室还好啦,槽点没那么多,五六七八个而已。

可移动电视机,意味着电视机两侧都不能放东西,不然每次移电视机的时候都要把这边的东西拿走。而且,这么点小空间···坐这头和坐那头并没有很大的差别好吗!就算这家人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可以用可调角度的电视机挂架解决啊!!!

还有这个架子,应该出现在别墅或大平层里,有新风不担心落灰,有足够多的储物空间不用考虑收纳。出现在这个家里,浪费了宝贵的收纳空间,还不好打扫。

改造前,人家起码还有两个衣柜一个矮柜来放东西,改造后.……大家来猜猜看,他们家被子放哪儿?

还有这个货,用起来不方便不说,露着这么大的缝,请问哪里密封了?哪里隔音了?哪里遮光了啊?啊??

最后这个凳子简直感动的我泪流满面,这么小的空隙,要小心翼翼地抽出来,再严丝合缝地放进去,只能在床升上去的时候取放,孙子来了要么不能吃饭要么不能睡觉。

我想问问这两位,知不知道有个东西叫"折叠餐椅"?

这个笑话我能笑一年。

完。

注:手绘图皆来自于万科设计师逯薇的公众号“家的容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