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边境故意养努尔哈赤?是为了钱吗?

回答
明朝边境故意养努尔哈赤,这个说法有些过于简化,也忽略了当时复杂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因素。更准确地说,明朝边境的“养”努尔哈赤,更多是出于一种姑息、羁縻和策略性的纵容,其背后交织着经济利益、政治考量以及对边患的现实判断。绝非一个简单的“为了钱”可以概括。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明朝万历年间,当时明朝对东北的政策是一种典型的“以夷制夷”和“恩威并施”的混合体。

首先,我们得明白努尔哈赤的崛起背景。

努尔哈赤出身于建州女真,但最初的日子并不好过。明朝在辽东地区设立了三个卫所:建州左卫、建州右卫和海西女真卫。努尔哈赤所属的建州左卫,按照明朝的制度,应该受到辽东总兵的管辖,并且有例行朝贡和接受赏赐的资格。

明朝对于边疆的民族,通常会采取册封、赏赐、招抚等方式,试图将其纳入自己的羁縻体系内。这就像朝廷给一个不太听话的孩子一些零花钱,希望他能安分守己,不要惹事生非。

那么,这种“养”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1. 册封与官职的授予: 明朝册封了建州女真的首领,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都曾获得过明朝的官职和爵位。努尔哈赤本人,在统一建州女真的过程中,也曾被明朝册封为“龙虎将军”等职。这些名义上的官职,是明朝笼络边疆部落的一种手段,也是他们施加影响力的一个接口。
2. 朝贡贸易与赏赐: 这是最直接的“经济利益”所在。明朝允许边疆部落到边境互市,进行貂皮、人参等特产的贸易。部落首领进京朝贡,明朝会给予丰厚的赏赐,包括金银、丝绸、粮食、火器等。对于努尔哈赤来说,这不仅是经济上的支持,更是对其合法性的认可。他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大量明朝的物资,壮大自己的实力。
3. 兵器和技术的流入: 明朝的军事力量和技术在当时是领先的。通过朝贡和贸易,一些火器、盔甲以及铸造技术也悄悄地流入了建州女真手中。努尔哈赤非常精明,他会利用一切机会学习和吸收明朝先进的军事技术,为自己日后征战打下基础。
4. 默许或忽视其壮大: 当努尔哈赤开始整合建州女真各部,甚至开始吞并海西女真等势力时,明朝边疆官员的态度是复杂的。一方面,总有官员会警惕其壮大,提出要对其采取强硬措施。但另一方面,考虑到战事的成本、边境不稳定的风险,以及一些官员可能从中获得的私利(如走私、受贿等),更倾向于维持一种“可控”的局面。

为什么会有这种“姑息”政策?

成本与收益的考量: 明朝疆域辽阔,边疆事务繁多。对女真人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打击,耗费巨大,且胜负难料。相比之下,通过有限的朝贡和赏赐来维持表面上的和平,对当时的明朝来说,是一种相对“经济实惠”的选择。
“以夷制夷”的策略: 明朝并不希望出现一个强大的统一力量挑战其边境秩序。女真内部各部落之间本身就存在矛盾和斗争。明朝试图通过扶持其中某个力量,来制衡其他力量,或者维持一种动态的平衡。努尔哈赤的崛起,在早期并没有被明朝认为是对其统治的根本性威胁,反而有可能被视为一个可以利用的棋子。
边疆官员的腐败和利益输送: 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辽东地区边疆官员的腐败是明朝边疆不稳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官员可能为了获取走私贸易的利润,或者收受努尔哈赤的贿赂,而对努尔哈赤的扩张行为视而不见,甚至暗中支持。这就像给一个潜在的敌人提供军火和粮草,只是为了眼前的小利。
信息的不对称和判断失误: 明朝中央政府对边疆情况的了解往往不够及时和准确。辽东的官员 Reporting 可能会有所隐瞒或歪曲。当努尔哈赤已经发展到相当强大的程度时,中央政府才开始警觉,但此时已经为时已晚。
对努尔哈赤的误判: 很多明朝的决策者,包括万历皇帝,可能都低估了努尔哈赤的野心和能力。他们认为努尔哈赤不过是众多部落首领中的一个,其最终目标也只是获得更多的朝贡赏赐,而不是挑战明朝的统治。

“为了钱”这个说法,虽然不是全部,但确实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驱动力。

这里的“钱”,可以理解为:

朝贡贸易中的经济利益: 明朝赏赐的物资,本身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但通过贸易,明朝也获得了一些特产。
官员的私利: 边疆官员通过走私、收受贿赂等方式,从努尔哈赤的活动中渔利。这是一种腐败驱动的“养”。
维持和平的“成本”: 相较于战争,通过赏赐来维系边境的“和平”,从长远来看,可能被认为是一种更低的“交易成本”。

但绝不是一个主动、积极的“养”以图利。

与其说明朝是“故意养”努尔哈赤,不如说是明朝长期以来对边疆民族的羁縻政策、边疆官员的腐败以及对努尔哈赤真实意图的误判,共同导致了努尔哈赤得以壮大,并最终成为明朝的劲敌。

举个例子:

当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并开始攻击明朝的附属部落(如哈达、叶赫)时,明朝边疆的反应是迟缓和分裂的。有些官员会奏报,但中央政府往往因为各种原因(如财政紧张、对辽东战事的担忧、对后金政权的性质认识不清)而犹豫不决,或者只是给予一些象征性的惩罚和警告。

而到了万历后期,当后金的力量已经相当强大,并且开始直接挑战明朝在辽东的控制时,明朝才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此时,努尔哈赤已经完成了女真的统一,并且掌握了先进的火器和战术,具备了与明朝正面抗衡的实力。

总结来说,明朝对努尔哈赤的“养”,并非一个主动的、长远的战略布局,而更多是一种被动的、在多重因素驱动下的结果。 其中经济利益(朝贡体系的运作、官员的私利)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政治上的羁縻策略、信息不对称以及对形势的误判,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因素。正是这些复杂交织的因素,使得原本以为可以控制和利用的部落首领,最终成长为颠覆明朝的强大力量。这是一个典型的边疆治理失败案例,而非简单的“为了钱”就可以解释清楚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主要有两点原因。

第一个原因,以前我在其他答案都提到过:明朝需要在女真各部当中,重新扶植一个对朝廷态度恭顺、看边守法的模范。

长白山地区出产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尤其是貂皮、人参、蜂蜜等。从明朝中期的正德、嘉靖时期开始,随着中原地区的上层社会对这些名贵中草药与高级动物皮草的需求,辽东开原、抚顺等原先的马市,成了海西女真、建州女真把动植物资源出售给汉商、或组织朝贡的主要交易方式。

而海西女真、建州女真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有比较落后,需要从汉地购买粮食、布匹、盐、铁、耕牛等,双方的贸易出现了非常对口的互补性。

因故,明朝因势利导,对辽东各部女真和一些蒙古部,采取了“以边贸换边靖”的羁糜方式:只要部落首领能约束部下贡顺守边,能做到不侵略、不虏边民,那么明朝就向他颁赐敕书,允许其到马市做边贸,还允许首领到边墙外修建城寨,控制边墙外的交通要道。如果首领表现更积极一些,朝廷更是赐予印信,授予散秩官爵,允许到北京面圣。

这套政策,明朝称“居停之利”。

参貂马尾之利,皆东夷所产。东夷有远自混同江来者,有远自黑龙江来者。或千余里,或二三千里。非又近夷为居停住人,其何所依而重译焉?昔南关夷酋王忠建寨于静安关外,夷专其居停之利。北关效之,亦建寨于此,专争其利也。——《开原图说》

南关夷酋王忠,是海西哈达首领。北关,指海西叶赫。

在明朝中期的正德到嘉靖初年,哈达和叶赫从松花江流域的原居住地纷纷南下,在开原广顺关边墙外修建城寨,目的就是要当“居停主人”——他们手中握有明朝颁赐的敕书,可以凭此进入开原马市做边贸,因此他们修建城寨占据交通要道,低价收购更边远地区野人女真、东海女真出产的动物皮毛等土特产,在加价后在开原马市转卖给内地汉商。

而能被得到敕书,被允许前往买马市的前提,是必须对朝廷贡顺诚服,看边守法。

明这套“居停之利”策略,虽然不能完全让女真各部安抚,但能基本控制局势。海西哈达就是其中的模范、王忠、王台两任首领,通过积极的和明朝搞好关系,获得了巨大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迅速发展本部实力,可以节制海西其他三部和建州女真。

明朝也利用哈达部压制一些桀骜不驯的部落。比如海西叶赫、建州王杲和蒙古内喀尔喀。

王忠曾经把叶赫的老酋长祝孔革“执而戮之”;王台又把多次侵入边墙犯边的太杵(祝孔革长子)抓住献给明朝,后来还把建州王杲也抓住献给李成梁,因此被明朝升赏“龙虎将军”。

但是万历十年(1582年)王台死后,随后即位者胡尔汗、歹商政治能力低下,哈达开始衰落,叶赫趁机作乱。

明朝如果还想维持这套“居停之利”,重新维持辽东地区的稳定,就需要从女真各部当中重新物色一个新模范。

所以,李成梁就看中了努尔哈赤,把他当作培养对象。

李成梁看重模范不止一个,努尔哈赤只是其中之一。但他的资质确实很好——年轻、出身卑浅(努尔哈赤出身建州女真素克素浒部,在其祖、父时代,这个家族已经处在衰落状态,先后被建州王杲和海西王台所控制,实力不强)、曾经在李成梁组建的选锋军中当过鞑官(选锋军,李成梁吸收女真蒙古青壮年为家丁亲军,亲自培养出来的一只辽东明军劲旅),熟悉明朝官场等等。




第二个原因,是李成梁当时在明朝官场上的被动处境。

李成梁的崛起,和明朝隆万变法这时期,得到朝中实权人物的赏识,有极大关系:高拱和张居正都非常欣赏李成梁。

隆庆和议、俺达封贡之后之后,漠南蒙古右翼三部对宣大延绥宁夏等边镇的入侵即结束,此时威胁明朝的,主要左翼的察哈尔、内喀尔哈等部对蓟镇和辽西的入侵。

明朝调兵遣将,在蓟镇启用戚继光,在辽东启用李成梁。蓟镇以守为主,辽东以战为主。李成梁从一接任辽东总兵官开始,就表现出擅长骑兵奔袭等特点,热衷“出塞捣巢”。他特别喜欢吸收辽东地区的蒙古和女真族加入明军。

万历初年,张居正和太监冯保合作,排挤了高拱,对李成梁采取更加宽松纵容的态度。张和李成梁的关系非常紧密。

从隆庆五年到万历初年,李成梁在辽西,对察哈尔土门汗的入塞,接连有好几个大捷,名动朝野,。而且在中央的调配下、蓟、辽两镇互相配合,“南戚北李,一时佳话”。李成梁由此成名,他的“宁远伯”这个爵位,也是由此而来的。

可惜,好日子总有到头的时候。

万历十年六月,张居正死了。很快就被万历抄家。朝中也立刻掀起对张居正和其党羽的讨伐弹劾。

戚继光、张学颜等一批文武大员都受到冲击,李成梁也不例外。

万幸,万历皇帝还是比较欣赏李成梁的。

另一方面,李成梁很会耍小聪明,在官场上擅长钻营,他不只巴结张居正,还有其他人为他说话。

在张居正死后、首辅由张四维、申时行等陆续接替。李成梁和申时行的关系也很好。申时行做内阁首辅,就能在朝中帮李成梁的忙,毕竟朝里有人好做官。申时行告诉李成梁明哲保位的方法:必须在辽东持续建功,只要表现出自己的价值,就能得到万历皇帝的欣赏和容忍(李本身有许多缺点,比如行贿受贿、贪功、冒功等,在官场上经常被弹劾)。

在这种情况下,李成梁赶紧扶植女真中的一个新模范,也是为自己建功,体现价值,他的总兵官位置才能坐下去。

海西哈达王台,和张居正,都是万历十年去世。而李成梁灭古勒宅,就发生在次年。这个时间很巧。



最后留个尾巴:万历十九年,在多年长期持续遭到言官弹劾后,李成梁终于从辽东总兵官的位置上被赶下来了。万历皇帝是听从御史张鹤鸣的话,以“贵极而骄,奢侈无度”,把李撤换掉的。

但这其实不是李成梁被撤职的真实原因,只是万历皇帝再一次袒护他,给他一个最轻微的从轻发落。

李成梁这次被弹劾下台的真正原因,才最能反映出,以他为代表的辽东明军武人鞑官世家的一些特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朝边境故意养努尔哈赤,这个说法有些过于简化,也忽略了当时复杂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因素。更准确地说,明朝边境的“养”努尔哈赤,更多是出于一种姑息、羁縻和策略性的纵容,其背后交织着经济利益、政治考量以及对边患的现实判断。绝非一个简单的“为了钱”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明朝万历年间,当时明朝对东.............
  • 回答
    清朝建立后,北方蒙古部落对边境的袭扰和劫掠情况,与明朝时期相比,确实发生了显著变化,但这种变化并非简单地停止,而是呈现出更为复杂和多层次的演变。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审视:一、 明朝时期蒙古的边境威胁:一个持续的背景首先,理解清朝的变化,必须先回顾明朝时期蒙古的威胁。明朝建立之初.............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精准地指出了固原镇防守上的一个潜在劣势。明朝九边重镇之一的固原镇,其位置确实与我们通常理解的长城防御体系有所不同,并非直接依附于长城墙体之上。对此,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读: 一、 固原镇的历史沿革与战略定位首先,固原镇的设立和发展,其战略目标并不仅仅是单纯的“守住一道墙”。.............
  • 回答
    明朝在辽东边墙的辽河套地区修筑成V字形,这背后并非一个简单的工程选择,而是出于当时复杂的军事地理形势、战略考量以及历史演变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辽东局势以及明朝边防的特点。一、 辽东的特殊地理环境与边防挑战首先,要明白辽东为何如此重要。辽东地处中国东北,是明朝抵.............
  • 回答
    日本战国时期的足轻,如果用我们今天的眼光去评价,他们的作战效能可以说是参差不齐,并且与明朝的边军相比,情况也更为复杂,不能一概而论。咱们得把这俩伙人拎出来,一件一件地掰扯。先说日本战国时期的足轻足轻,简单来说,就是“轻足”,是战国时代日本军队的基层士兵。他们一开始是农民,农闲时被征召来打仗,后来逐渐.............
  • 回答
    明朝的“九边”,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概括的几个地名,它代表的是一个庞大、复杂、又至关重要的国防体系。简单来说,九边就是明朝为了抵御来自北方的蒙古势力,在长城沿线设立的九个重要的军事防区。但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就像是明朝一道横亘在北方的钢铁长城,承载着保家卫国的重任,也塑造了当时中国北方乃至整个边疆的.............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入探讨,它涉及到明清两朝在国家治理、军事能力、边疆策略以及时代背景等诸多方面的差异,而科技进步固然是其中一个因素,但绝非唯一或决定性因素。简单地说,明朝后期“领土大缩水”和“边疆无法控制”,与清朝“守住了不少边疆”和“丢地更少”,其背后是更为复杂的历史脉络。明朝后期领土缩水与边疆失.............
  • 回答
    关于帖木儿 যদি らず 到达中国边境未能击败明朝的假设性分析,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双方的实力对比以及可能面临的诸多变数来探讨。双方的实力与战争潜力: 帖木儿帝国: 帖木儿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战略家,他的军队以精锐的骑兵、严明的纪律和强大的战术执行力著称。他麾下的军队曾横扫中亚、波斯、印度北.............
  • 回答
    关于《明日边缘2》(Edge of Tomorrow 2)的上映情况,确实是一个让不少影迷感到困惑和失望的话题。网上搜不到靠谱的答案,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涉及到电影制作的方方面面。为什么网上搜不到靠谱的答案?简单来说,《明日边缘2》并没有在外国上映,而且目前也没有一个明确的上映日期。 这一点是目前网.............
  • 回答
    关于电影《明日边缘》中男主角威廉·凯奇(Tom Cruise 饰演)所穿的军服,确实让人产生一种熟悉又陌生的感觉,尤其是它在某些方面很像二战时期的美军制服。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一、 设计理念的传承与致敬: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电影中的服装设计并非是完全照搬二战美军制服,而是一种致.............
  • 回答
    《明日边缘》(Edge of Tomorrow)中的机械外骨骼,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在电影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可以说是我眼中科幻电影史上最具代表性和令人印象深刻的装备之一。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装甲”,而是高度集成、功能强大的战斗单元,极大地提升了人类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和作战效率。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 回答
    《明日边缘》,这部2014年的科幻大片,在我看来,绝对是近年来最被低估的科幻佳作之一。它不是那种让你一看就惊呼“哇塞!”然后立刻在脑海里留下深刻的视觉冲击,但它就像一杯回甘的茶,越品越有滋味。首先,它的“时间循环”设定,虽然不是首创,但《明日边缘》将其玩出了新花样。这不仅仅是一个让主角一次次重生的套.............
  • 回答
    如果朱标继位,并且保留明朝边疆的藩王制度,历史的走向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仅是统治结构上的调整,更会深刻影响明朝的国家安全、经济发展、政治生态乃至与周边民族的关系。让我们详细梳理一下可能出现的各种情景。一、 国家安全与边疆防御:一把双刃剑朱元璋设立藩王,一个重要的初衷是为了拱卫边疆,抵御外.............
  • 回答
    清代对北方边患(即蒙古各部)的彻底解决,是明末清初中国政治、军事、经济和民族政策演变的综合结果。这一过程涉及复杂的权力博弈、制度创新和战略调整,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明廷“北虏边患”的困境根源1. 制度性缺陷 卫所制度崩溃:明朝依赖卫所制(军事屯田制度)维持边防,但后期因财政困难、土地兼并.............
  • 回答
    明朝(1368–1644年)在西藏和东北地区的历史关系较为复杂,涉及政治、宗教和军事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这两个地区分别详细分析明朝的实际统治情况: 一、西藏(今西藏自治区)明朝对西藏的统治并非直接的行政控制,而是通过宗教和外交关系维持松散的联系,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1. 宗教联系与册封制度 .............
  • 回答
    明朝宗室子弟与清朝八旗子弟的经济状况差异,可以从制度设计、财政基础、社会结构和历史背景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以下为详细比较: 一、明朝宗室子弟的经济状况1. 俸禄制度 明朝宗室实行严格的俸禄制度,分为亲王、郡王、镇国将军等不同等级。 亲王:年俸通常为5万两白银以上,但后期因财政困难被.............
  • 回答
    明朝和清朝的鼎盛时期各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成就,而康熙与朱棣作为两位重要的帝王,其军事才能也各有特色。以下从历史背景、军事成就、战略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比较: 一、明朝与清朝鼎盛时期的比较 1. 明朝的鼎盛时期:永乐年间(14021424) 背景:明成祖朱棣(14021424年在位)登基后,明朝进入“.............
  • 回答
    明朝(1368年-1644年)在军事制度和权力结构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削弱和打压武将集团,防止其威胁皇权。这一过程贯穿了明朝多个时期,涉及政治、军事、制度和文化等多个层面。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洪武时期:削藩与卫所制度的建立1. 削藩政策 背景: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年间(13681398).............
  • 回答
    明朝在军事扩张方面的表现确实与汉唐时期存在显著差异,其规模、范围和方式均不及汉唐。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明朝与汉唐在军事扩张上的异同: 一、汉唐时期的军事扩张特点1. 汉朝(前206年220年) 西汉时期:汉武帝(前141年前87年)通过“开疆拓土”政策,征服匈奴,设立河西四郡(敦煌、张掖.............
  • 回答
    明朝(13681644)与元朝(12711368)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朝代,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尽管明朝在许多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元朝的制度,但也有学者认为明朝在某些关键领域相较于元朝存在“倒退”或“退步”的现象。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政治制度:中央集权与地方治理的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