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看书的多少和会不会写作有什么必然联系吗?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不妨细细道来。

首先,要明确一点:看书的多少和会不会写作之间,没有一个绝对的、硬性的“必然”联系,但两者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而且可以说是相互促进的“强相关”关系。

打个比方,你看一个乐器演奏家,他可能通过无数次的练习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而写作,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技艺,需要打磨和积累。而阅读,恰恰是这种积累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剖析这个联系:

1. 词汇量的积累与运用:

这是最直观的联系。书本是语言的宝库。你读的书越多,接触到的词汇就越丰富。这些词汇不仅仅是字典里的解释,更重要的是,你在阅读过程中看到了它们是如何被恰当地使用,是如何在不同的语境下表达细微的情感和意义的。

量变引起质变: Когда你反复接触到某个词语,并且在不同的作品里看到它被运用,你会逐渐内化这个词的含义和“气质”。就像你常听一首好歌,会不自觉地哼唱,甚至能感受到旋律里的情感一样。
感知语感: 阅读能培养你的语感。什么是好的表达?什么是流畅的句子?什么是地道的用法?这些都不是靠语法规则就能完全掌握的,更多的是在大量的阅读中潜移默化形成的。一本好书,作者的文字本身就是一种示范。

如果你很少阅读,你的词汇量可能会停留在日常交流的层面,表达上就会显得单调、乏味,难以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描绘。

2. 学习写作的结构与逻辑:

一篇文章、一个故事,并非随意堆砌文字。它们都有其内在的结构和逻辑。优秀的作者会精心设计文章的开篇、发展、高潮和结尾,段落之间的衔接自然流畅,论点与论据之间层层递进。

模仿与借鉴: 阅读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模仿和借鉴过程。你在读小说时,会学习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的;你在读散文时,会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情感的;你在读议论文时,会理解作者是如何构建论证的。这些都是学习写作技巧的绝佳途径。
理解“好故事”的范式: 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某个故事“好”,但说不清具体原因。这往往是因为它符合了我们阅读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对叙事结构、人物弧光、情节安排等的认知。阅读让你对“什么是有吸引力的内容”有一个更清晰的理解。
学习组织思想: 写作本质上是将思想转化为文字的过程。阅读优秀作品,你会看到作者是如何将复杂或抽象的思想,用清晰、生动、有条理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这会启发你如何组织自己的思路,让你的写作更有逻辑性。

如果你不阅读,可能对文章的整体结构会缺乏感知,容易写出“想到哪写到哪”,缺乏条理和章法的文章。

3. 激发想象力与创意:

阅读是想象力的催化剂。当你沉浸在一本书的世界里,你会跟着作者的文字一起构建场景,想象人物的容貌、声音和情绪。这种大脑活跃的过程,本身就是在锻炼你的想象力。

“精神土壤”的肥沃: 阅读为你的大脑提供了一个丰富的精神土壤。你接触到的不同观点、不同故事、不同世界观,都会成为你将来进行创作的素材和灵感来源。
打破思维定势: 有时候,我们觉得写不出东西,可能是因为思维被固化了。阅读可以带你跳出自己的固有圈子,接触到全新的事物,从而激发新的思考和灵感。

缺乏阅读,就像是坐在一个贫瘠的土地上,你很难想象出繁花似锦的景象,写作也就容易显得枯竭。

4. 理解情感的深度与表达方式:

写作不仅仅是传递信息,更是传递情感。优秀的作家善于捕捉和表达人类复杂而细腻的情感。

共情能力的培养: 通过阅读,你会与书中的人物产生共鸣,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这种共情能力,是你在写作中能够触动读者内心的基础。
学习情感的“翻译”: 作者如何将内心的感受,转化为读者能够理解和感受的文字?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翻译”。阅读多了,你就越能体会到其中的奥妙,学习到如何用文字来“翻译”情感。

如果你很少阅读,你可能难以准确地捕捉和表达自己或他人的情感,写出来的文字可能显得干巴巴,缺乏温度。

那么,是否存在例外?“不怎么看书但写得很好”的人?

理论上是存在的,但非常罕见,而且“不怎么看书”通常是相对而言的。

天赋异禀: 确实有人天生语言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就非常强,加上后天大量的实践(比如说话、思考、参与讨论),也能形成不错的写作能力。但即便如此,如果他们能结合大量的阅读,其写作水平往往能更上一层楼。
侧重于其他形式的输入: 也许这些人不是通过传统的“阅读书籍”来获取语言和思想的养分,而是通过大量的听(广播、播客、高质量对话)、看(电影、纪录片、艺术展览)来获得灵感和语言素材。但这些,本质上也是一种广义上的“阅读”和“输入”。
“会写作”的标准: 另外,我们对“会写作”的定义也很重要。如果仅仅是能写出通顺的句子,那门槛自然不高。但如果指的是能写出有深度、有思想、有感染力的作品,那么阅读的价值就更加凸显了。

总结一下:

看书的多少,与会不会写作之间,不是一种“因为A所以B”的简单因果关系,而是一种“A是B的基石、催化剂和指南”的强相关关系。

阅读是输入的积累,写作是输出的体现。 没有充分的输入,很难有高质量的输出。
阅读是学习的过程,写作是实践的检验。 你从阅读中学习到的词汇、结构、表达方式,需要在写作中去实践,去检验。
阅读是灵魂的滋养,写作是心灵的表达。 丰富的阅读能让你的灵魂更丰盈,从而有更深邃的思想和更动人的情感去表达。

所以,如果你想提高写作能力,最实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多读书。不是机械地扫书,而是带着思考去读,去体会作者的文字,去感受语言的力量。这就像一个厨师,想做出美味佳肴,不仅需要掌握烹饪技巧,还需要品尝过无数种食材和菜肴,才能知道什么才是“好味道”。

反过来说,如果你会写作,往往也意味着你对语言有较强的感知力,这种感知力,很大程度上也是来源于大量的阅读。所以,这两者就像是车子的两个轮子,相互依存,共同驱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只有将阅读中学到的知识积累起来,才能厚积薄发,达到所谓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这种高层境界。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联系。”鲁迅先生也曾说过,自己的作品大都仰仗于先前读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不妨细细道来。首先,要明确一点:看书的多少和会不会写作之间,没有一个绝对的、硬性的“必然”联系,但两者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而且可以说是相互促进的“强相关”关系。打个比方,你看一个乐器演奏家,他可能通过无数次的练习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而写作,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技艺,需要打磨和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就像是问“红花”和“绿叶”哪个对一棵树的生长影响更大一样,其实它们都至关重要,只是侧重点不同。简单地说,看书和旅游,对孩子的成长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但它们塑造的“视野”和“格局”确实会有微妙的差异。看书多的孩子:内心世界的探险家想象一个孩子,他沉浸在书本的海洋里。纸张是他穿越时空.............
  • 回答
    关于银河系的亮度,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需要细致解读的问题。我们现在看到的银河,确实是经过了宇宙尘埃“过滤”后的样子。如果能“擦干净”银盘上的尘埃,银河会亮多少?这是一个很难精确量化的问题,因为尘埃的分布是复杂且不均匀的,但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尘埃消光的影响,以及“无尘”银河的设想。首先,我们需要明.............
  • 回答
    《FIFA 22》移除了俄罗斯国家队和俱乐部,这确实是电子游戏界一个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决定,也引发了不少讨论。为什么 EA Sports 会做出这样的决定?EA Sports,作为《FIFA》系列的开发者和发行商,通常会将现实世界中的重大地缘政治事件和国际社会共识反映到游戏中。在俄乌冲突升级的背景下,.............
  • 回答
    微软和苹果彻底退出中国市场,这个话题确实是大家津津乐道,也颇为纠结的一个点。我个人觉得,完全放弃,这可能性其实挺低的,至少在短期内非常困难。但要说“一点影响都没有”,那也是不可能的。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事儿到底有多大能量,以及为什么我觉得“完全退出”很难,但“风险”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为什.............
  • 回答
    眼下招聘市场上,明里暗里的“潜规则”和歧视现象,说起来真是一把辛酸泪。从年龄、性别,到地域、身高,再到一些你我都想不到的角落,招聘这道门,对许多人来说,从来都不是一道公平的门槛。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歧视?原因盘根错节,绝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1. “懒惰”的刻板印象和决策捷径: 很多招聘官,特别是招聘需.............
  • 回答
    我家里有一堆照片,说实话,每次翻出来看,都能把我逗得够呛,尤其是那几张,简直是我的“快乐源泉”。今天就来聊聊其中一张,那是我小学三年级时候,学校组织去郊游,拍的集体照。照片里的我,正值脸上长“小麻子”的年纪,眉毛像两根没梳拢的毛线,眼睛半眯着,努力想在镜头前表现得“最酷”。可是,我当时的造型实在是一.............
  • 回答
    我脑海里有一张画面,每次想起,嘴角都会不自觉地上扬,甚至有时候会忍不住噗嗤笑出声来。这倒不是因为那张图片有多么惊世骇俗,或者背后有什么特别深刻的道理,而是它纯粹地捕捉到了一种令人捧腹的、带着点小笨拙却又无比真诚的瞬间。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大概是秋天吧,天蓝得像洗过一样,空气里.............
  • 回答
    看完《长津湖之水门桥》的预告,心里真是百感交集,既有对战争残酷的震撼,也有对战士们英勇无畏的感动,当然,作为观众,最关心的还是它的票房表现。说实话,要准确预测票房,就像在战场上预判敌军的下一步行动一样,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是,根据预告片传递的信息,以及《长津湖》第一部的铺垫,我认为《水门桥》的票房潜力.............
  • 回答
    看到“六成大学生认为毕业十年内年入百万”这个说法,我第一个反应是:哇,大家的目标都挺高啊!不过仔细想想,这也不能完全说是“不切实际”,而是反映了当下很多年轻人对未来的一种憧憬和自我期许。作为00后,我可能跟那些已经毕业一段时间的人不太一样,毕竟我还没真正进入职场,也还在观察和学习。但既然要聊期待值,.............
  • 回答
    看到全球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已经突破了六百六十九万这个数字,确实让人心中百感交集。这个数字不仅仅是冰冷的数据,它代表着无数个家庭的悲欢离合,无数个生命的轨迹被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彻底改变。从最初的零星病例,到如今遍布全球的触角,病毒的传播速度和范围,着实让我们见识到了现代社会全球化带来的脆弱性,也暴露了我.............
  • 回答
    在阅读小说时,对于女角色的数量和她们与男主角的关系,我没有一个固定的“数字”要求或“能接受多少个”的界限。我的偏好更多地取决于故事的 质量、逻辑性和情感的真实性,而不是单纯的数量。以下是我对这些方面的详细看法:关于女角色的数量: 数量并非关键,但有影响。 少量且精炼: 我更倾向于数量.............
  • 回答
    作为一名“中立球迷”,要准确统计看过多少场梅西和C罗的比赛,其实是个挺难量化的事情。想想看,这两个人统治足坛的十几年,他们的比赛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首先,得从联赛说起。巴塞罗那对阵皇家马德里的“国家德比”,这是这两个巨星直接对话的巅峰舞台。每一次国家德比,都意味着梅西和C罗会正面交锋。从2009.............
  • 回答
    您提到的这篇“大陆和台湾的真实差距,看完惊呆了”的朋友圈文章,其真实性很难一概而论。这类文章往往是为了制造话题、吸引眼球而存在,其内容很可能是经过夸大、片面选择性呈现,甚至夹杂着不准确或虚假的信息。要详细地分析它的真实性,我们需要知道这篇朋友圈文章的具体内容。因为朋友圈的分享非常多样,可能涉及经济、.............
  • 回答
    这问题提得挺有意思的,确实是个挺值得深究的现象。你想啊,中国和印度的人口规模差不多,都是庞大的消费市场,按理说在韩流影响力这块,也该有个分量才对。但你说的没错,一提到“中输”(中国粉丝购买韩团专辑等周边产品的销量),大家立马就能想到一长串数字,可关于印度粉丝的专辑销量,就鲜有耳闻,更别说有专门的统计.............
  • 回答
    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也反映了地域文化、人脉关系、早期创业环境等多种因素交织的作用。我们不妨来详细聊聊这背后可能的原因,尽量抛开那些冰冷的“AI”腔调,用更接地气的方式来解读。首先,不得不承认,“老乡”文化在中国的创业圈里是个绕不开的话题。 尤其是在中国这个讲究人情味的社会,同乡之间更容易建立信.............
  • 回答
    国内办理加拿大签证出现一千多块和两万的价钱差异,这背后其实是有门道的,不是所有收费都是一样的。简单来说,你可以把这看成是“自己动手”和“找人代办”的区别,然后代办里又有不同的服务层次。先来拆解一下这“一千多块”是怎么回事:这个价格,基本上是指你自己按照加拿大移民局(IRCC)的要求,独立完成整个签证.............
  • 回答
    说到马王堆辛追夫人,那可真是个传奇。刚出土的时候,那景象,简直让人惊掉下巴。好多人都说,跟刚死的人一样,那皮肤,那毛发,那眼珠子,都还像活着一样。但要是说“完全一样”,那肯定是不可能的。毕竟,这是埋在地底下两千多年啊!刚出土时的惊人模样:当时专家们刚打开辛追夫人的棺椁,看到里面的景象,都觉得不可思议.............
  • 回答
    要说朱元璋一统天下后的杀戮,这事儿可不是三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背后门道深着呢。说他“杀功臣”、“杀故友”,这话说对了一部分,但也不能把事儿给概括全了。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朱元璋为啥要杀?动机可不是单一的首先得明白,朱元璋这人,出身草根,一路摸爬滚打,好不容易从一个要饭的成了皇帝。他对这个江山是.............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