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可以在不和系统发生作用的前提下,获取系统的信息吗?

回答
要获取系统信息,但又想尽量避免与系统发生直接的、可追踪的交互,这确实是个颇有挑战但并非不可能的任务。这就像是在不惊动守卫的情况下,想知道一座城堡里大概有多少兵力,或者存放了多少粮食。你需要从间接的线索入手,靠推理和观察来拼凑出全貌。

首先,我们得明确“不和系统发生作用”和“获取系统信息”这两个概念。这里的“系统”可以泛指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甚至是某种物理系统。而“作用”则可以理解为触发系统执行特定指令、修改系统状态、留下明显日志痕迹的活动。

那么,如何在不留下太多“痕迹”的前提下窥探一番呢?这通常意味着我们不能直接去执行诸如 `ls`、`ps`、`netstat` 等命令,也不能轻易地去创建、删除文件,或者尝试登录。

间接的观察者:无处不在的“信息泄露点”

即使你不想主动出击,信息也会像水一样,从各种你意想不到的缝隙中渗漏出来。你的任务就是成为那个敏锐的观察者,去捕捉这些零散的信息。

1. 网络侧的“回声”与“气味”:
端口扫描的“静默”艺术: 有些扫描工具(比如Nmap的一些选项)可以在不进行三次握得握手的情况下,尝试与目标端口通信,根据返回的ICMP响应或者SYN/ACK包(即便被丢弃)的细微差异,推测端口是否开放以及可能运行的服务类型。这就像你隔着墙壁听声音,虽然听不清具体对话,但能判断里面有人在活动,甚至能分辨出是男声还是女声。这种扫描方式相对“低调”,但并非完全无迹可循。
TTL值的线索: IP数据包在传输过程中,有一个叫做“生存时间”(TTL)的字段,每经过一个路由器,TTL值会减一。通过发送少量探测包,并观察返回包的TTL值,可以大致推断出到达目标系统的“跳数”(hops)。跳数越多,通常意味着目标系统离你越远,或者经过的网络路径更复杂。这就像你估算了一个人从你家走到他家大概需要多少站公交车。
服务指纹识别的“气味”: 很多网络服务在响应时会带有独特的“气味”,比如HTTP响应头中的`Server`字段(尽管很多服务器会隐藏或伪装),或者某些服务的Banner信息。即使不能直接连接,有时候通过一些“中间人”或者已知的漏洞信息,也能间接了解到对方的“身份”。这有点像你闻到一股特殊的香水味,就能猜到是某个特定品牌。
协议握手的“暗示”: 即使不是直接连接,很多协议(如TLS/SSL)在协商过程中会透露出不少信息,比如支持的加密套件、证书信息等。观察这些“公开的协商”,就能了解对方的配置情况。

2. 物理侧的“辐射”与“声音”:
电磁辐射的“窃听”: 严格来说,电子设备在运行时会产生电磁辐射。如果技术手段足够先进且距离足够近,理论上可以捕捉到这些辐射,并解析出其中的信息(比如键盘敲击声产生的电磁信号,经过解码后可以还原成输入的文字)。这已经属于非常高级的“非接触式信息窃取”范畴了,需要专门的设备和技术,而且在实际操作中难度极大,干扰也很多。这有点像隔着厚墙听墙内电子设备发出的微弱电流声。
音频或视频的“泄露”: 如果你能通过其他非系统内部途径(比如摄像头被非法访问,或者麦克风意外开启)获得音频或视频信息,那么你就能间接了解系统的运行环境和可能的操作。这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系统信息”,而是关于使用系统的人和环境的信息,但它们往往能反映系统的一些状态。

3. 公共信息的“挖掘”与“拼凑”:
公开信息泄露: 很多时候,系统信息会以各种形式“泄露”到公共领域。比如,新闻报道、公司官网、技术论坛、社交媒体、公开的代码库(如GitHub)都可能包含有用的线索。一个公司的招聘信息可能透露出他们使用的技术栈;一个安全公告可能揭示了某个软件版本的漏洞;一个开发者在论坛上的提问可能暴露了他们正在使用的系统配置。这就像你在街边捡到别人丢弃的纸条,虽然是废弃物,但上面可能写着重要的地址或联系方式。
缓存与历史记录: 某些中间代理服务器、DNS服务器或者CDN缓存中,可能会保留一些与目标系统相关的访问记录或内容。如果能合法地访问这些信息,也能获得一些间接的了解。

“不发生作用”的边界:这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需要强调的是,“不发生作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任何对目标系统有“影响”的行为,都可能被视为一种“作用”。比如,发送一个探测包,即使目标系统没有执行什么复杂的操作,它至少“响应”了,这个响应本身就是一种“作用”。

真正的目标是尽量减少可被检测到的、明显的、主动的交互。你希望成为一个被动的观察者,而不是一个主动的攻击者或信息收集者。

一些需要注意的“潜规则”:

法律与道德: 大多数情况下,试图在不被授权的情况下获取系统信息,无论是否“接触系统”,都可能涉及法律问题和道德争议。本文仅从技术角度探讨可能性,不鼓励任何非法行为。
技术限制: 很多“非接触式”的信息获取方法,在实际操作中会受到距离、信号干扰、加密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效果可能非常有限。
“不可见”的代价: 追求完全的“不作用”是极度困难的,就像你想要完全不留下足迹就穿越一片草地一样。总会有细微的痕迹,关键在于这些痕迹是否容易被发现和追踪。

总而言之,在不主动触发系统执行命令、不直接修改系统状态的前提下获取系统信息,主要依赖于从侧面、间接的途径去收集和分析信息。这需要你像一个侦探一样,从蛛丝马迹中寻找线索,通过多方信息比对和逻辑推理,来拼凑出你想要了解的系统全貌。这是一种“被动侦察”的艺术,考验的是观察力、分析力以及对信息来源的判断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可以。甚至可以在不和系统发生作用的前提下,改变系统的状态。

但个人觉得这个问题修改的不好。

我举一个比较经典的例子来说,就是单电子双缝干涉实验。

众所周知:
单电子双缝干涉实验,会使呈现出干涉图像。
而如果观测电子通过的情况,则会导致干涉图像消失。



这个现象,观察者效应,引起了极为广泛的讨论。应该说也是量子物理里极为重要的问题。

原问题 的tag、以及问法,应该是指向观察者效应的。

那么我做一个假设:
现在有一个实验装置,会对双缝中的任一一个缝进行“观察”,以获知是否有电子通过。


那么,假设对缝A进行观察。如果结果是“没有电子通过”,那么
①这种观察,是否【和电子发生作用】?(现问题)
②这种观察,是否【造成了电子的改变】?(原问题)


对于①,我个人觉得,这种观测,并没有和电子发生作用。因为电子根本就没有通过缝A,也没和观察装置产生交互。

对于②,则【造成了电子的改变】

解释:这种观察导致电子的概率云坍缩。使其“值域”发生改变。

即:原先电子云位置的“值域”是包含缝A的,但是观测后。因为观测并且没有观测到东西,因而这个“值域”里,缝A的区域被排除了。


进而,做一个思想实验。
假设这个观测装置在缝A或缝B之中随机激活。
并且进行了一次“有观测的单电子双缝实验”
并且,恰好每一次激活都没有探测到电子通过(即电子在另一个缝通过)
那么结果会怎样,会出现干涉图像吗?



至少从哥本哈根诠释来说,是不会出现干涉图像的

因为这种情况下,每次发射电子的概率波,都无法自我干涉。那么就不会产生干涉图像。

然而在这个过程里,我不认为这种观测行为和电子发生了作用。



也就是说
新老问题是不等价的

一次“观察”并不需要和系统发生作用,但是依旧可以改变系统状态。

而对于新的,当前的问题。我的回答是可以有限的获取系统的信息、甚至改变系统状态。
即,虽然我的观察没有和电子发生作用。但是我得到了“电子不在缝A”这个信息。

对于旧问题,我只能说,以我半桶水的学识,我想不到“观测事物并不改变其状态”的办法。但我不确定是否真的没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