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学体育课男生引体向上 20 个满分合理吗(5 个开始有分)?

回答
大学体育课男生引体向上 20 个满分合理吗?(5 个开始有分)

这问题挺实在的,毕竟体育课嘛,总得有个衡量标准。关于大学体育课男生引体向上 20 个算满分,从 5 个开始计分,我觉得这事儿得分几方面来看。

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个标准的“合理性”到底指向什么。

从“普遍性”和“及格率”来看: 如果目标是让大多数男生都能及格,甚至拿到不错的成绩,那么 20 个满分可能有点高。引体向上这玩意儿,说实话,对力量和技巧要求都不低。不是所有人天生就能轻松做很多个。很多男生可能在大学之前没怎么系统训练过,或者因为体型原因(比如偏胖)做起来会吃力很多。如果 5 个才开始有分,那 5 个是个门槛,这没啥问题。但如果想拿到 20 个满分,我觉得这会淘汰掉一部分本来可能通过其他项目表现不错,但就是引体向上不太行的同学。
从“挑战性”和“精英性”来看: 如果体育课的目标是选拔出身体素质较好的尖子生,或者就是想通过这个项目来区分不同水平的学生,那 20 个满分就显得比较合理了。这说明目标定得比较高,能做到 20 个的同学,身体协调性、上肢力量绝对是过关的。这也能激发一部分同学去挑战更高难度。
从“运动发展”的角度来看: 引体向上是衡量上肢力量和核心稳定性的一个非常好的综合性指标。能够完成 20 个引体向上,说明一个男生的体能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不错的程度。这对于保持健康的体魄、参与其他体育活动都有很大帮助。所以,如果体育课的目标是提升男生的基础体能,20 个满分可能是一个积极的导向,鼓励大家去提升自己的力量水平。

再仔细拆解一下这个评分体系:

5 个开始有分: 这个设置我觉得挺人性化的。这意味着即使是力量基础较弱的同学,只要稍微努力一下,就能拿到基础分,不至于因为一个项目就完全失去分数。这个“门槛”设置得比较低,更容易让大家参与进来。
20 个满分: 这个数字是关键。它意味着从 5 个到 20 个,每多做一个都能加分,或者按照一定的梯度加分。
如果满分是 20 个,那么 519 个都有分数。 这就形成了一个评分区间。关键在于这个区间内的分值是如何分配的。
线性递增? 比如每多做一个加 0.5 分(假设总分 10 分),那 5 个就是 2.5 分,10 个是 5 分,15 个是 7.5 分,20 个是 10 分。这样的话,5 个算及格线往上,15 个就能拿到不错的成绩了。
分级递增? 比如 58 个是一个分数段,912 个是一个分数段,1316 个又是一个分数段,1720 个是最高分段。这样的话,不同区间的学生就能被更明显地区分出来。

从实际执行和学生反馈来看:

不同学校、不同体育老师的要求可能不一样。 有些学校可能更注重普遍性,有些则更倾向于高标准。这很正常。
学生的体质差异很大。 我认识一些男生,他们可能平时喜欢力量训练,引体向上能轻松做二三十个。但也有很多男生,可能平时专注于球类运动,或者体型偏胖,引体向上对他们来说就是一项挑战。
“满分”的标准也看体育成绩总分占比。 如果引体向上只占体育成绩的很小一部分,那 20 个满分可能影响不大。但如果占比较高,那这个标准就会对一些同学的总成绩产生较大影响。

总的来说,我认为大学体育课男生引体向上设置 20 个满分(5 个开始有分),算是一个比较高的标准,但并非不合理。

它有积极的一面: 能够激励学生去提升自己的力量水平,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基础体能指标。对于那些本身力量好、愿意挑战的同学来说,这是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
但也存在一些值得考虑的地方: 比如,对于身体素质基础较弱的同学,可能需要一个更平缓的评分梯度来让他们也能获得合理的成绩,避免因为一个项目而过分拉低整体评价。同时,也需要考虑引体向上是否是衡量该学生体育能力是否“合格”的唯一或最重要的标准。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男生,虽然引体向上只能做 8 个,但他跑步速度很快,篮球打得特别好,在其他体育项目上表现出色,整体体能也很好,那在引体向上这个项目上给他一个较低的分数,会不会影响他对这门课的整体评价?

所以,我觉得是否合理,还要看整个体育课程的评价体系是如何设计的。如果能做到兼顾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又能有效区分出高水平的个体,那这个标准就是有价值的。

简单来说,20 个满分,不是说不可能,而是说能做到的人不应该是“绝大多数”,它代表着一个相对优秀的水准。而 5 个才开始有分,则保证了大多数人能参与,不至于完全被排除在外。这个组合,个人觉得是倾向于鼓励和提升的,但也要注意不要让部分学生因为一两个项目而产生挫败感。

最终,是否“合理”,还得看它是否符合这门体育课想要达到的教育目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合理。



这个东西和垃圾分类一样,你要先普及教育,然后开始鼓励性措施,最后才是设定硬性指标。

我国的体育课长期不受重视,原因很多:

——高考对于文化课的要求极高,导致很多学生高中时期没日没夜地投入学习,为数不多的空闲时间当然是选择去玩乐和休息,谁还会把这些时间拿来练体育?

——我国本身缺乏运动氛围,各大中小学和社区是没有体育俱乐部的,这和一部分体育氛围好的国家有着很大差别,当然,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孩子们从小不被允许去参加一些业余俱乐部,会被家长认为是浪费时间。

——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不让孩子参加有一定风险的体育运动,尤其是对抗性高的篮球、足球等。



抛开这些原因不提,我们讲一讲从小到大我们曾经经历过的体育项目:跳绳、短跑、长跑、踢键子、立定跳远、实心球、仰卧起坐、引体向上等。

这些项目多数学生都接触过,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在体育课上,体育老师并不会教你如何学会利用自己的肌肉发力,如何用正确的方式运动。

我中学时期的体育老师,是我遇到的最好的体育老师,她跟我说过几件事:

——我跳绳一直不合格,最大问题是因为我的手脚不协调,总是想着跳得高,但是手臂甩绳子的速度就那么点,那跳绳数量是不可能上去的。

——我跑步一直慢,最大问题是因为我的步幅不够大,跑起来很小家子气,脚下步频虽然够快,但是一步总是迈得很小。后来我尝试加大步幅,成绩有了很大的提升。

——我足弓比较平,天生跑得慢。

在这里,我不是想让大家纠结我的体育水平到底如何,而是想让大家发现,一个好的体育老师要做到和主科老师一样,讲方法,因材施教。



我们国家的体育老师,有很大一部分,在课上其实只起到了这些作用:

——保护同学不出意外。

——掐表记录成绩。

——安排课程内容。

但是,他不一定会教你,如何发力、如何去锻炼某一块肌肉——但这恰恰是你提高成绩的根本。比如说你实心球扔不远,老师应当告诉你,如何发力,扔不远是因为哪一块肌肉缺乏锻炼,应当去做一些动作适当锻炼某一块肌肉,帮助你提高成绩。

我在健身房的时候,曾经受到一些指点,别人同我讲,说我的呼吸方式很有问题。应该是在发力前完成吸气的过程,在发力的同时慢慢吐气,而不是在发力的时候憋气,然后把脸胀得通通红,可能这样的呼吸方式更适合我。在改变呼吸方式之后,我的健身成绩也有了显著的提升,这就是呼吸方式的重要性。

想想看,从小到大,数学老师是怎么教你的?

给你张卷子,不及格就继续做卷子?

显然不是,数学老师上课会一个一个理论知识讲,一道一道例题分析。布置回家作业,然后有针对性地让学生们学会某个知识点。今天学几何,就做几页几何题,题目涵盖了老师所讲的内容中绝大多数的定理。在反复练习之下,你掌握了这个定理,外加上阶段性测试,巩固知识点。

再想想看,健身教练是怎么教你的?

做五十个俯卧撑,如果你做不起来的话就天天做,直到能做五十个俯卧撑?

显然不是,健身教练会看你的体重、肥胖程度,给你制定计划,是增肌还是减肥,分析你到底为什么做不了五十个俯卧撑。那么,手臂肌肉缺乏锻炼的人就得先举举哑铃,胸肌缺乏锻炼的人就得做点扩胸,反正缺啥补啥呗。太胖的人需要先控制饮食,需要先让大家把肥给减了。换成学生也是一样。

体育课比文化课最难的地方,就是因为文化课只和你的学习生活有关,体育课却和你的饮食起居息息相关。要我说,如果想要更多人能从小接触体育,管控饮食也是个很重要的事儿。考虑到体育这个项目不像文化课,一天能学八个小时,所以持之以恒相当重要。因此,大学里考引体向上,对于超重的人来说就是噩梦,对于没有锻炼习惯的人来说基本也很困难。一定会有一帮逻辑思维能力掉入马里亚纳海沟的人说:为什么你不锻炼,不管好自己的体重呢?

我还是这个回答:因为从小到大,没人教,尤其是在初三开始到高中这四年,多数人越来越被文化课所束缚住,更没有时间去运动了。而且,在压力大的情况下,很多人的身体会出现一些异样,比如体重飞速上升。

你想想,为什么即便工作很多年的三十岁大叔,给他一道初中数学题他还会做,依然能够流利地和外国人交流,可以随口背出几首古诗?因为这些东西从小练到大,即便他不用,他也不会忘记了。但高中的东西,为什么就容易忘记?物理化学为什么除了最基本的东西,会退化得更快?因为学得少,都是为了应试。



说了这么多,我到底为什么说引体向上制定标准不合理呢?

我来问多数学生几个问题:

——引体向上需要用到哪些肌肉?

——这些肌肉如果缺乏锻炼,应该用哪些基础和简单的技术动作来锻炼呢?

——引体向上的标准动作是怎样的?

——正握和反握的发力方式和对肌肉的使用有什么区别?

多数学生回答不出,甚至体育老师和健身教练都不能百分百答对。我不是要所有学生都答对,但至少应该让学生有一个基础的认知——直到现在,我还是不知道这四个问题的答案,因为平时我不需要做这些,也没人教我。

学生一知半解是正常的,但全然不知,就是教学的问题了。

你问一个学生一道数学题,固然,他不一定能够百分百做对,但多数学生都能说出一些内容:

——这道题应该用什么方法做?

——这道题考验的是哪方面的知识?

——自己平时对这方面是否擅长,还是有所欠缺?



我在国外曾经很无聊地去参加过老外的太极课程,虽然他们做得不一定全对,但有一些内容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在课堂上,老师会给我们看正确的姿势、套路,也会给我们示范动作。但除此之外,她会讲解每一个动作的要点,比如这个动作的意图是为了化解对方的进攻,那个动作是为了如何如何。不仅如此,她还为我们准备了一些学术论文,让我们阅读、揣摩文章的含义,更好地打好太极。虽然显得有那么点小题大做,但这确实是老师认真备课的体现。很有幸,我在国内读书的过程中,多数体育老师都很尽责,都做到了讲解动作要点。

所以,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人教授过学生正确的发力方式、锻炼方法,也没有从始至终好好地教学生如何去提高引体向上的成绩,只是设定了一个硬性指标,那是百分百不合理的。

最简单的例子,从小到大你从没有学过社会学,但在高考中突然加了一门社会学,你觉得你的成绩会是怎样的?你觉得这门课合理吗?

一定有人说,虽然体育课不教引体向上,但是学生多多少少会接触到这些内容,是可以练出来的。那很简单,你天天生活在这个社会里,不也还是一点社会问题都不研究,一点社会学理论都不知道吗?



归根结底,想要制定一个考核标准,一定要考虑到以下几点:

——有成套的体系去提高被考核者的成绩,即体育老师对发力方式、锻炼方法的教授。

——在体系外,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让被考核者去提高成绩,即学生应当在学习、体育和娱乐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但这个平衡点,并不只能依靠学生一方的努力,更需要依靠家长、社会氛围和教育体系。

——考核标准不能过高,如果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之后,仍旧只有一小撮人可以合格,那么说明这个标准是不合理的。

——仍然要考虑因材施教,要考虑个体差异性,比如说各大高校会特招一些文化课严重偏科或成绩略低,但有专业特长和学科特长的学生。

只有在完成了这四点之后,才能认为这套考核标准是基本合理且行之有效的。

由于现在的引体向上标准,并未达到这四点,因此我认为,这样的标准是完全不合理的。



文末警告:

发现疑似未阅读文章并理解文意后评论,或声称该标准合理甚至太简单却不附加成体系的解释与理由的评论,将被删除。

比如 @伊苏 ,就是典型没读过文章,或者欠缺阅读理解能力的。我已经讲过,这个标准如果是合理的,那么必须保证学生有时间和精力去练习,保证有成体系的训练。文化课,大部分学生确实都不能满分,但大家基本都能及格,多数人能达到良好,少部分人优秀。为什么大家不质疑文化课呢?是因为从小到大,每个学生一天在文化课的学习上会投入八个小时、十个小时、十二个小时。

你每周学八个小时数学,所以数学可以制定更高的标准。如果你每周都不学习数学,那么数学就不可以制定更高的标准。想要制定更高的体育标准是可以的,但必须保证学生有成体系的训练和足够的时间与精力。我们不能强行剥夺每个人的休息和娱乐时间,如果想要让学生提高体育成绩,应该是从已经严重超标的学习时间中砍出一部分,用于学生们的体育锻炼。

为什么军队、运动员、体校生对于文化和文化课的要求没那么高,对于体育的要求更高?因为他们文化课学习得少,体育练得更多——反过来普通学生们的文化课学得多,体育被忽视,所以体育要求就应当低很多。真正想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应当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不是在高强度学习终结之后,指着他说:别玩儿,去锻炼。



user avatar

有点尬,这标准大概是大叔年代制定的,那时男生的屁股普遍都比较小,很多人穿内裤都撑不圆,20个引体向上,默默考过满分飘走。

你们这一代的屁股,啧啧,不是大叔色啊,不多看几眼对不起人生啊,那叫一个圆乎乎、肉乎乎,捏一把,会得到一声娇媚的惨叫,弹性好得不得了啊,当然副作用就是引体向上时腰上平白无故挂了20斤大肥肉啊。

user avatar

我刚来清华上学的时候,上体育课,我发现清华的学生,小脑多多少少都有点…残疾?也不是咋。其实,我从小就属于那种被同龄男生和家长认为是小脑残疾的人,不论打球还是做游戏,反应都比人慢半拍。但来了清华我发现,我这样的根本不算残疾,其他老哥,你给他传球,球都要砸到他脸上了,他才伸出手来挡。这也就罢了,他伸出的手与球的运行轨迹在垂直法向上偏移竟然有30厘米之多,让你怀疑这哥们儿是不是斜视。

然而并不是,他就是单纯笨。

你可能会说,那不对啊,众所周知,清华是一所体校,清华学生的平均体育素质应该远高于其他普通高校才对,你是不是骗我呢?

对,问题就在这里。我没有骗你,你得到的消息也没错。原因很简单,事在人为。入学就定指标,3000米多少分钟,引体向上多少个。你自己练吧,体育课老师检查,手上没有茧子的,俯卧撑走起。

事实证明只要有一个KPI,大家最后都能行。那个小脑残疾推球老哥,3000米最后11分钟。要知道,台湾军队的要求是17分钟。

最后我们还是很感激本科的体育教育的。回头想想,上那么多课,学的都没什么用。就体育,是自己的。

user avatar

非常非常的不合理,

体测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

讲究的是科学,全面、准确。

800/1000米测心肺功能,

立定跳远测爆发力。

引体向上测什么鬼?

力量吗?引体向上测的就是上半身的力气,

需要用力量的时候正常人都会用腿力,

正所谓腰马合一,

引体向上什么人做容易?

无非就是那些身长腿短的小个子,

传统意义上的壮汉非常难做。

比如下面这个哥们,

头撞天花板
腿举660公斤
后支撑360公斤
摸高未知
上挺80公斤
硬拉130公斤

这人身体素质好得没话说吧~

大家猜他引体向上能做几个?

---最多三个~~

我估计设计这个项目的官员

就是以前农村跑出来的,腿短个子矮,

以为力气就是拿锄头挖地~~

我认为体测就应该固定中长跑,

其他项目5选3这样来搞,

每个人选择符合身体条件的项目,

然后还要合理根据正态分布来修订分数。

否则就是懒政!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