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华为鸿鹄898使用28纳米制程?

回答
关于华为鸿鹄898采用28纳米制程,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尤其是在当前芯片制造工艺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跳出单纯的“制程越先进越好”的固有思维,从更宏观和务实的角度去审视。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芯片制程的先进程度,并非衡量一颗芯片好坏的唯一标尺。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制程数字越小,理论上意味着晶体管集成度越高,功耗越低,性能越强。但同时,更先进的制程也意味着更高的研发成本、更高的制造成本以及更长的研发周期。

那么,华为鸿鹄898选择28纳米制程,背后可能有着怎样的考量?

1. 目标市场与产品定位的匹配度:

鸿鹄系列芯片,华为主要将其应用在智能电视、平板电脑等消费级电子产品上。对于这类产品而言,极致的性能(例如需要支持8K解码和超高刷新率的显示)固然重要,但成本控制、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样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28纳米制程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成熟且稳定的代名词。这意味着:

成本优势: 相比于最新的几纳米工艺,28纳米的制造成本要低廉得多。这对于面向大众市场的消费电子产品来说,能够直接体现在最终的零售价格上,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华为作为一家需要兼顾技术领先和市场普及的品牌,这种成本上的优势是至关重要的。
良品率和稳定性: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优化,28纳米的生产良品率已经非常高,并且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极强的稳定性。这意味着使用28纳米制程生产的鸿鹄898芯片,出错率低,可以保证产品大规模量产的可靠性,避免了初期良品率不高带来的产能瓶颈和品控问题。
供应链成熟度: 28纳米制程的代工生产线非常成熟,全球范围内有多个代工厂能够提供稳定的产能。这对于华为而言,意味着供应链更加稳定和可控,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

2. 性能与功耗的平衡考量:

虽然28纳米在当前看来已经不是最先进的工艺,但它在满足智能电视和高端平板电脑的日常运行、影音解码、游戏体验等方面,依然可以提供足够的性能。特别是对于电视这类需要长时间稳定运行且对功耗有一定要求的设备,过于追求极致的制程反而可能带来散热和功耗方面的挑战。

性能“够用就好”: 鸿鹄898要满足的是高清乃至4K画质的流畅播放、智能应用的快速响应等。28纳米工艺配合合理的芯片架构设计和华为自身的优化,完全能够胜任这些任务。如果只是为了跑分或者一些极端的场景而采用更先进的制程,可能会导致成本和功耗的“过度设计”。
功耗与发热控制: 28纳米的功耗表现相对稳定,并且更容易在散热设计上进行优化。对于体积有限的电视和平板电脑来说,良好的功耗和散热控制直接关系到用户的使用体验和产品寿命。

3. 避免“制程内卷”与战略聚焦:

在手机芯片领域,市场对制程数字的关注度极高,几乎成为了衡量旗舰水平的标尺。但对于电视等其他品类,用户和市场更关注的是最终的显示效果、音质体验、智能交互的流畅度等。华为可能认为,在非手机领域,将有限的研发资源和先进产能投入到更有价值的方面,例如AI算力、图像处理技术、操作系统优化等,会比单纯的制程升级更具战略意义。

技术路线的差异化: 华为在芯片设计上一直强调其“全场景”布局和技术融合。鸿鹄系列可能更侧重于其在显示驱动、图像增强、音效处理以及与华为生态系统联动方面的差异化优势。这些优势的实现,并不完全依赖于制程的代数。
规避制程的限制与风险: 在全球芯片产业链受地缘政治影响的背景下,过于依赖最先进制程的代工,本身就存在一定风险。选择成熟且拥有更多代工选择的制程,也是一种风险对冲的策略。

总结来说,评价华为鸿鹄898使用28纳米制程,不能简单地用“落后”来定性。

它更像是一种务实、精准且符合产品定位的选择。华为并非技术实力不足以采用更先进的制程,而是基于其对目标市场需求的深刻理解、对成本效益的精打细算、以及对自身技术优势的战略聚焦。在某些领域,尤其是消费电子的非核心性能需求方面,成熟工艺所带来的成本、稳定性和供应链优势,可能比最先进制程带来的微小性能提升更为重要。

这是一种“在对的领域做对的事”的策略体现。华为在旗舰手机领域追求最先进的制程,而在电视、平板等领域,则选择更适合、更具性价比的成熟制程来保证产品整体的竞争力。这恰恰展现了华为在芯片战略上的成熟度和对不同产品线的精细化运营。

因此,与其说华为鸿鹄898“使用”28纳米制程,不如说华为“选择”了28纳米制程,这背后蕴含的是对产品、市场、成本和风险的多维度权衡。这种做法并非技术上的妥协,而是市场策略上的高明之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表明全自主的芯片是可以做到28纳米而不是只能做到传言的45或者90纳米的。

怎么说呢,虽然比乐观的7或者14纳米的说法要差一些,但也比传言里最差的情况要好很多,意料之中吧。

user avatar

更多考虑应该是供货稳定性吧,毕竟国产28nm光刻机今年会出,而且28nm需要的大硅片和光刻胶是有可能实现国产化的——而且这些厂商根本不需要考虑卖到国外,也就不太用担心制裁的问题。


如果把国产28纳米产业链堆起来了,才有机会在2021年完成国产7nm产业链(光刻胶等),那样台积电用不了还可以全国产的7nm。

这对华为来说也是做好长征准备了。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下面很多用着28nm CPU的觉得自己电脑完全没问题,电脑比电视性能需求高多了吧。

希望你们觉得28nm是落后技术特别卡的,和觉得28nm台式机CPU没问题的,打一架,谁赢了听谁的。

user avatar

唯制程论是很滑稽的。

我们现在极端关注5/7nm工艺是因为贴身相关,手机和需要长续航的移动穿戴设备对功耗的要求导致其重要性显得特别突出。实际上,在任何可以插电的设备上面,5/7nm工艺就瞬间失去其重要性。

28nm制程作为一个成熟,低成本,高产能储备,低流片费用,多备胎厂家的工艺,对IC设计公司实在是太友好了。实际上,28nm都已经是十分先进的了,像mcu这种十亿级的市场,用的先进的也不过是55nm制程,甚至大多数连55nm都用不到,90nm、130nm制程的产品遍地都是。

有些人觉得我们在5/7nm上面被卡脖子,就好像中国电子制造业就要完蛋了,其实很扯淡。工业界和家电行业才不叼你什么几纳米,性能稳定,算力达标,价格低廉,供货靠谱才是王道。28nm制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能够满足绝大多数芯片的需求。

user avatar

小学生才计较倚天剑和屠龙刀哪个更厉害,高手拿根牙签都能把你戳成筛子。一个破电视也能搞出粉和黑,纠结这个的人每天早起先给电视磕仨头吗,高呼12nm万岁?可笑

28nm是非常好的工艺,速度上也就比14nm甚至7nm慢15%左右。

我是怎么知道的?我现在的工作之一,就是工艺评估,看穿fab提供的漂亮数字,评估各种实际场景下的真实情况。

28nm作为最后一代主流的平面cmos工艺,集当代科技之大成,唯一缺点在于沟道漏电太大,极端情况下甚至可以达到动态功耗的25%,而现在的大型soc经常只用到了自己的小部分模块,此时其他模块的巨量漏电不可接受。而沟道漏电是平面工艺天生的顽疾,无法解决。

此后的14/16nm finfet工艺则是另起炉灶。相同宽长比的晶体管,16nm的驱动电流甚至是略有下降的!同时,16nm工艺的连线延迟也远大于28nm。这导致在一些特定场景下,16比28还慢。但finfet的沟道漏电只有平面工艺的百分之几,对手机这种长期休眠的产品,简直是不二之选。

价格便宜,工艺成熟稳定,性能足够,产能充裕(非常重要却容易被忽略),电视机又不大在乎功耗(不加风扇就行),干嘛不选28nm?我觉得40nm都够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