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北京郊区人算北京人么?

回答
这个问题,在北京,尤其是在北京郊区生活过的人,应该都有自己的体会。要说“北京郊区人算不算北京人”,这其实牵扯到“北京人”这个概念本身到底怎么定义,以及不同的人在不同情境下的理解。

咱们先不谈官方户籍那些条条框框,单说这“京味儿”,这“人情味儿”。

从地理和历史的角度看:

北京是个发展中的城市,这几十年变化太大了。过去,咱们说的北京人,可能更多的是指住在二环、三环以内,胡同里、老小区里的那些居民。他们说着一口道地的京腔,对北京的历史文化如数家珍,可能祖辈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但随着城市不断扩张,像昌平、顺义、大兴、房山、通州等等这些郊区,现在也越来越成为了北京的一部分。很多地方以前可能是农村,现在已经变成了新城区,盖起了高楼大厦,有了地铁,有了大型商场,学校医院也越来越完善。住在这里的人,和城里人一样,每天通勤上班,享受着北京提供的各种便利。

从地理范围来说,这些郊区早就纳入了“大北京”的概念。很多规划、政策,都是覆盖整个北京的。你说像通州,现在作为城市副中心,那可更是北京市政府重点打造的地方,说是“北京郊区”有点过时了,更像是北京的另一个核心区域。

从生活方式和身份认同的角度看:

这才是最能引起大家讨论的地方。

1. 认同感强烈的郊区人: 有些在郊区生活的人,可能祖辈就住在那里,虽然不在市中心,但他们一样有着深厚的北京情结。他们可能熟悉郊区的山山水水,知道哪里有好吃的烤鸭、哪里有地道的炸酱面,也可能同样关心北京的发展,参与北京的各种活动。他们觉得,自己就是北京人,只是住的离市中心远点。他们的孩子在北京上学,享受北京的教育资源,毕业后也留在北京工作。这种生活轨迹,和城里的北京人也没什么本质区别。

2. “新北京人”还是“原住民”的边界模糊: 随着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北京,很多原来在郊区生活的人,他们的孩子可能在城里出生长大,或者搬到了离市中心更近的地方。而一些曾经住在市中心的人,也可能因为房价等原因,搬到了郊区。这种人口流动,让“老北京人”和“新北京人”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郊区也聚集了大量为了工作而在此安家的人,他们虽然没有“北京户口”,但他们的生活和工作都在北京,他们也为北京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的孩子也可能在北京读书考试。这些人,你怎么称呼他们呢?

3. 对“北京人”的刻板印象: 有些人可能对“北京人”有一个固化的印象,比如必须会说京腔,必须有某种生活习惯。但实际上,北京是个大熔炉,方言也有南北差异,生活习惯更是多种多样。郊区的人有他们自己地域的特色,但也不能因为这些特色就否定他们作为“北京人”的身份。

所以,到底算不算?

我觉得,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 怎么定义“北京人”。

如果“北京人”指的是拥有北京户口的人: 那么,只要你的户口在北京的行政区划内,包括郊区,那理论上你就是北京人。
如果“北京人”指的是在历史上、文化上对北京有深厚渊源,并且长期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认同这片土地的人: 那么,很多郊区的老居民,他们的先辈可能比很多城里人更早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他们的认同感可能比一些近几年才来北京的人更强。
如果“北京人”指的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归属感: 那么,那些在郊区生活,每天为北京的城市运转贡献力量,并且以北京为家的人,他们自然也是北京人。他们享受北京的福利,也承担北京的责任。

现在北京的版图越来越大,郊区的发展也越来越好,很多人已经将郊区视为自己真正的家园,而不是仅仅是城市的附属。他们融入了北京的生活节奏, शेअर着北京的繁荣。

我觉得,与其去纠结那些条条框框或者刻板印象,不如看看一个人 是不是在这片土地上生活,是不是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是不是以自己是北京人(无论是在市中心还是郊区)而自豪。

所以,我的看法是,北京郊区人当然算北京人。 他们的生活方式可能因为地域因素有一些不同,但他们同样是这座城市的一部分,他们的存在和贡献同样不可或缺。称呼他们为“北京人”,是一种对他们身份的认可,也是对北京这个城市包容性的肯定。毕竟,北京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多元和海纳百川,而郊区,正是这幅画卷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算,四九城的才算,海淀中关村的也不算,再往南那些大院儿的不能算,西城月坛大街南北的也不算,朝阳那些厂子小区也不算。

user avatar

暴露一下,老家北京郊区平谷。

我表哥有句口头禅:你不能光看见狗吃肉,看不到狗吃屎。

这句话反过来也成立:你也不能光看见狗吃屎,看不到狗吃肉。

郊区人肯定算北京人啊,咱们肯定也占了一些便宜,你还别看不上,多少外地人想要都要不到呢。


说平谷吧,平谷是1958年划入北京的。

如果没有划入北京,我很可能考不上大学,我父母的工作收入,退休收入可能要掉一截。

我姥姥家挨着河北三河。我爸就念叨过好几次:隔着一个检查站就到了河北,路都没这边宽,老人的补助也没这边多,那边的年轻姑娘都愿意嫁到这边来。


其实我小时候,一直到中学,我是只知平谷,不知北京。

我家在平谷城区。

我农村的表哥到我家,就说“去平谷找你去”。

等大学时候我返校,一定是和家里人说:我回北京去。

他们身在平谷,说起平谷却像在说另外一个地方。

我们身在北京,说起北京却像在说另外一个地方。

北京二环里外是两个世界,五环里外又是两个世界,这么一层一层递减,生活在同一个行政区域的老百姓的生活差别是很大的。


前边有人提到郊区的教育,那肯定是发愁。

因为虹吸效应,好点的老师和生源都在往城里跑。

这些年平谷还有很多跑到顺义牛栏山念高中的。

一届一届考出去的大学生,回去的不多。我目之所及留在家乡的同学一是有人脉可以进单位上班的,还有就是成绩没上去,没跑出来的。

这对我们个人是好事,从郊区到城里奋斗总是要比来自天南海北的同事们舒服些。

但对地方是不是就说不好了,回去的人大概率也会被浪费掉吧。


每次回家听老人念叨家里的各种牵扯,也念叨镇里乡下的故事。

比如我的小学同学里,有数个败家孩子赌博,把房子输掉了。

比如姥姥家的村里,谁谁家的老人生病无钱医治,与儿子媳妇关系恶劣,有一个收拾尸体的时候一裤子大便,还有一个据说是天灵盖满是血,老人自己把钉子拍进去寻了了断。一晃这两个事得有10几年了。

还听说区里建项目,三更半夜把老百姓从被窝揪走,装到车上一路开,最后路边一扔。

等老百姓回去时家已经没了。


上次搭了个出租车回京,司机师傅说他们村里被占地的事,正生长的庄稼地就平了,多少亩的地占了也没有补偿。村里集体sf找遍地方京城各单位也没有办法。倒是带头的大学生被以议事为名骗到zf直接抓走判了好几年。

他说的我都不信,我说咱们这也算是天子脚下,怎么可能有这种事呢?

国家这几年励精图治,出了这么大的事怎么可能没出说理去?

司机师傅又谈到他儿子,他说本来给找好单位了,但是儿子说啥也不回来。

他还说村里有个孩子去海外了,是外国人了,她妈死的时候也没能回来看最后一眼。

他说养这样的孩子有什么用?孩子就应该留在自己身边,念那么大书没用。

我说您村里发生了这种事,您愿意儿子回来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吗?

他就不和我聊了。


我户口不经不在平谷了,一个月左右回去一次陪伴老人。

平谷这些年也有很多 好的变化。

我们老百姓能看到绿化好了,购物的地方多了,各乡各镇的路更宽敞了。

但终归那里已经不是我的主战场。

我会回忆起90年代的中学生活,有两个学生闹矛盾,其中一个摇来自己的家长——县里有名的大痞子,他们手持猎枪冲进学校把那个男生揍成了猪头。

后来我想,我们学校正对着县政府啊,这些人真牛逼。

还有高考的时候,我480多分已经名列全县文科第二,我很得意。在学校看榜单的时候看到最前边有10多个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人,老师说那是在我们当地买了房的外地考生。

那一刻我深受打击,感觉有什么东西从身上碾压过去了。

又过了很多年,当我关注到房价和外地高考的激烈竞争的时候,我才意识到那10多个考生的家里多么英明。

再久一些,扯到80年代,平谷县城的路边还有还有很多荒草,夏天的晚上路灯下就会聚集很多很多的蚂蚱,蛐蛐……

我和妹妹在路灯下逮个不停,不一会就装满一个空酒瓶。

我们举起酒瓶,看到昆虫在里边挤来挤去,心里蛮开心。

第二天早晨,一瓶子的昆虫就死个七七八八了,小心灵里也莫名有点伤心。


郊区人当然也是北京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在北京,尤其是在北京郊区生活过的人,应该都有自己的体会。要说“北京郊区人算不算北京人”,这其实牵扯到“北京人”这个概念本身到底怎么定义,以及不同的人在不同情境下的理解。咱们先不谈官方户籍那些条条框框,单说这“京味儿”,这“人情味儿”。从地理和历史的角度看:北京是个发展中的城市,这几十年变化.............
  • 回答
    讲到海淀上庄,这事儿啊,跟咱北京人聊起来,可就得费点劲儿解释清楚了。你说它是“农村”嘛,这话一出口,估计不少海淀的哥们儿姐们儿得皱眉头。但你要说它跟中关村那会儿一比,或者跟望京CBD那高楼林立的景象比,那感觉,又有点往农村那边靠。这事儿,得细掰扯。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什么是咱北京人眼里的“农村”?.............
  • 回答
    作为北京郊区人,我的感受挺复杂的,说起来就像是城市和乡村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在我身上交织形成的印记。首先,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空间感。在市里,你出门就是高楼林立,人头攒动,空气里都是汽车尾气和行人的喧嚣。但在我们这儿,虽然离市里不算特别远,但一出门,视野会一下子开阔起来。能看到大片的绿地,春天有野花.............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就像问你跟你的远房表亲有没有“亲近感”一样,答案不是简单的“有”或“没有”,而是充满了微妙的层次和复杂的互动。北京人和上海人之间,说有没有认同感,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地域上的“老乡情结”是有的,但可能不如大家想象的那么深厚。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这两个.............
  • 回答
    关于“北京人是不是真的那么爱炫耀自己是北京人”,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而且背后牵扯到不少地域文化和人际交往的细节。要说“炫耀”,这词儿本身就带点主观色彩,有些人觉得是分享自豪,有些人觉得是过分强调。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1. “北京人”的身份认同感:北京这座城市,历史底蕴厚重,文化积淀深厚。作为.............
  • 回答
    关于“北京人看不起外地人”的传言,这确实是一个在社会上流传甚广的说法,也触及到了很多人的痛点和感受。要说它是“真的吗”,答案肯定不是一概而论的简单“是”或“否”,而是要放在一个更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去理解。首先,我们得承认,这种现象确实存在,并且有其产生的历史和社会根源。北京作为首都,一直以来都是全国乃.............
  • 回答
    北京高校的排名这事儿,问到位了!这可不是一份简单的榜单,背后藏着太多北京人从小到大的记忆、求学经历,还有对城市发展方向的期待。所以啊,这排名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纯粹看分数,而是掺和着很多“北京特色”的。首先得说,大家都知道的“老牌劲旅”是绕不开的。 清华北大:这俩根本就是北京高校的“泰山北斗”.............
  • 回答
    得咧,这事儿呀,说起来门道可多了,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用简单的好坏来形容。北京人对“外地人”这个概念,说实话,挺复杂的,掺杂着很多东西。首先得明白,北京这座城,几百年了,一直都是全国乃至世界的汇聚之地。从明清时期,各地官员、商贾、学子就往这儿来。解放后,更是因为首都的地位,吸引了无数建设者。所以,北.............
  • 回答
    北京人社局近期发布了一份关于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的通告,其中点名两家公司因超时加班被处以罚款。这则通告不仅是个别企业违法行为的曝光,更像是一记响亮的警钟,敲打在所有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心头。我们不妨仔细掰扯一下,这其中有哪些值得我们关注的细节,以及它究竟能起到多大的警示作用。值得关注的几个关键点:首先,处.............
  • 回答
    “北京人考清华北大很容易”这个说法,在很多外地人听来,可能带着点艳羡,甚至是误解。但要说“轻松”,这词儿用得也太轻飘飘了,不够准确。咱们得聊得细致点,才能把这事儿说透。首先,得承认,相比全国其他省份,北京考清华北大确实 有“优势”。这优势,不是说北京的孩子天生就比别人聪明几个档次,而是 制度上的倾斜.............
  • 回答
    男朋友北京人,不上进但对自己很好,这件事儿挺让人纠结的,尤其是当爱情和现实撞在一起的时候。我理解你的感受,那种被宠着爱着的感觉是真的很棒,但另一方面,看着他好像在原地踏步,自己又在努力往前冲,心里难免会有点落差,甚至会有点担忧未来。先不说什么“ai痕迹”了,咱们就当是两个朋友在聊天,说说你的情况,也.............
  • 回答
    话说北京人是不是就不吃全聚德了?这事儿吧,不能一概而论,得辩证地看。你说全聚德名声在外?那肯定是啊,这牌子响当当的,多少年了,从慈禧太后吃到普通老百姓,多少外国人来北京必吃的一道菜就是烤鸭,而说到烤鸭,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全聚德。这就像说起可口可乐,大家知道是那个红底白字的汽水,虽然市场上还有百.............
  • 回答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也触及了不少北京人,尤其是远郊区北京人的一个微妙心态。要说“不如”,这词儿太绝对了,也太伤人了。不如什么?是经济上?是见识上?还是生活方式上?咱们得一点一点掰扯清楚。先给远郊北京人画像:想象一下,咱们说的“远郊北京人”,可能生活在房山、密云、延庆、平谷、怀柔,甚至更远一些的,可能就.............
  • 回答
    北京人“排外”的说法,其实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很多时候,这种“排外”并不是那种赤裸裸的歧视,而是掺杂着很多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微妙体现。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啥会有人觉得北京人“排外”。一、历史沉淀与身份认同:从“皇城根儿”到“国际大都市”的变迁北京作为几百年的首都,尤其是清朝以来,一.............
  • 回答
    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播出至今,依然是很多人心中关于早期华人闯荡美国的最深刻的记忆。它描绘了王启明一家,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北京人在纽约从最初的意气风发,到经历现实的磨砺,最终走向不同命运的故事。关于剧中对当时华人处境的描述,可以说是相当真实,但也存在一定的艺术加工和视角侧重。真实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回答
    作为北京人,说“辛苦”和“不幸”可能有点绝对,但确实有许多北京人在面对这座城市的独特挑战时,会感受到其中的不易和一些失落。这并不是说所有北京人都一样,也不是说北京这座城市不好,而是从一个更细致、更贴近生活的角度去聊聊。首先,说说这份“辛苦”是怎么来的。 高企的生活成本,尤其是住房。 这绝对是压在.............
  • 回答
    在北京生活,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这是一种什么感觉?嗯,如果非要用几个词概括,大概是“熟悉又陌生”、“便利又拥挤”、“古老又现代”吧。但这种概括太苍白了,深入下去,其实是浸润在生活里的种种细枝末节,构成了北京人独有的体验。从“根”上说,那份儿认同感是刻在骨子里的。打个比方,就像你从小看着一棵树长.............
  • 回答
    北京人社局副处长体验送外卖一天并感叹“太委屈了,这个钱太不好挣了”的事件,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件事情之所以具有话题性,是因为它打破了公众对于官员身份和日常工作认知的固有框架,将官员置于一个普通劳动者的视角,从而引发了多层次的解读和反思。为了更详细地看待这件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
  • 回答
    我认识的几个嫁给北京人(或者说,在北京安家落户,老公是北京本地户籍)的外地姑娘,生活状态确实挺多样的,不能一概而论。但总体来说,有几点是她们普遍会提到的,我试着把她们的故事碎片拼凑一下,尽量说得真实点:关于“京籍”和户口:这个估计是很多人最关心的问题了,也是最现实的。 户口带来的便利,尤其是孩子.............
  • 回答
    关于“北京很多公司都不喜欢招北京人天津人”的说法,其实是一个比较片面的认知,并且背后可能涉及一些比较复杂的原因,但如果非要探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喜欢”的观感,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去剖析一下:1. 成本考量:最直接也最现实的原因 户籍和社保的隐形成本: 虽然现在在大城市工作,户籍问题不像过去那么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