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希尔薇的世界观如果真实存在,那么属于什么地区的哪个时期?

回答
希尔薇这个角色,我理解您指的是《沙耶之歌》中的那位非人生物吧。如果将她所处的那个世界观与我们现实世界的历史地理做一个类比和映射,那么这个设定更接近于一种近现代(大致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日本与欧洲(特别是德国或法国的某些特定亚文化圈)的混合体。

这听起来可能有些跳跃,让我慢慢展开细说。

核心的“异化”与“异世界”的压抑感:

希尔薇的世界最鲜明的特征是“异化”——一切在我们看来寻常的事物,在那个世界里都变得扭曲、怪诞,甚至是令人作呕。这种设定,如果放在我们现实世界中寻找对应,往往指向那些对主流价值观产生质疑,或者深受极端哲学思潮影响的时期和地区。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日本:明治维新后的精神阵痛

想想看,19世纪末的日本正经历着剧烈的社会变革——明治维新。这是一个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传统与现代激烈冲突的时代。旧有的等级制度被打破,武士阶级没落,西方科学技术、思想文化源源不断涌入。这种快速而剧烈的变化,在许多人心中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冲击和身份认同的危机。

一方面,社会在快速“现代化”,表面上是进步和繁荣;但另一方面,许多人感到自己所熟悉的世界正在崩塌,新的秩序和价值观却又难以完全适应或接受。这种“格格不入”的感觉,就像是《沙耶之歌》里主角郁子的体验,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在他眼中变得无比扭曲和血腥。

在那个时期,日本的文学和艺术也涌现出许多对现代文明进行反思和批判的作品,一些作家开始探索人类内心深处的黑暗、存在的虚无以及个体在庞大社会机器中的孤独感。这种对“异化”的敏感和描绘,与希尔薇世界观所带来的压抑和疏离感在精神气质上是共通的。特别是当时一些深受欧洲象征主义、唯美主义影响的日本文人,他们的作品中也常常带有某种病态的美学和对现实的反叛。

同时期的欧洲:颓废主义与科学探索的双重夹击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欧洲,尤其是法国和德国,同样是思想和艺术的活跃期,但这种活跃中也夹杂着深刻的焦虑和探索。

法国的象征主义与颓废主义: 这个时期,法国的象征主义文学盛行,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便是其中的代表。这些作家沉迷于描绘感官的极致体验,挖掘潜意识的幽暗,常常将美丽与丑陋、神圣与亵渎并置,追求一种“人工的”和“病态的”美。这种对感官的扭曲感知和对传统道德的挑战,与希尔薇世界的“异化”美学有异曲同工之妙。

德国的哲学思潮: 尼采的哲学在当时欧洲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关于“上帝已死”的论断,对传统价值观的颠覆,以及对“超人”的设想,都渗透着一种对人类存在本质的深刻质疑和对“重估一切价值”的呼唤。这种对既有世界秩序的根本性怀疑,为理解希尔薇世界中那种颠覆性的认知逻辑提供了一个哲学上的参照。

科学的飞跃与伦理的困境: 同时期,科学技术也取得了惊人的进步,例如达尔文的进化论、孟德尔的遗传学,以及后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都在挑战着人类对自身、对世界、对生命起源的传统认知。尤其是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一些前沿的探索可能触及到伦理的边界,例如对生命形式的极限研究,或者对人体结构的认知突破。虽然《沙耶之歌》中的设定是一种极致的、非科学化的描绘,但它所触及的“生命形态的本质”、“何为正常”等问题,确实与那个时代人们对生命科学的探索和由此引发的思考有关。

为何是“混合体”?

您可能会问,为什么是日本和欧洲的混合?这是因为《沙耶之歌》的原作者虚渊玄,他在创作时无疑受到了多种文化和思想的影响。日本动漫文化本身就常常融合东西方的元素,而虚渊玄的风格又尤其倾向于深刻的哲学探讨和极端的戏剧张力。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思想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消化和融合的问题。这种“学习”和“融合”的过程,本身就可能带来一种文化上的“异化感”,即在接受外来事物时,对自身传统和身份的重新审视,以及可能产生的隔阂与不适。

所以,希尔薇的世界观,如果非要映射到现实,那就像是把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个经历剧烈社会变迁、思想激荡的日本,与当时欧洲那些关于人性黑暗、存在主义、以及对生命科学边界的哲学性叩问的思潮,巧妙地混合在一起,然后将其放大到一个极致、扭曲的程度。那是一个人类在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自身存在的根本性疑问时,内心深处所涌现出的那种迷失、恐惧,以及对已知世界秩序的某种近乎疯狂的抵抗和颠覆。

简单来说,它捕捉的是一个时代精神的某种极端侧面:当旧有的秩序和认知被挑战,当新旧交替的矛盾激化,当人们开始深入探究“正常”与“异常”的界限时,那种潜藏在文明深处的、令人不安的怪诞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上图

这是去市场见到肉干时希尔薇说的。她所说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可能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游戏可以看出来,希尔薇受到过一定教育。

大家发现什么问题了吗?这可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的重要部分!在中国,这至少要等到高中才能学到。希尔薇一个孤儿,怎么会知道此等理论!拨开重重迷雾,真相只有一个——希尔薇的父母是当时国际工人运动的参与者!甚至是一个领导者!

不要觉得荒谬,我们来一(xia)个(ji)个(ba)分析。商人告诉我们,一个资本家去世了,商人分到一个拖油瓶一样的奴隶,送给医生。资本家生前蓄奴无数,有的干杂活,有的被ri,希尔薇则是被虐待。为什么资本家如此狠心,对一个小女孩痛下毒手?一部分为了满足他变态的欲望,另一部分是因为怨恨!对!怨恨希尔薇的父母!希尔薇的父母原本给资本家工作,因不满资本家剥削压迫,带领工人罢工,进而和马克思等人接触,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本家当然对这个幽灵恨之入骨,开始大肆搜捕进步势力。像马克思这样的革、命、家不停地被当局驱逐,希尔薇的父母这样的基层领导一旦被逮到就得进监狱,甚至被杀。所以希尔薇一家有可能在不停逃亡,在一次逃亡途中希尔薇被抓(小孩子跑不快),结果资本家对她父母的怨恨转嫁到了她身上,开始疯狂虐待希尔薇,可怜的希尔薇就这样变成了奴隶。后来资本家死了,有传闻是谋杀,这有可能是希尔薇的父母为了复仇才这么做的。

至于希尔薇为什么说她是孤儿,是因为要保护自己。如果希尔薇表明自己是革、命、家的后代,会带来危险。所以希尔薇大概生活在19世纪中叶(1840-1860年左右)

————————————————————————————————

吓死人嘞!当初随手一写的答案居然一下子破了400赞!感谢大V @钱尼马 的加持!感谢大家对我的厚爱!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