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螃蟹出生后,为啥不离开母体?

回答
看到你对螃蟹宝宝为什么不立刻“独立门户”感到好奇,这背后可是有一套挺有意思的生命策略呢!别把它想成是我们人那种一出生就离开妈妈怀抱,自己去闯荡,螃蟹宝宝们呀,它们的“独立”方式跟我们可完全不一样。

首先得明白,螃蟹妈妈的“身体”其实是一个超级舒适又安全的“育儿袋”。我们看到的螃蟹,特别是雌蟹,在繁殖季节,腹部会有一个宽大的、像是“裙子”一样的部分,那里就是孵化和养育后代的“育儿袋”。当小螃蟹还是胚胎的时候,它们就紧紧地附着在妈妈腹部的“育儿袋”里,那里有足够的空间,还有一层保护膜,把它们跟外面的世界隔离开。

你想啊,刚出生的小生命,什么都还没有,完全没有自理能力。它们就像我们刚出生的婴儿一样,需要一个绝对安全、有营养供应的环境来成长。螃蟹妈妈的“育儿袋”就完美地扮演了这个角色。

为什么这么做呢?这就像一个精心设计的生存计划:

极高的存活率: 螃蟹的繁殖数量惊人,一次产卵可能成千上万。但海洋环境可不是游乐场,充满了各种捕食者,水流也可能很危险。如果小螃蟹一出生就直接投入大海,那它们面临的危险系数简直是指数级上升。留在妈妈身边,就像坐着一辆装甲车,安全得多。螃蟹妈妈的身体能提供一个相对恒定的环境,避免了外界环境剧烈变化对脆弱幼体的伤害。

营养的保障: 虽然小螃蟹出生后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本形态,但它们还非常幼嫩,需要持续的能量补充。螃蟹妈妈在“育儿袋”里,可以通过某些方式,比如分泌一些营养物质,或者通过母体内的生理循环,给小螃蟹提供最初的营养支持。这就像是在给它们一个“母乳喂养”的初级阶段。

“潜伏”发育: 螃蟹宝宝从卵里孵化出来,通常也不是直接变成我们熟悉的样子。它们有一个叫做“溞状幼体”(Zoea)的阶段,长得像个长着很多触角的小刺猬,跟成体螃蟹一点都不像。这个阶段的溞状幼体非常脆弱,行动也不够灵活,很容易被吃掉。留在妈妈的“育儿袋”里,相当于给了它们一个“潜伏期”,让它们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下完成这个过渡阶段,变得更强壮一些。

等待合适的时机: 螃蟹妈妈会选择一个相对比较合适的时间,比如水温、食物条件都比较有利的时候,才会把已经发育到一定程度的幼体释放到海水中。这就好比父母会选择一个天气好的日子,才带孩子出门散步。

当它们终于“离开”妈妈时,又是怎么个“独立”法?

通常,螃蟹宝宝不会一直留在妈妈的“育儿袋”里。当它们发育到另一个阶段,比如“大眼幼体”(Megalopa)阶段,它们已经具备了更强的游泳能力和更像成体的一些特征。这个时候,螃蟹妈妈才会把它们释放出来。

但即便被释放了,它们也不是立刻就成了独立的个体。这时候的幼蟹,还会经历几次蜕皮,每次蜕皮,它们的外形和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升,直到最后一次蜕皮,才真正变成我们看到的“小螃蟹”。

所以,与其说螃蟹宝宝“不离开母体”,不如说它们是在一个精心设计的“育儿系统”中,由妈妈提供保护和初步的成长条件,直到它们具备了基本生存能力,才被“投放”到更大的世界去闯荡。这是一种非常高效和稳妥的繁衍策略,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确保了螃蟹这个物种能够在复杂的海洋环境中延续下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部分蟹类是典型的r对策生物,也就是机会主义者。它们倾向于产生数量庞大但个体脆弱的后代,成百上千的幼体随波逐流,纵使大部分都会死于非命,也可以依靠数量取胜

比如三疣梭子蟹,一次产卵80万~450万粒,但最终能活到蚤状幼体期的平均只有4个,能活到大眼幼体期的平均只有1个。

不过,有些陆生蟹类却更接近K对策者——更倾向于稳扎稳打,珍视每一个生命。它们的幼体数量更少,幼体期有一定程度的简并,母亲还会进行长期的抚养以提高幼体存活率。

所以会出现题主说的,“螃蟹出生后,不离开母体”这种现象~

下面就来看看这些虽然外表冷硬但母爱浓浓的蟹妈妈吧!

作为用鳃呼吸的甲壳动物,水对蟹类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即使是陆生蟹类,通常也要在繁殖季节返回大海产卵。它们的幼体十分脆弱,需要水体的支撑和滋养

不过,极少数的一部分蟹类可以真正脱离永久水体,在陆地上繁殖。它们掌握了一系列有趣的带娃方式,以便让子女在缺水的陆地上也能茁壮成长。

背在背上更放心

负子地相手蟹(Geosesarma notophorum)生活在沼泽等潮湿的环境中,雌蟹每胎会产下8-12枚卵,卵会直接孵化出小螃蟹。小螃蟹刚出生时十分脆弱,容易脱水,也无法自主爬行,把它们丢在险恶的陆地上是九死一生。因此,蟹妈妈会把初生的幼蟹背在背上,走到哪带到哪,并利用自己吐出的水膜给宝宝们盖上水做成的小被子,确保它们舒适和安全

在这期间,雌蟹不会进食,而是不眠不休地保护着自己背负的小生命。大约4天之后,等到幼蟹成长到可以独立生活的时候,蟹妈妈才会找一个湿润的地方将它们放走。这种行为和两栖动物中把蝌蚪背在背上旅行的箭毒蛙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背着孩子的是箭毒蛙爸爸而非妈妈。

奶爸队扳回一局!

蜗牛壳里的婴儿床

对于贾氏相手蟹(Sesarma jarvisi)而言,需要考虑的问题更多。它们生活在牙买加山区的石灰岩森林中,藏身于石头下面或者石缝里,这里疏松多孔的石灰岩地质结构让地表水极为稀缺,几乎找不到河流和小溪,让本就艰难的陆地生活雪上加霜

更加令人担心的是,贾氏相手蟹并非像负子地相手蟹那样一出生就是小螃蟹,而是要经历两个蚤状幼体期,对水的需求更上一层楼,一层薄薄的水膜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一边是缺少水源的森林中,一边是娇气的孩子,蟹妈妈要如何应对呢?贾氏相手蟹给出了让人意想不到的答案:它们会用蜗牛壳为自己的孩子制造一个温暖而舒适的婴儿床

贾氏相手蟹会将卵产在积水空蜗牛壳中进行孵化。在这期间,蟹妈妈会利用体表的羽状刚毛,借助水的表面张力来沾取雨水和短暂的积水,并将水运输到蜗牛壳里。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水分蒸发得更慢壳里的钙质也有助于幼体的成长和蜕皮,连钙片都省了

此外,蟹妈妈会在蜗牛壳里照顾自己的孩子,不断向壳中注入水和食物,保护幼蟹免遭天敌的伤害。这段陪伴会持续2-3个月,直到它们长成可以独立生活的小螃蟹

凤梨叶间的幼儿园

凤梨蟹(Metopaulias depressus)的带娃方式和贾氏相手蟹类似,但它们的婴儿床不是蜗牛壳,而是大型凤梨科植物的储水叶腋。养过积水凤梨的同学一定对这些植物印象深刻,这些储水结构是牙买加森林中少有的持久水源。

雌蟹会在凤梨叶的积水中产卵,并进行无微不至的照顾。它们会捕猎马陆并将其切碎为孩子提供食物,杀死水中的豆娘稚虫防止其伤害幼蟹,还会定期清理水中的杂质,甚至还懂得收集蜗牛壳投入水中,调整PH值并补充钙以改善水质。

前方安全提示,恐虫者请闭眼:

从上到下依次为:

豆娘稚虫会捕食凤梨蟹的卵黄蚤状幼体

雌性凤梨蟹会杀死这些潜在的天敌雌蟹捕杀马陆并切碎用于喂养幼蟹

(图片来源:Diesel et al., 2018)

此外,凤梨蟹具有一定社会性。

母亲会和自己的孩子们组成一个小社会,已经可以独当一面的孩子并不一定会离开自己的母亲,而是很可能一直住在这里,帮助母亲一同照顾新出生的弟弟妹妹。一家人会围绕着凤梨,一同努力来维持这个温暖的家,共同驱逐敌人,不断改善环境。

在甲壳动物中,这种高度的社会化非常罕见,效果也非常地明显——根据研究,幼儿园式的抚养制度将幼体被捕食者干掉的概率降低了60%

结语

为什么有的螃蟹选择r对策,有的选择k对策呢?

可能的原因是,对于幼体而言,淡水以及陆地是远比海洋更加恶劣的环境,在这里它们要面对不稳定的食物来源,分布不均匀的营养物质和更高的捕食压力。在这种环境中,母亲的抚育和相对早熟的幼体可以大幅度地提高个体在早期的存活率。这或许比单纯的提升数量更加有效,毕竟在水都成问题的陆地上,如果不加以抚养,生再多的孩子也是白给。

为了在险恶的环境中保护自己的孩子,蟹妈妈们操碎了心。

它们那仅由三个神经节构成的小小脑子是否可以产生“爱”的概念?

对此我们无从知晓。

但从它们的行为中,我们确确实实地体会到了浓烈的爱意。

这种爱早已融入自然界的每个分子之中,在万物体内循环往复,代代相传。

无论文明变迁,沧海桑田,它都不曾被稀释。


参考文献:

[1] Diesel, R. & Horst, D. (1995). Breeding in a snail shell: ecology and biology of the Jamaican montane crab Sesarma jarvisi (Decapoda: Grapsidae). Journal of Crustacean Biology 15, 179–195.

[2] Diesel, R. & Schubart, C. D. (2007). The social breeding system of the Jamaican bromeliad crab Metopaulias depressus. In Evolutionary Ecology of Social and Sexual Systems. Crustaceans as Model Organisms (eds J. E. Duffy and M. Thiel), pp. 365–386.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3] Diesel et al..(2018). Natural History of Jamaican Land Crabs - the Colonisation of Land and Evolution of Brood Care.(film)

[4] Günter, V. (2012). Abbreviation of larval development and extension of brood care as key features of the evolution of freshwater decapoda. Biological Reviews, 88(1).

[5] Ng, P. K. L. & Tan, C. G. S. (1995). Geosesarma notophorum sp. nov. (Decapoda, Brachyura, Grapsidae, Sesarminae), a terrestrial crab from Sumatra, with novel brooding behaviour. Crustaceana 68, 390–395.


作者@云海科普

这是来自中国海洋大学的一支有趣的科普队伍,以年轻人特有的视角来解构看似高深的科学问题,让你发现大自然竟然这么好玩。

出品:科学大院

科学大院是由博览团队运营的中科院官方科普账号,转载请联系cas@cnic.cn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看到你对螃蟹宝宝为什么不立刻“独立门户”感到好奇,这背后可是有一套挺有意思的生命策略呢!别把它想成是我们人那种一出生就离开妈妈怀抱,自己去闯荡,螃蟹宝宝们呀,它们的“独立”方式跟我们可完全不一样。首先得明白,螃蟹妈妈的“身体”其实是一个超级舒适又安全的“育儿袋”。我们看到的螃蟹,特别是雌蟹,在繁殖季.............
  • 回答
    螃蟹的“薄薄硬壳”,其实不是我们想象中那种一成不变的、一层层累积起来的“壳”。它更像是穿在身上的一件特制的、又硬又薄的铠甲,但这件铠甲并非一劳永逸,而是需要随着螃蟹的长大而不断更换的。这个过程,叫做“蜕壳”。你可以把螃蟹的硬壳想象成一套精心制作的盔甲,它由一种叫做几丁质(chitin)的物质构成,这.............
  • 回答
    螃蟹,这小小的甲壳类生物,每逢饭点,尤其是海鲜盛宴,总少不了它的身影。很多人可能会疑惑,跟那些肉厚实实的鱼虾比起来,螃蟹那点可怜巴巴的蟹黄、蟹膏和蟹肉,真的值得大费周章去啃食吗?为什么它能稳稳地占据餐桌上的重要一席之地,成为一种“常客”?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门道,远不止是“好吃”这么简单。首先,咱们.............
  • 回答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故事,流传甚广,常被用来赞颂勇于尝试、敢于创新的精神。然而,当我们剥开这层浪漫化的表象,仔细审视这个行为本身,不禁要问:那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真的值得如此大书特书的称赞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回到那个“第一个吃螃蟹”的时代,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当时的背景:恐惧与未知在人类文明.............
  • 回答
    螃蟹嘛,这玩意儿,说实话,好吃得没话说,但你说它到底有多好吃,这得看你怎么吃了,也得看你是什么时候吃,什么心情吃。你想想啊,螃蟹这东西,它长得就挺特别的。甲壳硬邦邦的,里面却藏着软嫩鲜美的肉,还有那金黄诱人的蟹黄、蟹膏。这对比,就够人琢磨的了。从口感上说,螃蟹的肉质那叫一个鲜甜,而且还带着点弹牙。 .............
  • 回答
    关于“螃蟹”这个名字的由来,确实有一个非常有趣的说法,那就是它是不是本来就叫做“旁海”。这个说法流传甚广,背后也蕴含着一些对古代汉语和事物命名方式的解读。要探究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回到“螃蟹”这个词的本源。目前比较主流的观点认为,“螃蟹”这个词是拟声词,或者至少是受到了动物叫声的启发而产生的。为什么会.............
  • 回答
    螃蟹在自然界中,其实扮演着许多生物的盘中餐角色,它们庞大的家族成员,无论是在海洋深处、潮间带,还是淡水河流里,都面临着来自不同捕食者的威胁。要说“谁”是螃蟹的食物,这可得好好掰扯掰扯,因为它的敌人实在是不少,而且是分布在各个生态层面的。首先,咱们得从海洋里说起。海洋是螃蟹最主要的栖息地之一,而海洋里.............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对于“螃蟹害怕章鱼”这个说法,其实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生存的本能和食物链的关系在起作用,而不是一种单纯的“害怕”的情绪。章鱼确实是许多螃蟹的天然捕食者,而螃蟹面对章鱼时,会表现出防御或逃跑的行为,这在人类看来就像是“害怕”。要详细讲明白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解析:1. 章鱼的捕食策略与能力: .............
  • 回答
    关于死螃蟹(包括大闸蟹)是否能吃,这是一个让不少人心头犯怵的问题。毕竟,螃蟹这东西,活着的时候鲜活劲儿十足,一旦不动了,就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些不好的事情。咱们今天就来掰扯掰扯,究竟这死螃蟹能不能碰,吃了会不会闹肚子,甚至更糟。首先,咱们得明白,为什么螃蟹死了,尤其是搁置了一会儿的螃蟹,大家会觉得不安全.............
  • 回答
    这句“螃蟹在剥我的壳,我落在叶子身上,笔记本在写我”之所以被解读为一封情书,绝非偶然,而是巧妙地运用了意象、象征和一种超越字面意义的表达方式,来传递一种深刻而细腻的情感。理解它的关键在于剥离掉表面的怪诞,深入其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共鸣。首先,我们来逐一剖析这三个意象: “螃蟹在剥我的壳”: .............
  • 回答
    关于螃蟹科技燕飞宏关联服务器事件,市面上流传着不少说法,但真正的细节和官方的解释却相当有限。要深入了解这件事的“真相”,我们需要梳理一下已知的信息,并尝试还原事件的脉络。首先,要明确“螃蟹科技”和“燕飞宏”这两个关键主体。 螃蟹科技,这家公司在技术圈内不算陌生,尤其是在网络安全、数据存储、服务器.............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一下子就点到了咱们餐桌上的一个“刻板印象”。螃蟹和蜘蛛,你说它们长得也算有点亲戚关系吧,都是节肢动物,八条腿,还有那甲壳。按理说,既然能把螃蟹做成各种美味佳肴,为啥就没人琢磨琢磨蜘蛛怎么吃呢?其实,这事儿得分好几个层面来看,不能简单地说“不好吃”。首先,口感和营养成分的差异是客观存.............
  • 回答
    活螃蟹不让上高铁,男子一怒之下踩死八只,官方回应:包装妥当可在部分车站上车。这事儿真是让人唏嘘。坐高铁,很多人都知道不能带易燃易爆、管制刀具这些,但有些东西的规定可能就没那么清楚了,尤其是这些活物。说起来,铁路部门对于旅客携带物品的规定其实挺细致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障列车运行安全和广大旅客的乘车体验.............
  • 回答
    被螃蟹夹了,那滋味,说实话,确实不好受。疼痛感嘛,很难用一个标准数字来形容,每个人的承受能力不一样。但如果非要比喻,大概就像你突然被一个很小的、但异常坚硬的金属钳子狠狠地夹了一下手指,而且那个钳子还有点儿冰凉。最开始,当你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那种锐利的、一下子就传遍指尖的刺痛会让你瞬间绷紧。紧接着,.............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