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螃蟹是不是本来就叫旁海?

回答
关于“螃蟹”这个名字的由来,确实有一个非常有趣的说法,那就是它是不是本来就叫做“旁海”。这个说法流传甚广,背后也蕴含着一些对古代汉语和事物命名方式的解读。

要探究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回到“螃蟹”这个词的本源。目前比较主流的观点认为,“螃蟹”这个词是拟声词,或者至少是受到了动物叫声的启发而产生的。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螃蟹的身体构造和它发出的声音。螃蟹走路时,它的很多脚会同时落地,发出“咔嗒咔嗒”或者“噼噼啪啪”的声音。尤其是当它受到惊吓,或者在沙滩、石缝间快速移动时,这种声音会更加明显。古人对大自然中的声音非常敏感,他们常常会根据事物的声音来给它们命名。

想象一下,在古代,人们可能经常在海边或者河边看到螃蟹,听到它们在岸边、礁石上爬行发出的那种细碎、连贯的“咔咔”声。这种声音的特点是多音节、连续且带有一种摩擦感。在汉语中,“螃”这个字的发音(páng)以及“蟹”字的发音(xiè)结合起来,似乎能够很好地模仿或概括出螃蟹移动时发出的这种声音。

那么,“旁海”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旁海”这个说法,更多的是一种音近的联想和民间流传的解释,而不是一个有确凿文献支持的古称。

“旁” 意为“旁边”、“侧面”。螃蟹的行走方式是横行,也就是侧着身子移动。从这个角度来看,“旁”这个字确实能形象地描述它的行动方式。
“海” 显而易见,螃蟹多生活在海洋、河流、湖泊等水域,“海”这个字自然能代表它的栖息环境。

所以,如果将“旁”和“海”结合起来,“旁海” 这个名字从字面上看,既可以指代它“旁侧而行”的习性,也可以指代它“生活在海边”的环境。这种解释听起来非常合理,也很形象,所以它在民间流传开来,成为一个广为人知的说法。

为什么说它不是“本来就叫旁海”呢?

主要还是缺乏足够的历史证据来支持“旁海”是“螃蟹”的本名。

1. 文献考证: 在古代的典籍中,关于螃蟹的记载,最早出现的是“蟹”字。例如,在《诗经》中就有“蟹”的出现,用来形容某些事物。而“螃蟹”作为一个连用词,出现的时间相对晚一些,但它的出现也并非是“旁海”的音变或演变。
2. 语言学演变: 汉字的演变和词语的产生,往往有其内在的逻辑和规律。虽然音近会产生联想,但从“旁海”到“螃蟹”的直接演变,在语言学上找不到清晰的证据链。很多时候,一个词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拟声是语言早期形成的重要方式之一。
3. “蟹”字本身的含义: “蟹”字本身就是一个形声字。它的左边是“虫”字旁,表示它是昆虫(古代将爬行动物多归于“虫”部),右边是“解”字,可能与它的行动、肢节有关,也可能与发声有关(“解”字也有“散开”、“分开”的意思,可能暗示它的多足)。“蟹”这个字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表意和表音功能。

综合来看:

“旁海”这个名字,更像是人们根据螃蟹的习性(横行)和栖息地(海边),以及可能因为音近而产生的一种形象化、民间化的解释。它是一种非常直观的理解方式,也符合古人命名的一些习惯。

而“螃蟹”这个词,更被认为是源于拟声。螃蟹爬行时发出的声音,“螃螃”或者“咔咔”声,与“螃蟹”的发音有相似之处。这种拟声词在很多语言中都很常见,因为声音是最直接、最原始的感知方式。

所以,用更严谨的说法,“螃蟹”这个词很可能不是从“旁海”演变而来的,而是拟声词的可能性更大。但“旁海”这个说法,作为一种对螃蟹名称的有趣解读,却也生动地捕捉到了螃蟹的两大显著特征:横行的姿态和水域的栖居。它为我们理解古人如何观察和命名事物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视角,也因为其形象生动,在民间流传了下来。

可以这样理解:“螃蟹”是更偏向于声音模仿的称谓,而“旁海”则是一种基于行为和环境的联想式解释。两者都是对螃蟹的一种认识和描述,但“螃蟹”作为正式名称,其源头更倾向于拟声。 这种说法,更能反映出语言发展的多样性和民间智慧的趣味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蟹”讀呼買切常見於長江流域,黃河流域和閩粵一般都讀胡買切。

以下來自陶寰《吳閩語云、匣母的讀音和閩語全濁聲母的清化》:

“蟹”據曹憲《博雅音》有“呼買切”一讀,吳語“蟹”應該來自這個反切。但“呼買切”和《廣韻》的“胡買切”的差別衹是一清一濁,讓人懷疑它們之間可能會有某種關係。根據《漢語方音字彙》,現代漢語方言中,“蟹”讀陰上調的方言還包括江淮官話、西南官話、湘語、客家話、贛語等長江南北的方言,但閩語、粵語廣州話均不在此列。另據瞭解,中原官話光山話也讀陰上調(王芳,私下交流),但光山話與贛語有歷史關係。對於這一點,可以有兩種解釋:一是“蟹”本來就有一清一濁兩個讀音,今天各方言的來源不同;二是“蟹”衹有“胡買切”一讀,但清化的早晚不同,沿江這些方言包括閩語在內,其聲母先於北方方言和粵語廣州話發生清化。第一種解釋比較簡單,跟我們的討論無關。第二種解釋是本文主張的解釋,可以找到一定的證據: 一、曹憲與陸法言是同一時代的人,《博雅音》和《切韻》也相去不遠,稍早的《玉篇》也衹有“諧買切”一讀,何以三本書的反切有清濁之別?如果不是《玉篇》和《切韻》漏收一個讀音,那麼很有可能是他們的讀音本來就有差別,顧野王和陸法言更傾向於收錄“正音”,而曹憲是江都(今揚州)人,他的反切很可能反映了當時江東方言的特殊讀音。換句話說,可能在他那個時代,江東方言的“蟹”就已經清化,而同時代的通語中,“蟹”仍讀作匣母。二、《廣韻》“蟹、解(曉也)”同音,今天的吳閩語中,曉義的“解”都讀爲ɦ或ø,與“蟹”的聲母不同。如果閩語的“解”和“蟹”都來自胡買切,那麼它們的聲母今讀不同衹能是清化早晚的不同造成的。基於共同吳閩語的假設,我們認爲,吳語的“蟹”跟閩語的來源相同。


明末徐昌祚《燕山叢錄》所記當時北京話有“無歸著曰沒腳海”,這一條也見於沈榜《宛署雜記》,這顯然就是“沒腳蟹”。明代北京這個讀如“海”的“蟹”應是從近江方言借來的。

聲調之外,“蟹”讀“海”跟“鞋”讀“孩”的原因是一樣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螃蟹”这个名字的由来,确实有一个非常有趣的说法,那就是它是不是本来就叫做“旁海”。这个说法流传甚广,背后也蕴含着一些对古代汉语和事物命名方式的解读。要探究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回到“螃蟹”这个词的本源。目前比较主流的观点认为,“螃蟹”这个词是拟声词,或者至少是受到了动物叫声的启发而产生的。为什么会.............
  • 回答
    帝王蟹,听起来就很威风,仿佛是海中霸主,但它真的和我们常吃的那种“螃蟹”是一回事儿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而且答案可能会让你有点意外。简单来说,帝王蟹(King Crab)从分类学上讲,严格意义上来说,它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那种“真螃蟹”(True Crabs)。这个说法听起来可能有点绕,但它关.............
  • 回答
    网上流传的那个视频,说有人用螃蟹把楼上的衣服夹下来,这事儿确实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好奇的。首先,咱们得明白,螃蟹是不是真的“看到什么都想夹”?螃蟹为什么爱夹?其实,螃蟹夹东西,主要是一种本能反应,它不是说故意要跟你作对,也不是因为看到了什么东西就非要夹一下。它的主要原因有几个: 防御机制: 螃蟹.............
  • 回答
    螃蟹在自然界中,其实扮演着许多生物的盘中餐角色,它们庞大的家族成员,无论是在海洋深处、潮间带,还是淡水河流里,都面临着来自不同捕食者的威胁。要说“谁”是螃蟹的食物,这可得好好掰扯掰扯,因为它的敌人实在是不少,而且是分布在各个生态层面的。首先,咱们得从海洋里说起。海洋是螃蟹最主要的栖息地之一,而海洋里.............
  • 回答
    螃蟹的“薄薄硬壳”,其实不是我们想象中那种一成不变的、一层层累积起来的“壳”。它更像是穿在身上的一件特制的、又硬又薄的铠甲,但这件铠甲并非一劳永逸,而是需要随着螃蟹的长大而不断更换的。这个过程,叫做“蜕壳”。你可以把螃蟹的硬壳想象成一套精心制作的盔甲,它由一种叫做几丁质(chitin)的物质构成,这.............
  • 回答
    螃蟹,这小小的甲壳类生物,每逢饭点,尤其是海鲜盛宴,总少不了它的身影。很多人可能会疑惑,跟那些肉厚实实的鱼虾比起来,螃蟹那点可怜巴巴的蟹黄、蟹膏和蟹肉,真的值得大费周章去啃食吗?为什么它能稳稳地占据餐桌上的重要一席之地,成为一种“常客”?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门道,远不止是“好吃”这么简单。首先,咱们.............
  • 回答
    关于螃蟹科技燕飞宏关联服务器事件,市面上流传着不少说法,但真正的细节和官方的解释却相当有限。要深入了解这件事的“真相”,我们需要梳理一下已知的信息,并尝试还原事件的脉络。首先,要明确“螃蟹科技”和“燕飞宏”这两个关键主体。 螃蟹科技,这家公司在技术圈内不算陌生,尤其是在网络安全、数据存储、服务器.............
  • 回答
    你描述的“煮熟的螃蟹在黑暗中发出绿光”的情况,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而且听起来有点像科幻故事里的情节。但实际上,这背后有着相当科学的解释,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一种叫做生物发光的现象。不过,首先要明确一点,煮熟的螃蟹本身并不会在黑暗中发出绿光。 如果你观察到这种情况,那可能是一种误解,或者混淆了其.............
  • 回答
    这句“螃蟹在剥我的壳,我落在叶子身上,笔记本在写我”之所以被解读为一封情书,绝非偶然,而是巧妙地运用了意象、象征和一种超越字面意义的表达方式,来传递一种深刻而细腻的情感。理解它的关键在于剥离掉表面的怪诞,深入其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共鸣。首先,我们来逐一剖析这三个意象: “螃蟹在剥我的壳”: .............
  • 回答
    英国政府正考虑将龙虾、章鱼和螃蟹等甲壳类动物和头足类动物列为受保护的“感知动物”,这意味着它们在被杀死时必须减少痛苦。这项提议引起了广泛关注,不仅是因为对动物福利的重视,更因为它背后蕴含的深刻原因以及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背后的原因:对动物感知能力的科学认知提升这项提议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近年来科学.............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真是糟心。收件人王女士最近就遇到了这么一件窝火的事。她从某处买了一些活螃蟹,顺丰揽收后,本应是鲜活的美味,结果送到王女士手里时,却只剩下了一堆死蟹,这其中的责任,还得掰扯掰扯。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王女士年前买了些活螃蟹,想着过节吃。卖家那边把货交给顺丰了,顺丰也给王女士发了通知,但这个.............
  • 回答
    英国政府近期提出一项计划,旨在禁止煮食龙虾、螃蟹等甲壳类动物活体。这项提议引起了不少讨论,其背后涉及到的原因也相当复杂,既有科学层面的考量,也有伦理和法律层面的考量。这项计划的初衷,最核心的出发点在于动物福利。 很多人认为,在将龙虾、螃蟹等甲壳类动物煮死之前,它们可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传统的烹饪方式.............
  • 回答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故事,流传甚广,常被用来赞颂勇于尝试、敢于创新的精神。然而,当我们剥开这层浪漫化的表象,仔细审视这个行为本身,不禁要问:那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真的值得如此大书特书的称赞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回到那个“第一个吃螃蟹”的时代,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当时的背景:恐惧与未知在人类文明.............
  • 回答
    螃蟹嘛,这玩意儿,说实话,好吃得没话说,但你说它到底有多好吃,这得看你怎么吃了,也得看你是什么时候吃,什么心情吃。你想想啊,螃蟹这东西,它长得就挺特别的。甲壳硬邦邦的,里面却藏着软嫩鲜美的肉,还有那金黄诱人的蟹黄、蟹膏。这对比,就够人琢磨的了。从口感上说,螃蟹的肉质那叫一个鲜甜,而且还带着点弹牙。 .............
  • 回答
    看到你对螃蟹宝宝为什么不立刻“独立门户”感到好奇,这背后可是有一套挺有意思的生命策略呢!别把它想成是我们人那种一出生就离开妈妈怀抱,自己去闯荡,螃蟹宝宝们呀,它们的“独立”方式跟我们可完全不一样。首先得明白,螃蟹妈妈的“身体”其实是一个超级舒适又安全的“育儿袋”。我们看到的螃蟹,特别是雌蟹,在繁殖季.............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