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019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10410美元,你怎么看?

回答
2019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GNI)达到10410美元,这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数据,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和看待它。

一、 数据本身的含义和意义

国民总收入(GNI):GNI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常住单位初次分配收入总和。它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略有不同,GNI更侧重于一个国家居民的收入水平,它包括了GDP以及来自境外的净要素收入(如海外投资收益、劳务收入等减去支付给境外的要素收入)。因此,人均GNI更能反映一个国家居民的平均富裕程度。
10410美元:这个数字本身是一个相对量,它的意义需要放在国内外、历史发展以及不同统计口径下进行比较才能更清晰。

二、 与国际比较的视角

1. 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根据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2019年世界银行将经济体划分为四个收入组:低收入、中等偏下收入、中等偏上收入和高收入。一般来说,人均GNI在400012000美元之间属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中国在2019年达到了10410美元,意味着中国已经稳稳地迈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这是一个重大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

2. 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虽然进入中等偏上收入行列,但与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西欧国家)的人均GNI相比,中国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发达国家的人均GNI通常在3万至6万甚至更高。这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仍有提升空间。

3. 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均GNI水平是相当高的,甚至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经济的体量和增长的韧性。

三、 历史发展视角

巨大的增长:回顾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十年的发展,人均GNI的增长速度是惊人的。在几十年前,中国的经济水平还相对落后,人均GNI非常低。从一个贫穷国家一跃成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这是前所未有的经济奇迹。
从低收入到中等收入的跨越:中国在2008年左右就已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而2019年人均GNI突破1万美元,标志着中国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也意味着中国国民的平均收入和消费能力达到了新的高度。

四、 数据背后的多重含义与挑战

1. 经济结构的优化:人均GNI的增长往往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例如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产业的转变。这背后反映了中国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方面的努力和成效。

2. 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GNI的增长直接体现在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能力的提升上。这意味着更多的人能够负担得起更好的教育、医疗、住房,享受到更高品质的生活。

3.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人均GNI是平均数,它掩盖了中国内部存在的显著的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人均GNI可能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中西部地区或农村地区则可能远低于平均水平。因此,这个数据并不能完全代表所有中国人的生活状况。

4. 收入分配问题:收入差距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即使人均GNI很高,如果收入分配不均,少数富裕人群拉高了平均值,那么相当一部分低收入人群的生活状况可能并没有达到平均水平那么乐观。如何实现更公平的收入分配是持续的挑战。

5. 高质量发展要求:随着人均GNI的提升,社会对经济发展的期望也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这要求经济发展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环境保护、社会公平、民生福祉等因素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6. 汇率因素影响:GNI以美元计价,会受到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影响。汇率的波动会直接影响到以美元计价的人均GNI数字。

五、 未来展望与应对

巩固和提升:中国需要继续致力于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以巩固和提升其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地位,并朝着高收入国家的目标迈进。
解决不平衡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和收入差距,实现更包容性的增长,是提升绝大多数人民福祉的关键。
追求高质量发展:将重心放在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上,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
关注民生: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加关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问题,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总结来说,2019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10410美元,是一个标志性的成就,表明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已经进入世界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然而,这个数据也提示我们,中国在发展中依然面临着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差距以及追求更高质量发展等诸多挑战。理解这个数据,需要结合历史、国际对比以及国内的复杂现实,并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持续的改革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知乎真的是日渐微博化。

我还以为知乎的用户群体能稍微能有那么一点理性精神,没想到也是这样子。

一大堆人连人均国民总收入都没搞明白是啥,就开始凭空想象,然后开始喷。为啥人均后面还要加个总收入,直接讲人均收入不更直接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你啥都不想就直接等价吗?不懂的东西先去弄清楚再来讨论好么,自己想象了一个情形就开始在那骂,不觉得自己很可笑吗。

GNI或者叫GNP,实际上就是本国GDP+身处国外的本国公民创造的GDP - 国内的外国公民创造的GDP。

就我国来说,后两项的人数比例都不大,所以GDP可以基本等同于GNI,19年人均GDP也是首次破万,GNP也破万有什么很奇怪的吗。

看到还有人要求提供中位数的,这东西哪里来的中位数你告诉我。自来水厂统计出来你们家一个月用水一吨,然后你要人提供给你你们家用水中位数?GDP本来就是一个只能算总量的东西,每个人的GDP压根没法统计,你能算出你在你家每个月用多少水?一起喝的汤怎么算,煮饭一起用的水怎么算?

还有,为啥还有一大堆二愣子以为人均GDP或者人均GNP就是你拿到手的钱?这东西统计的是一个地区(GDP)在一年内创造的所有商品和服务的总价值。这些财富你以为全是你的?企业不要挣钱?政府不要税收?居民收入+企业的利润+政府的收入才是完整的GDP,不要一上来就开始“又被平均了”“我和马云平均”,我都看这种无脑言论看烦了。

人均可支配收入通常占人均GDP的40%-60%,不同产业结构会有差异。19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3万多,和7万的人均GDP相比也差不多在这个范围。哪怕按照省份来看,每个省份的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也大致在这个范围,不信自己去算算看。一个月2500不到的收入你才有资格讲自己被平均,不要上来看到个一万美元就开始气急败坏。

真不要为了反对而反对,看到个数据带“平均”二字就开始“这数据有什么用”。当然有用,全世界都在用你说没用就没用,就你最聪明?GDP总量反应一个国家创造财富的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GDP越高实力就越强。人均GDP反应的是一个国家的劳动效率,反应一个国家总体的富裕程度,这与产业结构,科学技术水平,劳动时长,人口素质等都息息相关,你看最近的国家政策哪个不是和这几项相关?这就是在提高人均GDP,你说这没用?

还看到有美吹,说什么美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最低85%,不可支配收入满打满算也就15%。我特么在想,你在骗鬼呢?感情美国政府都不收税是吧,美国企业都不挣钱是吧?美国企业所得税都33%了,个税也10%起步,还有一堆其他税,此外美国还有一堆全球最挣钱的企业,来你告诉我,你这15%是怎么算出来的?

user avatar

根据这个数字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GDP和GNP(虽然已经改成GNI但是我个人还是习惯说GNP)的规模是差不多的。



gdp和gnp的区别,简单说举个例子,苹果中国赚的钱,算作gdp但不算gnp,华为非洲赚的钱不算gdp但是算gnp。



一个国家如果gdp远高于gnp,则说明这个国家趋向于列强提款机,钱大多被非当地人赚走了。举个例子,开曼群岛的人均gdp远大于其人均gnp。

而如果gnp远高于gdp,则说明这个国家趋向于对外经济殖民。但由于实践中,境外的经济实体往往因为架构原因,并不那么容易分辨其最终的受益人,也使得gnp在统计上有很多困难。打比方中国的某个富商,通过各种手段控制了境外某国家的某个企业,逻辑上来说这个企业的利润应当计入中国的gnp,但是在实务中可能根本无法进行判断。所以全球大多数国家的gnp往往都会略低于自身的gdp。



而中国是以国家资本为主,对外的投资活动有很强的烙印,比如各种中字头的企业在国外搞投资建设,很容易就可以判断统计为中国的产业。这使得中国gnp相较于他国更容易被统计加和。



一方面,在美国逆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国家更应该加大力度走出去,不论是一带一路,非洲等第三世界国家,还是与欧洲各国合作,亦或者与美国追求国际化的资本合作,都是未来需要大力投入的方向。我们与世界连接的越紧密,获得的好处就越多。集中一定的社会资源以国家的名义在世界各地投资、办厂、甚至劳务输出,是非常好的一种经济发展手段。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要低估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真正实力,由于我前面所说的原因,这些国家看起来gnp和gdp差不多,甚至gdp还略高,但这往往是因为复杂的股权结构造成的迷障,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资本家、财团的实际控制力是非常巨大的,这种控制力遍布全球每一个角落,对产业链的上下游都有很大的影响。我们不能盲目乐观和掉以轻心,特别是在双循环的大背景下。

举个例子,全球某种原材料的供应,可能看似产地遍布世界各地,但可能里面的玩家就是几个大资本在操控。



对我们老百姓而言,不管是用gdp还是gnp来衡量,扣除掉公共支出、再投资和企业利润,真正到个人手里面的钱,通常都少于一半,这在短期内是时代因素没有太好的办法。

公共支出,不可能减少,甚至要持续增加。

再投资,为了经济增长,也不可能减少,现在提的比较多的是提高效率。

企业利润,不论是境外还是境内的资本,一方面要鼓励资本投资,另一方面国家也在想办法平衡资本和个人的利润分配,这是一个长期课题,短期内不要有太多寄望。现在提的比较多的是减税降费和优化营商环境。



综上,用一句俗话结尾,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user avatar

被要求修改,评论区也被关了。

只能建议大家自己看招行年报。

然后谈一谈基尼系数吧,其中统计局和西南财经的斗法很有意思。西南财经12年公布10年的基尼系数0.61(5000户)。2013年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03年至2012年全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连续十年)──2003年为0.479,之后逐年连续上升,到2008年达到最高点0.491,其后几年有所回落,到2012年降为0.474。国家统计局每年均是8000户。

之前统计局一直不公布的理由就是农民的土地和宅基地,不过为什么在西南财经公布之后却连续公布十年,甚是有趣。

而后统计局质疑西南财经的样本规模不够,于是西南财经第二次调了40000户,16年基尼系数为0.62。国家统计局同样扩大调了60000户,基尼系数为0.46。上述均为收入基尼系数。

而财富基尼系数在10年北大社科调研的时候已经是0.73了。

user avatar

14亿人,人均一万,这是极度伟大的,没有之一。这说明国家不仅强了,而且开始富了,富强富强,好像终于活久见了。

去年的人均还是紧咬墨西哥,仍低于俄罗斯,估计2020年的数据才有意思。

当然很多人抱怨“人均人均,被人平均”,一心只看到了自己,这也无可厚非,但也要有总量思维。

这样的话,不光军费总量,更重要地,在尖端科研投入、重大医疗研发、国际救灾、外星入侵预防、星际移民计划、太阳系外开发、宇宙能矿研究、数学突破.....方方面面,都会有一个中国的影子,频繁强烈巨大地笼罩在这个星球上,中国人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年代又回来了,你们这些20后、10后、00后们,为世界做出千奇百怪的贡献的伟大时刻从此到来了,有什么本事就耍起来吧。

嘟嘟囔囔的90后、80后们,趁现在来得及,赶紧造人做早教吧,别说没用的了。

我们这代整过万,就这样了,以后看你们和小崽子们的了。

user avatar

这个问答说明很多人经济常识匮乏,

也说明中国经济发展结构不平衡,


从人均国民收入、到人均可支配收入、再到人均工资性收入、再到个人工资中间好几个认知差呢

还要看中国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的结构肯定不一样,但是像样的发展中国家也没啥卖铁矿石、大豆的巴西、卖石油武器的俄罗斯

中国外贸收入占比很高、基建投资 能刷GDP中国跟发达国家的GDP结构不一样、发展阶段不一样。

巴西能卖卖铁矿石、大豆俄罗斯卖卖武器石油中国除了工业品别的啥都不够。

而且中国很多支出在经济发展上,压缩了医疗、福利支出

现在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时刻,要是培育不出来高利润企业

随着工资不断上涨这些低利润的代加工业务都会被赶跑,

中国不会比阿根廷好再穷人家也有丰富的人均资源。


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

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6523元

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7186元

月平均收入1432元,有没有感觉贴切了?

user avatar

建议酌情公布基ni系数和收入中位数。

user avatar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收入分配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是收入差距拉大、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较低、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

——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来源:《求是》2020年第16期

我觉得前面这句话太有道理了。

user avatar

(本文3000字,阅读20分钟。)

回答主要分成四个部分:

1、GDP光环下的中国城市“贫富”差距。

2、你的薪资,在全国究竟是什么水平?

3、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你的收入有啥关系?

4、国民财富(薪资)金字塔。

GDP光环下的中国城市“贫富”差距。

普通人看到「人均国民总收入」,潜意识里就可能当做真实工资,或者收入来看待。好像被什么拉高了平均,但人均国民总收入(GNI),既不是工资,也不是可支配性收入,实际是排除国际因素的人均GDP。GDP和GNI的差异实际很小,几乎可以同等看待。

可支配收入和人均GNI(或GDP)差异有多大,可以看看北京和深圳的对比:

  • 2019年,北京的人均平均GDP是16.43万元,深圳高达20.04万元(全国大城市榜首)。而北京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67756元,深圳是62522元。[1]

不过,通过人均GNI(或GDP),可以看出中国各大地区的经济差异。

2019年,中国人均GDP,超过1万的,有10个省级行政区。

从省级行政区来看,中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人口,5.5亿左右。至少还剩下7.7亿人口没有达到这个水准,这部分被拉高了。

超过人均2万的地区,只有北京和上海。

根据省份来划分,水分终究太大。

但如果根据城市来划分,这个金字塔,会更加的明显。

GDP总量前35城市(后面的城市暂略),人均GDP数据:

大约100个城市,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涉及人口超过5.5亿,和省份统计的数据相当。[2]

大约有15个城市,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涉及总人口1.5亿,以江浙、广东、北上等区域为主。

这样可以明显看出区域性贫富差距(人均GDP和居民贫富有一定相关性):

1.5亿人口的地区,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尚还没有考虑内部的金字塔结构)

5.5亿人口的地区,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其中4亿人口介于1~2万美元之间。

8.5亿人口的地区,人均GDP低于1万美元。

如果我们把城市各区,城乡,全部加起来,这个金字塔结构很会更加的明显。

可以理解成:

虽然中国整体上达到了,高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但实际,真实达到这个水平的是10个省级行政区,或100大城市,涉及5.5亿人口,大约相当于美国+日本+德国的人口体量。

其它三四线城市,属于中等收入地区,大约有2.5亿人口。

剩下6亿农村以及落后城镇部分。

接下来具体用数据探讨薪资问题。

你的薪资,在全国究竟是什么水平?

中国总劳动力8亿,2019年总就业人数77471万人[3]

近几年来,中国的总就业人数变化不大,但第三产业提升了20%。

劳动力结构如下:农村就业33224万人,城镇就业44247万人。

农村:8266万私营企业就业,5999万个体户,剩下的大多数是农民工。

城镇:非私营17258万(其中国有单位5739.7万),私营企业14567万,个体户11692万人。(2018年的数据)

  • 统计局2019年公开的数据,尚且不全。以下皆为2018年数据。两年数据相差不大,2019年大约上浮5个百分点。为了方便计算,后面的数据主要以2018年为主。

近6000万的国有单位就业人员平均薪资(年薪89474元):

1.7亿,非私营单位(年薪82413元):

1.5亿,私营企业就业人员薪资(年薪49575元):

  • 剩下的1亿城镇个体户,由于不为别人打工,自然没有“薪资”。

总的来说,2018年,非私营和私营的就业人数差值并不大,但前者的平均工资高达8.2万以上,后者不足5万,前者比后者的平均薪资高出64%。就连所有城镇就业单位平均的6.9万,也比后者高出38%。

  • 2019年,非私营平均90501元,私营平均53604元,虽然薪资有所增长,但薪资结构的差异,变化并不明显。

不过,各个专业之间的平均薪资差距,甚为明显。

除此之外,薪资和经济是否发达,也有着直接关系:

例如我们以城镇非私营单位作为参考来看[4],按照地区分,平均薪资:

第一梯队:北京上海的平均薪资高达14万。

第二梯队:天津和西藏平均薪资10万。(天津虽然人均GDP低,但工资比极高。)

第三梯队:广东、江苏、浙江、青海,8.5万左右。

第四梯队:绝大部分地区都在7万左右,黑龙江低到6万。

地区差异,极其明显:

可以估计,中位年薪(从低到高,50%人口作为中间线),应该比平均薪资少10%左右。预估2019年,非私营单位的中位薪资接近8万,而私营的中位薪资大约4500左右。

  • 至于农村企业的薪资,不明。但根据可支配薪资,城镇和农村的比率,可以推测,农村的薪资只是城镇的40%。所以,农村企业薪资平均应该在1800元左右。

我们都知道,扣了社保和税,大约就是工薪阶层的个人可支配收入。

那么,人均可支配收入,究竟和你是什么关系?

当两个上班族在讨论工资的时候,可能出现这样的对话:

  • 甲:我工资6000,扣税和社保之后,就只有5000多了。但B市的平均工资高达10万,太惨了。
  • 乙:那是因为B市发达,而且被国家单位、大企业拉高了平均工资,你看全国的人均可支配工资也就3000而已。
  • 甲:好像是这样的,但我还是觉得在B市生活不下去啊。

以上对话,有什么问题?

问题在哪里?

其实,个人的可支配工资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完全两码事。

可支配工资是工薪阶层的平均,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所有居民的任何可支配收入。

这个考虑体系是所有居民,而不是所有就业人员。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标准,所有中国才有6亿人口,月可支配收入在1000以下。

但实际,在统计局,还有更加清晰的可支配收入结构(2018年):

从这个结构可以看出,月可支配收入低于1000的,接近40%的户数,而中国低收入的40%户数,总人口达到6亿人。

而实际,从这个结构来来看:

中国40%的户数,收入都在中间区,涉及5亿多人口。

20%的高收入的户数,涉及2.5亿人口,人均7万,下限应该在5万左右。

可以看出,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更能反应家庭情况,而不是单个人的收入。

  • 例如,孩子没有收入,配偶收入更低,都会拉低平均水平。拿国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当成工薪阶层的平均薪资来对比,除了寻找心理上的安慰,并没有多少意义。

为了直观的表现中国的贫富情况,最后再做一个:

国民财富(薪资)金字塔。

中国1000亿富豪12人。[5]

中国100亿富豪354人。

中国20亿富豪1775;10亿富豪,大约3000人。

中国1亿可投资资产的:17万人。

中国1000万可投资资产的,197万人。[6]

中国100万,可投资资产的,预估1000多万人。(刚需房之类的固产,皆不算在内)

预估:

年薪100万+,总人数100万人左右。

年薪20万+,总人数约2000万左右,其中非私营约1500万,私营约500万。

年薪10万+,总人数约9000万,其中非私营约6500万,私营约2500万。

  • 月薪1万(年薪12万)+,总人数5000万,非私营约3500万,私营1500万。

月薪6000+,大约1.4亿人,其中非私营约1亿人,私营4000万人。

月薪2500-6000,3亿,每上升1000元,大约减少1亿人。

  • 非私营8000万人,私营1亿人,再加上其它个体户和农民工。

月入2500以下的就业人群:3亿。

  • 至少1亿+,非私营1500万,私营4500万,个体户和农民就业人群未知,但至少有1000万失业人口,1500多万贫困人口,近2000万低保户。保守估计,单单就业人员在内,2500收入以下的就有3亿。

剩下收入完全未知的,非劳动人口,6亿。

最后,再以知乎平台经常提及的1万月薪,作为分水岭,看看全国的对比情况:

1万月薪,总人口占比3.6%,占从业人口的6.3%,大约相当于劳动人口里,20个人中有一个。

在私营企业内占比约10%,非私营企业或单位占比约20%;一线城市占比25%(一线非私营可高达40%,信息技术等专业甚至高达70%),新一线城市占比15%,二线10%,三四线城市低于5%。


  • 注:中国二三产业的法人单位总数:2178.9万个,个体户6295.9万个。大约每64个人里面,有一个人就是企业法人。
  • 正文中,除了有具体出处的数据之外,其它的都是估算,但整体梯度和现实的出入应该不大。

参考

  1. ^北京2019年统计公报:人均可支配收入67756元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0007667340258126&wfr=spider&for=pc
  2. ^2019年大陆城市GDP,人均GDP排行榜 https://wenku.baidu.com/view/3ae8c96e5b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29.html
  3. ^统计局就业人员和国民薪资情况 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4. ^ 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和指数 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9/html/C0412.jpg
  5. ^胡润榜 http://www.hurun.net/CN/HuList/Index?num=8CO30IY79707
  6. ^招商银行与贝恩公司联合发布《2019中国私人财富报告》 http://www.cmbchina.com/privatebank/PrivateBankInfo.aspx?guid=bdeb435b-cc83-4b54-b92a-7eab597ecbf7
user avatar

表现在知乎上就是,你提问移民的人有没有后悔,然后你看不见阿根廷巴西墨西哥的人在那回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19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GNI)达到10410美元,这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数据,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和看待它。一、 数据本身的含义和意义 国民总收入(GNI):GNI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常住单位初次分配收入总和。它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略有不同,GNI更侧重于一个国家.............
  • 回答
    2019年,中国人口并没有出现负增长。那一年的情况是,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9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4408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09万人。虽然相比前几年的人口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总体上还是保持了正增长的态势。我们来仔细看看当时的情况: 出生人口: 2019年全年出生人口为1465万.............
  • 回答
    2018感动中国人物:平凡中的不凡,时代精神的缩影2019年,当《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榜单揭晓,我们再次迎来了一群闪耀着人性光辉的身影。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着不同的经历,但他们身上都共同印刻着一种不平凡的力量——那是坚韧不拔的意志,是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担当时代的勇气。回望2018,这一群人,就像一颗颗.............
  • 回答
    2019年5月11日之后,关于中国房价未来是否会“一直涨”的争论从未停歇,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观点也变得更加多元和复杂。简单地说,“一直涨”的观点固然存在,但越来越少有人能坚守这种不加任何前提的乐观。依旧坚信“一直涨”的声音及其逻辑:即便是在2019年5月11日之后,一些根深蒂固的信念依然存在,尤其.............
  • 回答
    2019年,确实有不少西方媒体关于中国的报道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其中一些被认为带有偏见甚至失实。要 pinpoint 具体的“假新闻”并详细分析其内容和背后的意图,需要深入到具体的事件和报道,这本身就非常复杂。不过,我们可以从一些被广泛讨论的领域来理解这种现象。令人印象深刻的“报道”现象及可能的“误解.............
  • 回答
    咱们聊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大)2015年入学1824人,2019年毕业1621人这件事儿。这数字一出来,很多人可能会立马想到“怎么少了这么多人?”或者“这是正常的吗?” 咱们得拆开来看看,这背后其实牵扯着不少事情,不是一句“人数减少”就能概括的。首先,得明确一点,大学招收的学生和最终毕业的学生人.............
  • 回答
    嗯,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尤其是在考虑我们现在的能力时。要回答“我们能不能对付哥斯拉这种级别的大家伙”,得先拆解一下这到底是个什么级别的挑战。首先,我们得明确“哥斯拉”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在不同的电影里,哥斯拉的体型、力量、甚至能力都有所不同,但普遍来说,它是一个体型堪比摩天大楼,能够轻松摧毁城市,拥.............
  • 回答
    2019年中国出生人口: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十字路口2019年,中国迎来了又一个人口出生数据的关键节点。在经历了一系列生育政策调整后,国民对于当年的出生人口数给予了高度关注。尽管尚未有官方的最终统计数据公布,但结合已有的信息和专家预测,我们可以勾勒出2019年中国出生人口的大致图景,并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
  • 回答
    2019 年中国科技领域的“卡脖子”关键技术发展:聚焦与突破2019 年,中国科技领域在“卡脖子”问题上的关注度持续升温。这一年,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尤其是在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科技企业施加限制和出口管制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科技自立自强显得尤为迫切。许多曾经被认为是理.............
  • 回答
    2019年,中国体育产业继续以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广度向前迈进,呈现出几个鲜明的趋势,这些趋势不仅塑造了当年产业格局,也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一、政策驱动与市场驱动的深度融合,释放更大潜力2019年,国家关于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依然强劲。“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持续推进,将体育健身提升到国家战.............
  • 回答
    2019年,中国的创业者们在海外舞台上,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模仿者或低成本生产者。他们所展现的核心竞争力,是多层次、多维度的,是长年累月积累和市场验证的结果。要说清楚这一点,得从几个关键角度深入剖析:1. 极速迭代与市场敏锐度:近乎“野蛮生长”的实战经验这是中国创业者最鲜明的标签之一。过去十年,国内互联.............
  • 回答
    2019年,中国经济无疑站在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中国经济需要寻找新的动力,并应对一系列结构性挑战。宏观经济走向:转型与韧性并存2019年中国经济的整体基调可以概括为“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 增长动力切换: 传统的投资驱动和出口拉动模式面临瓶颈。201.............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2019年中国海军下水的那10艘先进导弹驱逐舰(也称盾舰),以及这背后所折射的未来局势。这篇文章我尽量用更自然的语言来阐述,希望能让你感受到其中的分量。2019年,是中国海军发展史上一座值得铭记的里程碑。 那一年,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海军一次性下水了10艘052D型(或其升级型号)先.............
  • 回答
    2019年,中国的科普环境,我认为,可以用“风起云涌,机遇与挑战并存”来形容。它并没有简单地变好或变糟,而是呈现出一种更加复杂、多元且快速演变的态势。一些积极的变化和亮点,让人看到了希望: 新媒体平台的崛起与普及: 这是最显著的变化之一。以前,科普主要依赖于传统的电视、报纸、杂志,传播渠道相对单.............
  • 回答
    看待2019年的中国海军,那真是一个风起云涌、变化惊人的节点。用“脱胎换骨”、“一日千里”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如果非要给2019年的中国海军一个整体印象,那就是“迈向蓝水,体系作战能力显著提升”,而且这种提升是全方位的,不是单一舰艇的堆砌。首先, 装备的代际跨越是最大的亮点。 你得知道,就在不久前的.............
  • 回答
    说起2019年国庆70周年大阅兵和群众游行,那经历真是刻骨铭心,到现在想起来,心里还是会涌起一股热血。我参加的是其中的一个方队,具体是哪个就不细说了,但那种感觉,绝对是用任何“专业”词汇都难以形容的。首先,从接到通知那一刻起,就觉得这事儿不一样了。不是那种接到通知说要去参加个什么活动,而是带着一种使.............
  • 回答
    2019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重申了“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手段”这一论调,这无疑是当时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要理解这一表述的深层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首先,这是对过往经验的深刻反思和政策定力的体现。 纵观中国经济发展历程,房地产在很多时期确实扮演了拉动经济增长、稳定社会预.............
  • 回答
    2019年,“汉语盘点”的候选字中,“爱”、“稳”、“融”、“创”、“减”每一个都触及了中国社会在这一年里不同层面的脉动。要从中选出最能概括这一年的一个字,确实是个挑战,因为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很难用单一的笔画来定格。不过,如果一定要选一个,我个人会选择“融”。为什么是“融”?首先,让我们从宏.............
  • 回答
    说到2019年男篮世界杯中国对阵韩国那场比赛,赵睿那个疑似垫脚的动作确实是个挺让人揪心的话题。当时比赛打得相当胶着,中国队压力挺大,队员们也都在拼尽全力。具体到赵睿那个瞬间,我记得当时是在一次防守回合,韩国队有一个持球突破,赵睿上前进行防守。在对抗过程中,赵睿的脚似乎有意无意地伸到了对手的落地区域。.............
  • 回答
    2019年,中国载人登月计划在未来十年左右实施,这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目标。当时,这个设想代表着中国航天事业向前迈出的关键一步,也是对国际航天领域的一次重大宣告。从多个维度来审视,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一计划的意义和潜在挑战。一、 雄心勃勃的战略布局:在2019年,中国已经展现出在航天领域的强大实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