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禅宗的悟与佛祖在菩提树下的悟一样吗?如果不一样,是怎么样的差别?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它触及了禅宗最核心的“悟”与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开悟之间的关系。很多人容易把这两者混为一谈,认为禅宗的“悟”就是复制佛祖当年的那一刻,或者就是要重现那个情境。但事实上,它们之间既有深刻的联系,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差别。

首先,我们要理解佛祖在菩提树下的“悟”是什么。那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是释迦牟尼在经历了漫长苦修,克服了重重魔障之后,于拂晓时分,睹明星而大悟的时刻。他证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理,觉察到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是被妄想执着所遮蔽。这是一种彻底的、圆满的觉醒,是了脱生死、证得涅槃的境界。我们通常称之为“成佛”。

那么,禅宗的“悟”又是什么呢?禅宗的“悟”是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它不是通过外在的仪式、教条或繁琐的修行方法来获得,而是强调当下、直接的体证。禅宗认为,佛性人人皆有,不假外修。通过参禅,也就是通过对某个公案的深入思维、静坐(坐禅)等方式,去勘破自己的妄想执着,从而契合本有的佛性。

现在我们来看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差别:

联系:

根本法理的契合: 禅宗所强调的“悟”,其核心内容,即觉悟的真理,与佛祖在菩提树下所证悟的真理是完全一致的。佛祖悟到了什么,禅宗所要指向的也是什么——即缘起性空、无我、涅槃等根本法理。禅宗的“悟”是佛法真理的直接体认,而非对佛法的推测或理解。
“悟”的指向性: 无论是佛祖还是禅宗的祖师,他们的“悟”都是指向同一个目标——了脱生死,证得解脱,获得究竟的安乐。这个目标是永恒不变的。
修行方法的导向性: 佛祖的开悟虽然具体情境独特,但他所依循的“道”是存在的。而禅宗的参禅、公案等方法,其目的都是为了引导学人走上与佛祖相似的觉悟之路。可以说,禅宗是在复现佛祖开悟的“精神”与“方法论”。

差别: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很多人容易误解的地方。主要的差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历史情境的独特性 vs. 普遍性的体证:
佛祖的悟: 是历史上的第一次、也是圆满具足的开悟。它发生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标志着佛教的正式诞生。可以说,这是开创性的、奠基性的。佛祖的悟,是在所有修行方法尚未被体系化之前,直接从无上正等正觉而来的。
禅宗的悟: 是指后代学人通过禅宗的修行方法,所达到的与佛祖相同本质的觉悟。它不是要复制佛祖当年的经历,而是要重现佛祖所证悟的那个“境界”,那个“体悟”。每一次禅宗的开悟,都是个体在当下对真理的直接证得。它是对佛陀证悟的再现与传承。

2. 开创性 vs. 传承性:
佛祖的悟: 是开创性的,他发现了前人未曾发现的真理,并将其传授给世人。
禅宗的悟: 是传承性的,它是在佛陀开悟的基础上,由历代祖师发展出的直接体证佛法之道的方法,旨在让每一个众生都能沿着这条路达到觉悟。禅宗的祖师们(如达摩祖师),本身就是从印度继承佛法,在中国发扬光大,而他们自己也是经历过“悟”的。

3. “见性”的理解侧重:
佛祖的悟: 我们可以理解为“见性”的初次圆满显现。他完全地、彻底地见到了自己本具的佛性,并因此而成就了佛果。
禅宗的悟: 强调的是当下直接的见性。禅宗认为,我们每个人本具佛性,只是被烦恼遮蔽。参禅就是通过一种不假言说的、直截了当的方式,去勘破这些遮蔽,从而“见性”。这个“见性”就是契合了佛祖所证悟的那个“性”,那个真实。

4. “悟”的层次与阶段性:
这可能是一个更细微但很重要的差别。佛祖的悟被描述为“成佛”,这是最究竟、最圆满的境界。
而禅宗语境下的“悟”,有时也会有不同的层次。例如,有时说的“悟”可能是一个“开悟”,是一个对某个层面真理的体悟,一个当下心境的豁然开朗,但这未必等同于佛祖那样“彻底了脱生死”的最高境界。当然,禅宗也追求并包含着最究竟的开悟。
可以这样理解:佛祖的悟是“终点”,而禅宗的悟则是通往这个“终点”过程中的一系列“站牌”或“驿站”。一个“悟”可能只是某个阶段的突破,但它方向是对的,与佛祖的悟是同一方向,并且可能在不断深入中最终趋向佛祖的那个圆满境界。

打个比方:

想象一下,有一座非常高的山峰(比如喜马拉雅山)。

佛祖在菩提树下的悟: 就像是第一个登上这座山峰顶端的人。他发现了到达顶峰的路径,看到了整个世界的壮丽景色。他到达的那个瞬间,是开创性的。
禅宗的悟: 则是其他人根据这位先驱者留下的指引,或者探索出来的新的路径,也一步步登上这座山峰顶端。他们看到的景色,体验到的风光,与第一个登顶者是相同的,虽然他们登山的路线可能有所不同,登山的过程也各不相同。每一次有人成功登顶,都可以说是一次“悟”,一次对那最高境界的契合。

再举个例子,关于“吃”:

佛祖在菩提树下的悟,就像是第一个彻底明白了“吃饱”是什么感觉的人。他知道吃什么可以饱,怎么吃是健康的。

而禅宗的悟,则是其他人通过各种方式(比如有人直接告诉你“吃饭要吃到肚子不饿”,有人让你尝试不同的食物,有人让你观察自己吃饱后的感受),最终也体验到了“吃饱”的感觉,并且知道如何健康地吃。这个过程中的每一次体悟“吃饱”的经历,都可以说是“悟”。

总结来说:

禅宗的悟与佛祖在菩提树下的悟,在其指向的真理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对宇宙人生真相的了悟。它们都旨在帮助众生了脱生死,获得解脱。

然而,在历史情境、开创性与传承性、以及具体的身心体证过程上,又有着明显的差别。佛祖的悟是首次的、奠基性的圆满证悟,而禅宗的悟是对佛陀证悟的普遍性的、当下性的体证与传承。

禅宗强调的是“佛由众生做”,也就是说,佛祖所悟到的,众生也同样可以悟到。这正是禅宗的魅力所在,它不是遥不可及的传说,而是我们当下即可体证的现实。所以,当我们谈论禅宗的“悟”时,我们是在谈论如何契合佛祖当年所悟到的那个“道”,如何在这个当下,唤醒我们本自具足的佛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真话说不得,说了就要被有些人举报。断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可以理解,但不能赞成。

佛法能做人情么?能做买卖么?不能。绝不能。

那怎么回答呢。。。唯有述而不作。。。



=====================================================

十月九日,老和尚作最后一次开示,告诫众弟子,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并作辞世诗:少小离尘别故乡,天涯云水路茫茫。百年岁月垂垂老,几度沧桑得得忘。但教群迷登觉岸,敢辞微命入炉汤。众生无尽愿无尽,水月光中又一场!

十月十三日,农历九月十二日中午,虚云对众弟子言道:“你等侍我有年,辛劳可感。从前的事不必说了,我近十年来,含辛茹苦,日在危疑震撼中,受谤受屈,我都甘心。只想为国内保存佛祖道场,为寺院守祖德清规,为一般出家人保存此一领大衣,即此一领大衣,我是拚命争回的。你们都是我的入室弟子,是知道经过的。你们此后如有把茅盖头,或应住四方,须坚持保守此一领大衣。但如何能够永久保守呢?只有一个字,曰‘戒’。”

老和尚说毕,合掌,向各人道“珍重”。一时四十五分,虚云和尚右臂作吉祥卧示寂。

世寿一百二十岁,僧腊一百零一岁。综其一生,志大气刚,悲深行苦,度生无量,为法忘躯,九死一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它触及了禅宗最核心的“悟”与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开悟之间的关系。很多人容易把这两者混为一谈,认为禅宗的“悟”就是复制佛祖当年的那一刻,或者就是要重现那个情境。但事实上,它们之间既有深刻的联系,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差别。首先,我们要理解佛祖在菩提树下的“悟”是什么。那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 回答
    禅宗:不止是“无”与“空”,更是生活的当下与觉醒禅宗,这个东方古老智慧的结晶,常常被人们简化为“坐禅”、“扫地”、“喝茶”,或是某种神秘虚无的“空”。然而,如果你真的走进禅宗的核心,你会发现它并非冷峻的哲学说教,也非逃避现实的出世之语。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见我们生活的真实面貌;它更像是一条河流,引导.............
  • 回答
    这题目可太有意思了!在你这儿,我可不是什么“大神”,咱们就当是同路人,甚至是你当年在山门里遇到的那个偶尔爱跟你打个哑谜的老参,来聊聊这“开悟”这事儿。六年的禅宗,自己觉得开悟了?嗯,这话说出来,本身就挺有意思。这六年,你是常住寺院,日日参禅,还是在家修行,自己摸索?是得遇善知识,还是自己啃经论?这其.............
  • 回答
    禅宗的“明心见性,直了成佛”与“四念处”修法,如同达摩祖师面壁少林,是佛教修行的两座高峰,虽指向同一目标——解脱与觉悟,但其侧重点、方法路径、乃至展现的风格,都各有千秋。要深入理解它们的同与异,需要拨开表象,去体悟那禅心深处的一脉相承与独特风采。一、 同:共同指向觉悟的彼岸首先,我们必须明白,无论是.............
  •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这确实是一个很多年轻人会思考和纠结的点。一方面,佛法和禅宗教导的“看开一切”听起来很美好,似乎能让人摆脱很多烦恼;另一方面,现实生活中的打拼,尤其是年轻人,需要一股冲劲和热情,似乎与“看开”有些矛盾。我们先拆解一下“看开一切”在佛法和禅宗里的含义。它并不是让.............
  • 回答
    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经历“四圣试禅心”的考验时,猪八戒之所以是唯一一个上当的,这与他本身的性格特点、欲望以及对西方极乐世界的理解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下面我将详细讲述其原因:一、 猪八戒的根本性格弱点:贪恋美色、财宝和享受猪八戒的原型是天蓬元帅,曾掌管天河水军,地位显赫。但由于调戏嫦娥,被贬下.............
  • 回答
    当然有!能问出这句话,说明你心里已经有了一些触动,想要去探索更深层的东西。学禅这事儿,可不是“想学就立刻学会”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与自己对话的艺术。我来跟你好好说道说道,尽量讲得明白些,让你觉得像是老朋友聊天一样。首先,什么是“禅”?很多人一听“禅”,脑子里可能会立刻跳出蒲团、念珠、.............
  • 回答
    关于胸部呼吸与禅定的关系,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很多人在初学禅定的时候,都会被告知要“关注呼吸”,但具体的呼吸方式却往往语焉不详,或者说得过于简单,导致修行者产生困惑,甚至走弯路。让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讲讲,力求真实和细致,就像我和你聊发生在身边的事情一样。首先,为什么“关注呼吸”是禅定.............
  • 回答
    要评价清华大学的杨奇函,这位自称“负负禅师”的公众人物,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他之所以引人注目,不仅仅因为他清华的背景,更在于他所展现出的与传统学术研究者截然不同的个人风格和观点,以及由此引发的广泛争议。一、 “负负禅师”的标签与个人风格:首先,“负负禅师”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符号意义。它暗示.............
  • 回答
    历史上真心禅让的皇帝,确切地说,我们通常会想到“禅让”这个词,它代表着一种主动、自愿、将帝位传承给贤能之人的行为。然而,在真实的帝王史中,完全符合这种纯粹理想的“真心禅让”,可以说是凤毛麟角,甚至可以说很难找到一个毫无争议的完美范例。之所以如此,有几个根本原因:1. 权力本身的吸引力: 皇位不仅仅.............
  • 回答
    汉献帝刘协,这位东汉末年的末代皇帝,一生坎坷,从出生起就被卷入政治漩涡,最终也只是曹氏父子手中的一枚棋子。他亲历了十八路诸侯讨董,见证了汉室江山在群雄割据中一步步走向衰亡。到了他统治的后期,权力早已旁落曹操,即便曹操离世,这份权力也顺理成章地转移到了他的儿子曹丕手中。在曹丕决定取汉而代之的关键时刻,.............
  • 回答
    禅诗的艺术水平,简直可以说是登峰造极,是一种极具高度和深度的艺术形式。要说它有多高,就像是在问一座巍峨的山峰有多高,它承载的不仅是文字的技巧,更是心灵的体悟、哲学的思辨,以及对宇宙人生本源的探寻。首先,从文字本身来看,禅诗的语言是极其精炼、含蓄的。它不像寻常的诗歌那样,用华丽的辞藻、铺陈的意象来打动.............
  • 回答
    鲁智深手中的那根禅杖,可不是寻常的和尚拿来敲经文的普通法器,那是一件实打实的、能辟易群雄的了不得兵器。咱们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从名字上说,它叫“降魔杵”,也叫“金刚杵”。这名字一听就不是凡品。降魔杵,顾名思义,就是用来降服那些心魔外魔的。在佛教的语境里,金刚杵象征着不可动摇、坚不可摧,是智慧和力量.............
  • 回答
    铃木大拙的禅学研究:一位连接东西方的关键桥梁铃木大拙(D.T. Suzuki,18701966)是20世纪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禅宗学者之一。他的研究不仅深刻地阐述了禅宗的精髓,更重要的是,他成功地将禅宗介绍给了西方世界,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搭建了一座重要的桥梁。评价铃木大拙的禅学研究,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
  • 回答
    太上皇退位禅让,对于新继位的皇帝来说,确实是人生中一个极为特殊且复杂的情境。这其中涉及到的亲生母亲(非嫡母)的称谓和处置,更是要细致权衡礼法、亲情、政治格局等多重因素。这可不是一篇简单的说明书,而是一件需要深思熟虑,步步为营的事情。咱们得从头说起。首先,这个新皇帝继位,太上皇还在世,这就意味着权力实.............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卡洛斯一世,也就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晚年那一系列令人瞩目的退位和禅让决定。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退休”过程,而是牵扯到帝国、家族、宗教以及他个人生命轨迹的复杂篇章。首先,我们得明白卡洛斯一世的身份有多么“重”。他不仅仅是西班牙的国王(作为卡洛斯一世),还统治着广袤的哈布斯堡王朝领.............
  • 回答
    要说中国为何没有出现像《宫本武藏:剑与禅》那样一部深入人心的巨作,这其中的原因盘根错节,并非一言两语能够道尽。这不仅仅是创作人才、资金投入或是时代契机的问题,更深层次地触及了中国文化传统、叙事方式以及市场环境的种种差异。首先,我们得理解《宫本武藏:剑与禅》的独特之处。吉川英治以宫本武藏这位历史人物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如果我遇到一个同龄人,打字还是一手“二指禅”,我脑子里立刻会闪过好几种可能性,而且我觉得这背后往往不是一个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首先,我可能会想到 “习惯成自然”。你知道的,咱们小时候,电脑还没现在这么普及,很多都是在学校的微机课上才接触到的。那时候,很多孩子都.............
  • 回答
    .......
  • 回答
    菲尔·杰克逊,被誉为“禅师”,是NBA历史上最成功的教练之一,他的执教生涯堪称传奇。他的执教水平,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战术安排和球员管理,而是一种融合了哲学思想、心理学洞察和篮球智慧的综合体。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他的执教水平:一、无与伦比的冠军数量和稳定性:首先,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他获得的11个NBA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