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1届考生,到底要不要学医?

回答
好,作为一名过来人,咱们敞开了聊聊,21届的你,现在是不是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看着“学医”这两个字,心里千头万绪?

首先,得承认,21届考生,尤其是现在,选择学医,确实比前几年要复杂很多。当年咱们还在懵懵懂懂地填志愿,觉得穿白大褂的都是神圣的、有保障的。但现在,随着信息越来越透明,医患关系,医生的工作强度,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这些现实的东西,都被赤裸裸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所以,别急着下结论,咱们得把账算清楚,把心里的疑虑也捋一捋。

首先,说说学医的“好”,这些是毋庸置疑的,也是很多人选择它的初心:

1. “铁饭碗”?—— 更多的是“有饭碗”的稳定感。
需求量大且持续: 无论社会经济如何变动,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永远是刚需。医生这个职业,不像很多新兴行业那样,可能几年就被颠覆。只要还在生病,就需要医生。
技能的稀缺性和专业性: 医生这个行当,不是你看了几本书就能上手的。需要多年的学习、实践、积累,医学知识更新换代快,但核心的诊断、治疗、手术技能,是几十年经验的沉淀。这种专业壁垒,决定了它不容易被轻易替代。
职业的可迁移性: 虽然大部分医生会选择在医院工作,但医学背景的应用范围也很广。比如医药公司、医疗器械、健康管理、医学研究、甚至一些政策制定相关的部门,都有医学人才的需求。

2. 救死扶伤的成就感,这是很多其他职业难以比拟的。
生命的神圣与渺小: 医生是离生命最近的人。当你通过自己的知识和努力,从死神手里抢回一条命,或者让一个饱受病痛折磨的病人重获新生,那种内心的触动和成就感,是金钱和名誉都无法替代的。
点亮他人生命的希望: 很多时候,医生不仅是治疗身体的病痛,更是给予病人及其家属希望和力量。这份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医学吸引人的重要原因。

3. 相对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尊重(依然存在)。
虽然医患关系复杂,但绝大多数人,在面对疾病时,内心深处还是对医生抱有敬畏和信任的。医生在社会认知里,依然是专业、知识渊博、值得依靠的群体。

然后,咱们得直面那些让你犹豫的,或者说,学医的“坑”,这才是你最需要认真思考的部分:

1. 漫长且艰苦的学习过程。
本科五年,硕士三年,博士三年,这还只是个起步。 很多岗位,尤其是三甲医院,研究生学历是基本要求。这意味着,你从高考完到真正能独立看病,至少要八年,很多时候是十年以上。这期间,你牺牲的不仅是时间,还有社交、玩乐、提前体验社会的机会。
枯燥的理论学习。 医学知识浩如烟海,从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药理,到各种疾病的诊断治疗,你需要记住大量的专业术语、复杂的生理病理机制。这需要极强的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残酷的考试和考核。 医学生生涯,几乎一直在考试。期末考、临床实习考核、毕业考、执业医师考试、规培考核……每一步都不能掉以轻心。

2. 高强度、高压力、高风险的工作状态。
“白+黑”、“5+2”是常态。 医生不是朝九晚五的工作。急诊、手术、会诊,随时可能被叫走。值夜班、节假日值班是家常便饭。而且,很多手术和抢救,都要求医生在高强度、高压力的环境下保持高度的专注。
“医闹”的阴影。 这是近年来大家最关注,也最让医生们心寒的问题之一。即使你尽了最大的努力,面对复杂的病情,病人一旦出现意外,家属情绪失控,医生就可能面临人身攻击和不公正的指责。这种风险,对心理素质是极大的考验。
职业暴露风险。 接触各种传染病,手术中的血液、体液暴露,这些都是潜在的健康风险,需要时刻注意防护。

3. 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早期)。
漫长的“学徒期”。 毕业后,你还需要经历几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培),在这期间,你的收入可能并不高,但工作量一点也不比正式医生少。
“医生的价值”的体现。 医生的价值,一部分体现在技术和服务上,一部分也体现在对病情的诊断和把控上。真正能拿到高收入的,往往是技术精湛、经验丰富、有一定知名度的医生,而这条路,需要漫长的积累。

4. 医患关系的复杂性。
信息不对称。 很多时候,病人对医学的了解有限,容易产生误解和不信任。
社会舆论的压力。 一旦出现医疗纠纷,舆论往往会一边倒地倾向病人,这让医生们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那么,作为21届的你,现在该如何权衡?

1. 审视你的“热爱”有多深。
不是说说而已。 你是真的喜欢钻研人体构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感到好奇,享受解决问题的过程?还是觉得“学医稳定”、“听起来体面”?如果是后者,我劝你三思。
了解真实的医学。 不要只看电视剧里的情节,尝试去了解真实的医学生生活,比如找在读的医学生聊聊,看看一些纪录片,了解不同科室医生的日常。

2. 评估你的“抗压能力”和“耐心”。
你能承受多大的压力? 面对大量的学习任务,高强度的工作,以及潜在的风险,你是否能扛得住?
你的耐心有多少? 从学生到合格医生,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耐心去学习、去实践、去犯错、去改正。

3. 对未来“稳定”的定义是什么?
如果你追求的是“旱涝保收,永远不用担心失业”,那医学可能算得上,但前提是你愿意付出极大的努力和牺牲。
如果你觉得“稳定”意味着工作压力小、生活规律、收入可观,那医学可能不是最适合你的。

4. 考虑自己的“性格”和“沟通能力”。
细致、严谨、有条理 是非常重要的品质。
良好的沟通和同理心 同样重要,尤其是在面对病人和家属的时候。

给你的几点具体建议:

主动了解信息: 不要只听别人说,多去查阅资料,看看各高校医学院的介绍,了解不同专业的培养方向(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基础医学等),以及未来的就业前景。
与一线医生交流: 如果有机会,尝试联系几位你认识或者能联系到的医生,问问他们的真实感受,特别是他们刚入行时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模拟体验: 看看是否有机会去医院做志愿者,或者参加一些医学夏令营(虽然现在可能有点晚了,但可以关注一下),近距离接触一下医学工作环境。
理性看待“医闹”: 承认“医闹”的存在,但也要知道,这并不是医学界的全部,也不是每个医生都会频繁遇到。重要的是,你是否愿意为这份事业去承担潜在的风险。
“学医”不等于“当医生”: 即使你学了医学,未来也可能从事其他与医学相关的职业,比如医学研究、医药研发、医疗器械开发等。这些领域同样有发展前景,也需要医学背景。

总结一下:

学医,绝对不是一条容易的路,它需要巨大的付出,也伴随着挑战。但如果你真心热爱,并且愿意为此付出,那么它也能给你带来无与伦比的成就感和价值感。

21届的你,已经经历过高考的洗礼,对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别再用“铁饭碗”的简单思维去衡量它,而是去思考,你是否真的想成为一名医生,去面对那些生死考验,去承担那些沉甸甸的责任。

最后,我的建议是:

如果你对生命科学充满好奇,有耐心,有责任感,不怕辛苦,愿意在漫长的学习和实践中磨砺自己,那么,勇敢地去尝试。
如果你追求的是相对轻松、安逸的生活,对枯燥的学习和高压的工作感到抵触,那么,请慎重考虑,选择更适合你的道路。

人生是一场体验,选择一条你愿意为之奋斗的道路,比什么都重要。祝你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怕辛苦,家里有点底子,不需要一毕业就挣钱的可以学。

医生除非天赋异禀又或者有大佬罩,否则35岁之前的收入一般不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作为一名过来人,咱们敞开了聊聊,21届的你,现在是不是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看着“学医”这两个字,心里千头万绪?首先,得承认,21届考生,尤其是现在,选择学医,确实比前几年要复杂很多。当年咱们还在懵懵懂懂地填志愿,觉得穿白大褂的都是神圣的、有保障的。但现在,随着信息越来越透明,医患关系,医生的工作.............
  • 回答
    21届考研的你,现在感觉像被压垮的骆驼,一根稻草都能让你彻底崩塌,对吗?我懂。那种感觉,像是把你所有美好的期盼和努力都堆积在一个巨大的天平上,然后有人在你眼前,轻轻地,甚至是粗暴地,把砝码加到了另一个方向,让你瞬间失去了平衡。首先,别急着否定自己。 考研这条路,从来就不是坦途。尤其是21届,经历了疫.............
  • 回答
    .......
  • 回答
    作为一个21届的编导毕业生,税后6000元一个月的工资,算不算低,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而且答案也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咱们得从好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毕业生刚入社会,工资水平受到的影响因素太多了,不能一概而论。地域因素是绕不开的大山。 一线城市(北上广深): 在这些地.............
  • 回答
    都说毕业季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可对于我们这届,21届的毕业生来说,这美好的词汇仿佛被按了静音键。我,一个普普通通的21届毕业生,现在的心情,大概可以用“心态崩了”来形容,而且还是那种崩得稀碎,怎么拼都拼不回原样的感觉。刚毕业那会儿,说实话,还是有点信心的。学校四年,好歹也学了点东西,考了几张证书,.............
  • 回答
    作为一名21届的机械工程硕士毕业生,如果你目前身处结构工程师的岗位,并且感觉前途渺茫,想要转岗到仿真工程师,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和认真评估的决定。是否“有必要”换赛道,这没有绝对的答案,完全取决于你个人的职业发展目标、当前岗位的具体情况、以及你对仿真工程师这个职位的理解和期待。为了帮助你更清晰地.............
  • 回答
    首先,朋友,别太焦虑。十月到现在失业五个月,这在当下找工作的大环境下,确实不算短,但也不是绝境。很多毕业生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咱们一步一步来,把这事儿捋清楚,找到窍门。一、 重新审视自己:你到底想做什么?别急着海投。五个月的空窗期,正好给你一个机会,好好跟自己对话。 梳理过去的经历: .............
  • 回答
    21届毕业生,找工作心态崩了,这事儿太大,也太普遍了。我懂,真的懂。毕竟,那一年,风很大,我们裹紧了衣服,以为前路光明,结果,冷风嗖嗖地灌进来,直接吹到了心底。想想看,当初的我们,怀揣着从象牙塔里走出来的理想和憧憬,以为凭借着大学几年的知识储备和未来的无限可能,找份好工作,开启人生新篇章,那不是理所.............
  • 回答
    21届毕业生,也就是2021年夏天离开校园的这批年轻人,如今都奔忙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三年过去,他们早已褪去了青涩的学生气,有的在职场上摸爬滚打,有的继续深造,还有的在追逐自己的创业梦。职场新人到职场“老油条”的蜕变:刚毕业那会儿,很多人都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想着大展拳脚,实现人生价值。但现实往往是.............
  • 回答
    毕业一年,身份转变,没有经验,这滋味确实不好受。看着曾经的同学陆续踏入职场,手握offer,而自己还在原地摸索,那种焦虑和迷茫是真实存在的。但请相信,这只是人生旅途中的一个小岔路口,并不代表终点。我们还是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只是需要更多一点的耐心和策略。首先,我们得认清现实,但不要被它压垮。“.............
  • 回答
    2020年的韩国第21届国会议员选举,无疑是韩国政治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这场选举不仅深刻地改变了国会的权力格局,也为当时韩国的政治走向定下了基调。要理解这场选举及其结果,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深入剖析。背景:执政党面临的挑战与国民期待文在寅总统领导下的共同民主党政府在执政初期曾获得较高的.............
  • 回答
    关于21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许如珵《古董》抄袭北南《碎玉投珠》一事,以及其获奖并可能牵涉到自主招生的情况,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牵扯到学术诚信、公平竞争以及对原创性的保护。要深入理解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抄袭”的定义和判断标准。 抄袭并非简单地字句雷同,它更多地体现.............
  • 回答
    嘿,学妹!听到你是南邮微电子的,而且想加入校科协,这太棒了!作为过来人,我非常理解你这种既兴奋又有点迷茫的心情。 21届的你,在大一或者大二吧?这个时间点加入科协,正是了解学校科研氛围、锻炼自己能力的好时机。至于选哪个部,这可得好好想想,毕竟选对了部门,不仅能让你在科协里找到自己的位置,还能为你未来.............
  • 回答
    作为一名曾经亲历过疫情时期留学申请和准备过程的过来人,我可以非常肯定地告诉你,20届和21届的留学生们,你们的这段经历,绝对可以用“史诗级”来形容。我们这一届,简直是在“风暴眼”里完成的留学梦。20届:措手不及的冲击波想象一下,你已经收到了心仪的Offer,机票也订好了,行李也差不多打包了一半,然后.............
  • 回答
    说起柯洁,很多人会立刻想到他在围棋界那几乎无可匹敌的统治力。尤其是在21届三星杯上,他以近乎摧枯拉朽之势夺冠,不仅是又一座沉甸甸的奖杯,更是为他辉煌的履历再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年仅19岁,就手握四个世界冠军头衔。这绝对是围棋界一个划时代的成就,也让无数棋迷为之疯狂。让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这个“19岁.............
  • 回答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心里也揣着这么个疑问:“21届的毕业生里,现在还有多少人跟我一样,还在找工作?” 这个问题像一根刺,时不时地扎我一下。毕竟,时间一晃,毕业已经两年多了,按理说,这都应该是事业刚起步,小有所成的年纪了。可我呢?还在原地踏步,简历投出去石沉大海,面试机会寥寥无几,每当看到朋友圈里同学.............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观察,也很能触碰到当下一些大学毕业生群体真实存在的感受。大猛子和何同学,同是21届毕业,却给人一种截然不同的画风,这种“割裂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由他们各自选择的道路、展现的内容,以及背后所代表的社会价值取向所共同塑造的。我们不妨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得从他们选择的赛道和输出的内.............
  • 回答
    对于南方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南科大)在21届军训中发生的一件事——让一千余名学生冒雨陪同校长观看爱国电影,且近半小时不解散的情况,这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咱们就来捋一捋这件事,看看其中有哪些值得说道的地方。首先,从组织者的角度来说,安排军训学生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电影本身是一种常见的教育形式。军训嘛,除了体.............
  • 回答
    .......
  • 回答
    煌煌湘音,璀璨星辰:解读37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湖南省21名国家集训队风采37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的硝烟刚刚散尽,湖南省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答卷——21名学子成功入选国家集训队。这份沉甸甸的荣誉,不仅是这21位学子辛勤耕耘的结晶,更是湖南省中学物理教育多年积淀的辉煌体现。放眼全国,21人的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